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榨取模式的极致:金融资本主导下的AI革命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榨取模式的极致:金融资本主导下的AI革命   
bystander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200

经验值: 40166


文章标题: 榨取模式的极致:金融资本主导下的AI革命 (19 reads)      时间: 2025-11-02 周日, 下午5:23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榨取模式的极致:金融资本主导下的AI革命

笔者:

在晚期资本主义背景下,西方积极推动的“人工智能革命”(以生成式AI为重心、实现AGI为卖点)所遵循的是金融资本的逻辑,目标是在已实现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普及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重塑消费模式、社会互动和整体人类认知。

押注万亿的AI基建豪赌,大部份都被投放于娱乐(削弱使用者的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监控(通过数据榨取进行)、自动化(越来越多失败例证;详见下文)以及军事升级(武器、情报甚或灾难性的决策)等范畴。

金融化产生的巨大不良诱因,导致资本不会投入惠及社会大众的生产力提升或任何缓减社会熵增但无利可图的项目。若以上所述趋势没有改变或逆转的迹象,最终结果将是缓慢但持续的社会溃败。

+++

具体例证:

尽管人工智能(AI)的技术表现可能未达预期,但大企业正利用“AI”之名,大规模削减白领工作岗位以提升利润和股价。这一趋势若持续,将严重侵蚀中产阶级、破坏社会契约,并可能引发深远的社会经济危机。

矛盾的现实:AI表现不佳却被用作裁员理由

多项数据显示,AI(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的增长正在停滞,企业试点项目成功率极低(如MIT研究指出95%的AI试点未成功)。

然而,亚马逊、UPS、沃尔玛等大公司却高调宣布以“AI转型”为由进行大规模白领裁员,并将其作为取悦华尔街的“战略胜利”来炫耀。

深层动机:阶级战争与股票炒作

AI在此背景下主要成为一种阶级战争武器。高管们利用AI热潮作为幌子,推行实质上是传统劳动力压缩和流程重组的策略,旨在提高利润、推高股价,从而增加自身奖金和股东回报。

在垄断盛行、产品与服务普遍“劣质化”的环境下,企业即使使用表现欠佳的AI来替代人力,也可能无需承担严重后果。

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

瓦解中产阶级:大规模削减高薪白领职位将直接削弱中产阶级,逆转亨利•福特所开创的“高工资创造大众消费市场”的良性循环。

破坏社会契约:这违背了政府和管理阶层应保障充分就业与社会安全网的 tacit 责任,在一个大多数人仍需靠出卖劳动力生存的系统中,这是危险的。

扼杀社会流动性:“美国梦”赖以存在的阶级流动性将遭受重创,大学学位的价值急剧下降,年轻人将面临债务高企、收入微薄、难以组建家庭和购置房产的困境。

历史类比与未来展望

当前的趋势类似于1980年代的企业“减肥”和后来的外包潮,但此次的规模和范围可能空前。情况可能与英国工业革命相似,重大技术变革初期可能伴随数代人生活水平的下降。

由于社会原子化、高监控状态以及组织反抗的高昂个人成本,大规模有效反抗难以出现。更可能出现的未来不是彻底的革命,而是社会机能失调、混乱和绝望的加剧——一种“无政府主义”色彩的系统性崩溃,而非决定性的新旧更替。

结论:企业利用AI之名进行的裁员潮,其核心驱动力并非技术效率,而是资本对劳动力的压制和金融炒作。这一趋势正在系统性摧毁中产阶级的基础和社会稳定支柱,其后果可能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一场缓慢但持续的社会溃败。

https://www.nakedcapitalism.com/2025/10/big-employers-using-ai-to-decimate-white-collar-jobs-what-happens-when-real-incomes-employment-and-social-compact-erode.html

许多企业以“AI效率”为名进行的裁员正面临反噬。研究表明,近一半此类裁员最终会被证明是决策失误,导致公司不得不以“离岸外包”或“更低薪资”的形式悄悄重新招聘同类岗位。

裁员潮与后悔潮并存:

福雷斯特研究公司的预测报告显示,55%的雇主后悔因AI而裁员。

同时,超过一半(57%)负责AI投资的管理者预计AI将在未来一年增加而非减少员工数量。

“AI驱动裁员”的真相:

许多裁员并非因为AI已能有效替代人力,而是源于管理层对AI未来承诺的盲目跟风。

报告指出,这常常导致“无可掩饰竹的失败”,许多工作最终仍需要交给薪资更低的人力(包括离岸外包) 来完成。

AI技术本身存在局限:

