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打击恐怖主义与美国的全球化战略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打击恐怖主义与美国的全球化战略
屎克螂打喷涕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打击恐怖主义与美国的全球化战略
(435 reads)
时间:
2001-11-06 周二, 下午2:57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打击恐怖主义与美国的全球化战略
作者: 厚德
911之前,全球化是最热的一个话题,也是整个世界上最轰轰烈烈的一场运动。鼓吹者宣扬全球化的好处,致使加入WTO等世界性组织成为不少国家的奋斗目标;而与此同时反对全球化的浪潮却一浪高过一浪。从两年前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开始,一直到今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首脑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可以说是哪里有全球化会议,哪里就有反全球化抗议。911事件之后,全球化问题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似乎不再被人们关注。然而认真研读911以来美国的一系列言行所得到的结论却恰恰相反:美国不但没有停止其全球化步伐,而是借机加快其全球化的节奏,也就是说美国打击恐怖主义是其全球化战役中的一场战争,一步棋。只有从这个角度才可以全面理解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和内在原因。
把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战争放到全球化的语境中讨论首先需要两个方面的清醒认识,其一,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或者说仅仅经济是远远不够的;其二,911事件不是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根本原因,而只是这场战争的加速器。
透视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仅包括经济基础,也包括政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对于资本主义来说,一切都是为了其经济利益,所以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对于独步今日世界的美国来说,一切都是为了美国的经济利益,而政治、军事、文化等最终还是为经济服务的或经济目的的。需要指出的是,在200年前美国利益只存在于美国本土,而在二战之后美国的利益遍布整个地球。从逻辑上讲,符合美国利益的行动就不一定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双赢的案例在国际关系中往往只是阶段性的。因此对于非发达国家来说,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就更应引起充分的关注。
在经济方面,全球化具有两重性。它既给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可能,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挑战。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不公正进一步加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更主要是发达国家,是强者,而风险和挑战的承受者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是弱者。举一个直观的例子,一个亿万富翁和一个万元户在一起做生意,谁有优势,也就是说谁更容易在生意中赚钱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达到经济上的目的,在政治方面普及西方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是必须的。因此全球化被一些人看作是将西方意识形态世界化的大好机会,甚至将全球化等同于美国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阵营为什么对非民主国家那么不能容忍,从越战前的"骨牌理论"到冷战后的"围追堵截"?为什么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处心积虑地搞垮前苏联,然后又抓住一切机会妖魔化中国?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前苏联和之后的中国不愿意听他们的安排,不愿意按他们制定的规则行事,不愿意他们把整个世界占为己有,不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附属国的地位上,或者说是他们全球化世界的绊脚石。
在社会方面,全球化的问题更多。首先,全球化只宣扬发展和自由,而不讲平等,不重视财富分配问题,因此全球化程度越高,国际国内的贫富鸿沟越大,国际和国内的社会分工越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明显。正如弗兰克和沃勒斯坦所早就断言的,现代化(全球化的前身)就是要使发展中国家依附于发达国家,就是要进行世界性社会分工。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与全球生态退化的进程几乎同步,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把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局部看是损人利己,从整体看造成人类生存环境全面恶化。
美国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全球化?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为了美国的利益,稍微详细一点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全球化的历史。从本质上看,全球化、现代化和殖民化是一脉相承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上最时髦的词语之一(连费孝通老先生都专论),现代化虽已稍逊风骚,但仍余热尤在,殖民化之于发展中国家无疑是个历史的恶梦,但在发达国家仍然不是个贬义词。对于身处发展中的中国,对于喜欢使用前两个词的国人,正确理解这三个词的历史渊源,并准确认识这些词的字面意思、其字后含义以及这三个词的内在关系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描述方便,我们先谈殖民化。
