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胡主席语录》评注(一)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胡主席语录》评注(一)
芦笛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标题:
《胡主席语录》评注(一)
(827 reads)
时间:
2004-3-06 周六, 下午5:25
作者:
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胡主席语录》评注(一)
芦笛
【再版前言】
好几年前,我在《两春》上看过一点敬爱的胡(平)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的作品。后来我发动“扫荡”,见不少同志把他当成了先知穆罕默德,惊奇到说不出话来。老芦总往好处想人,便假定此公后来功力大进,再非我当年见识的吴下阿蒙。尽管如此,我还是没兴趣专门去找胡着来学习──说句不客气的话,我并不认为有哪个海外华人的作品值得我专门去找来看。
最近在《清水论坛》看到马悲鸣师弟反诘胡主席的《一面之词》,觉得十分有趣,于是便见样学样,在上班时间信手打了两则点评出来。因为是上班干私活,只能用英文写。老马提出抗议,要我提供中文版本。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师弟说:要中文版,便有了中文版。这就是此文出笼的契机。这其实不是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而是用中文另写的。英文版只来得及使用老马提供的黑材料的一半,此文则全部用上了。
有的网友见到英文版,以为老芦断章取义,把人家的话掐头去尾拿来批。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我使用的黑材料全是马师弟那四则文字里提供的。原文我没看过,估计得花钱买。老芦是小气鬼,岂舍得花这冤枉钱?不过,不看全文也能猜出来,原文大概本来就是语录体,可谓发扬光大从孔夫子到毛主席的优良传统。不过要我说句公道话:从质量上看,这本胡主席语录可远远不如毛主席语录的。好在我也没有林副统帅的水平,歪锅配扁灶,为之作序并加注大概也不至于过份玷污它吧。
-------
【胡平】:一个人成为名人的标志是:不论他讲出何等的废话蠢话,报上都会给他登。
【芦笛】:这才会有胡主席语录能卖钱、而且有老芦来点评的怪事。主席忘记指点的一个秘诀是:如今出名的终南捷径就是骂共党,主席本人就是这么出名的。
【胡平】:英雄行为有如浪花,只有在生活之流遇上岩石暗礁时才会发生。
【芦笛】:我早说过了:有英雄的时代是悲剧时代,崇拜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言必称“英雄”的“知识”分子必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胡平】:一个要成功伟大事业的人,必须克服四道障碍:在第一阶段,他不要因为众人的夸奖而沾沾自喜;在第二阶段,他不要因为众人的责难而怒气冲冲;在第三阶段,他不要因为众人的冷漠而心灰意懒;在第四阶段,他不要因为众人的崇拜而忘乎所以。
【芦笛】:主席是现身说法吧?因为本人连渺小事业都没能成功(“成功”可以作动词使,我还是这次才学会的),所以实在看不出来那第二阶段与第四阶段的质上的差别,更不明白这四阶段在时序上作如此排列的道理。
【胡平】:从不受骗的人往往不是由于头脑太精明,而是由于心地太阴暗。总是受骗的人往往不是由于心地太善良,而是由于头脑太蠢笨。
【芦笛】:因此,至今还在受共党愚弄的许多国内同胞,多半都是白痴;而从未受过共党欺骗者则多半是“心地太阴暗”者。
这段名言反映了主席的思维方式特点:那就是模糊思维加胡乱归纳。模糊思维决定了他不知界定概念与讨论问题的前提,而胡乱归纳导致反例一抓一大把。后面我们还会看到这两个特点反复出现。其实,心地阴暗最突出的特点不是什么“从不受骗”,而是“毒眼”,也就是“民运”人士最拿手的“阴暗心理分析学”。
【胡平】:爱惜羽毛的鸟飞不了太高。一个人过份在意自己的外在名声,固然可以免于大恶,恐怕也难于至善。
【芦笛】:“爱惜羽毛的鸟飞不了太高”是哪个生物学家发现的?一个成年人居然会说出“至善”这种儿语来,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主席此处的思维毛病我已经在《中国人会思维吗》中指出过,那就是使用文学比喻代替论证。那空间中的“高”竟然会和伦理上的“善”发生“逻辑联系”,端的是鬼斧神工。
其实,是否在意自己外在的名声和什么抽象的“善恶”毫不相干,而是取决于该人的身家性命依赖于公关形像的程度。如果老芦如胡主席一样靠公关形像过日子,则一定会像他一样爱惜羽毛,嘿嘿。
【胡平】:锐意进取者常常无暇报复。
【芦笛】:斯大林和老毛算不算“锐意进取者”?
