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九旬老太为何步行万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九旬老太为何步行万里   
丁林文章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九旬老太为何步行万里 (327 reads)      时间: 2002-1-24 周四, 下午6:3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九旬老太为何步行万里



丁林





热闹的美国大选已经落幕。从竞选伊始到尘埃落定,一场吸引大众目光的漫漫长途。

而就在竞选开始前,美国还进行着另一个与大选有关的漫长旅程。很多美国民众的目

光,也一直追随着这个没有喧嚷和欢呼的行程,追随着一个顽强行进在孤独旅途上的

特殊跋涉者——一位90岁高龄的老太太,她叫桃莉斯·汉道克。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从国土形状来说,美国是一个海螃蟹形状的“横大”的国

家,东西两头是太平洋和大西洋。所以,从一个大洋走到另一个大洋的距离就特别

远。老太太就选择了这样一条遥远的路线,从太平洋边的加利福尼亚州,向大西洋边

的首都华盛顿进发,作为她步行呼吁“改革竞选经费”的宣传路线,两地距离5100公

里。



桃莉斯老太太呼吁什么改革呢?她呼吁大家重视美国大选竞选经费水涨船高,她要求

国会立法禁止竞选过程中的“软钱”。



美国建国初期几乎谈不上什么竞选经费。初建的美国很穷,与欧洲相比,参加竞选者

相当平民化,他们发表演说的设备条件也非常简陋。当然,总有些人来帮忙的,一阵

忙乎之后,竞选人总会自己掏钱买一点啤酒、糖浆水之类的,回报一下大家。回顾这

样的岁月,人们当然可以颂扬那时政治的清廉,但是却必须看到,在那种条件下,竞

选者的政治主张也难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其间接结果就是影响了选举本身的质

量。假如连一个候选人的政治主张都无法清楚地了解,你又怎么投出一张有意义的选

票呢?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竞选者一定要走出去旅行,巡回演说,要上电台电视台,要

接触选民,这是必然的。而这一切都需要钱。这就是现代意义的募集竞选经费。



也许我们可以说,美国的竞选者为什么不利用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宣

扬自己的竞选纲领呢?这样不就可以节省开支了吗?问题是,美国没有这样的由国家

政府机构控制的媒体。为保证政府不操纵新闻,不支配宣传,美国禁止政府机构干预

媒体。而政府机构更不能支持某一个特定的竞选者,这可是违法的。就连走进政府机

构的办公室,向里面的私人募集竞选经费,都是违法的,美国人认为,这是竞选摆脱

被强权操纵的前提。而所有的电台电视台都是私营的,竞选者必须出钱买他们的播出

时间。



所以,只能募捐了。两百多年发展下来,竞选经费很自然地在上升。根据这样的情

况,美国国会开始通过一系列与限定竞选经费有关的法律条文,建立“联邦选举委员

会”实行监督,逐年修补漏洞。例如规定在竞选中,个人捐给候选人不得超过1000美

元,捐给政党不得超过5000美元。



可还有一个漏洞,就是现在的美国法律,对于公司捐给政党的普通捐款,也就是不能

用于竞选的捐款,即所谓的“软钱”,是没有捐款上限限制的。而竞选用款是一个非

常复杂的组合开支,所以,各政党都会想尽办法把一些实际用于竞选的开支,在“软

钱”里报销。这样,“软钱”的存在就成为控制竞选经费的一个“漏洞”。



90岁的桃莉斯老太太,家住新罕布郡的都柏林。多年来,她和另外18个女士一起组成

一个小小的社团。她们每周聚会一次,纵论天下大事。大选逼近,她们谈起了“软

钱”在竞选中的负面作用,认为“软钱”的增长隐含着大财团影响选举的危险。然

而,老太太们人微言轻,如何把自己的改革意见表达出来传递出去呢?桃莉斯老太太

说,咱来一个“独自步行横穿美国”的行动吧,以提醒美国人向国会施加压力,修补

法律漏洞。桃老太的家人因为她担心曾表示反对,18位女士却一致叫好。就这样,桃

老太出发了。



桃老太1999年1月开始从西海岸加州出发,她每天走16公里左右,方向是华盛顿。弯

腰驼背的她穿一件醒目的背心,扛着一面小旗,沿公路步行。桃老太的“步行式政治

表达”通过电视和互联网传开,她也成了名人。过往的汽车,都会鸣响喇叭,向她招

手致意。在她经过城镇和乡村时,她就发表演讲宣扬自己的改革主张,也向许多政界

人士表达自己的意见。民众很支持她的方式,常常有人陪着老太太走一段。就这样,

历时一年多,跨越12个州,还曾因在穿越沙漠时脱水住了几天医院。最后她终于成功

地步行来到东海岸的首都华盛顿。



当她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所有欢迎她的记者和人群,都为90高龄的老太太顽强坚持自

己的政治表达而感动,她笑着对大家说,我可是个老太婆了,假如我过几分钟就倒下

去死掉,大概谁也不会觉得奇怪。不过,她可是精精神神地走进了国会大厦,在那

里,她对国会议员们说:“你们怎么敢以为老百姓就不关心政治?”