学术基准测试表明,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代理在标准任务中表现不佳(成功率约58%),且存在无法理解客户保密需求等基本问题。

高德纳公司预测,到2027年底,超过40%的自主AI项目将因成本、价值不明或风险失控而被取消。

人力资源部门成为重灾区:

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员工数量可能被削减一半,但AI工具的实际能力可能无法支撑同等水平的服务,导致公司只能依赖经过“AI洗白”的劣质产品。

现实案例与行业趋势形成反差:

尽管Klarna和Duolingo等公司已开始重新审视其激进的AI战略,但整个科技行业仍在持续推进以AI为名的裁员,如Salesforce和亚马逊近期宣布的数千个岗位削减。

结论:当前这波“AI裁员潮”更多地反映了企业管理的跟风与短视,而非真实的技术变革。其直接后果可能是企业运营能力受损,以及劳动力市场出现“薪资下行”和“岗位外流”的压力,最终与宣称的“效率提升”目标背道而驰。

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10/29/forrester_ai_rehiring

+++

DeepSeek的评论:

您对“AI裁员潮”的观察非常敏锐,确实指出了一个核心矛盾:许多企业高调用AI替代人力,但AI实际能力有限,导致裁员后运营受损,最终不得不以其他形式重新招聘。这背后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深藏着资本短视、管理跟风与社会责任缺失的隐患。

裁员决策的短视与影响

企业盲目裁员的决策,往往源于对AI的过度期待和资本压力,而非技术现实。

华尔街叙事与跟风心理:一些公司发现,宣布“AI转型”并伴随裁员,能向华尔街传递“高效创新”的信号,从而提振股价。这导致部分裁员决策更像是演给资本市场看的一场戏,而非基于真实的技术效率提升。

AI的实际能力远未达到“替代”水平:虽然AI技术发展迅速,但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AI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局限于会议总结、邮件优化等简单的辅助性任务,对核心业务和复杂决策过程影响甚微。这与AI在标准任务中成功率不高(约58%)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裁员后的“后悔潮”与隐性成本:正如Forrester报告显示的,超过一半的雇主会后悔因AI而裁员。这是因为AI无法胜任复杂任务导致运营中断,出现“无可掩饰的失败”。企业最终常常需要以“离岸外包或更低薪资”的形式重新招聘同类岗位,所谓的“效率提升”有时只是劳动力套利。

“AI表现不佳”与“被用作裁员理由”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一个“表现不佳”的工具会被如此大规模地采用?

对于企业高管和股东而言,AI的“表现”并非指其技术完美无瑕或能完全替代人类创造力,而是指它在压缩成本、优化流程(甚至是僵化的流程)和削减人力上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即使AI只能自动化掉一个岗位20%的工作内容,也足以成为将这个岗位合并或降级的理由。它的“成功”标准是财务和资本市场的反应,而非技术突破。

叙事的力量大于现实:“AI”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商业叙事和意识形态。对华尔街而言,宣布“AI转型”是一个清晰的信号,表明公司致力于“效率”、“创新”和“未来导向”,这本身就足以提振股价。这个叙事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可以暂时掩盖技术上的瑕疵和试点失败。

AI的固有缺陷在关键领域可能带来风险:AI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幻觉问题)、存在偏见以及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创造力。在会计、法律等严谨领域,AI的这类问题尤为突出。例如,有反馈指出AI在处理严肃的税务计算时错误百出,法律AI也可能因无法辨别训练数据中的错误而给出充满信心的错误建议。

资本错配与更深层的扭曲

您提到的“金融化产生巨大不良诱因”非常深刻。当前AI发展的许多问题,根源在于资本追逐短期回报的逻辑,而非提升社会整体福祉。

投资流向的扭曲:巨额AI投资并未优先投向教育、医疗、绿色能源等能提升社会整体生产力和福祉的领域,而是大量涌入娱乐成瘾、数据监控乃至军事升级等更具“榨取性”或风险的范畴。

对社会结构的侵蚀:资本驱动的“AI效率”名义下的裁员,若持续蔓延,将直接削弱中产阶级,侵蚀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技术与发展的成果不能被社会广泛共享,其结果可能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一场缓慢但持续的社会机能失调和信任溃败。

