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写在世纪之交(21)封闭僵化的文科教学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写在世纪之交(21)封闭僵化的文科教学
胡平文章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写在世纪之交(21)封闭僵化的文科教学
(447 reads)
时间:
2002-1-30 周三, 上午12:37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写在世纪之交
──个人经验与思考的陈述
胡平
(116)不合于理却合于情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个领袖、一个政党,在犯下了如此骇人听闻的滔天大祸之后依
然屹立不倒,这件事本身就会使他们的威信获得一种不合于理却合于情的增长。人们更加相
信毛泽东战无不胜──即便在他显然错误的时侯依然战无不胜。权威是个怪东西。它可以通
过行善而增长,也可以通过作恶而增长。前者使人心悦诚服,后者使人深怀畏惧。在基本人
权不受保护的地方,权威更多的是立足于人们的恐惧而非人们的爱戴。但是,恐惧到了深入
骨髓的地步,它就必须要掩饰自己。因此,深刻的恐惧常常是看不见的。于是,我们只能听
得见一片拥戴之声。这种拥戴之声,不管起先含有多少虚假,它势必会越演越真。我们完全
可以大胆地推测,在那场分明是人为造成的大灾难中,该有多少人对统治者满怀仇恨。只是
这种抗议的声音都被残酷的压制、被无情的遗忘。尔后,伴随着经济的好转,苟且的满足日
益发展,一种被巧妙导向的忠诚逐渐被推上了高峰。
(117)学毛选之风
在苏联和东欧各国的个人崇拜大幅降温、毛泽东本人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之后,在中国
,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反而急速上升。毛泽东充份利用了其身为教皇的独特地位,在意识形
态领域频频出击:发动中苏论战,重提阶级斗争,倡导学雷锋运动,批判文艺毒草;以后又
有学大寨大庆、学习解放军的号召和城乡四清运动,如此等等。它们终于在广大民众、尤其
是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树立起毛泽东的无于伦比的伟大形像。
且以学习毛泽东著作一事为例。直到六三年学雷锋运动之前,学习毛泽东著作尚不足以形成
风气。当时的新华书店虽然也把毛泽东的各种小册子陈列于显要的位置,但一向门庭冷落、
乏人问津。然而到了六四年毛选第四卷出版时,书店门口却出现了购书者长长的队伍。这种
盛况在前三卷出版时都未曾有过的。在学校,不少同学也在课余自学毛泽东著作,有的还成
立了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大家反复阅读的无非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为人民服务
》这几篇。当时的学毛选活动,并不鼓励人们理论研究的兴趣,只是一味地强调活学活用、
改造思想,也就是要求人们遵循那几条简单的训令不断地身体力行。
在索尔仁尼琴的传记中写道,学生时代的索尔仁尼琴一度对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怀有极大的兴趣,回忆我们在“文革”前的学习活动,我极少见到过类似的热
情。中共并不认真提倡人们阅读马列原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早就列入中学
政治课教学内容,但其内容的呆板、文字的枯燥,均不足以唤起我的兴趣。报上展开的诸如
“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一类哲学讨论,也同样生涩得令人难以下咽。毛泽东号召让
哲学走出哲学家的课堂,报刊上不时会刊载一些所谓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的文章,这些文章
就是和日后的“工农兵”“评法反儒”的文章相比,都还要粗陋十分。简言之,当时流行的
此类读物,包括毛泽东的那几篇著作,都由于缺少知识性的魅力而激不起我的热情。
相比之下,我和我的一些同样自命为关心天下大事的同学们,倒是对九评苏共公开信那组文
章更有兴味。每次电台广播,我们都细心收听,然后再找来报纸阅读并且互相讨论。那时候
,学校里的政治学习、政治讨论活动已经很频繁。不过其内容基本上是围绕着自我思想改造
的题目,远不如我们私下的讨论有趣。我开始感觉到,在我自己感兴趣的政治与领导上要求
我们关心的政治之间,似乎有着某种不一致。我发现,班上有几位被认为政治思想好的同学
,居然连印度总理夏斯特里和苏联总理柯西金都分不清楚,而如我一类对天下大势有一肚子
知识的人反而不被重视,这很让人感到气闷。
(118)两本书
谈到阅读政治书籍哲学书籍,有两本书值得一提。
一本是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读之下,竟有几分感动。书中有关个人修养的论
述,明显带有传统儒家思想的烙印,颇能引起我的共鸣。尤其是那一番个人要经受得起委屈
、要忍辱负重、与人为善的娓娓而谈。当时的我,正因为遭受家庭出身歧视而暗自抑郁。读
到这些文字,使我很是感到一种慰藉。我还把此书向姐姐推荐。只是在深感慰藉之余,有时
我也会产生一种隐隐的不满足,似乎那番动人的教诲终究还少了点什么。