殖民化一词常让人想起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租界等。事实上中国人对殖民化的理解并不是最深刻的,这是因为中国只经历过半殖民化。从根本上说,殖民就是先征服,后掠夺。当然,征服有惨无人道的,也有颇为"人道"的,这往往因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习性不同而千差万别。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是征服,诸多的"屠城三日"也是征服。西方殖民者的征服更接近于后者,这在有关殖民的历史书中不难找到证据。掠夺又有张牙舞爪地夺和微笑着夺之别,前者往往在初期殖民,后者更多见于殖民成功之后。对于大多数被殖民者来说,做奴才的经历是非常痛苦的,但也有个别人更看重殖民带来的一些好处。由于殖民往往是发达国家之于非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因此在殖民过程中,许多"先进"的东西被殖民者带到了殖民地,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这往往是殖民主义的一个副产品,也是有远见的殖民者所希望的,因而也就成为某些人欢迎殖民的理由。然而从根本上说,殖民的结果是:资源被掠夺,财富被抢劫,国家成为附庸,人民成为奴仆。否认这一点无疑就等于说,北美十三州在1776年的独立革命师出无名,因为北美白人作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混合体所尝到的殖民应该比其他被殖民者好许多倍。应该指出的是,对于曾经或仍在以不同面目殖民的东西方列强来说,殖民无疑是个褒义词,因为它象征着一种先进、强大、和成功。但站在历史的高度,殖民无疑是十恶不赦的。正因为殖民的恶名,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老牌帝国主义才默许了其殖民地的独立;也正是因为殖民的恶名,才有了现代化一词的产生。
"现代"一词早在6世纪的拉丁语中就出现了。它一般是用来作为一个历史学术语,与"古代"和"当代"相区别。西方现在普遍认为,现代起始于1492年10月12日半夜两点,即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间,粗略地说是1500年。这种观点无疑是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分不开的,如果现在的世界霸主是中国,"现代"是起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是蒙古铁蹄横扫欧洲就不得而知了。现代化一词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确切地说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被美国学者推向世界的。美国人之所以要推销这个词,主要是要把美国区别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是因为殖民化让人(包括美国人自己)不舒服。但从本质上,现代化是殖民化的一个替代词,是"大棒加胡萝卜"的殖民化。现代化者的手段自然比殖民者"文明"一些,但目的则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掠夺资源。随着"现代化"一词的登堂入室,美国学者还开发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理论,即有名的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标准,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取向来规划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按照现代化理论,穷国的穷是由于穷国的非西方传统和非文明的国民。
因此,要想发达,就必须西化,既要"西用",也要"西体"。也就是说要跟在核心国后面亦步亦趋,完全彻底地"脱胎换骨"。现代化理论提出后,受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批评,最主要的批评是:现代化理论是改头换面的美欧中心论。现代化理论受到批评后,尤其苏东的垮台解体使美国可以有机会毫无顾忌地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后,聪明的美国人又想出了另一个新的替代词:全球化。
尽管在吉登斯和罗伯森(Roland Robertson)等学者的努力下,全球化已成为一门"显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现实中也仍处在进行时态。按一般理解,全球化主要应该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军事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等。经济全球化是目前的大旗。整个世界都应该纳入美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轨道,只有这样穷国才能变富,穷国的人才可以过上美国人的生活。而鼓吹全球化的人们很少提及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好处,和为什么发达国家如此热衷于全球化。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现象是由于发达国家强有力的舆论工具,在学术界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认为全球化对其国家利大于弊,而不少发达国家的学者倒更为客观地认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那些跨国公司和巨富,而不是发展中国家和穷人。形象一些说,假设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是一个蛋糕,不全球化的时候是这个国家的人分吃,尽管会有不公存在,但总没有出国界;而全球化后,是发达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一起分吃,因此不公不仅存在于本国人之间,更存在于国与国之间。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帮手是文化全球化。这是一种更隐蔽的,更潜移默化的"化"。