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从投资者状告姜文看中国电影沦落的病根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从投资者状告姜文看中国电影沦落的病根   
一本正经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625

经验值: 79


文章标题: 从投资者状告姜文看中国电影沦落的病根 (312 reads)      时间: 2002-1-25 周五, 上午11:25

作者:一本正经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2000年十一月,一篇题为《中国电影面临生死抉择》的文章告诉国人:" 据一家媒

体最近披露的数字,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内 地电影观众的人次

从一年数百亿锐减到去年的不足10亿。这个数字的真 实性也许还有待于进一步证

实,但是,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却是 有目共睹的,而且,减少的速度也是

极其令人吃惊的。与此相关的,是电 影票房的持续滑坡。北京新影联发行部经理高

军告诉我们,1991年全 国票房收入是24亿,1998年下降到14?4亿,

而到了1999年, 在国庆50周年、五四80周年、澳门回归等喜庆不断的年份,

全国的票 房收入却在1998年的基础上下降了50%,到2000年,票房收入

继续下降,北京市场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而上海则下降30 %左右。

"   



文章指出:"事实上,电影观众流失,一个重要的、不容回避的原因就 是,中国电

影整体水平下降,观众对国产影片普遍失望。著名导演吴贻弓 先生近日对记者说:

"今年是国产影片的一个丰收年。"不知道影片的丰收 为什么没有带来观众的丰收?

闹得冯小刚都敢以一部影片的高票房为理由 ,向'金鸡奖'叫板示威。这其实恰恰从

一个侧面验证了国产影片整体水平 下降这个事实。"   



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虽然已被排版付印,但未能发表--为了与中 央保持一致,

北京某大报主编连夜通知印刷厂将其撤下。   



在中共电影局局长王庚年看来,阻碍中国电影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社 会投资,"......市

场回报不合理,以至于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投资者", 实际情况呢?请看姜文导演

的《鬼子来了》这个例子。   



1998年5月,中国三大民营影视公司--"中博"、"华艺"和"华谊" 为《鬼子来了》

投资,三家的投资比例是华艺40%,中博和华谊各30 %,原定总投资量是1千

6百万,后来追加到2千3百万,因电影局责令 姜文修改剧本,姜文阳奉阴违,借

着到国外冲洗胶片之机,违反电影局有 关规定,私自将影片送到嘎纳电影节参赛,

获得评委会大奖。姜文由此受 到电影局的通报批评,此片亦被政府禁映。一个拷贝

也卖不出去,这三家 公司血本无归。三家公司决定以侵犯民营财产罪起诉姜文:

  



第一、姜文与投资方的关系是雇工与雇主的关系,作为投资方雇用的 一名导演,其

所拍影片是公司的财产。姜文违背合同,擅自拿公司的产品 送去参赛,其行为构成

了盗窃他人财产罪。   



第二、因姜文违反电影暂行条例,其影片被电影局禁止发行,给公司 造成了巨大经

济损失。姜文应赔偿三家公司对此片的全部投资。   



姜文的所作所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问题是,他之所以不修改剧本 ,之所以不通

过电影局就去参赛,是因为他要保住一个艺术品。如果他按 照电影局的要求去修改,

这个电影不可能获奖。嘎纳获奖的事实证明,他 这样做是对的。对于姜文来说,他

的片子虽被封杀,但是对他本人并没有 太大的影响,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无

论是名还是利。而对于投资方 来说,除了被电影局叫去挨训外,一无所获。在这个

事件中,姜文是最大 的赢家,投资方是最大的输家。使投资一方血本无归的责任,

并不在姜文 身上,而在电影局,在电影政策,在意识形态。在这种体制、政策和意

识 形态的控制下,拍摄资金不可能不短缺,投资电影的社会力量不可能充足 。试

想,在这一教训面前,还有哪家投资商敢去碰电影?   



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做一总结:中共当局认为,9550工程制造了很 多精品,形成

了中国电影第三次高潮,是大丰收,而实际上,这个工程把 电影当作一党之工具,

所谓"精品工程"变成了"献礼工程",成了为中共歌 功颂德的高潮;所谓的"丰收",

收的是中共功劳薄,而不是中国电影。它 在振兴的招牌下,强暴了民族电影,使它

蒙受了新的耻辱。在中国即将加 入世贸之际,中共当局非但没有扶持民族电影,使

其获得更多的创作自由 ,使它能够真正地反映社会现实,增加它的竞争力,反而在

改革开放的旗 号下,对它进行了更加严酷的限制和摧残,给它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

戕害 。   



哪些领域不准写?   



