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说说郑成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说说郑成功   
mfcat






加入时间: 2004/03/12
文章: 217

经验值: 25


文章标题: ZT: 说说郑成功 (228 reads)      时间: 2004-3-19 周五, 下午12:16

作者:mfcat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荣正:说说郑成功

郑成功的一生并不十分成功,他是一个悲剧英雄。

他原名不叫“成功”,那是后来南明的隆武帝赐的。不但赐名,还赐他姓朱。在厦门郑成功博物馆里,我们还能看到铸有“朱成功”字样的银币。郑成功在一首诗里写道:“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解诗家都说这表明郑成功对明朝朱姓皇族忠心不二。其实,焉知诗里的“朱”不是暗指他自己?

郑成功的乳名叫“福松”。怎么听起来像日本人的名字?原来,郑成功是混血儿。他的父系祖先,生活在中国福建省沿海一个叫作石井的小镇。石井郑氏有东角、西亭、前宅几个支派,郑成功属西亭支派第十二代。他本人出生于日本平户,母亲田川氏是日本女子。据日本叶山高行《延平庆诞碑记》记载,一天田川氏正在离平户约一里半的千里滨海边拾贝壳,忽然感到即将分娩,来不及回家,就倚著海边一块平坦巨石生下了郑成功。后来当地人称这块巨石之为“儿诞石”。近代诗人苏曼殊游历日本时曾前往凭吊,有诗云:

“行人遥指郑公石,沙白松青夕照边。
极目神州余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

某些日本学者说郑成功应该算是日本人。如果不拘泥於父系社会的传统的话,此说倒也不算是毫无根据。不过,郑成功给日本国王的信上有“成功生于贵国,仰望实深”这样的客套话,既明言日本是“贵国”,可知郑成功本人是以中国为祖国的,不像今人李登辉先生那样做梦都想入日本籍。我们还是尊重其本人的意愿吧。

郑成功爱国是真,但未必爱君。他七岁从日本回中国,成长在明朝末年,目睹明王朝的昏庸腐败,风雨飘摇。其时东北边患已经酿成,又逢连年旱灾蝗灾,民不聊生。据史籍记载,“人相食,草根俱尽,土寇并起”。1644年3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投缳自缢,历史上称为甲申之变。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写的就是这一段历史。那时已经二十一岁的郑成功在干什么呢?痛哭流涕?还是拍案而起?都不是。他正在常熟虞山游山玩水,浅酌低唱:“相娱能几何,景逝曾斯须。胡不自结束,入洛索名姝。”不要把最后两句误解为郑成功悲恸欲绝到想要投河自尽。倒数第二句的“结束”是穿戴打扮之意,用法类似《西游记》第二十一回:“老妖结束齐整,绰一杆三股钢叉,帅群妖跳出本洞。”至于末句的“洛”,也不是指曹植《洛神赋》里的洛川。“入洛”是日本人的用法,即进京都。所以,把这几句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人生能有几回娱乐呀,美景瞬息即逝,何不赶快穿戴打扮起来,到京都泡妞去?

那么,郑成功为什么坚决抗清呢?时代使然。当时,世界历史进入了航海时代,全球化的趋向初露端倪。强劲崛起的欧洲殖民者竞相向东方扩张。有海上霸王之称的荷兰,于1624年占据了早在公元230年三国时代就已归属中国的台湾岛。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也是书香门第出身,很懂得些诗云子曰的。受大气候影响,毅然下海
经商。郑芝龙通葡萄牙语和日本语,靠东西两洋的海上贸易,积累了雄厚的财富,成为亦儒、亦商、亦盗的传奇人物。郑氏集团的这种商业活动,具有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八旗军入关后,满洲贵族为了加强对中国大陆的统治,实行屠杀、圈地和海禁政策,酝酿更进一步的迁海政策,并与荷兰殖民主义者结成联盟,
严重威胁郑氏企业的经济势力。郑成功在劝告其父不要降清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夫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武,脱渊则登时困杀,告父当三思而行。”清醒地指出了郑氏集团的经济基础(“山”和“渊”)关系到郑氏家族(“虎”和“鱼”)的生死存亡。郑成功焚烧儒衣,投笔从戎,举起武装抗清的大旗,虽然以忠君报国、民族大义号召民众,其实质是一场保卫家族经济利益也即保卫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抗争。