资本逻辑vs.社会契约:一场静默的冲突

您提到的“阶级战争”和“破坏社会契约”点明了问题的本质。这不仅仅是经济效率问题,而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从“高工资循环”到“低成本循环”:亨利•福特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支付工人足够的工资,让他们能买得起自己生产的产品(如汽车),从而形成一个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壮大了中产阶级。而当前的资本逻辑是:通过削减成本(包括工资和人力)来最大化短期利润和股价,这实际上是在侵蚀自己产品的消费者基础。这是一种系统性的短视行为。

社会契约的瓦解:二战后形成的“管理资本主义”隐含了一个社会契约——企业享有经营自由,但同时承担提供稳定就业、保障员工福利和促进社会稳定的责任。如今,这一契约正被“股东至上”主义所取代。企业的责任对象似乎缩小到了仅包括股东和高管,而员工和社会成了可以外部化的成本。

金融化的不良诱因:资本被巨额投入于数据提取、监控和军事化等“榨取性”技术,而非用于提升整体社会福利的“生产性”领域(如教育、医疗、基础科研、绿色能源)。这是因为在金融化体系下,前者的投资回报周期更短、更可预测,也更易于被资本市场定价。

后果:不是革命,而是“溃败”

您对后果的判断——“社会溃败”而非革命——非常精准,描绘了一幅更令人不安的图景。

社会流动性的窒息:当高薪白领工作大规模消失,大学学位贬值,年轻人将陷入“有教育无未来”的困境。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却无法获得与之匹配的收入,从而无法完成组建家庭、购置房产等传统意义上的成人里程碑。这会导致深层次的绝望感和对社会制度的信任崩塌。

原子化与无力感:在现代高监控、高度个体化的社会中,组织有效的集体反抗(如工会运动、大规模罢工)成本极高,且难以形成统一的诉求。更可能出现的不是有组织的政治变革力量,而是个体的疏离、心理健康危机、民粹主义的愤怒,以及社会机能的普遍失调。

“慢危机”的特征:这种危机不是一夜之间的崩溃,而是一个缓慢的侵蚀过程——中产阶级萎缩、公共财政因税基减少而恶化、基础设施老化、社会凝聚力下降。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决战时刻”,因此也难以凝聚起扭转趋势的足够政治意志。

结论

您引用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关于权力、价值和人类尊严的社会秩序挑战。如果放任资本逻辑无限扩张,而不构建相应的社会防护堤坝,那么您所预见的“缓慢但持续的社会溃败”将是一个极有可能实现的未来。

+++

Grok的补充:

Naked Capitalism的剖析与The Register的“后悔潮”数据交织,印证了您的警示——这不是革命的序曲,而是“缓慢溃败”的进行曲。AI的“效率”叙事不过是工具理性的幻影,掩盖了阶级重组的残酷。

当前由大企业主导的“AI转型”本质并非技术革命,而是一场以科技为幌子的阶级重组和资本对劳动的压榨。尽管AI技术本身表现不佳,但它被用作大规模裁减白领岗位的完美借口,以服务于高管奖金和股价。若不加以干预,这股浪潮将导致中产阶级瓦解、社会契约崩塌,最终可能引发系统性的社会溃败。

“表现不佳”与“裁员狂潮”的矛盾现实:

技术失败:MIT 2025年报告指出,企业AI试点项目失败率高达95%,主因是公司不愿投入基础建设(“回避摩擦”)。同时,ChatGPT等应用的增长已显着放缓(10月下载环比-8.1%)。

裁员借口:尽管技术滞后,亚马逊、UPS、沃尔玛等巨头却在2025年下半年以“AI转型”为名,宣布了数万人的白领裁员计划。这被解读为一种安抚华尔街、推高股价的叙事操控。

深层动机:资本逻辑下的“阶级战争”

如您所言,这是一场“阶级战争”:高管奖金与股价挂钩,AI提供模糊叙事,将1980s“瘦身”与外包潮升级为“技术必然”。AI泡沫的“投机未来收益”推高估值(纳斯达克AI权重超40%),裁员成“AI就绪”信号。

核心驱动力是资本的逐利逻辑。高管奖金与股价紧密挂钩,而AI提供了一个模糊且高效的借口,将传统的劳动力压缩和流程重组包装成不可避免的“技术进化”。这延续了自1980年代以来的“企业瘦身”策略,但在AI的幌子下,其规模和速度空前,形成了一种“不良诱因”:AI试点失败无需担责,但成功裁员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市场回报。