一个法官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和她谈话时说:“我们的许多法律,就是由像您这样坚持

不懈地努力着的普通人促成的。”



九十老太的被捕



丁林



前几天,写了一篇“九十老太的长征”。写的是美国一个叫做桃莉斯·汉道克的九十岁老太太,为了呼吁“改革竞选经费”,独自徒步五千公里,横跨美国的故事。最后写到了,在首都华盛顿,一个联邦法官在自己的法官室里会见了他。她怎么给请到法官室去的呢?这可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桃莉斯老太太在联邦国会大厦里,让警察给抓起来啦!



话说桃老太历时一年多一步一步完成了“长征”壮举,最后一站就是直奔美国联邦国会大厦而去了,她的“改革竞选经费”的呼吁对象不就是国会议员吗,那儿是最终目的地。辛苦一年多,就是为了这一天,桃老太早就拿定主意,要在著名的联邦国会大厦的圆形大厅里,在高高的穹顶之下,发表一篇她的政治演说,宣扬她的改革政见。



那么,美国国会大厦让进吗?这么说吧,假如打个比方的话,国会大厦在旅游旺季里,挤得活象个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满是游客。不管是谁,只要不带枪,进是绝对没问题的。所以,桃老太顺顺当当地就和她的一群支持者,一起进到了最热闹的中央圆形大厅。问题就出在下一步了。怎么呢?



进去以后,他们摆开宣传阵势,桃老太掏出稿子,就开念了。这下子,可就犯法了。美国法律有个规矩,那就是:国会大厦是立法重地,在那里,立法的国会议员们,只要在这个屋顶之下,说什么都可以,怎么说都不犯法,都不会被逮捕被定罪。他有立法豁免权。而只要你不是国会议员,就不得在这里发表任何政治演说,不能有任何政治示威的行为。假如做了,就是犯法,警察就有权抓你。这是一条执行很严格的规矩。



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平等”的规矩呢?



那是为了保障立法者,能够在绝对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把他所代表的那个选区的民众意见,顺畅地说出来。你想想,假如一个立法者说错什么,有可能被逮捕被定罪,他当然就不可能对一项立法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了。所以第一条显然是必须的。可是,民众为什么就不能在这里表达自己的政见呢?



这也是为了让立法者的表达不承受压力。假如在会议厅近旁,大堂里过道里,聚集着愤怒的激昂的抗议民众,或者是过分热情的支持者,或者是非常悲哀的诉冤者,又是演讲,又是口号,又是唱歌,必然会产生“广场效应”,形成一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气氛。这种气氛必然在议员们心理上造成压力,就可能迫使他们屈从民众压力而扭曲立法。立法就是立规矩,必须是公正的,长远的,顾及全社会全体民众的长远利益,而不是谁的嗓门大就偏向谁。因此,立法应该是中性的,是理性的过程。如果让议员们身处狂热民众的实际包围之下,这个理性过程就难免转变为非理性过程。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法国大革命时期,俄国十月革命时期,都发生过议员在那里立法,民众冲进议会大吼大叫的情况。更有甚者,民众甚至军人在那里持枪威胁立法者,甚至用武力驱赶议员。走到这一步,所谓民主当然就全玩完了。



正是为了杜绝上述情况,民主国家才立下上面的规矩,国会大厦里面是不允许民众进行任何政治表达活动的,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表达的是什么。想演讲,想表达,想示威,得上外面去。到了外头,随便你是什么人,随便你表达什么,怎么都行。既然有了这规矩,就得严格执行。结果,不听警察劝告的桃老太和她的支持者,就在国会大厦被警察抓起来了。警察不抓都不行,他们不敢开这个先例。



谁都知道桃老太没有恶意,再说,还是个九十岁的“长征记录创造者”。大家都敬重她。可是,并不能因此就坏了规矩。法律的特点,就是没有例外。所以,桃老太还是必须接受逮捕和上法庭。联邦法官升堂开庭,该怎么审怎么判,还是得按规矩来。不能看在是祖母级的老太太份上,就破了规矩,因为规矩一破就没有个头,人家也要找理由破上一回,否则不就是不公平了吗?规矩一破,这法律就不成法律了。



桃老太特明白,所以一开庭她就“认罪”,趁着“认罪”的机会,她又在法庭陈述中,滔滔不绝地表达了自己对政治改革的看法,对“民主”的认识,给所有在场的全是孙子辈的法官、检察官、律师、记者和看热闹的,好好地上了一堂经典民主课。



法官也挺有意思,判处她“囚禁已关押之时间”,多少时间呢,没说,反正她是正式逮捕过了,就是一分钟也算是“已关押之时间”了。她和她的支持者们立即“刑满释放”,每人判交十美元法庭手续费。



这判决,大家都觉得公正。仔细想想,没有比这判法更英明的了。判完以后,也就是按规矩做了之后,法官恭恭敬敬地把桃老太请到自己办公室里,表达自己对老太太的敬意。就是在那个时候。法官对她说了那段话,“我们美国的许多法律,就是由象您这样坚持不懈地努力着的普通人所促成的。”



记者报道说,法官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和周围的人,眼里都闪着泪光。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723953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