它以西方价值为内核,以高科技手段为包装,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噱头,几乎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到目前为止,在全球化战役中好莱坞比美国的GM和五角大楼都更为成功,更为有效。从中国的情况看,国人不仅毫不保留的认为中国应该随世界潮流,而且随着大量美国文化产品的涌入,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巨大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是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撑的,因此美国一再找借口进一步发展其已经"天下无敌"的军事势力,以便可以对任何国家都可以使用"不听话就打屁股"的招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等在根本上无一不是为了保证其经济利益的全球化。当然,对于要面子的美国来说,打屁股要师出有名,民主、人权等口号就成为他们发动战争的理由,也成为世人认为美国打人有理的原因。911事件后,美国又加上了"正义"和"自由"两个口号,甚至连军事行动代号都是"无限正义"或"持久自由"。然而,言要观,行更要察。
概而言之,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是以美国利益为目的的,而这个全球化又需要通过许多不同领域的"化"才可以全面彻底地实现。对于过去的殖民主义者来说,没有军事的"殖民",就无法保证经济的殖民;对全球化者来说,除了军事之外,还需要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全面努力。全球化者比殖民者更明白"攻心为上"的道理,更明白为了西瓜必须丢一些芝麻,更明白放长线可以钓到大鱼,更明白战争不是为了打败敌人,而是为了把敌人永远消灭。
美国的战争与美国的利益
布什美国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地打这场"不知谁是敌人"的战争?为什么一定要打阿富汗?或许人们会说"已经有证据证明拉登是主谋,阿富汗是拉登的保护人",但最少就已公开的材料看,证据明显不足。前不久英国替美国公开的"证据"也没有多少称得上证据的内容。而且在911之前美国已经计划要在十月份攻击阿富汗。因此,理解这两个问题也要从美国的利益这个角度考虑,要从美国几乎一直是战争的受益者这个角度审视,要从战争是美国发展和全球化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个角度来看。
美国在立国后所发动或参加的几十场战争,除了为数极少的例外(如南北战争),几乎都和美国的"生死存亡"无关,而且在大多数战争中,美国都扮演了一个得利鱼翁的角色。人们熟悉的一战和二战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前美国时代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最后一次瓜分世界的较量。在战前,美国不过是个二流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势力参加直接的角逐。因此,在一战中,美国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政策,在"中立"名义下同交战双方做军火生意,牟取巨额利润。1914年美国商品输出额是23亿美元,到1916年增至43亿。对外贸易额的增长,不仅使资本家大发战争横财,而且刺激了国内生产,使钢铁、汽车、武器、造船、冶金、化工等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其实,美国并非不想参战,主要是当时还没有足够的军力和财力。待到1917年,在参战双方都精疲力竭而美国却羽翼基本丰满的时候,在摘桃子的季节,美国终于抛弃了"中立"伪装,直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奥宣战,以便名正言顺地享鱼翁之利。
"一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后起之秀,虽然刚开始崛起,并未能完全取代英国的地位,但已经在军事和经济上成为一流强国。"二战"开始,美国继续扮演鱼翁的角色,仍以"中立"面目出现。在中日战争开始时,美国向交战双方(包括日本)出售军火,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才不得不宣布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此时自然也已到了摘桃子的季节。由于美国参战较晚,战场又不在美国本土,在战争中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大发战争横财,因此战争对美国来说是褒义的,而非贬义的。其军事和经济势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强。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42%,上升到1948年的53%,超过了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总和;出口额由战前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14%,急剧上升到1947年的32.5%;黄金储备由1937年占资本主义世界总额的50.5%,猛增到1948年的74.5%。军事上,"二战"初美国军队的人数在资本主义世界占17位,而在战争结束时已跃居第一位了。
就这样,到"二战"结束,美国以经济、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都超越了老牌"超级大国"英国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除了苏联,经过三、四十年的强化性建设,在军事上勉强能够同美国相抗衡外,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够与美国争霸。军事上的强大使美国的利益不再局限于美国,甚至西方,而是遍布全球,以致于今天美国说"一个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时,或"美国飞机在整个世界例行侦察"时,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似乎美国的利益本来就应该在东亚,在非洲,在欧洲。但这不是在说整个世界都有美国的利益,或都是美国的利益范围?当我们对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之说深恶痛绝时,我们为什么对美国的"全球共荣圈"倒可以欣然接受?
