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漫话胡琴(一)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漫话胡琴(一)
锺 舟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554
经验值: 0
标题:
漫话胡琴(一)
(613 reads)
时间:
2002-1-28 周一, 下午2:04
作者:
锺 舟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漫话胡琴(一)
锺舟
去年十一月五日,黄叶先生贴出大作《关于二胡给锺舟》。由于
当时实在没有精力作答,只草草复了一句“改日答复,慢慢商量。”
时至今日,算来已有两个多月了。——在网上,我不太喜欢使用
“商榷”。在我看来,使用“商榷”二字,常会给人以太过严肃
的感觉。
《说二胡》,记得是首发在“说东道西”论坛上。时值与日本网
友中村一先生的争辩方息之际、贴出短文《答中村一先生》之后。
当时,直是觉得意犹未尽,一时兴起随手写下了这篇短文。
如此这般写就的《说二胡》,得蒙黄叶先生青眼有加,读后还专
门费时考证一番,并写下这《关于二胡》帖。锺舟见帖之后,焉
有不兴高采烈之理?在此,真诚地感谢黄叶先生和喜欢这篇短文
的朋友们。
然而,黄叶先生在帖中所说提出:“‘胡琴在唐宋时期,泛指西
北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乐器,如琵琶、五弦、箜篌等。’
恐怕不对”。我以为,黄叶先生的这番见解,恐怕不对。我也更
不敢同意黄叶先生在帖子最后所做的“…胡琴的名字早已经传开,
原先的胡琴以(已)经消声匿迹”的结论。
要详细论证“胡琴”到底所指的是什么乐器,它是不是“已经消
声匿迹”,到也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明的。历代被称为过“胡琴”
的,至少有琵琶、五弦、箜篌等乐器。甚至,布依族和彝族的乐
器,由于构造上相似,也被称为布依族胡琴和彝族胡琴。
我想,网上论坛不比《人民音乐》、《音乐研究》或音乐学院的
校刊、学报,讨论问题最好带点趣味。因而,我打算写几篇短小
的文章,介绍几件有关的乐器和它们与“胡琴”的关系,顺便介
绍点有关的小故事。文章的题目,且叫做《漫话胡琴》。
我先把所收集到的有关“胡琴”的资料罗列如下,以免一些关心
“胡琴”的朋友们牵肠挂肚。
胡琴:乐器名。唐宋时,凡来自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拨弦乐器,如
琵琶、忽雷等,统称胡琴。作为拉弦乐器,最早记载见于宋.沈括
《梦溪笔谈》引自作《凯歌》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元时
用于宴乐。
——辞海1503页
胡琴:唐宋时期,泛指西北和北部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国的乐器,
如琵琶、五弦、箜篌等。
——中国音乐词典159页
二胡:弦乐乐器,胡琴的一种。亦称胡琴。
——中国音乐词典96页
以我之见,黄叶先生所谓的“已经消声匿迹”“原先的胡琴”,
只是黄先生的一种猜测。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见到任何可以
支持黄叶先生这种猜测的可靠资料。依据以往惯例,在黄叶先生
没能拿出令人信服的文字资料或有关实物之前,只能“维持原判”。
——我还是以为《辞海》和《中国音乐词典》有关胡琴条目的解
释是对的。我还以为,要推翻原有的、大家都公认的论点,还非
要有过硬的、令人信服的材料才行。
附一《答中村一先生》
锺舟
每一种乐器,都有他自己的特性,也就是它的表现功能。你不能
要求大提琴演奏出小号的特点来;你也不会要求“巴松”演奏出
竖琴的效果来。二胡只有两根弦,与四根弦的小提琴相比,二胡
的音域当然是狭窄了许多。但是,独特的二胡音色,却是小提琴
所不能代替的。
至于您觉得《赛马》不对您的胃口,那时各人各爱,强求不来的。
在这世界上,你能说喜欢喝日本清酒的人口味就是对,而喜欢喝
二锅头的人的口味就是错?中国民族音乐的日渐衰微,那是个全
球现象。日本演奏“尺八”、“三味弦”等民族乐器的专家高手,
大多是政府或财团养起来的吧。与流行歌曲、流行音乐和电子音
乐等相比,全球各民族音乐都不景气。连西方演奏传统交响乐的
各大交响乐团,也都面临严峻的时光。好在还有中央民族乐团、
上海民族乐团等等;香港由香港中乐团、宏光中乐团;台湾有台
北市立国乐团、高雄市实验国乐团等,连新加坡、马来西亚也有
华乐团,且规模不小。
无调性音乐,更是彻底的与音乐的民族学派对立。民族学派在全
世界日渐衰微,遑论小小一把二胡?各民族之间的音乐交流,是
最为自然必然的事。从不同的民族的音乐中,学习、吸收营养,
进而丰富自己的音乐语言、音乐内容,自汉朝就有记载。张骞通
西域,带回来“摩诃兜勒”曲。可能由于演奏上的问题,因而由
李延年改制成“新声二十八解”。
相同,中国的三弦、筝、古琴等乐器流到日本、东南亚等地,当
然相关的乐曲或相关的音调也流到了那里。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互
相交流,互相影响不存在谁好谁坏的事。至于您说的:“一首淳
朴无比的少数民族歌曲,楞是用西洋美声去演绎,出来的全是变
了味的东西。”那可不是汉族人或者说中国人“坏”了,这笔帐,
至少也得算到发明“西洋美声"的西洋鬼子的头上去。
附二《关于二胡给锺舟》
黄叶
“胡琴在唐宋时期,泛指西北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乐
器,如琵琶、五弦、箜篌等。”恐怕不对。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
羌笛”明确区分胡琴跟琵琶。
箜篌传入中国是汉代的事。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胡琴见于唐诗,唐诗中没箜篌将其跟胡琴混在一
处的。唐诗中提到箜篌的如:
李白《公无渡河》“箜篌所悲竟不还”
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崔国辅《古意》“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王昌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上咸下角)篥
沈平笙。”《留别岑参兄弟》“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
王维《偶然作六首 五》“赵女弹箜篌,复能邯郸舞。”
唐时胡琴是弹拨而非拉弦。
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胡琴铮(钅从)指拔剌,
吴娃美丽眉眼长。”,《筝》“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李贺
《感春》“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所描写的显然不是后世的胡琴。
十世纪晚唐时的嵇琴是用竹片在两弦之间擦弦而发音的,其形制琴杆、
琴筒均比现代的二胡短小,没有千金。有“竹引嵇琴人,花邀载酒过”
的记载。游牧部落活动区域没有竹子分布,难以想象嵇琴是游牧部落的
产物。不过,自拉弦乐曲出现后,则可能迅速传播到北地,由北方的人
改为马尾弓,也可能在南方发明马尾弓。反正这些发明是不入知识分子
视野的,加上五代十国天下乱哄哄,没有记载。
等到宋时已经成型,其历史已经不可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马
尾胡琴随汉车,曲中犹自怨单于”的时候,胡琴的名字早已经传开,原
先的胡琴以经消声匿迹。
作者:
锺 舟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与黄叶先生商量(见楼上)
--
锺 舟
- (0 Byte) 2002-1-28 周一, 下午4:10
(204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23257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