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三国两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和中国君主立宪制的萌芽(代“火焰塔”拟名,给老芦看) |
 |
安魂曲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2787
经验值: 0
|
|
|
作者:安魂曲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以下两篇,摘自网上著名历史作家、<五胡录>作者“火焰塔”的系列文章<二读五胡录>)
本文无意研究血统和政绩的关系,只想回头看看这个一直为后人所诟病的奔放朝代:玄学和门第观念盛行的东晋时期。
东晋实在是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朝代之一,官员和人民的精神信仰不是兴于汉朝几乎统治整个封建王朝的儒家思想,而是来源于道家思想和神秘主义的玄学。也从而造就了一个绝迹于后世的名词:魏晋风度。
在玄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东晋,可谓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中最为民主自由的时期,这些中国人血统最为纯正,但他们的表现也最不象后人心中正统的中国大佬,大部分人都纯洁的可爱,绝对没有后世的那种引人发噱的宿儒酸秀才形象。(本系列的文章,谈及中国封建史如非特指,一般指秦以后时期)举出两个年轻人作为对比:
潘岳(就是潘安),是著名的贾氏智囊团“二十四友”之一,是当时洛阳城里最著名的明星兼大才子,以风流倜傥放荡不羁出名。是许多少年人心中的偶像。他出行的时候坐着大车,身佩长剑一路抚琴,后面必定有一大群狂热的妙龄少女紧随其后向其投掷花果丝帕等。(晋书对这段介绍的非常搞笑,岳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haha^O^)
夏瑜,是鲁迅先生虚构的艺术形象,生活在清末,是一立志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年轻人。因密谋推翻清政府而被处死,遭到老百姓的一致声讨,认为小小年纪就不务正业,不学四书五经却学造反,死后被作为药材出售。
值得思考的是百姓对二人的态度,同样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浊世书生,为什么二人的待遇截然不同呢?设想二位在阴间恰好碰面的情形:
潘岳手摇扇子上:“哎呀想必这位就是著名的革命家夏兄也!”上去亲切握手。
夏瑜身背大刀狼狈迎上:“不敢不敢久仰久仰老兄一定是著名的美男子潘兄也!”
潘岳:“夏兄少年壮志立志革命啊拉深深敬仰!”
夏瑜:“潘兄文才过人风流潇洒小弟甘拜下风!”
潘岳:“哪里哪里我也是无奈不过是父母逼的呗那时没有考试制度如果不这样拽的话就不会被重视没有出头之日。”
夏瑜:“K你那时候条件这么好摆摆poss就能做官我TMD要背四书五经考八股文这么麻烦就是考不上没饭吃才去当革命党那!”
潘岳:“哪里哪里就算考不上也不怕夏兄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找个好MM很easy你看我一出门就有多少MM追阿?”
夏瑜:“潘兄此话差矣到我那时候姑娘家都看中老实人所谓木讷敦厚严毅刚正的才是上好的女婿人选我这样的浪子没人要阿!”
潘岳:“大丈夫何患无妻只要为人率性真诚和朋友一道游山玩水舞剑做歌也不枉过这一辈子。”
夏瑜:“遗憾到我这时候就不流行这一套啦你那叫做吊儿郎当结交损友不务正业!”
潘岳:“诶真是可惜啊夏兄不必悲伤来来来到我府上喝个一醉方休且是!”
夏瑜:“不敢不敢年轻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喝醉酒了传出去那就更难找到MM啦!”
清朝是封建时代末期的典型朝代,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东晋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价值观都和别的时代很不一样。还有女权问题,从唐朝开始,妇女的活动就逐渐受到限制,到了明清时期终于演变成妇女不出家门不准抛头露面的规矩。而根据潘岳的故事可以知道在晋朝,女子是可以随便外出结交朋友的。比如《晋书*列女》(注意还是列女)里收录女子,没有单纯赞扬妇女不改嫁的。但在《晋书》里,已经开始把妇女不改嫁作为一种好的行为。《晋书》后的书里,“列女”就逐渐变成了“烈女”。
闲话扯了这么多,其实最重要的是东晋那种独特的政治制度。从司马睿开始的东晋每一个皇帝都没有真正地掌握过政权,而由一两个权臣代理。而且权臣的权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受到来自朝廷其他官员的制约,即使是这种君主无权,重臣掌权且受到朝廷制约的政权模式,其实可以看作中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对应英国或日本的君主立宪政权来看,皇帝就是女王或天皇,权臣是首相,朝廷自然就是议会。
东晋掌权的诸大臣他们手中的权力一般是终身制,但不能世袭,凡是想世袭的必定会遭到来自朝廷的打击。比如拥兵造反的王敦,囚禁皇帝的祖约苏峻,自称皇帝的桓玄,都先后被来自朝廷的其他大臣所扑灭,而这些立功的大臣一般会取代原来权臣的地位,成为新的权臣。
