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从“爱国贼”到“汉奸”》三、人民总理人民爱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从“爱国贼”到“汉奸”》三、人民总理人民爱   
老虫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从“爱国贼”到“汉奸”》三、人民总理人民爱 (519 reads)      时间: 2002-2-08 周五, 下午7:4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从“爱国贼”到“汉奸”



老虫



三、人民总理人民爱



“高山峻岭,垂首致哀;长江大河,热泪纵横。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啊……”



这是我在1977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一周年的时候,写的一首纪念他的诗的头几句。事隔26

年,那首诗早已不知去向,我只记得开头的这几句,前面那四句多半还是从别人的诗里抄的。



周恩来,是我真心崇拜热爱过的第一位中共领导。



作为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城市平民,我的父母对老周的印象极好。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听他

们讲起一些真伪不知的关于老周的民间传说。至今还记得的,有两则故事,一则是说老毛让

王洪文向老周学习外交礼仪和风度,老王观察半天,觉得老周那只残疾的右手弯着贴在身边

的姿势挺帅,遂学之;另一则是说某个外国记者存心刁难,问老周中国市场的流动资金是多

少?老周答曰:18元8角8分(当时的人民币总共有10种面值,分别是十元、五元、两元、一

元、五角、两角、一角、五分、二分和一分,加在一起,正好是18元8角8分)。老周死后,

我妈单位有一次组织看电影,里面出现了邢台地震以后老周看望灾区人民的镜头。回到家,

我妈喜滋滋地告诉我们:“我今天在电影里又看见周总理了。”



1975年底,“龙爪”康生去世,我父亲的一个同事说他刚听到有讣告时,还以为是周恩来死

了。我颇为惊讶,心说你怎么这么想?总理且活呢。不料还没过一月,老周真的去世了,顿

时神州上下,泪飞如雨。



老周的讣告是清晨播的,那时候我还在被窝里。讣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个是对

老周的评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还有就是老周的最后一个

头衔:“全国政协主席”。当时政协好像没有什么活动,所以我根本不知道它的主席是谁,

还一直以为是老毛呢。等老毛也死了,才知道他原来是名誉主席。



尽管对老周颇为崇拜,但毕竟还是个孩子,所以也没有多少悲痛之情。吃过早饭去学校,刚

准备上第一堂课,学校领导突然通知全体师生到操场集合开会。原来是有个学生一到学校就

给校领导交了一封决心书,领导经过研究,决定让他当众宣读。这份决心书的内容不外乎为

总理去世甚感伤心,这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不可估量的损失,他自己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好

好学习毛泽东思想。唯一让我感到有些诧异的,是他对总理的称呼:“总理伯伯。”我当时

觉得他可能把辈份搞错了,以他父母的年龄,不过三四十岁,他应该像后来在报上发表感想

的其他小朋友那样,称总理为“周爷爷”才对。现在想来,那份决心书肯定是他父母帮他写

的。他们对周总理的崇敬心情当然是真诚的(后来老毛去世,学校里并没有孩子再来这一手

),但仍然不忘自持身份,即使是在敬爱的周总理面前,也不肯低一辈。



那天放学后,我和一个出身军人家庭的红五类同学一起回家。他先是一言不发地走了好一段

路,然后没头没脑地对我说:“等我初中毕业以后就去当兵。损失太大了!”过了一会儿,

又对我说:“咱俩一起参军吧。”我虽然一下子没搞清楚我们俩初中毕业后一起去当兵与周

总理逝世损失太大了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但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那当然好。不过我爸

爸告诉我,我初中毕业以后大概要下乡当知青。”



老周的名望,在他去世以后更高了。我们那个大杂院里有几家人(我家也在其中),自发买

来白纸,扎上小白花,在家里给总理布置灵堂。家门口挂幅对联:“挥泪继承总理志,誓将

遗愿化宏图。”屋子里挂上总理的遗像。我那一段时间,每天睡觉前都要对着遗像鞠一躬,

类似早请示晚汇报那种虔诚。后来老毛死后,家家户户都照此办理(那时倒未必愿意了,但

别的邻居都这样干,我们也不敢不挂),只是把对联换了两个字,把“总理”改成了“领袖

”而已。在我家里,老毛的遗像在追悼会以后就撤了,而总理的像还接着挂了一两年。



就从那年开始,我父母为了让我学到一技之长,以便将来当了知青后增加招工回城的机会,

给我找了个老师学画。我学了素描以后,曾经三次试画总理遗像。第一次差得很远,连我的

老师也是看了半天才问我:“你画的是周总理吗?”后面两次,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到第三

次的时候,所有人都能只看一眼,就告诉我:“你这个周总理画得不像。”



后来,学校组织我们去看纪念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电影。老周的纪录片我到现在还记得两个细

节。一个是“灵车队,百里众相随,十里长街送总理。”在北京寒冷的冬天,总理灵车缓缓

驶过,大街两旁群众默默站立,目送灵车。此情此景,当时曾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十三年以后,到胡耀邦去世的时候,北京街头又曾出现万众相送的场面,我当时也在其中。

不过那远不如我在电影中看到的送总理庄严肃穆,反而让人觉得乱哄哄的,反正我本人就是

被女友拉到街上看热闹的,其实我自己对老胡印象一般。



总理纪录片的另一个情节,是最后由飞机将其骨灰洒进祖国的江河里的场面,真是感人。相

比之下,两年后去世的郭沫若,把骨灰洒在与他毫不相干的大寨,就让人觉得滑稽。



一直到现在,我还时常回忆起总理骨灰被洒向大地的场景。主要是因为我现在每天下班的时

候,为了避开车流,抄的一段近路中,经过一个墓地。当我看到这些墓的时候,就不免想到

老周的爽快。要我说,每个人死后都应该把骨灰一洒了之。反正都已经去了天国,又何必再

和尘世中的人争地呢?



