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黄花岗杂志文选*****“保共改良”二十五周年祭*****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黄花岗杂志文选*****“保共改良”二十五周年祭*****
hhg-magazine.org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229
经验值: 454
标题:
*****黄花岗杂志文选*****“保共改良”二十五周年祭*****
(124 reads)
时间:
2003-12-13 周六, 下午2:17
作者:
hhg-magazine.org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黄花岗杂志文选*****“保共改良”二十五周年祭*****hhg-magazine.org
--------------------------------------------------------------------------------
─评历史连续剧《走向共和》的美学价值─
辛 灏 年
献 词﹕献给伟大的共和革命——辛亥革命九十二周年
--------------------------------------------------------------------------------
祭 解 ﹕问曰﹕保共改良未死,何以言祭?
答曰﹕保共改良必死,共和革命必再。
当此方死方生之际,为促其早死,乃为之祭。
前 言﹕
一位近代史学者在看完了长篇电视历史剧《走向共和》之后,曾兴奋地评价说﹕《走向共和》不啻为──
专制中国的一道闪电,
共和思想的一片霞光;
痛斥改良的一阵狂飙,
呼唤革命的一声惊雷……
是的,当此中共北京洋教专制复辟政权──依然在拼命效法着大清慈禧皇太后“假改革、真保权”的──“愚民之术”时,《走向共和》》的播放和传播,和它始被中共“删除革命、只播改良”,终被中共彻底禁播禁售的“必然命运”,虽然突显了中共专制统治者的心慌意乱,却在海外为惊醒人心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内,它实已成为号召再造共和革命、推翻专制复辟的惊天之雷……
它形象地告诉了我们﹕历史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它艺术地回答了我们﹕何为专制改良?何为专制复辟?谁才是中华民族的新中国?谁才要真正地“走向共和”?
上篇﹕
--------------------------------------------------------------------------------
一、《走向共和》形象地揭开了“保清改良”
和“保共改良”已死和必死的历史之谜
--------------------------------------------------------------------------------
然而,何为“保清改良”?一言以蔽之﹕为确保大清皇权统治的一切改良,均谓之“保清改良”。质而言之,就是“专制改良”。
然就大清朝推行专制改良的进程而言,又有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谓变法以保大清江山,即为巩固王朝统治而推行的专制行为之改良;第二阶段则是变制先保大清皇权,就是“藉预备立宪以保皇权统治”的改良,其本相,乃是立宪为假,保权为真。
长篇电视历史剧《走向共和》的编导们、演员们,正是以此作为探索历史的根本轨迹,将晚清一代有血有泪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和晚清朝野用情用命的“改良和革命”,入理入境地表现得至深至美。真实的历史和艺术的再现,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表演,由此而撼动人心,由此而发人深省,更由此而达到了相当的真理境界和艺术境界,从而将艺术形象对于历史生活的审美关系,也就是“个别概括一般”的艺术哲学,而不是“个别表现一般”的哲学思考,推升到了一个历史性的、甚至是“近乎完美”的价值高度。
镜头之一﹕
从改革派大臣到割地赔款大师──李中堂在剧中
--------------------------------------------------------------------------------
《走向共和》的镜头,一开场便准确地将焦距对准了李鸿章──这一位显赫中外的大清朝改革家,却又将他心血费尽的变法实践,及其必然失败的痛心结局,展现在一幕又一幕令人伤心惨目的画面之上﹕
……
他曾冒天下之大不讳,设立“海防捐”,以为北洋水师筹措军费,但是李中堂“卖官”敛来的七百五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却只能为太后修园庆寿,而“在昆明湖的湖水里打了水漂”;
他曾为只有三发炮弹的“定远舰”筹措弹费,以备在即的与日海军大战,但是,只需一个南洋奸商为两朝帝师、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出版了一本字帖,户部仅存的六十万两白银,便为王爷宦官等大小官僚藉为太后修园庆寿之名,贪污瓜分殆尽;