在这种制度下,大臣要想保住自己的权力,就不得不对朝廷做出种种妥协或讨价还价,即使是强大如桓温,睿智如谢安等也经常和朝廷扯皮搞斗争。在这种斗争下,也使得能当上大权臣的大臣都不太笨。回顾东晋一百年的历史,成为权臣的人无论是王敦、祖约、桓温、桓玄、刘裕等武人出身的,或王导、庾翼、谢安等文人出身的,或庾亮、褚裒、司马道子等面人出身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善于搞内斗。不会内斗的祖逖就被剔出权力圈。
但这种内斗并不全是坏事,从小处来说使得东晋权力的接力棒始终处在流动的状态,动就有活力,也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不称职的官员一接近这个权力圈就被刷出去。这使得汉族大朝代多次出现的宦官政治(对比一下汉、唐、明)在东晋从没出现过(废话,宦官是皇帝用的,皇帝没有权,宦官吃什么去?),也没有出现奸臣政治(对比一下蔡京、贾似道、严嵩、和珅)。从大出说这也让东晋在北方强大的武力压制下始终不倒下,还经常能组织多次有效或无效的反扑。对比后来的南宋时期,毫不怀疑南宋的国力要比东晋强大的多,金和蒙古的实力与南宋的对比也绝没有东晋和前秦的对比悬殊大。但南宋却早早亡国而东晋却始终维持着对北方的攻势,而且是越后期东晋的战斗力就越强大。
继续向下推导:如果刘裕只是维持了这种权臣制度没有推翻东晋的话,东晋是否有收复失地的可能而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大国呢?这不是没有可能。但症结出在哪里?
这还得要回头从玄学和门阀制度上找原因。
后面的没写,因为本系列作为《五胡录》的补充,要保持6K左右的字节,等后面有关的地方再细说
。。。。
接着第一篇的内容,回头看一下东晋。
东晋为什么会出现君主立宪制的萌芽?为什么后来的中国没有走向类似西方的完备的君主立宪制?为什么中国的历史在东晋拐了个弯,又回到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而且专制程度不断增强到20世纪?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魏晋时期的士族政治,或者叫门阀政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都和门阀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一齐发生、发展、灭亡。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支门阀贵族是位于山西闻喜县的裴氏家族,是活跃在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政坛上强大势力。出了几百个状元、驸马、将军、宰相等,(抱歉具体数字没查)有道是“天下无二裴”。但目前在中国已经很难找到门阀政治的痕迹了,而在奉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和日本,还可以看到这种世代相传的大家族政治或大家族经济模式。比如英国的爵士家族有很多已延续了近千年,他们仍然保存着自己的古老的族徽和礼节仪式,日本也有许多的政治家族,有的一家六七代都是日本政坛上的活跃人物。而在门阀制度破坏殆尽的中国或俄罗斯等国家,一百年前的政界要人,他们的后裔几乎都成为了普通百姓。
门阀政治在东汉已经有很深的苗头了。东汉末期河北大军阀袁绍的口头禅就是“俺家系出名门,四世三公”,就是说袁家每一代先人中都出过国家的最高级官员。到了三国时期的东吴就是门阀制度的典型国家。东吴的诸文臣武将中,一大多半都是出身江南的名门望族,千万不要信三国演义上说的孙权求才若渴如何寻访大贤等等,其实除了孙坚的老部下和孙策刚出道时的发掘出来的周瑜鲁肃等勉强可以说是小地主以外,到孙权时候进来的新人基本上都是出身于江南四姓的的顾、陆、朱、张或与他们有各种各样乱七八糟裙带关系的亲友团。
造成门阀政治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没有一种有效的官员选拔录用制度,(比如后来中国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是士族出身的官员最大的威胁。唐朝时的朋党之争,原因就在于科举制度出身的官员和门阀制度出身的官员之间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巨大差异)政府选拔官员主要看名气,名声大的人容易当官,甚至名人的门生或门生的门生也比普通人容易当官。所以,如何让自己尽早尽快出名,成为当时年轻人的最主要任务。出名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金钱、地位和荣誉。东汉的时候就有一位叫许武的人,和他的弟弟都是不学无术狗屁不通的家伙,为了出名,许武的爹死了后商量分家产,把大部分家产都据为己有,只给弟弟一间破房,这样弟弟就以谦让而“举为孝廉”,等弟弟升官了后许武又把大部分家产送给了弟弟,这样哥哥也因为谦让而“同举孝廉”。(初中的课本上有一首东汉时的民谣,对这种体制作了深刻的揭露: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还有什么孔融让梨陆绩怀橘等少年出名的神童,诸葛亮庞统并称为卧龙凤雏等等,大都有着作秀的成分。
