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就秋实“设阱的杰构”等两篇简单作答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就秋实“设阱的杰构”等两篇简单作答
六哥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就秋实“设阱的杰构”等两篇简单作答
(620 reads)
时间:
2002-2-09 周六, 下午4:40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就秋实“设阱的杰构”等两篇简单作答
关于秋实先生的《设阱的杰构 - 评〔设阱与排阱(一)〕》等两篇,简答如下:
* 龚启圣文中的粮食数据问题:
你搞了半天,搞出了个1952~1958年的平均征购率是25.8%,好吧,即便按此,根据统计常识,龚启圣为什么不说是26%左右呢?这难道不是一种压低吗?差0.8%,也有150万吨左右。
我的计算年份是依据龚文中的原话:
“中国虽然在土地改革后没多久便逐步实行集体化,从而剥夺了农民的私产权利,但直至人民公社成立以前,国家对农村的粮食统购只占总产量的25%左右,不算过重。”
这段原话中出现了“。。。实行集体化,从而。。。但直至人民公社成立以前,。。。统购”的表述,故判断出龚所指的,必是指统购政策出台的1953年到1958年(或1957年)这一段时期,而无它。我说:
“自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始、到1958年(下半年成立人民公社)这6年当中,国家对于农村收购粮食占总产量的比例(收购率)是27.4%(1953年~1957年是27%),并非在《综述》中被压低了的25%之数。”
这有什么问题吗?我没有兼顾提到1953年~1957年吗?
结果,我上面这段话被你说成是“掐头增尾法”、“作一番手脚”,我掐了谁的头,增了谁的尾?到底是谁在做手脚?天下有你这般XX的,确属少见。
粮食产量方面,1959年比1958年下降了不是龚启圣说的30%,而是15%。这只不过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事实。龚文(“中国大饥荒起因研究的综述”)是以学术论文的面貌在正式杂志上刊登,又在网上被广为传贴,到现在我没有见到龚本人出来声明,说自己是出于什么“笔误”。
你倒好,自作多情跑出来为其辩解道,称这是“诚实的失误”。龚启圣在正式论文中发生了“笔误”,倒是“诚实的”,而我指出了这个你所谓的“笔误”,指出“作者如此偏颇的倾向性尚属少见,其'粗心'的程度十分令人吃惊”,反倒被你指责为“上不得台面的捣鬼手段,没有半点实事求是的诚实态度”。什么叫颠倒黑白,世人还需要到别处去寻什么例证吗?
你骂了我很多话,在我一笑置之。总之,人还是要提高知识和素质,有话好好讲,做老实人,说老实话,理性讨论;这样对你自己只会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农业生产率问题
所谓农业生产率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具体的指标就很多很多了,象农产品年平均增加率,亩产,劳均产粮,人均占有,亩均或人均农业产值指数等等。单就亩产比较,战国中晚期已达216斤,唐时达到334斤,清代中为367斤,而1952年是230斤,1949年更低,这怎么比?
劳均产粮,更与劳动力总人口数相关联:战国中晚期已达3318斤,唐时4524斤(为历史最高水平),明代4027斤,清代2262斤,而到1949年就只有1150斤(以上都是整体水平,不是哪一年哪一年的事),这又怎么比?
即便如你所说的投入-产出关系,建国以来的农业实际情况是,1978年与1952年相比,粮食总产出和亩产(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都有了很大提高,1952年粮食播种18.5亿亩,总产1.6亿吨;1957年20亿亩,总产1.9亿吨;1978年18亿亩,总产提高到3亿吨,比1952年的单产、总产提高近一倍,比1957年提高总产50%以上。
其他,1981年后从农业集体化那里继承来的无尽“家财”(农田建设,水利化、机械化等等,见拙文《九分天灾、一分人祸》,《设阱与排阱(二):集体化农业与分散化农业的是非》),算不算是对于改革开放的投入呢?这个“投入-产出”的关系又当如何计算呢?
专家(见于周其仁,武力,温铁军等人著述)普遍认为,20世纪以来的中国农业人口已很过剩:种田,一亿来人就够了;故农业生产率中的多数指标(如上面的亩产、劳均产粮等)在用作总体比较的时候,不仅没有意义,用了反而得出历史大倒退的结论(不是吗?1949年连2千年前的战国时代都不如)。比较有意义的是农业产品的年增加率,这才是一个统考了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在内的综合性指标。我原拟在续篇中再具体的谈一谈农业生产率的问题,所以在《设阱与排阱(二)》中并没有象前一篇《设阱与排阱(一)》中声明已经“排除掉了《综述》所设下的第二个陷阱”,只是后来觉得对于龚启圣那样的文章,多写不值。现在既然你杀上门来了,上述文字内容也可算是是对《设阱与排阱(二)》的补充。
关于林毅夫指集体化中农民“偷懒”,是所谓“生产率低下”的原因。农业集体化中中国农民到底懒不懒,都做了些什么事?我想我在《九分天灾、一分人祸》(http://64.23.9.82/xgc/messages/4210.html)中已有相当分量的叙述,这里不再多述。总的来说,林这人比较书生气。关于“偷懒”问题,这里引一段著名学者周其仁,武力的话:
------------------
造成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增长停滞的原因很多,国家制定低价收购农产品政策,农村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增长等都是抑制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集体经济制度内的因素主要是什么?大量研究的解释是:农业集体生产中对社员的劳动监督和劳动计量不完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不足。这只能够部分地说明农民收入没有增加的原因。
周其仁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逻辑(周其仁,1994):当农民的收入几乎全部都来自集体生产,“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民甚至连消极劳动的可能性都很小。从逻辑上讲,个别社员减少劳动投入固然可以得到更多闲暇,但这种闲暇对生存线上的农民却毫无价值”。偷懒使集体生产受到损害,对于农民来说得到的分配收入也会相应减少,会直接威胁到每个农民自己的生存,农民在集体劳动中会自发进行相互监督,偷懒行为会受到指责。(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述评》)
------------------
其他,龚文中把1952年归为土改年份和集体化(合作化)年份等等,属于史实方面和搞不清制度变迁方面的单纯性错误。出“错”的原因,1952年粮食增产多(比上年增约14%,与1949~1951的土地改革和天公作美有关),把1952年加到1953~1957这个准集体化时期中去,总的粮产水平的平均值就被提高了。这种武断的分期(即1952~1957年)方法,不论在国史、党史,还是农业史论著之中,都属罕见,不能不让人感到别有用心。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9025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