【胡平】:古人说,知耻近乎勇。有些现代人把它倒了过来。如今,人们常常把不知羞耻称为勇敢。
【芦笛】:羞耻观是随时代、人群、文化、文明而变的,并不是什么永恒不变的普适尺度。五四时代率先上洋学堂的女士也曾被大多数时人讥为“不知羞耻”,难道那些人不是勇敢者?
【胡平】:不老练的人的最大毛病不是稚嫩,而是故作老练。
【芦笛】:不老练的人最大毛病是正义冲动,因为它害人害己。故作老练不过是个人问题,而且是变得老练的开始,何必讥笑?
【胡平】:真正的宽容是很不容易的。当你对某件事热情执着时,你往往很难宽容;在你轻易表示宽容的地方,往往是由于你对那件事根本无动于衷。
【芦笛】:看在上帝面上,请先界定“宽容”的对象和内容!对不同政见的不宽容多半是仇恨或恐惧使然,而不宽容违法乱纪、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则多出自公民意识。
【胡平】: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最大区别在于: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一切成就归于祖先;在现代中国,人们把一切挫败归于祖先。
【芦笛】:这正是社会进步、眼界大开的表现。美化古代的古人幻想倒回去,过《老子》中规划的傻日子,而不满老祖宗的现代人则指望中国变得跟西方一样文明。
【胡平】:享受文明不一定使我们成为文明。正象吃蟹肉不一定就变成螃蟹一样。
【芦笛】:典型的用文学比喻代替推理。居然连“吃蟹肉不一定就变成螃蟹一样”的昏话都说出来了。那么,吃螃蟹者还是有一定可能变成螃蟹的?!
【胡平】:由于汉字的繁难和刻竹简的劳累,所以先秦诸子的文章都相当精练。随着书写的简化和印刷术的发达,精练的文体越来越少见。
【芦笛】:“隧道眼”式的老生常谈,起码忽略了两条:第一,现代文字可以卖钱,而古代可是不兴稿费的。第二,古代生活内容决没有现在复杂,光词汇量就反映了这一点。哪怕是国学大师,也没那本事用简约的古文描述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传达包罗万象的信息,表达复杂细腻深邃的现代人情感。
【胡平】:人世间最有趣的分工是“说大话”与“做大事”的分工。我们似乎并不要求说大话者都要做成大事。以至于到头来我们竟会以为,说大话本身就是做大事。
【马悲鸣】:「精英」们的写照。
【芦笛】:应该说尤其是“民主精英”们的写照,包括主席在内。
【胡平】:自由斗士,就是为了赢得更多的自由而甘愿失去仅有的自由。
【芦笛】:真正的自由斗士,就是知道世上有远比抽象的“自由”更宝贵的东西,民之祸福就是第一条。
【胡平】:失败,是你没有做到你应该做到的;挫折,是你没有得到你应该得到的。
【马悲鸣】:失败,是你没有做到你本想做到的;挫折,是你没有得到你本想得到的。
【芦笛】:胡马(不是远放大青山下那匹)之别,在于对自己的期许程度不同。陆游怨道:“金印煌煌未入手”,又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鬓发早先斑”,您说他这挫折感是因为没得到应该得到的呢,还是没得到想得到的?我看,还是后者更像些──他到底有什么本事挂帅北征?一辈子好像也就有过“雪中刺虎”的壮举阿?那似乎跟带兵打仗还不是一回事。主席这教导倒让我想起放翁来。这种心怀大志的同志,其实是跟自己过不去,活得特别窝囊。Therefore,吾从马。
【胡平】:不要从报纸上了解世界,它充其量只是了解世界的索引。
【芦笛】:这简直是否定大众传媒带来的时代进步。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么了解世界的,这也就是现代民智空前提高的根本原因。我常常想,如果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人民也能从电视上看见他们的子弟兵在国外作的恶,则大英帝国能否建立起来正未可知。
主席此处的思维错误,在于分不清“普及”与“提高”,以专家标准要求大众。
【胡平】:人要一夜成名,过去靠科举,现在靠媒体。
【芦笛】:人要一夜成名,过去靠科举,现在靠被共党抓起来。这其实对双方都是极大讽刺。
【胡平】:一个压制人才的制度常常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那就是,它使得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自认为是生不逢时的人才。
【芦笛】:真正压制人才的制度,是让所有的人都认为才能是一种原罪。胡主席从毛主席制度下过来,怎么竟会忘记这一普遍现像?