另一本是普列汉诺夫的《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这本书是我逛新华书店时无意发现的。
我当即就站在书架前把它匆匆地从头读到尾。“原来还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这和我以前
读过的所谓马克思主义书籍是如此的不同。单单那论述的主题就足够引人入胜,再加上文字
的流畅瑰丽,其文风雄辩而不盛气凌人。论证之严谨,显然是我以前从未领略过的。它使人
想起一位高明的剑手,为了让对方输得口服心服,他把对方失手掉落的剑挑起来送还对方,
然后再比试一轮。读了这本书后,再回过头去看毛泽东的政论、看“九评”,顿形失色。在
这本书的刺激下,我又买来《共产党宣言》。虽然观感不如前者强烈,但发现还是要比中国
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有意思得多。不过直到高中毕业,我阅读此类书籍的兴趣并没有进一步
发展。毕竟,在当时,我从不曾料想到日后我会从事人文学科的研究。我那时的理想还是要
当科学家。
(119)理论兴趣的萌芽
从高一起,我热烈地爱上了物理学,尤其是是牛顿力学。
和初中物理教材中朴素直观的力学知识(如杠杆定理、浮体定理)相比,牛顿力学无疑要抽
象得多。一开始我对这种抽象性很不习惯。虽然我能依据公式完成每一道习题,但总觉得有
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这部份课程结束,考试也得了满分,我心中仍感到不太踏实。
于是,我继续认真阅读参考书,寻找各种难题进行练习。第二年,学校举办了两场力学讲座
。当我坐在教室里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思考时,我突然有种豁然开朗之感;我发现牛顿力学
原来是那么简单、那么明白。那些先前令人困惑费解的东西、主要是“力”这个概念本身,
如今一下子变得十分清楚。我终于领会了那种抽象的意义,并且为之深深吸引。我开始意识
到,自己对抽象理论有着更强的兴趣。高三时,我读到一本介绍相对论的小册子。其中最让
我感到好奇的一点,倒不在于它的钟尺效应,而在于推出此一效应所运用的理想实验这种思
考方式。当时,我对相对论是似懂非懂、将信将疑;不过它确实进一步刺激起我对科学理论
研究的愿望和兴趣。我暗自打定主意,将来考大学一定填报理论物理专业。当然,由于“文
革”的爆发,中断了我们“老三届”的大学梦。以后我的兴趣又转向了哲学和政治学。不过
我应该说,我对理论思考的偏爱,首先是在高中阶段被物理学激发出来的。
(120)封闭僵化的文科教学
“文革”之前的中学,重理轻文仍是一个普遍的风气。这多半应归咎于在意识形态桎梏下文
科教育的封闭与僵化。当年的自然科学教育,尽管也有种种缺陷,但它毕竟在学生面前展现
了一个开放的世界,一个充满无穷无尽的未知事物的世界;因而也就是一个为智慧留下了广
阔的创造机会的世界。文科则不然。在这里,一切问题似乎都已经有了终极的答案。即便还
有少许问题存有争议,但有关的原理、原则也是早就确定了的。譬如说史学界关于“让步政
策”的争论、关于评价某些历史人物的争议,争来争去,无非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正确地”应用到具体问题,其中丝毫不涉及对基本假设的任何质疑,也不涉及对新原理、
新价值的发现或创立。大部份同学都认为,学文科主要是要掌握一大堆材料,考试只不过是
考记性。特别是政治课中的形势教育,内容庞杂且无味;头一年辛辛苦苦背下来的东西,到
了第二年就差不多毫无意义。我曾对同学讲,政治课简直是“智多星吴用(无用)”。不想
此话在“文革”初期被揭发出来列为一条罪状。说我要对无产阶级政治象智多星一样巧妙周
旋──这当然是后话。不久前,我偶尔翻到一本美国的中学课本。讲述的生动姑且不论,更
有意思的是后面的问题和练习,颇能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譬如在法国大革命一章后面有道
作业,要同学分别扮演正反两方律师,就路易十四是不是应该处死一事展开辩论。我不禁想
:如果我们当年的课堂上也有这等富于挑战性的题目,安知我辈会不会早就爱上了文科呢?
再以作文为例。本来,作文最能表现学生个性,表现学生自己的见解或感情。可是,“文革
”前的中学作文课却弄得越来越八股,越来越沉闷。那时候的作文题目,绝大部份要么是学
雷锋、做好人好事,要么是听报告、树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题目的大同小异,“正确
立场”的预先设定,决定了此类文章内容的单调、重复以至虚假。比方说写“一颗红心两种
准备”,无形中暗含了两条规定:第一,你不能说你本来就已经确立了这种思想,起码是你
不能说你本来就已经十分坚定,否则这篇文章就无从展开;第二,你必须说通过这一次的学
习,你终于树立了正确的思想,如果你老实供认自己的思想还没有想通,等于是承认自己的
思想“问题严重”,老师如何能给你判高分?同样的题目重复多次,同样的套话就不得不多
次重复。每一次的结尾,你必须声称你终于“真正想通”了;而每一次的开头,你又必须说
此前你其实“还没有真正想通”;因此,每一次重复在逻辑上都构成了对前一次陈述的否定
。稍微聪明一点的学生,都不难觉察到其中的荒谬性。记得在六五年某期的《中学生》杂志
上,发表过北京清华附中一位学生写的一篇短文,便嘲笑了当时作文课流行的八股调和生编
硬造之风。指望着用这种教学方式去培养起学生们对写文章的兴趣,岂不是南辕北辙?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71266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