1996年王庚年曾经慨叹:"真正的好本子还是比较少。剧本最突出 的不足是缺

思想、缺新意、缺故事、缺人物。技巧差一些还在其次,人物 、故事、结构很少出

新,总是落入俗套。"   



为什么缺新意?为什么总是落入俗套?因为创作人员的新意被扼杀, 因为只有俗套

八股才保险,因为创作人员在考虑剧本时就回避出新。   



那么,又为什么要回避呢?因为经过无数次碰壁后,创作人员摸透了 当局的脾性,

知道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   



土改中的问题不让写,镇反中的冤案不让写,三反五反中的错误不让 写,知识界思

想改造不让写,批俞(平伯)反胡(风)不让写,五七年反 右不让写,三年困难不

让写,大跃进不让写,三面红旗不让写,五九年反 右倾不让写,六十年代初的四清

不让写,十年文革不让写,八十年代反自 由化不让写,八/九/六/四/不让写,九十

年代的flg不让写,公检法的腐败 不让写,武警、军队的问题不让写,黑社会不让

写,治安恶化不让写,社 会恶性事件不让写,工人的苦况不让写,农民的委屈不让

写,下岗走投无 路不让写,失业无钱看病不让写,妓女三陪不让写,赌场赌徒不让

写,童 工不让写,拐买妇女儿童不让写,武器走私不让写,贫富对立不让写,两

极分化不让写,罢工闹事不让写,......。   



就生活而言,建国五十年的几乎没有可写之时;就现实而言,社会百 景中几乎没有

可写之事;一切还是文革和文革前的老规矩--只许说好,不 许说坏;只许歌德,不

许缺德;只许掩饰,不许暴露。在此情况下,创作 人员除了"远离生活,远离现实

"还能干什么?甚至,为主旋律大唱赞歌的 清华教授尹鸿也不得不承认:" 199

9年的一些国产电影实际上还在不 同程度地回避、甚至有意无意地虚构着我们所实

际遭遇的现实,忽视我们 遭遇现实时所产生的现实体验,我们从电影中看到的图景

和人性与我们所 体验的现实图景和所内省到的人性世界往往不一致,不少影片在美

化现实 的同时,也在美化人性,在简化故事的同时,也在简化人生,苦多乐少的

生命经历,社会转型期的困惑、迷乱,在这些国产电影中都或多或少地缺 席了。"

  



回避与缺席,从小的方面说,是"这也不让,那也不让"的政策造成的 。从大的方面

讲,是因为中共的思想统治限制了创作人员的想象力和创新 精神。   



显而易见,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不是市场,不是发行,不是投资, 更不是创作者,

真正的阻碍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元凶,是现行的政治体制 决定的电影政策;是把电

影当作一党之私的利益集团。   



那篇被枪毙的文章指出:"国产影片越拍越差,越拍离观众越远,为 什么?一个重

要的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电影从业人员以及管理者至今还 不肯承认,在市场经济

时代,电影完全是一种消费。著名电影理论家邵牧 君先生在一篇谈到入世后中国电

影前景的文章中就曾说过:电影究竟怎么 定位,值得认真考虑。从国外来看,欧洲

国家的政府都是把电影定位为艺 术。可是广大观众、社会舆论、拍片人都不承认电

影是艺术,而把电影归 到娱乐业。目前最大的矛盾在于,审片方面把电影当作宣传

手段,完全按 宣传品口径来办,把内容搞得那么严肃甚至虚假,然而审完片后又要

导演 去面向市场,完全是强人所难嘛。"   



很显然,中国官方不承认电影是消费是娱乐,而坚持把它当作宣传品 。对于电影局

来讲,是为了政纪,为了保官;对于中共中央来讲,是为了 保党,保现行政治体制。

尽管上至江泽民,下至电影局殚精竭虑,鼓吹多 样化,提倡类型片,组建什么电影

集团,疏通发行渠道,鼓励降低票价, 都是徒劳。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要 "三颂

"就不可能有"三精",要献礼就 不可能有市场,要歌功颂德,就不可有多样化和类

型片,天下没有既当婊 子又立牌坊的事情。   



最近,78岁的谢晋重看他86年拍的《芙蓉镇》,看罢对记者说了 这样一番话:

"现在打死我也拍不出来了。对文革题材的忌讳使新一代对 那个时期历史的了解几

乎变成了空白,以后的导演如想拍反映文革的电影 ,只好像拍历史剧一样去考古,

或者不负责任地戏说,对我们民族的大灾 难不能正视,不去总结和接受教训,而是

回避,这是自欺欺人的悲剧。我 们的电影沦落到今天几乎被遗忘的地步,条条框框

太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这也不让拍,那也不让拍,怎能不沦落。......要让中国

电影走向世界 ,繁荣国产电影创作,最重要的还是要解放思想,减少禁区,鼓励探

索。" (《谢晋呼吁正视文革题材》2001/3/22《南方周末》)   



1980年,赵丹临终时说:"管得太多,电影没希望!"中国电影人 呼吁了二十年,

到现在仍在呼吁,其所呼吁的仍是同一个问题,这是中国 的悲哀。



严秀



作者:一本正经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一本正经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83023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