为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军权在手、大权在握的他,曾从英国带回来“脚痒水”、甚至掏出银票三千两,以贿赂当朝太监李莲英,以动太后之颜,却徒招阉宦之辱;
为说动太后同意他与洋人创办合资银行,以解北洋之急,他,一位年逾七十的大臣,居然为太后调饮咖啡,竭尽鞠躬尽瘁之形,然而,只为“妇人一念”,竟然前功尽弃……
此后,中日甲武一战,他的北洋水师终于全军覆没,割地赔款更使得大清朝颜面丧尽;他积极和艰难推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他所深怀的富国强兵之愿望,顿时化为一片乌有……
李中堂,这个在敌国的眼里虽然“才高胜夷”、却“生不逢国”的大清宰相,这个走在王朝末世和专制末路之上,曾深怀“富国强兵”之愿,筹划“和戎变法”之策,着眼于“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术的改革派大吏,这个曾首造了“开国门、学科技,制长舰、造火器,建设经济特区、开放通商口岸,采取官办、商办、官督商办,施行外资、民资和施行中外合资……”的大刀阔斧改革家,其下场,就是这样地功劳丧尽,苦劳寒心,徒能做一个在谈判桌前冒死与敌国讨价还价的“割地赔款大师”,一个不仅被众口一词诋骂为“卖国贼”的李二先生,和一个只能在自己的庭园里,以抽打“下流坯”来自骂“卖国”的羞愤老人……虽然,他那只能够为大清朝做一个“裱糊匠和装潢大师”的改革开放理论,实在将他对大清朝必将败亡的认知,早已经沉沉地压迫在他痛苦、并且是无望的心底……
李鸿掌抽下流坯自嘲﹕你又要去卖国喽……
镜头之二﹕
是“大人物”,也是小人── 康有为上场之后
--------------------------------------------------------------------------------
几乎是在展现李鸿章悲剧命运的同时,《走向共和》的编导们,却又力求深刻地塑造了继改革开放的实干家李鸿章之后,呼喊变法最响、变法失败最速、却又保皇最烈、反对革命最剧的落第举人──康有为。
康有为一出场,便言词尖利,神情倨傲,面对着同样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未来状元张謇,他那不可一世的神采,实在很难在观众的心里留下“崇高”的形象。
康有为再出场,却是在他落第归家之后,草堂授徒之时。他的狂狷之态虽然未因科考落第而有丝毫改变,但是,他那痛彻心脾的自白,却将一位“一心要考进满清专制体制内去改良大清政治而不得”的传统型知识份子,表现得准确而又深刻。
因皇帝召见,而使得康有为仕途有成,抱负有望。然而,他在对天长笑、快心快意之时,竟能够豪情一收,脸色沉重而又神情诡异地对弟子粱启超告诫说﹕“必需与孙文划清界限……”──保皇改良派的忠君心态,势利之情,阴騺之心和反对革命之坚决,岂但是尽收观众眼底,而且令百年之后的海外知情人“心神黯然难已”……
他终于能够施展自己要拯救大清朝的抱负了。朝堂之上,面对满堂昏溃庸碌的朝臣,他敢言杀;变法之际,眼看后党将成为变法的阻碍,他敢倒后;然而,变法失败之时,他却不敢象谭嗣同那样,“手持欧刀向天笑,功罪留于后人论”,却是在对“皇上啊,皇上……”的一声声做情作态的哀嚎中,溜之不及,逃无踪影……
但是,康在独自逃往海外之后、华侨难解真情之时,他又假托自己身藏光绪皇帝的“衣带秘诏”,既要保大清皇上,又要救大清皇上,更要鼓吹非光绪皇帝不可的大清朝君主立宪,其“为虎作伥,反对革命,反对共和比之清廷为犹甚……”(孙中山语)。电视剧《走向共和》更用它极富洞察力的艺术处理,将康有为一边能够“慷慨流涕哭保皇”、一边却能够“转脸命梁去敛钱”的两面性格刻画得入骨三分。而当康有为竟能对那几个“演戏本为稻粱谋”的演员们说,“你不过是一个戏子,能够演我这样的大人物,还不满足”的话时,面对着“这位大清朝不要、却偏要大清朝”的保皇派“大人物”,一个骄狂刻薄酸吝之徒,一九八九年之后的海外观众,自然只能是“欲笑不能”……特别是在檀香山那同一个戏台上,当这些演员转而演出了另一出“赞革命而贬保皇”的大戏之后,孙中山先生对这些戏子的平等、同情和倾囊相赠的感人情形,就更将孙、康这两个人格修养、政治背景完全不同的近代人物,对比得泾渭分明。难怪国学大师章太炎曾挥笔斥康是一个“利禄熏心,为一时之富贵,而甘冒万亿不讳言而不辞的市侩……”
《走向共和》的编导们,不独对孙康二人及其所代表的历史和政治内涵,表达了他们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犹站在历史的高度之上,用孙中山先生对李中堂说的话,深入地概括了康有为变法的浅薄内容和缺少见地﹕“康先生想做的事,中堂大人已经做到了,但康先生不想做和不敢做的事情,中堂你也很难做到……”,可谓一针见血。
康有为说服已经逊位的大清朝前摄政王复辟
电视剧还用康有为夜访分手弟子梁启超的晦暗画面,描绘了这个从共和革命前的保皇改良派终于堕落为共和革命后之“保清复辟派”的政治归宿;更将他身着陈旧的大清官服、俯伏在逊位清廷那冰冷大殿上的丑态,为观众留下了一声不屑的长叹;证明了所谓“保皇改良”实质上就是“保清改良”之本相。只不过,他们保皇的目的,是想保住大清的江山不被太后所葬送;是只希望由大清皇帝自己来实行君主立宪,而不被“共和革命”推翻──这,才是康党保皇和形形色色保皇派的根本追求。
作者:
hhg-magazine.org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89153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