曹操刚起兵时候的许多谋士都是靠互相举荐、互相吹捧而上任,而他本人也是出身于这种臭哄哄的“孝廉”,所以曹魏后来就实行了一种叫做“九品中正制”的制度,由中央派官员到地方去品评人物,把知识分子定为九品,作为录用新官员的依据,以打击地方上的浮夸风。这种方法开始或许有些成绩,但官员同志对地方的具体事务不熟悉,越后期就越容易抓瞎,为了省力气就基本上只注意预选者的身世背景,就造成了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这样门第越高,族人官越大,而族人官越大,他的出身门第就越高,形成了一种新的恶性循环。而且这种恶性循环不因朝代变迁而改变,因为即使老皇帝下台了,新主子只要还实行这种考察官员制,只要我的名门望族不倒台,他就还得从里面选人。所以门阀子弟根本不需要对自己的朝廷尽职尽责,他们只需要对自己的家族尽职尽责就够了,什么政府倒台、国家换代对自己来说比换鞋垫还无足轻重。而且也不能对国家尽职尽责,因为一旦对老的国家尽职尽责了,新主子来的话自己的脑袋掉了是小,家族破败了才是罪不可赦的大事。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保住了自己的门第和血统,就是保住了自己政治权势、社会地位和经济财富的基础。
既然这帮人不能为国家出力,那么平常没事干的时候只有练嘴皮子来消磨时光,用现代话叫做“聊天”,并将其美其名曰“清谈”。下面是某词典对“清谈”的解释:
清谈
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多。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在清谈的过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难」,推翻对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三番」,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平心而论这种辩论并不是一件需要全盘否定的活动,但如同八股文一样,本身是一种很有意境的文章格式,一旦成为科举范文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就变成大的吓人的怪物。清谈也是这样,工作之余偶尔为之可以娱乐身心,但一旦全社会全民究其一生都搞这个的话,带来的后果只能以恐怖来形容。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谈资总是有限的,当谈到再无可谈的时候就要变着法来生事了。
事实上这些门阀子弟大都不学无术,不要指望着他们能在哲学理论上有什么建树,对于这帮人来说清谈的内容主要有三种:一,没事嚼别人的舌根。点评别人如何如何,从对方的外貌身世开始说起,一直到品格、才华,性格等等,并把它美其名曰“品藻人物”。用一些耸人听闻的语言来描述一个人,比如“飘如流云,矫若惊龙”、“岩岩若孤松之立,朗朗如日月入怀”等肉麻当有趣的鬼话。对于这些门阀子弟来说,想办法吸引某个有地位的清谈家对他说出这样的评价,比摇出五百万大奖还要重要。
二、议论时政。因为嘴臭而杀头的门阀子弟也不少,但大家仍然把此当作一种充满危险和刺激的竞技活动,这竟然是余秋雨老爷爷大发感慨魏晋不让知识分子活命的原因。别看他们绝对不会为国家出一点力,但从一旁发表的对施政方针的高见往往洋洋洒洒不下数万条。本章的主人公桓温就经常受此所累。不过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发明了清官浊官等有趣的分类,就是说,整天闲谈不干事的官员,是高贵的士族门阀代表,因为他们经常搞清谈,所以称为“清官”。清官里面还要分一清、二清、三清等等,谢安就是清官的典型,而对于那些成天忙里忙外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大都是寒门出身,因为他们做的事情都是所谓“尘世间的浊事”,被称为“浊官”,桓温就是东晋第一个大浊官,需要列入《东晋*奸臣传》。
三、制定出门阀士族的游戏规则。给门阀士族划分出什么侨姓、吴姓、郡姓、虏姓、著姓、甲族、冠族、右族、旧族、膏梁、华腴、高门等奇怪的称呼,比如王这个姓很普遍,但东晋大权臣王导出身的这一支则是天下所有王姓里面最高贵的。他们住在建康城里的乌衣巷,称为“万王之王”。其根据就是东晋那些蠢猪皇帝奉行的血统论,还有一个就是狗屁不通的嫡庶论。一家里面血统最高贵的正妻生的儿子称为“嫡”,第一个儿子称为“长”,那么嫡系长子就是最尊贵的儿子,其他的儿子就是庶出。他们长大后就会碰到许多莫名其妙的霉气。这种风气影响了全中国。比如上章说的慕容皝的哥哥慕容翰,还有后面慕容垂的儿子慕容盛,都是嫡庶论的牺牲品。这样一来,一家兄弟里面为了争执所谓的尊卑关系,就变着法想出各种缺德的点子,给自己的娘和兄弟可以尽情地泼污水、穿小鞋,导致“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奴”的现象时有发生。
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没有把君主立宪制实行下去的原因。因为只要后来出了某个新主子推行新方法拆了门阀政治的台,伴随门阀政治而来的那些衍生物必然也跟着扔光光,就象科举制度淘汰了士族制度一样,伴随士族制度而来的那些风俗,比如玄学和魏晋风度都成为了历史。而英国和日本皇室的千年的稳定,也许就是君主立宪制能得以实行下去的原因。
声明:东晋与君主立宪制等系列文章,目前尚无发现其他论文与其论题相似,(至少google上没有)如果各位有见类似的东东麻烦给俺个地址或发个mail,俺看看到底是不是俺的首创
作者:安魂曲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大胆猜测. -- 然然 - (58 Byte) 2004-3-14 周日, 下午10:00 (147 reads)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