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作者:芦笛>>再说“施公案”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作者:芦笛>>再说“施公案”   
jiaren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作者:芦笛>>再说“施公案” (236 reads)      时间: 2004-3-06 周六, 下午5:14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其实我数落国人坏毛病时,常常也包括自己在内,所以那“三自一包”、“废钢铁”说其实也包括我自己。本人就是个大批判家,凭一知半解就在网上胡说八道,而且毫无藏书,也不想去翻书,无论说什么话题都靠模糊记忆,人家一要跟我较真我就只有翻白眼。前两天请朋友寄来个搜索引擎的联结,可根本就懒得去用,于是便把那封信漫不经心地删去了,看来只好再求人家寄一次。


总的来说,此书作者对施计划评价极低。老施虽然年轻时在the Lancer of Guards任过军官,但基本是参谋人员出身,在1891年任总参谋长前乃是个军事史教官。此人是个典型的普鲁士旧式军人,对政治和国际关系既不懂也毫无兴趣,对海军极度鄙视。他除了专业外毫无任何爱好,常常工作到半夜,唯一的消遣是给女儿读军事史(那女人真可怜。一个女人得忍受这种折磨,堪称西方第一孝)。他最崇拜的战役是公元前216年汉尼拔包围并歼灭罗马军团的Cannae 战役。施列芬计划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一直到临死前他都还在推敲它。

可惜,老施的视野非常有限,所以那个计划简直是漏洞百出。因为没有带过兵,普鲁士的参谋学院教育又给他留下了终身影响,战争在他眼中不是活人搏斗,不存在什么人的因素诸如士气之类的影响,却基本只是一个算术问题。在他,所谓计划战争,就是事先计算并安排好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运送到需要的兵力。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就能赢得战争。整个施计划的精髓就在于此,可笑的是,它的致命漏洞也正在于此。

在施前任总长的先是老毛奇,后是瓦德西。德国的世仇是法国,而法俄是盟国,因此,自普法战争后,德国一直以法俄为假想敌,面临两线作战的难题。因为法德关系一直很紧张,法国在边境大筑乌龟壳(借用伟大领袖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上的生动比喻),把法国化成了一个要塞。老施的前任们都认为如果打起来,进攻法国必然要遭受重大损失,只宜取防御态势,而应该在东线采取进攻态势。老施却推翻了这一战略设想,想出了借道比利时迂回到防线后面去的毒招。

施计划的要点如下:战争打响后,德军应分成两部,左翼以少量兵力取防御态势,坚守法德边境,绝大部份德军集中在右翼,入侵中立的比利时和卢森堡,开始进行他所谓的“大旋轮行进”(huge wheeling movement),亦即大迂回。在动员令下达第22天,右翼德军就将进入法境。第31天,德军应抵Somme河和Meuse河一线,由此南下,自西面包围巴黎,并向东挺进,与200英里外的左翼(此时该部应自亚尔萨斯-洛林出击)形成巨大的钳形夹击。在此压力下,法军主力将被压缩在某个战场上动弹不得而被彻底包围歼灭。动员令下达后第42天,西线战役胜利结束。德军坐上火车横穿德国,东向迎击来犯的俄军并消灭之。

这个计划的特点是它像火车时刻表一样的准确。之所以规定动员令下达后42天内便结束西线战事,是因为不如此德国就得陷于两面作战的困境。这42天的限期是根据俄国动员迟缓、地域广大造成的战线太长、运兵缓慢的特点计算出来的,是保证德军各个击破的生命线、幸福线。

以德国人固有的精确,老施算出了德军行动速度:德军在国内靠火车运兵,但从进入比利时后就只有靠强行军,最大步行速度每天32公里。如果一支部队排成单行纵队长达32公里,那么到天黑最后一个士兵还停留在原地不动。因此,为了保证及时运到足够的兵力,部队必须通过不同的道路同时推进,才能避免这种交通阻塞发生。这就需要足够的道路网,而这就是施计划的最大缺陷所在。

有趣的是,老施似乎故意不看这个问题。终其一生,他一直在苦苦推敲这个计划,最后的结论是靠现有兵力,德军不足以粉碎法军。要在决定性的战役中获胜,还需要8个兵团(corps)。但直到战争爆发,这8个兵团都没建立起来。事情还不止此, 最可笑的是,即使有了这8个兵团,也根本就没有运送它们的道路。换言之,法国的道路网和德军的行军速度决定了他想象中的决定性战役根本就没有可能打赢。有鉴于此,Keegan叹曰:“He had run into a logical impasse. ... His plan for a lightning victory was flawed at its heart.”(“老施实际上是进入了逻辑上的死路。他的闪电战计划从根本上就有缺陷。)

更有趣的是,施计划在和平时期中作出,然后存了档。临近战争时接任总长的小毛奇(老毛奇之侄)把它刨出来,将其正式采用为德军的战略计划。这内在的缺陷他们不可能看不出来,但 “They responded to the difficulty by ignoring it.”(他们用无视问题的方式来解决它)这倒颇有些中国人的阿Q精神。 不过除此之外他们还能有什么选择?德国处在被两线夹击的最不利的战略态势中,不采用施计划又怎么办?直接进攻法国要在人家的乌龟壳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去打俄国又面临着不可征服的广袤空间。看来看去施计划还是唯一有点成功机会的赌博方案,无怪乎它最后还是被采用了。所以我说“施计划是屎计划,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话一点都没说错。

作为战略计划,施计划当然是失败了。它的战略目的就是在西线速战速决,而且还为此规定了42天的时间限制,但最后在实践时,这时间表根本就没有兑现,西线战事延续到四年之久。德国不但陷入了老施竭力想避免的两线作战中,而且陷入了他最害怕的消耗战中。小狗仅根据个别战役德军一度获得的优势来为此战略计划辩解,却没看出它预定的战略目标从未被实现,我觉得这是说不过去的。

问题是战争并不光靠将军们就能打赢,更重要的角色由政治家们充任,是后者决定了国家所处的战略态势。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中,这种背时局面完全是短视的政治家们造成的。两次大战都可以看成是普法战争的种下的孽因的发作,而之所以有那孽因,完全是因为普王威廉一世不听俾士麦的劝告,羞辱了法国造成的。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31553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