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老马之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老马之歌   
马悲鸣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898

经验值: 57789


文章标题: 老马之歌 (762 reads)      时间: 2002-3-12 周二, 下午9:59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老马之歌



马悲鸣



我在交《王若望糊涂死了》的祭文作业时曾言,就此结束这个话题。结果紧跟着就发生有人因愤恨这篇祭文而不愿意自己的名字与“马悲鸣”并列,要求论坛版主关闭其网上文集的事。



最近刚接到王若望遗孀羊子(冯素英)的亲笔感谢信。此信既不是打印件,也不是手书拷贝,全文都是直接的手书。王大婶要我中文名字的写法,以便将来在建立“王若望纪念亭”时,将我们这些捐款人的名字都镌刻在碑上以示永久的纪念和感谢。



我没有给王大婶回信或回电话。区区一百美元的捐款,也不值得永久纪念。但我大婶这份中国人久违了的感恩情怀,却也实在难得,真是让人感动。这又使我想起了刚刚过去的,因为王若望追悼会上没有哀乐而遭人「挑礼」的事。看来这帮子民运人士还是醉心于国内哀乐声中“沉痛宣告”,某个“党和国家领导人”“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那套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里为共产党订立的追悼会格式。而其实在美国开追悼会并无这些套路。



我参加过一次在美国的葬礼,是个与我关系非常近的老太太。我们先联系当地华人的殡仪馆。对方开价很高,但同时保证∶“你要多热闹都行”。我们实在不习惯中国旧式的趁丧赶热闹,于是找了家美国人开的殡仪馆。价格只及中国殡仪馆的一半。



丧事那天,我们刚到殡仪馆就看见门前高耸的大旗杆上,一面簇新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让我们很是感动。殡仪馆老板告诉我们,因为他没有现成的中国国旗,昨天特地开车跑了老远买回来一面。



我们事先问老板,美国人的葬礼应该放什么音乐。老板说悉听尊便,没有规定,想放什么都行,不放也行。但一般美国人爱放死者生前最喜欢听的乐曲。



我们这位老太太是位画家。就在她老人家去世前后的奔忙中,我们无意间发现汽车里有一盘她最爱听的《送别》,就是李叔同填词的那首美国音乐。另外还有一张瞎子阿丙的《二泉映月》光盘。



葬礼开始前,我们先赶到殡仪馆布置灵堂。我们把老太太的生平照片放大了,按年龄顺序排列摆成长长的一行,供来宾吊唁。又把老太太的画挑出比较好的,用镜框装了,也挂满殡仪馆的墙上,供来宾参观。——葬礼和画展一起办。更增添了灵堂里的艺术气氛。



宾客陆续到来,大都是中国朋友和美国近邻。先来的因为有老照片和画展可看,倒也不感寂寞。



等到了时间,葬礼开始,整个殡仪馆座无虚席。亲属坐在了最前面的一排。我们入乡随俗,仪式由美国牧师主持。牧师是个刚毕业的神学院学生,初次主持葬礼有些紧张,在后台背悼词时一个劲擦汗。我们安慰他,请他放松。



追思仪式开始,牧师讲了很短一段话,然后宣布放送死者生前爱听的《二泉映月》以为哀乐。大家低下头闭上眼,悲怆哀怨的二胡乐曲在灵堂里回荡。



哀乐以后,是牧师讲道,讲了一些人生的哲理和对死者的颂扬。讲得很好,很动听。牧师布道以后,是家属致悼词。有用英文讲的,也有用中文讲的。



家属致悼词以后,牧师又讲了一小段话,然后宣布放送死者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送别》。由于磁带几经转录和存放时间较长,声音有些沙哑,平添了一丝苍凉,更增加了默哀中的悲伤气氛。大家又都垂下头,闭目静听女童声的古老歌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歌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独唱、合唱、伴唱、重唱。歌声把我们带回到对老人童年的想象中,带回到“故国神游”的旧庭院,带到“今宵别梦寒”的悲情中。



放完这首歌,牧师走到老太太棺材前,面对着死者说了一些祝福的话,做了一些仪式,然后做最后的祈祷。全体与会者起立,一起跟着牧师大声重复了一声“阿门”。然后家属站起来在棺材右侧排成一行。所有与会者站起来排队走过停放着的棺材前面,与逝者做最后的告别,和家属一一握手,嘱咐节哀保重,鱼贯走出殡仪馆。最后由最近的亲属亲手将棺材盖合上。追思仪式全部结束。



整个追悼会历时整整一个小时。这其中亲属与吊唁者排队握手告别是套自国内的追悼会形式。与会的美国人感到很新奇。殡仪馆老板极口称赞丧礼办得好。



顺便说一句,《二泉映月》是悲调的。二胡独奏《江河水》也是悲调的,但还是有些激越。《二泉映月》更适合用在葬礼上。



我本来知道美国的殡仪馆不会有中国大陆的哀乐录音带,但我忘了知会刘青,可放送王若望生前最喜爱的歌。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我王大叔最喜欢的应该是凯丰词,吕骥曲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

象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王若望老人静静地躺在棺材里。灵堂里回荡着他年轻时为之振奋的战斗歌声∶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拿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正所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英雄一世的王若望老死病榻,就此长眠在这里。这会是一场多么入情入理,尽哀尽思的追悼会。



鲁迅在“今天天气,哈,哈,哈…”那篇文章里讲到,说人家孩子将来能当官发财是许谎,但若是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又讨打。而其实这才是真话。



既然每个人从生下来起,每活一天,就向死亡走近一天。那么在活到了一定岁数时,也该为自己的后事做点打算。《遗嘱》当然是必要的,而愿意把平生最喜爱哪两首曲子用在丧礼上,也应该自己想好。



我马悲鸣最喜欢的曲子除了那首“安娜是个好姑娘”的《多瑙河之波》,自然是“你看那这匹可怜的老马”——俄罗斯的《三套车》。



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

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



“小伙子你为什么忧愁,为什么低着你的头。

是谁让你这样悲伤?”问话的是那乘车的人。



“你看那这匹可怜的老马,它跟我走遍天涯。

可恨那财主要把它卖了去,今后苦难在等着它。”



另外我还喜欢一首《锡林高勒,乌森那赫》(锡林河的水啊…)。当然必须是蒙语唱的。——蒙古草原上一匹可怜的老马。“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茫茫大草原,路途多遥远。有个马车夫,将死在草原…”,这是苏联电影《区委书记》里的插曲。1966年12月26日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的晚上,在北京西郊展览馆剧场召开的首都红卫兵联合行为委员会(联动)成立大会的最后一个节目就是放映这部苏联电影。因为其中有句台词∶“以血还血,以命抵命”。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马悲鸣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69388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