战争不仅是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美国经济从危机转为繁荣的主要行之有效的手段。30年代的大萧条使美国在经济上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直到40年代初,美国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大萧条的阴影,但欧洲大陆渐渐燃烧并蔓延的战火使美国不仅遏止了经济的继续衰退,而且靠着贩卖军火大发战争财,到1941年7月,美国经济出现了百业兴旺的繁荣局面,使美国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60年代初,美国卷入越南战争。虽然在越战中,美国生平头一次尝到了无功而返的滋味,更没有得到其理想的收获,但庞大的军费开支使美国经济急剧扩张,并且扩张的势头一直持续到1969年。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仍然是越战的得益者。
纵观美国的发展史,美国的每一次经济、政治上的飞跃都是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或者说都是战争带来的。没有对印第安人的战争就没有美国存在的可能,没有对英国的战争就没有美国的独立,没有南北战争就没有统一美国之强大,没有两次大战就没有头号富强的美国,没有冷战就没有今日的世界霸主-美国。然而,在世界上毕竟还有不少国家不愿意无私地为美国服务,或为了美国的利益两肋插刀,也有不少国家和地区不乐意被美国任意驱使,但是美国和美国的生活方式却需要整个(或大半个)地球的资源。美国以世界5%的人口消费着世界50%以上的资源,一个美国人的消费相当于几十个第三世界同等人的消费。在工业生产上,美国是世界初级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每年消费世界市场上的26%的原油,23%的原煤,25%的铁矿石和26%的精炼铝。要从其他国家取得廉价的资源,要保证美国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控制这些资源,或全球化整个世界。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军事手段有时仍然是必须的,这些军事行动有时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如海湾战争),有时是前瞻性的(如科索沃战争和现在的阿富汗战争)。但是不论出于何种考虑,美国的战争总是以美国的利益,现实的或长远的,为出发点的,而决不是为了美国政府所宣传的"自由"或"正义"。
全球化与打击恐怖主义
美国是早期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化的结果,或者说是老牌帝国主义全球化的产物。从本质上,现在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化是老牌帝国主义全球化的继续。全球化不是英国或美国或任何一个国家为了什么目的而主观努力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必须。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以整个地球为市场,因为美国等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必须要依赖全世界的资源和市场,因此全球化就成为必然。而要美国化全球就必须在政治经济上某种程度地控制全球。不幸的是,一手拿剑,一手拿圣经就可以殖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保卫自由世界为口号去占领或控制的时代也过去了,仅仅因为某个国家还不是美国式的民主国家就对其大动干戈似乎也与美国的自我标榜矛盾,经济制裁有时又明显力不从心,而"文明的、民主的和崇尚自由的"美国总要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才可以用武力巩固其在世界各地的利益,才可以在一些地区(如前苏联留下的"真空"地区)扩大其相对薄弱的势力。这样就应运而生了人权问题和恐怖主义问题。
以人权为旗帜,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口号,美国成功地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并成功地在那里建立了美国喜欢的政府,或者说实质上控制了那个地区。然而,有种族屠杀劣迹的国家毕竟不是很多,而且有一些没有为其发动战争的价值,有一些国家也不能随便大打出手。这时一个更有弹性的问题出现了--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问题,其动机是复杂的,其背景是复杂的,其原因也是复杂的,甚至其涵义都是复杂的。大多数恐怖主义是对个人的,有一些是针对某一个政权的,极少是对某一个国家的,而敢于跟美国叫版的更是微乎其微。拉登无疑是最胆大包天的一个,他不仅用美国总统的头象作为手下训练的靶子,而且公开号召杀死美国人,因此他就成为美国黑名单上的第一号。拉登所希望的是弘扬伊斯兰教,把外国势力赶出伊斯兰世界,但他所采取的恐怖主义手段恰恰为美国进一步控制那个地区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好借口。
