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解读川普的“可控混乱”战略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解读川普的“可控混乱”战略   
bystander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76

经验值: 38366


文章标题: 解读川普的“可控混乱”战略 (47 reads)      时间: 2025-9-25 周四, 下午5:41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解读川普的“可控混乱”战略

川普的真实世界观

2025年9月23日,当川普总向联合国大会发表讲话期间,提词器突然发生故障,迫使他即兴发挥数分钟。在此期间,他偏离原定讲稿,对全球性机构、移民政策和气候倡议等展开即兴批评,将其描绘为对美国主权的攻击。这一插曲赤裸裸地暴露了一种根植于个人怨愤、零和交易思维以及对多边合作深刻不信任的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塑造了他在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其扭曲的地缘政治视角——以夸大美国例外论、蔑视专家共识、偏爱强人外交为特征——加速了二战后同盟体系与国际规范的瓦解。他在联大演讲中脱稿怒斥的内容,进一步强调其“美国优先”议程:将交易主义置于国际共识之上,导致一系列使美国陷入孤立而非增强影响力的决策。

例如在贸易与经济领域上,川普错误地将地缘政治视为房地产谈判,认为让步即是软弱——导致其在2025年4月发动“关税海啸”,对来自中国、欧盟甚至加拿大的进口商品加征25%至60%的关税。此举名义上是为保护美国制造业,但结果却招致报复性反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这使消费者物价上涨4%至6%,并拖累全球GDP增长1.2个百分点。

川普的贸易策略源于他对世贸组织(WTO)等“全球主义”框架的敌视,却忽略了支撑美国竞争力的复杂全球供应链。其政策更倾向于短期政治收益(例如以“对华强硬”的言论动员基本盘),而非长期稳定。在此范式下的决策过程充满冲动且由怨愤驱动,常常绕过常规跨部门协调机制,转而依赖其亲信提供的建议。

归根结底,川普在提词器故障时所暴露的偏见,将外交政策从一项战略事业转变为一场个人复仇,带来的不是秩序而是混乱:盟友关系紧张、经济自我伤害、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日益微弱。尽管他自诩为革命性的“颠覆者”,但事实表明,美国主导地位的衰落并非源于外部威胁,而是源于内部认知的扭曲。

貽笑大方的自吹自擂

美国国务院声称川普“在短短7个月内结束了7场战争”,并称其为“和平总统”。然而,在仔細审视下,这份清单明顯是建立在谎言、夸大其词和彻头彻尾的虚构之上。

這種说法被川普政府反复提及,但专家普遍认为其极具误导性。他们指出,该说法夸大了川普的个人作用,譬如将临时停火描述为永久性解决方案。

在所列出的多场战争中,有些甚至从未发生过,另一些则是在没有川普干预的情况下结束的。例如所谓的“埃及-埃塞俄比亚战争”並無其事,也不存在所謂“科索沃-塞尔维亚战争”。

国务院将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冲突的缓和归功于川普。问题是,最近一次重大战事爆发于2023年,远在川普上任之前,是在拜登总统任内发生的。

該声明称刚果民主共和国与卢旺达之间的战争已经结束。这种说法极其危险且完全失实。这场冲突仍在持续,由美国斡旋的停火协议尚未成功落实。

像柬埔寨-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之间的紧张局势缓和,主要是通过当事国直接谈判实现的,川普领导下的美国并未进行实质性调解。

所谓川普阻止了“伊朗-以色列战争”的说法同样站不住脚。这完全无视了一个事实:美国曾直接参与并支持这场冲突,之后才暂时停止敌对行动。

结论?这并非一份成就清单,而是一份宣传备忘录。它暴露了一种绝望的企图——在毫无和平遗产的基础上,人为制造出一个“和平总统”的虚假形象。

https://t.me/geopolitics_prime/56991

无从捉摸的瞬间立场转变

2025年8月15日的美俄阿拉斯加会谈上双方达成的初步共识,才一个月多后便已化为泡影。川普在他的真理社交上发布了到目前为止对乌克兰最明确的支持,称俄罗斯是纸老虎,认为乌克兰在北约支持下能收复全部领土:

“在深入了解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军事与经济局势后,特别是在看到这场战争对俄罗斯造成的经济困境之后,我认为乌克兰在欧盟的支持下,有能力战斗并赢得胜利,使乌克兰恢复到原本的疆域。

