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香港经济的困局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香港经济的困局   
国情研究室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香港经济的困局 (195 reads)      时间: 2002-1-29 周二, 上午9:51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香港经济的困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2-01-21 13:23:30



薛兆丰专栏

□薛兆丰



  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经济遇到了“通货紧缩”,全社会

都不得不经受“减价”的痛苦。



  读者转来一篇长文,洋洋近两万言,由四位经济学者联手撰写,

内容是如何拯救香港经济。但我搜索一下,发现通篇完全没有提及“

联系汇率”、“福利”、“地价”、“财政赤字”、“减薪”或“减

价”的问题,而“通货紧缩”也只是一句带过,我便思忖:只字不提

关键点,要分析得有见地,可能性很小。

  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走势,必须从制度和约束条件着手,才

能得到有意义的观点和线索。光是搬字过纸,罗列宏观经济数据,用

“去年同期”、“前年同期”的数据横比竖比,就算长篇大论,也只

是“用事实解释事实”,永远弄不清楚哪些是因,哪些是果。不知道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遑论对症下药?

  

联系汇率的制约

  香港今天的经济困境,是由几个并发因素造成的。首先是港英政

府遗留下来的“联系汇率”机制。香港实行的“联系汇率”,不是其

他国家的“外汇管制政策”,而是“港币的发行机制”。香港三大发

钞银行每储备1美元,就发行7.8港元。港元实际是美元的代币,在香

港流通的实际是美元。也就是说,香港政府不具备控制货币总量的酌

情权。

  这样做的好处,是免除了政府滥发货币、用所谓“货币政策”来

调节经济的机会。毕竟“弗里德曼警钟”应该长鸣———通货膨胀的

压力总是存在的,政府总有利用通货膨胀来“暗中征税”和“粉饰繁

荣”的冲动。港英政府在1983年的汇率危机中决定采用“联系汇率”

机制,无形中将港元的发钞权给了美国的格林斯潘,算是两害取其轻

的做法。

  但问题是,一旦美国发生通货膨胀,那么香港也会“引进”通货

膨胀;一旦美国发生通货紧缩,那么香港也会“引进”通货紧缩,而

今天香港的经济困难———物业价值暴跌、负资产人士大增、裁员减

薪、消费疲弱、利率贴近零———恰好就是“通货紧缩”的综合症状

!遗憾的是,在“联系汇率”的制约下,香港政府不可能靠调节货币

总量来舒缓困难。

  

通货紧缩的症状

  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货币流通总量“意外大减”

。一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货币收缩,经济生活中的“相对价格关系”

就会发生紊乱,通货紧缩的症状就会迸发。例如,某人原先月挣3000

元,供楼、伙食和娱乐各花1000元。设想现在发生通货紧缩,全社会

的货币总量意外地减少一半。如果各行各业都步调一致地减价一半,

那么生活本来可以照常。但问题是谁也不愿率先减价!

  通货紧缩造成的困难,就是“全民一致减价”的困难。细说起来,

这个困难有三层。一是心理接受的困难,要减薪减价,面子上过不去。

二是获取信息的困难,人们由于无法判断到底是自己时运不济,还是

整个社会都面临通货紧缩,所以要过一段时间才肯认命。三是许多长

期合约,例如银行的按揭合约、长期订单、工资合约、福利承诺等,

都明文约定了固定的货币金额,几乎无法推倒重写。

  大量“负资产人士”就是这样产生的。所谓“负资产人士”,绝

大部分是勤勤恳恳的中产阶级,他们为什么会忽然变得资不低债呢?

背后的原因,是“通货紧缩”。须知道,“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

”,会造成截然相反的财富效应。

  假如发生“通货膨胀”,即社会货币总量处于增长阶段,那么最

走运的就是早期借钱买楼的人,他们得到了越来越“值钱”的楼房,

而只需偿还固定数额的货币;相反,假如发生“通货紧缩”,即社会

货币总量处于萎缩阶段,那么最倒霉的也是当初借钱买楼的人,他们

必须偿还固定数额的货币,而得到的却是越来越“不值钱”的楼房。

  同样,银行的利率接近零,主要根源也是“通货紧缩”。银行的

业务是借钱和还钱,而不是借物和还物;银行结算都是以“货币”为

单位,而不是以“实物”为单位的。所以,随着货币总量不断减少,

“今年借多少,明年就要还多少”的难度必然大增。假如货币总量明

年减少1/3,那么“货币利率”就很可能是负的。

  

从高地价到财政赤字

  香港经济困境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港英政府遗留下来的“高地价、

高福利”政策。香港政府的库房,很大一笔收入来自卖地。打开香港

地图,会发现空地很多,已开发的却很少。香港的地价极高,政府通

过捏紧卖地量,无形中向香港市民收取了很高的“间接税”。

  政府的这些收入,都用到庞大的财政支出项目上去了。古往今来,

政府机构和社会福利都是容易膨胀,而极难收缩的。在经历“通货紧

缩”的时期,由于政府的卖地收入和税收大大减少,而财政支出则居

高不下,所以很容易出现财政赤字,而这已经是事实了。接下来,财

政赤字难免会侵蚀外汇储备,令本来兑换自如的“联系汇率”机制受

到冲击,这是隐患。



减价才能走出困局

  在一个实行“联系汇率”的地区,如果遇到“通货紧缩”,就只

剩两条出路:一是拆除“联系汇率”,让货币贬值,从而使全社会的

物价水平统一自动下调(以后有机会再说明我为什么很不赞成这个选

择,认为“联系汇率”应该死守);另一条出路就是鼓励各行各业自

行“减价”:消费品物价要减,楼价和房租要减,工资水平要减,政

府派发的福利也要减。

  但在真实世界里,减价比想像中难得多。而且,不同的项目,减

价的难度也不同。易腐消费品最容易减价,耐用品减价要难一点;房

租比较容易减,而楼价比较难。私营企业的工资比较难减,而公务员

的工资和政府派发的福利,要减就难于上青天。至于跟银行签订的抵

押贷款合同,则是“死契”,没有听说可以中途减价的。

  用2000字的篇幅,只能说清楚一个问题,即香港经济的困局是:

在“联系汇率”下,遇到了“通货紧缩”,所以全社会要经受“减价

”的痛苦。既看清楚“减价”的重要,又明白“减价”的困难,就不

会轻易提出或相信各种不够切题的“拯救药方”了。(http://www.StevenXue.com)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017089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