阿富汗的战略地位从地理上自古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俄罗斯僵而未死,中国软而未僵的今天,它对美国的战略重要性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在冷战后,世界两极之一的前苏联已经变成今日这个不死不活的俄罗斯,但瘦死骆驼比马大,俄罗斯还有足可以毁掉美国无数次的核武器。而中国让美国更为不安。虽然在经济和军事上,中国仍然和美国不是一个级别,但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的发展是迅速的,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势力的提高使其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合格的美国潜在对手。更让美国垂涎的是中国这个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正如美国资本家所展望的,如果每一个中国人每年喝一罐可口可乐,或吃一个麦当劳,那个公司都会发大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控制苏中两国之咽喉的机会。因此,在911事件之前,美国已经做好计划,准备在十月份攻击阿富汗,以最终控制阿富汗。这样,美国不仅可以以阿富汗为基地对前苏联分出的十几个共和国进行更为有效的渗透和控制,从而使俄罗斯斯彻底就范;而且可以在联日台,联菲律宾,联印度之后,完成对中国的全方位围堵。如果唯一有资格在某种程度可以对美国"说不"的俄罗斯和中国被制服,美国的全球化就完全彻底地没有真正的障碍了。
美国全球化世界的努力在老布什和克林顿时代已昭然若揭,而在小布什上台后则更加一目了然。如果说老布什和克林顿采取的是策略性的软硬兼施,那么小布什一年来的手段则主要是把老牌殖民者的故技重演,即以强大的军事经济势力为武器直截了当地为美国利益而我行我素。这也是小布什被称为"牛仔总统"的原由。由于他的牛仔作风受到普遍指责,效果远不理想,所以在走"打击恐怖主义"这步对美国全球化战略至关重要的棋时,小布什俨然是以一个"新人"的面目出现了。在美国本土受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袭击后,在美国人都几乎失控的特殊情况下,一贯牛仔的布什却一再劝他们忍耐,而且忍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内,布什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在军事上,美国展开一场自海湾战争以来最大的军事调动,在既小又穷的阿富汗周围聚集了约20万大军,700架飞机,5个航母战斗群,上万名最精锐的特种部队和王牌部队,外加最先进的设备和武器。在外交上,他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行动,以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恐怖联盟。他先后约见了美国的盟国和主要跟随国的领导人,与几个大国的领导人不断"交换意见",派他的国务卿·国防部长四处游说,英国首相的俄罗斯和中东等地之行恐怕也是受他之托。更为露骨的是,美国为此取消了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制裁,到断交20余年的伊朗去游说,甚至还同意巴勒斯坦建国。美国还很有"远见地"促成阿富汗反塔利班北方联盟和流亡意大利的前阿富汗国王查希尔、沙阿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秘密会谈,并组建了"阿富汗民族团结最高会议"。在经济上,美政府冻结拉丹及其恐怖组织的金融资产,并呼吁其它国家仿效。如果说,布什的这一系列兴师动众和全球动员仅仅是为了消灭只有几百手下的拉登和只有万余民兵的塔利班,恐怕是很难让人相信的。阿富汗流亡政府总统拉巴尼的代表就明确表示,美国攻击塔利班政权主要是保护美国在中亚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和平。
布什政府的真正目的在其失言或考虑欠成熟的时候有过表述。例如,布什曾把这场战争称为"十字军东征",他们还说恐怖主义与60多个国家有关系。这里的意思是清楚的,消灭拉登和塔利班只是一个借口,目的是要控制那一地区;打击恐怖主义是一步棋,为全球化世界铺路才是其本意。尽管布什政府把战争命名为"无限正义",后又改为"持久自由",其他国家和人民对布什的真正目的还是清楚的,不仅其对立面一针见血,就是其盟友也很有分寸。这里是几个典型的例证。