过了两年,我结识了一个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他的太太也十分崇敬总理,甚至他们的儿子

因为是1976年生的,也起了个名字叫作“敬宇(总理有个名字叫“翔宇”)”。有一天在他

们家里,收音机里正在播放歌颂老周的歌曲(奇怪,我现在记得那么多颂毛歌,可颂周歌怎

么一首也想不起来了),他太太说:“我最喜欢听纪念周总理的歌。”这位老兄说:“我最

喜欢听好听的歌。”我当时对他的说法觉得十分奇怪。



后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人们也慢慢开始半公开地议论老毛的不是了。在中学

的时候,有一次我和这位忘年交聊天,我问他:“要是毛主席先死,周总理后死。他是否会

把四人帮抓起来,推行更好的政策?”



他答曰:“我在过去十年一直这样想。现在看来,难说。毛主席肯定会指定一个接班人,要

总理辅佐。而总理太注重自己的名声,也许真的会像诸葛亮一样,忠心护幼主,不会修正毛

主席的路线。”



在以后的几十年,我多次重新审视这个问题。越来越觉得,老周先死,对他也许是件好事。

我来到海外以后,读过若干关于中共党史的文章书籍。说到中共在毛泽东时代干下的坏事,

真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可这些坏事基本都可以把帐算到老毛头上,而老周就算不把他长年累

月给老毛“灭火”的功劳算上,完全由他干的坏事,似乎也没什么多大不了的。毕竟,有了

老毛做参照系,其他的中共元老,再坏又能坏到哪里去呢?



老周死在老毛之前,也许反而成就了他“千古圣人”的美名。这样一来,所有他参与了的坏

事,老毛肯定也有一份,而且一定是主犯。老周的扇子们,更是可以把全部责任都往老毛身

上推,并进而振振有词地辩道:“要是没有老周,情况还会更加糟糕得多呢。”



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我还在国内的时候,就对此感到半信半疑。如果中共领导中绝大

多数都是为国为民的好人,就凭老毛一人(也许还加上人见人恨的“四人帮”),就能把国

家搞成那副模样,以至于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真是如此,包括那么多中共高级领

导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是不是太窝囊了些?



以前看过一个卓别林演的电影《寻子遇仙记》。里面那个演员的私生子,被他妈妈抛弃后遇

到了老卓演的流浪汉。有段时间,他们俩的谋生之道是替别人家换窗户玻璃。客源很简单,

就是由那个小孩趁四周无人,远程抛掷石子把人家的窗户敲碎,然后撒腿就跑。等到主人闻

讯赶出,小孩早已不知去向。这时候,身背新玻璃的老卓就施施然从街角拐了出来,及时有

效地提供服务。



我在国内的时候,每当看到那种关于老周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力挽狂澜,抢救了多少社会贤达

的说法,就不由得想起老卓电影里这个情节。



等我来到海外,更是对“让老毛一人买单”的做法不以为然。细细分析“十一次路线斗争”

的情况,我简直觉得,越是和老毛斗争得晚的,越不是东西。因为他们是前次斗争的幸存者

甚至既得利益者,手上要是没有沾有别的同僚的血,又怎能爬到有资格和老毛作对手的位置

?林彪不如刘少奇,刘少奇不如彭德怀,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在把前者打倒的战役中扮演了

很不光彩的角色。



而老周,作为中共最高层几乎唯一的不倒翁(他和朱德、董必武之类还不一样。那些人在解

放后基本就没干多少事情。老周可是一直活跃在第一线的),要说他是个好人,实在是缺乏

说服力。



读了李志绥、宋永毅等人的书和文章里面涉及到老周的部分,我自然不会再认为老周真是什

么“千古圣人”。但我相信,将来的人看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历史,老周也许会成为中共元老

里面名声最好的人。就是在今天,在老邓有机会全面证明自己,并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许多

实惠以后,老周在历史上的形象也许还是好于老邓。至少在人格形象上,会是如此。



作为一个政治家,老周生前高官厚禄,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英名流芳,受到万众怀念,可以

说是十分成功了。但老周一生担惊受怕,连临死前还要高呼“我不是叛徒”,这个“一人之

下,万人之上”的二把手当得也实在别扭。老周当初投身革命,想必不光是为了功名利禄,

一定也有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油尽灯灭之时,回首前尘旧事,不知作何感想?



最后说两句那本闹得沸沸扬扬的《叫父亲太沉重》。我个人不相信这本书中的故事,但有趣

的是,无论是老周的扇子还是敌人,似乎都希望这件事是真的。敌人可以借机打击老周的光

辉形象;而扇子们(尤其是像我这号头脑里充满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糟粕的前

老周扇子、现传统男人)则觉得这样反而对老周是个好事。否则老周一表人材,娶个老婆只

是“革命伴侣”,却又后继无人,实在是太亏了。艾女士在新华社的声明之后号称有过硬的

材料,却又没有拿出来,成了个不了之局。有的好事者也许觉得这样收场不够过瘾,我倒觉

得像现在这样模棱两可挺好,留有一分悬念,随时可以再掀波澜。



真要水落石出,反而没那么好玩了。



2002年2月8日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83706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