【胡平】:聪明人既是举棋不定,无怪乎傻瓜决定一切。
【芦笛】:儿语。谁都知道智力、意志和决断能力是不同的秉赋。因此,多谋无断者只能作幕僚,但那并不能就此说统帅都是草包,即使拿破仑也需要参谋部。
【胡平】:一个人倘在少年时是极度狂热的,在成年时就每每是玩世不恭的,在老年时就常常是贪得无厌的。
【芦笛】:这革命发展三阶段到底有什么逻辑上的必然性?
【胡平】:想要上台讲话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话;一种是想讲。
【芦笛】:讲上面这种废话的人的“说话欲”简直超过了世上一切人。
【胡平】:不少第一等的人才,辛苦工作一辈子,到头来却没能做出第一等的成就。原因就在于他们让第二等重要的事情占去了全部的时间。这种人天生劳碌命,绝不会虚度时光。这种人做事有原则,决不会在无聊的事情上耗费精力。但是,他们却可能让大大小小的第二等重要的事情缠住自己。今天有这篇文章要交差,明天有那个活动要应付。一日复一日,一桩又一桩。最后他才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时间去作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了。有志向、有才气做出头等重要工作的人,务必要学会约束自己。
【芦笛】:儿语+胡乱归纳。第一等人才没有做出第一等成就的原因之多之复杂,岂能用这么一段话就能一网打尽?社会因素呢?时代因素呢?运气呢?个人意志呢?古往今来难道只有拿破仑一人有过那样的军事天才?但不生于那种乱世,又岂能干出那番事业来?哪怕是拿破仑,他之所以能有那种辉煌,也完全靠他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获得正确的任命,还幸运无比地得到正确的后台的庇护,否则他早因受小罗伯斯庇尔连累上了断头台了。
【胡平】:立志,就是下决心和自己过不去。
【芦笛】:这要看您立的是什么志了。如果立志作三级片影星,似乎没有什么必须与自己过不去之处,作品酒大师也一样。立志之前最重要的,我看还是确定自己在那方面有无才能。
【胡平】:父亲喜欢儿子象自己。儿子未必喜欢自己象父亲。
【芦笛】:尽人皆知的废话,有蒙稿费之嫌。
【胡平】:那些很不诚恳的人给别人的初次印象差不多都是很诚恳的。
【芦笛】:尽人皆知的废话,有蒙稿费之嫌。
【胡平】:成年不等于成熟。成年不过是多了些见识的小孩子。
【芦笛】:尽人皆知的废话,有蒙稿费之嫌。
【胡平】:与其名大于实,宁可实大于名。当然,不老实的人,不自信的人不这么想。
【芦笛】:违反一般人情的惺惺作态。
【胡平】:让所有站头排的大人物都强制隐居三个月,再让第二排的人去顶替他的空缺。这样你就会发现,究竟谁的重要性是由于他自身,谁的重要性仅只在于他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芦笛】:典型的专制思维。我早在名篇《盲人摸象说民主》中指出,哪怕选个猴子上去作美国总统,该国也能正常运转,而这就是人家的制度先进之处。
如果主席是学理科特别是搞科研的,就决不会把“确定某因素效应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将其除去”当成自己的伟大发现,郑而重之地加以宣讲。
【胡平】:谁不甘于平庸,谁就不再平庸。平庸不平庸,不仅要看状态,更要看趋势。
【芦笛】:典型的错乱思维,前两句像是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后两句不知所云。既然“不甘于平庸=不平庸”,还有什么“看状态”的必要?莫非“不甘于平庸”既是“不平庸状态”,又是“不平庸趋势”?