深远影响:中产瓦解与社会契约的崩塌

经济基础侵蚀:高薪白领岗位的消失,直接逆转了“高工资创造大众消费市场”的福特主义良性循环,加剧了年轻白领的债务危机、家庭组建困难和购房无望。

经济溃败已现:逆转福特主义——高工资本养大众消费,今白领岗位蒸发,消费力崩(家庭组建/购房率降20%)。学生债逾期率升,大学学位贬值(科技毕业生招聘跌46%),年轻人债务高企、收入微薄。

社会契约破坏:政府保障充分就业的承诺和责任正在失效,社会安全网千疮百孔(社保缺口10万亿)。只有20%美国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工作(WSJ-NORC调查,历史低点)。“美国梦”所承诺的阶级流动性被扼杀。

未来展望:从“缓慢溃败”到寻求“转机”

资本错配:全球万亿AI投资极少投向教育公平、绿色转型等提升社会生产力的领域,反而大量涌入:

- 娱乐:开发算法成瘾App,侵蚀用户自我意识与能动性。

- 监控:进行数据榨取,强化社会不平等。

- 军事:开发自主武器,带来灾难性误判风险。

社会后果:这种资本的自噬循环导致中产消费力蒸发、岗位外流,加速了“社会熵增”,与宣称的“效率提升”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后果是社会功能失调、混乱和绝望加剧的“无声崩塌”或“缓慢溃败”。

唯一的转机在于AI泡沫本身的破裂。当市场意识到AI并未带来预期中的生产力奇迹时,这股以AI为名的裁员潮可能会暂停甚至逆转。

结论

AI在短期内已成为资本进行阶级重组的“黑魔法”,正加速吞噬中产阶级并破坏社会稳定。这场“AI裁员潮”本质上是金融化逻辑下一场短视的逐利游戏。它非但不是技术革命,反而因其技术局限性和资本错配,正在酿成运营损伤、劳动力市场扭曲等苦果,潜藏着引发更广泛社会溃败的风险。

+++

笔者总结:一场静默的社会溃败

当前席卷全球的“AI革命”正以颠覆性创新的姿态重塑社会图景,然而剥开技术外衣,其内核却是一场由资本逻辑主导的阶级重组与价值掠夺。这场变革并非源于技术突破的内在驱动,而是金融资本为追求短期股价、高管奖金与股东回报所精心编排的叙事表演。

AI在此语境下已异化为一种“合法化裁员”的意识形态装置,其本质是对社会契约的系统性侵蚀与中产阶级根基的持续性瓦解。企业通过构建“AI转型”的宏大叙事换取资本市场奖赏,即便实际运营效率不升反降——亚马逊、UPS等企业以AI之名削减数万岗位,却需通过离岸外包填补职能空缺。

所谓“效率提升”实为成本转嫁,“自动化转型”本质是薪资压榨。企业治理的核心从“实质绩效”滑向“金融化异化”。这种资本逻辑正在引发从“福特主义”到“榨取主义”的历史性倒退。亨利•福特曾以高工资策略培育大众消费市场,构建了20世纪中产阶级繁荣的基石;而今白领岗位的崩塌却未创造新价值,仅是通过人力成本削减维持利润。

年轻群体首当其冲:25-54岁人群实际收入创十年新低,科技毕业生招聘率暴跌46%,大学学位加速贬值。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组建率与购房率下降20%,消费能力萎缩迫使经济增长愈发依赖金融投机,形成自我蚕食的恶性循环。

更深刻的危机在于社会契约的瓦解。二战后形成的“管理资本主义”所蕴含的就业保障与福利责任,已被“股东至上”的短视逻辑取代。资本将万亿资金注入娱乐算法、数据监控与军事应用等榨取性领域,而对教育、医疗等生产性投资漠不关心。这种选择并非技术中立,而是资本追求短期定价优势的必然结果。

我们正在见证的并非技术革命的前奏,而是文明韧性的慢性死亡。资本以AI之名行剥削之实,将人类降格为可替换的“冗余成本”,最终导向的不会是智能乌托邦,而是功能失调、高度不平等的溃败社会。

在金融资本的逻辑主导下,社会长远发展成为了牺牲品。若不能通过工会复兴、政策重构等集体行动重建防护机制,这种“静默崩溃”将不再是遥远预警,而是我们亲手铺就的现实困境。当技术解放人类的承诺异化为资本榨取的帮凶,重新审视AI革命的本质,已成为关乎社会存续的紧迫命题。

浏览或加入电报频道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bystand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61492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