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响应号召,炒热小径,先转一篇《从建颐和园的耗费看清政府》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响应号召,炒热小径,先转一篇《从建颐和园的耗费看清政府》   
五骆驼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6
文章: 1267

经验值: 2413


文章标题: 响应号召,炒热小径,先转一篇《从建颐和园的耗费看清政府》 (765 reads)      时间: 2004-4-16 周五, 上午7:16

作者:五骆驼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从建颐和园的耗费看清政府ZZ

慈禧太后重建颐和园,所耗费用有多种说法,从200万两至3000万两。现取国内比较多的学者赞同的600万两一说。不是正经东西,出处就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近代史杂志合订本里面有不少这样的考据。
首先,清制一斤是现在的590克。所以一两应该是36.875克。但是银两所用的两和这个又不同。

库平、关平、市平、漕平等等。“平”是指的天平砝码。库平即国库收支、征收赋税所用的重量单位,关平是海关使用的平,漕平是征收漕银折色使用的平,市平是各地市场使用的平。一库平两等于37.301克,一关平两等于37.913克。

而且银子成色也有很多种。标准的成色是康熙年间规定的每百两含银93.5375克的“纹银”。而“纹银”只是一种标准,是一种账面收支用的虚银两。实际流通的叫宝银。其中成色和“纹银”这个标准相同(即93.5375%)的叫“足银”,又叫“十足成纹”。成色比这个更高的有二四宝银、二六宝银等等。最高的是上海“二七宝银”。“二七”的意思是,每五十两的“二七宝银”,其纯银含量相当于五十二两七钱的“纹银”。多出来的这二两七钱就是“二七”的来源。这种换算过程也叫“申水”。申水二两七钱,就是说你有一个五十两重的银锭,成色是纹银,要再加上二两七钱纹银,才能换来一个五十两的二七宝银银锭。

这么算的话,慈禧太后的颐和园如果是最常用的库平、纹银两种计算标准,那么600万两银子,差不多为175.66885吨。今天纽约银价一金衡盎司白银的价格为4.46美元,一克纯银等于0.14339美元。则600万两白银相当于25,189,841美元。两千五百多万美元。人民币两亿一千万元左右吧。

但是要考虑到一百年来银价下降、以及货币购买力的问题。一两白银,今天的购买力也许等于50元,100年前的购买力也许等于100元。还有人工费用。慈禧太后修颐和园请一个工匠,和今天请一个工匠,人工费用成本是大不相同的。过去一个工一天最多也就几钱银子,管顿饱饭就可以了。今天这个工匠要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要买房子、孩子要上大学、家里要买冰箱彩电空调(古建筑行业的老匠人更属于稀缺资源,挣的工资更不低)。现在那些红色资本家大款在北京市东城、西城两区要想盖一个三进的仿古四合院,清水墙,磨砖对缝,最少都要两三千万,要是在南池子、国子监这些地方,没有三四千万下不来,还是不带花园和跨院,更不用说满堂的硬木家具、贴络、古董、字画什么的了。这也是一百年前不能比的。所以呢,现在要是完全用过去的工艺、木料、手艺重新翻建一个颐和园,再加上那些珍宝古玩陈设,没有四五十个亿是拿不下来的。

颐和园重建于光绪时代,和乾隆时代都不能比。乾隆时代银价贵,人工贱,新盖一个清漪园,连带挖湖堆山这么大的工程,也不过三百万两银子,还修了后山那么多景致,须弥灵境,后溪湖买卖街,西所买卖街,赅春园,丁香院,花承阁,绮望轩,澹宁堂,构虚轩,这些地方慈禧重建的时候都没有修复.

用北洋水师的战舰来做标准罢。据记载:

1880年末,定远级铁甲舰船体建造价格是620万马克,共折合白银1166336两。也就是说,1两白银折合德国马克5.315792362元。定远级两艘总共消耗白银3399240两,其中包括船体、火炮、弹药、装备和其他杂项等等。曾经听说有人指责李凤苞同志曾经贪污了60万两,虽然实际未必是实话,但是当时主办官员贪污是肯定有的,说不定李鸿章也不干净。权且减去60万两,相当于2799240两。共折合德国马克14880178.6元。如果取重修颐和园消耗白银600万两,那么这些白银总共可建造4艘定远级。不过定远级的全寿命使用费用我没查到,不知道有没有高人知道。

另外据某个同志提供的数据:1906年,德国首级无畏型战列舰拿骚级每艘造价大约4000万马克,相当于183万英镑,如果仍使用1880年的汇率,换算成白银则相当于7524748两白银。距离颐和园的600万也就差150多万。英国无畏级战列舰的造价为178万英镑,与比拿骚级稍稍少一点。

清王朝已至穷途末路,但是修个花园就差点能顶上艘无畏舰,中华帝国还真地大物博,难怪慈禧同志有胆子“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甲午庚子一口气赔出去几亿银子,都能买下整个公海舰队了!