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在悼念"911"事件受害者大会上讲,"贫困与剥削,苦难与不公道,令人们绝望;对宗教感情与文化的蔑视,剥夺了人们的希望与尊严。这会诱导有些人走上暴力与恐怖的道路。"
阿富汗反塔利班同盟(即北方同盟)的代表在9月23日宣称:美国和北约军队进入阿富汗将是不受欢迎的。他确信:北方同盟借助于西方国家的空袭和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对付得了塔利班。
尽管伊朗长久以来也一直反对阿富汗塔利班,但是伊朗政府表示绝不会加入美国打击阿富汗的任何复仇行动,甚至谴责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是侵略行为,根本无法取得和平与稳定。用哈梅内伊的话说:"伊朗不会参与美国领导的任何行动。伊朗也绝对不会同美国及其盟国一起打击已经饱受苦难的穆斯林邻国阿富汗。"他在9月26日的讲话中还说:"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美国根本就不是诚心诚意的。他还有其它不可告人的目的。"
据英国《卫报》10月4日报道,在美、英对阿富汗进行空中打击的部署进入最后关头的时刻,沙特、阿曼、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国政府却突然出现动摇,对是否同意美军使用其领土作为打击本。拉登以及阿富汗塔利班的基地开始犹豫不决。
穆巴拉克表示,埃及将支持美国的反恐怖行动,但不会参与军事打击。这种"君子动口不动手"实际上是绝大多数美国盟国和支持国的做法。当美国政府致函联合国安理会,表明不排除将打击恐怖份子的军事行动扩大到阿富汗之外的国家时,连最积极的英国也迅速反应说,目前的军事行动将只局限于阿富汗。即使是在阿富汗,英国也只是象征性地参加了第一天的轰炸。这与英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表现截然不同。
前景难卜的努力
布什政府认为"反恐战争是针对一个在60多个国家有同党、对美国及世界各国构成威胁的一个网络",并一再发誓要扫除一切恐怖主义。从全球化的角度理解,"扫除一切恐怖主义"之时也就是美国扫除全球化障碍之日。白宫发言人弗莱舍日前说"即使奥萨马明天就死了,战争还是会继续",理解其含义也应该是从这个角度。
正因为美国的目的不在恐怖主义,更不必说塔利班,因此尽管塔利班政权几次让步,并在日前同意在不必看过奥萨马罪证的情况下,将他交给第三国处置,美国仍然置之不理。然而,随着战争的明显持久化,随着平民伤亡数字的上升,美国所获得的支持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弱,而国内国际的反对声音则会愈来愈强。布什政府对此也是清楚的。但由于这场战争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消灭拉登和塔利班,也不是要消灭地球上的恐怖主义(这本身就不现实),所以这场战争注定要超出阿富汗的范围,注定是场持久战,而且美国注定达不到其真正的目的。
对目前已经被911事件雪上加霜的美国经济来说,这场战争无疑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战争的巨大耗费使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降低,压力加大,经济加速滑坡;其二,以罗斯福的"新政"为样板,加强中央调控,强行使经济走出低谷。正如前白宫经济政策顾问委员会主席马丁贝利讲的:"这场战争决定着美国经济究竟是走向衰退还是复苏。"贝利的处方无疑是罗斯福式的:"暂不理会预算赤字,加强政府的支出和减税力度,采取更加积极的扩张货币政策,这才有可能拉动经济走出低谷。"
这也应该是布什政府正在做的和希望的。
亨廷顿早在70年代就坦言,现代化就是美国化。如果说全球化是现代化的当代版,那么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前美国时代,英国是全球化的最大推动者和最大受益者。从小小的英伦三岛发展到独步约一个世纪的日不落大帝国,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充分走活了全球化这盘棋。在整个世界上建立了数十个殖民地,使原本只有几百万人使用的英语成为今天的第一国际语言,这是史无前例的成功。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英国的替代者,在冷战后又成为史无前例的世界霸主,也在不断地更换着名号走全球化这盘棋。到目前为止,美国是全球化的最大推动者和最大受益者,但911事件和布什政府所打的这场战争由于其策略上的问题完全有可能使美国事与愿违,并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来源:《世纪中国》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6277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