1659年,郑成功联合云贵的李定国和浙江的张煌言,挥师北伐,连战连捷,直逼南京城下。当时南京守将向郑成功求说:“大军到此,我们一定投降。但按照朝庭的军法, 如果我们守满三十天,家眷就可以免掉连带治罪。请你给我 三十天的期限,即当开门迎降。”郑成功信以为真,以仁爱待仇敌,不欲殃及敌军的家眷,竟在南京城下按兵不动,误失战机,让敌方调来援兵,功亏一篑。

兵败退回厦门,重整旗鼓。1661年4月,突然挥戈东向,由金门进军台湾,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於1662年2月,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领土台湾,突破了清荷联盟的军事封锁,以台湾为基地,与厦门、金门成犄角之势,继续抗清。

许多抗清战友不理解他的这一战略转移。例如张煌言在《得故人书至自台湾》中有“寄语避秦岛上客,衣冠黄绮总堪疑”这样的诗句,似在质疑郑成功对明室的忠心。平心而论,虽然郑成功在台湾继续奉明为正朔,但他考虑得更多的是长远的经济利益,而不是为哪个主子尽忠的问题,这正是他与那些愚忠的孤臣孽子的不同之处。

郑成功既得台湾,遂推行屯垦,招徕移民,兴办教育,开港通商,发展台湾经济。他挥毫写下一首著名的七绝:《复台》。其辞云: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前二句抒发了对收复故土的喜悦以及建设和发展台湾的抱负。后二句借用田横重建齐国的典故,既表达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也透露出一种悲壮的心境,令人想起李白的“苏武天山上, 田横海岛边。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郑成功复台之后仅过了一年就英年早逝了,享年仅三十九岁。“千古文章未尽才”,明末另一位抗清将领夏完淳哭其内兄钱漱广的这一名句,也是历史对郑成功的千古浩叹。

郑成功之子郑经继位,几经战斗失利,丢尽了大陆沿海的据点,已无抗志,一心偏安海隅,便向清庭求和。清康熙皇帝派人向郑经说,这样吧,先把头发剃了,什么都可以谈。甚至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提出的条件是“照朝鲜事例,不削发,世守东宁,称臣纳贡”。康熙不悦,答复说,如果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
亦可任从其便,但不剃发则不便允从,因为朝鲜是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当时,“中国之人”的标志之一就是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是清兵入关时就严厉施行的法令。郑经要求照朝鲜事例,不削发,在清政府看来,无异于搞“台独”。后来,清政府虽也曾考虑过让步,但内部意见不一,和谈终究破裂。

历史摆在郑经面前的,其实只有两条路:“统”,还是“战”?要么回归大陆,实现和平统一,此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实属最明智的抉择。要么,坚守其父抗清遗志,励精图治,养晦待时,问鼎中原,纵使最终血洒山川,也留得英雄豪气,笑傲千秋。然而从百姓的利益考虑,后者无疑是下策。可叹郑经偏偏企图选择完全行不通的第三条路:“独”。他既低估了康熙用武的决心和实力,也违背了民心,包括自己手下将士之心。郑军将士,多来自大陆,人心思归。连郑经自己也承认,他手下的叛将逃卒,“非尽忘旧恩而慕新荣也,不过惮波涛,恋乡土,为偷安计耳。”

郑经死后,清政府趁台湾内部纷争之机,派郑成功的叛将施琅率军收复了台湾。不用说,作为代价的,不知有多少百姓和将士的生命和鲜血。

清朝大局稳定以后,为了以忠烈激励臣节,故意贬辱明朝降臣,在国史馆内设立《贰臣传》,把洪承畴、阮大铖、以及曾当过郑成功的老师的钱谦益等投降满清的汉人尽列其中,作反面教员,而对终生与清庭为敌的郑成功则崇敬有加。郑氏后人奏请将郑成功归葬回家乡的祖茔,康熙皇帝不但应准并且赐以挽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郑成功的时代过去了,郑成功的故事流传了下来。笔者到过他的故乡石井。这小镇,东临闽海,南枕鳌山,西接牛岭,北依马江,“席地脉千里灵气,壮江潮万壑巨观”。可以感受到,郑成功的英魂,在海天之间长啸。到处都能听到、看到郑成功的名字,离牛岭不远的小学以“成功”命名,座落在鳌山脚下的中学叫作“延平中学”(因郑成功曾被封为“延平郡王”,民间也以此名号来尊称他),郑氏祖祠如今是“郑成功纪念馆”,屹立在海边刻有“海上视师”四个大字的巨石,据说是郑成功阅兵的地方。

(原载华夏文摘第六七七期)


作者:mfcat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mfcat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76818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