到后期建造无畏舰的时候,连老英都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看日本人写三景舰的资料,明治18年2月,法国向日本海军省提供的报价,一艘8800吨级铁甲舰包括驾驶回国的费用为387万日元。当时日本海军年均预算为333万日元。三景舰造价单舰为250万日元左右。

另外,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银价总体是下降的。1880年的银价和1906年的银价更是不同。
1906年纽约银价为每金衡盎司0.67美元。一战期间有所上升,1919年最高,为1.12美元。至1932年,已经跌至0.28美元。美元币值是稳定的。资料来源是这里:

minerals.usgs.gov/minerals/pubs/ commodity/silver/880798.pdf

1880年银价为一金衡盎司纯银0.2735英镑,大约合1.33美元。


不能光看无畏舰的造价或者购价。拿多少多少银子来买船不是强国的根本。清国是败在制度上。不建立完整的近代政治、经济、军事、工业体系,一切都是空谈。土耳其买的战列舰、无畏舰不少,可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哈里发们、帕夏们如今何在?日本胜利之后知道一跃而起,脱亚入欧,而清朝就是即使在甲午战争中侥幸打败了日本,下一步又会做什么?让日本割地?让日本赔款?建立起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苟且而已。之后又会有俄国来打,英国来打,法国来打,德国来打……永无宁日。

在当时而言,日本的维新派已经认识到了以下几点:第一,西方国家的军事优势背后,存在着工业革命之后发展起来的产业技术优势;第二,在产业技术优势的背后,存在着近代的科学思想;第三,不光要吸取外来技术,还有必要培养本国的科学人才。不仅要加强军事技术及其周边的钢铁、冶炼、机械等工业,而且还要建立完整的近代化经济(殖产兴业,尤其花费巨资鼓励、扶植民营产业),进行各种制度改革。日本的维新,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造日本、建成西方式强国。满清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才急吼吼地捧起洋务的救命丸。所以对产业革命背景下的西方文化了解不够。洋务运动是以强兵的目标为发端,但是却只能停留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阶段,不过是要用军事技术来巩固、保卫、维持那套已经病入膏肓、糜烂到底的制度,就如柏杨所说的“漂亮的拳击手套”。当然,所谓病入膏肓,患者自己是不知道的。所以清朝的统治者连学习西方产业技术优势的概念和热情都没有,派出留学生、兴办工厂、学堂、海军,也只是围绕强兵一个主题而已。如果这样真能强兵倒也罢了,却只学来了船坚炮利的皮毛表象,会开船,会开炮,西方军事学中真正重要的统帅、指挥、参谋、后勤、情报等技术全没学来。至于发展近代产业,即使后来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兴办近代产业,仍然没有摆脱器物的层面,也没有扶植民营产业的概念,对好不容易创办起来的官办企业,一有盈利即要求报效,无情地对其勒索压榨。所以“富国”尚且不能,遑论“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因此整个国家的思想水平和经济水平也还是停留在愚昧落后的农业社会的层次上。日本的维新是要脱胎换骨“百事一新”,中国的洋务是靠兴办海军“粉饰一新”。直到1894年,中日两国通过甲午战争对双方的西方化发展进行了“考核”,清国战败,洋务运动至此宣告破产。清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部分当权者如帝党才认识到了在引进西洋军事技术之外,兴办产业、改革制度、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围绕后三个主题,清国在四年之后开始了戊戌变法。至于之后的结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

这一切,都不是二亿两银子或者四亿两银子能够买到或者学到的东西。清朝已经丧失了自我改革的能力。而制度不改,即使有睿智洞达如李鸿章、张之洞、郭嵩涛之类的人,洞察到了这些,也是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清的皇室宗亲权贵们肥马轻裘吆五喝六地把清国弄垮。