【胡平】:诚然,历史的发展是不可以任何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决不等于说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所谓历史,不多不少,正是一切人的意志的总和。
【芦笛】:错乱思维导致的儿语,居然错过了“孰重孰轻”的最关键问题。其实我早在名篇《人民图腾》中指出,主导历史发展的是精英而不是草民。历史的发展当然可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哪儿来的这不证而论的“诚然”?
【胡平】:当专家并不难,只要你成年累月专做一件事。然而一般人就是没有这份耐性。
【马悲鸣】:有这份耐心的也未必能成为专家。这里还有才气的因素。种了一辈子庄稼还受穷的贫下中农有的是。
【芦笛】:胡马芦都从毛时代过来,胡却居然看不见马和芦都看到了的,到底他是否下过乡、进过厂?要作专家,首先得进学校受专门训练,此乃文明社会的起码常识,哪有什么“实践出真知”的?屠户切一辈子肉也不会变成外科大夫。
【胡平】:亨丁顿有言:人世间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不可以有自由而无秩序。于是,有人回答说:让我们舍弃自由保持秩序。但是这并非对亨氏问题的回答,而是对亨氏问题的取消。因为解答亨氏问题的唯一思路应该是:我们如何才能建立有自由的秩序。
【芦笛】:为什么“舍弃自由保持秩序”“并非对亨氏问题的回答,而是对亨氏问题的取消”?他不是明明说了“人世间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么?这话其实就是对“舍自由而何求”的胡说八道的否定,其实是强调了秩序的重要。
其实老亨此话并不成立,在当今之世,想舍自由而取秩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有了西方文明世界作参照系,这就是当今世界动乱不安的原因之一。“如何建立有自由的秩序”并不是什么“解决问题思路”,不过是指出问题本身而已。在我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在既有秩序中逐渐注入自由,而不是以‘自由’推翻秩序”。
【胡平】:真正的勇士不一定喜欢冒险,他只是在危险到来时不退却而已。
【芦笛】:儿语。英谚说:“He who fights and runs away, leaves to fight another day”。
【胡平】:任何享受都不可能是工作。但有些工作却可以是一种享受。
【马悲鸣】:享受是一个集合,工作又是一个集合。“有些工作可以是一种享受”表明两者之间有交集,则“任何享受都不可能是工作”不能成立。因为「有些享受可能是工作」。比如胡平先生在写这篇《一面之词》时,就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工作。
【芦笛】:连不擅长逻辑思维的老马都能看出胡话的荒谬,真是让我无话可说。
【胡平】:一辈子征战沙场的人,讲起战争的故事来常常很平淡,象是聊家常──这不奇怪,因为他正是把征战当作平常。从没上过战场的人,讲起战争的故事来常常很精彩,很能激起听众身临其境的想象──这也不奇怪,因为他自己本来就是凭想象。
【芦笛】:主席大概听多了中共老革命的英雄故事。建议他去看看老兵回忆一次世界大战的电视文献片。
【胡平】:当坏人比当好人容易多了。当好人必须永远不做坏事,当坏人不妨有时也做做好事。当有些人对我们说某坏人其实不见得是坏人,因为他也做过几件好事时;我要反问的是:难道你见过永远做坏事的坏人吗?同理,诚实者意味着从不说谎,说谎者却不意味着从不诚实。
【芦笛】:谁规定的“当好人必须永远不做坏事”“诚实者意味着从不说谎”?简直比宋明理学家们的要求还高!这真是现代人说出来的话么?
先不说那“好人”、“坏人”的简单区分让我想起了当年带孩子看电影的温馨往事,就连那“坏事”似乎也未和“错事”区别开来。就算是有意干的坏事恶事,主席这标准倒很像古人对处女膜的认识:一旦破了,就永远丧失了贞操,只有下地狱的份了。唉,“民运”居然会造出个道学家来,实在是令人震惊到无语的程度。
那“撒谎”的高标准严要求也一样,难道对怀孕的妻子说:“你变得越发漂亮了”也是不诚实?
按主席的儿童思维方式,恐怕还能推出“不诚实者绝对不会是好人”的次生高标准。说谎当然只能算坏事,而说过一次谎就成了不诚实的人,自然也就不可能是好人了。主席能不能设想有强迫性撒谎癖的好人?
【未完待续】
作者:
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324151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