简而言之,就是买舰只是器物的层面。更高的境界是造舰。再高的境界是能够自己培养造舰的人。认识不到这些,在19世纪末那个时代是没有生存能力的。

还有,所谓的制度,倒不是说专制或者立宪。德意志帝国是专制的,其国力却能一跃而起超越法俄;病夫奥斯曼早有宪法,却不能保证最后不亡。清国迫在眉睫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能不能彻底抛开中国传统的那一套封建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日本搞的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这两条。搞成了,即使清国仍然是专制君主国,仍可保它活到一战,到时候列强就开始互掐了,中国人最擅长的就开始了。但是清国最致命的缺陷就在这里:清承明制,中华民族从外向走向内向,是在朱元璋以小农主义为立国之本、打击世族、限制工商、厉行海禁开始的。整个中华帝国上千年来过度成熟的皇权专制、理学思想、科举制度、官僚士大夫势力,在明朝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由此形成的那种自大保守、冥顽僵化、贪污腐败的整个帝国体制,已将在旧制度下进行改良的各条出路全都统统酱死。日本式的封建制度并不完美,有很多漏洞,所以维新派可以对其加以改造,在原有基础上建设一个资本主义化国家,对幕府以外的旧有统治阶级不造成过大的触动。而中国式的封建制度,实在是发展得太完美、太完善了,如果进行改造,必然要引进各种近现代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势必导致以儒家宗教礼法为核心的旧文化思想系统的崩溃,以及奉其为圭皋的主要统治力量——熟读孔孟之书却别无长技的官僚士大夫,整整一个帝国的旧官僚——的失势甚至灭亡,所以这也是他们要痛心疾首竭力反对的。即使上面有一个开明的好皇帝决心彻底变法维新,负责具体实施各种改革措施的也是上至内阁六部、下到省道府县的官员。在他们的反对和抵触下,各种新制度新措施也不能推行下去,何况当时在“好皇帝”之上还有个坤纲独断的老皇太后。戊戌变法一百零三天即告失败,说明 “改良”这条路已经彻底不可行,当时的中国换了大明朝或者大顺朝统治,一样如此。所以命中注定它就搞不成。

老太太拨钱也是没有用的。即使买了快速巡洋舰,买了速射炮,有了足够的炮弹,黄海海战打成了平手,甚至打败了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海军也还是会采取守势,没有争夺制海权的概念。军政军令不分,没有参谋部,外行统帅,清国海军包括陆军实在没有不败的理由。那个时代,Might is Right,打你是不需要理由的。打败了日本,还有俄国呢。清朝军队那个样子,在西伯利亚铁路竣工后能打得赢老毛子?还有法国人,还有英国人,还有德国人……列国谋我,无所不用其极。一场打败了,就彻底地败了。


其实就算小刘老李懂制海权也没用。君不见对法战争的收场?!再说了,被俄国熊打进来说不定更不好收拾。

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计36459万日元(约4000万英镑),其中用于支付作战费用的临时军事费为7895万日元。军事扩充费为22605万日元,占赔款总额的62.0%,其中海军扩充费为13925万日元,陆军扩充费为5680万日元,发展军舰水雷艇的补充基金为3000万日元。以上军事费用共30500万日元,占赔款总额的83.7%。

对马海战时的联合舰队里,战列舰富士和八岛、防护巡洋舰高砂是甲午战争之前的1893年第六届国会的拨款。战列舰敷岛、朝日、初濑、三笠,装甲巡洋舰浅间、常磐、出云、磐手、八云、吾妻是1896年的海军增强十年计划第一期扩充计划和1897年的第三期扩充计划的产物。1896年到1903年前后,一艘15000吨级的战列舰造价约为一百万英镑(Jane's Fighting Ships of World War I),英国排水量15000吨左右的formidable级、Magnificent级、London级战列舰造价为一百万英镑左右,与日本从英国购买的战列舰敷岛、朝日、初濑、三笠类似;12950吨级的Canpus级为90万英镑左右,和日本从英国购买的富士级战列舰相似。11000吨级的装甲巡洋舰如Diadem级为60万英镑左右。但是还要加上运送归国的费用。从上面的价格来看,6艘战列舰价格为600万到700万英镑左右,6艘装甲巡洋舰的价格约为360万到400万英镑左右。这10艘军舰(日本“六·六舰队”的主力)总计价格在1000万到1100万英镑上下。1896年的海军扩充费换算的话大约是1530万英镑。所以可以说这几艘都是用清国赔款造的。日本海军每一期的海军扩充费都是有限的,使用扩充费本身建造的主力舰,包括1896年计划第三期追加的战列舰香取和鹿岛,其建造代号从以第一号军舰开始以次排列。而在海军扩充费之外用临时军事费预算建造的萨摩、安艺等战舰是甲乙等天干为建造代号,筑波等战列巡洋舰是用子丑寅卯的地支为建造代号。春日、日进两艘装甲巡洋舰是1903年用临时拨款76万英镑在俄国买主之前从意大利人手里抢购的。



作者:五骆驼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五骆驼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1668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