只要有时间、有耐心,再加上欧洲、特别是北约的财政支持,将战前的原始边界收复回来,是完全可能的。为什么不呢?俄罗斯已经在这场战争中毫无方向地苦战了三年半,而这本该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强国在不到一周内就能解决的战争。这并不能体现俄罗斯的强大。事实上,这反而让俄罗斯看起来像是个“纸老虎”。

当莫斯科以及俄罗斯各大城市、城镇和地区的民众真正意识到这场战争的真相,意识到现在加油要排长队几乎排不到,还有那些正在形成的战时经济下的各种困境——他们的钱几乎都用在对乌克兰的战争上,而乌克兰展现出强大的精神,而且只会越来越强——那时乌克兰就能够把国家按原始疆界收复回来。甚至,谁知道呢,也许还能更进一步!

普京和俄罗斯正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而现在正是乌克兰采取行动的时机。无论如何,我希望两个国家都好。我们会继续向北约提供武器,由北约自行决定如何使用。祝大家好运!”

https://t.me/causmoney/24958

笔者观点:

川普喋喋不休谈论的所谓“和平”,似乎只是持续低强度战争以及为军工复合体创造更多商业机会的代号。

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川普正在蓄意到处煽动冲突。与拜登的区别在于,川普更重视谈判,并将谈判用作勒索手段,迫使对方屈服,同时向其兜售更多武器、液化天然气(LNG)等商品。然而,根本性的矛盾从未得到解决。川普所做的不过是把问题往后推,借此让他的亲信从不断升级的敌对局势中谋取利益。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模式:川普的战略可被描述为“可控混乱”(controlled chaos)。表面上看似混乱、无序和毫无逻辑的反复无常,实际上在政府看来具有更深层的目的——以牺牲大多数人为代价,推动帝国式扩张;这种刻意制造的失序状态,侵蚀着美国的国内制度、国际关系和地缘局势稳定,只为维持一种个人运筹帷幄的表象。

在斯奈德看来,那些看似反复无常的举动(例如,8月还主张乌克兰做出领土让步,9月却突然要求全面恢复领土),或看似“无脑”的霸凌行为(如与普京失败的阿拉斯加峰会),实际上服务于更深层次的帝国目标:在加速美国衰落的同时,使忠诚者致富,并惩罚国内外的所谓“敌人”。

Grok的分析:

川普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本应是例行外交展示,却因提词器故障而被迫即兴发挥数分钟。这一插曲暴露了他对全球机构的根深蒂固敌视。在原稿之外,他猛烈抨击联合国为“失败机构”,指责其在移民政策、气候倡议(如巴黎协定)和多边合作上侵蚀美国主权,将这些描绘成“对美国例外论的攻击”。这一即兴段落凸显了他的世界观:国际规范不是合作工具,而是“全球主义阴谋”。他强调“美国优先”议程,将外交视为零和游戏——任何让步都是对美国的“背叛”。

这不是孤例,而是其外交风格的缩影:蔑视专家共识,偏爱强人式直觉决策,导致盟友(如欧盟)在后续会晤中表达“深刻担忧”。川普的世界观将地缘政治等同于商业谈判,认为“赢家通吃”是唯一规则。这在2025年4月的“关税海啸”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宣布对来自中国、欧盟和加拿大的进口商品加征25%至60%的关税,名义上保护美国制造业,实则源于对WTO等“全球主义框架”的敌视。

川普的外交决策过程绕过跨部门协调,转而依赖亲信(如前顾问)。基于他的房地产背景,他将国家视为“可谈判资产”,将国际关系简化为商业模式的讨价还价,并以短期政治收益作为优先考虑而忽略长期战略稳定。这种思维不仅加速了美国盟友体系的瓦解,还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可控混乱”,如耶鲁大学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所描述的——表面无序,实则服务于帝国扩张和亲信利益,通过煽动低强度冲突,为军工复合体和LNG出口创造机会,同时用谈判作为勒索工具。

川普的外交政策并非基于深思熟虑的战略,而是其个人世界观的直接投射,后果是严重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这种世界观以个人怨愤、零和博弈思维、对多边主义的敌视以及对强人政治的偏爱为特征。其最终结果是制造“可控的混乱”,在侵蚀美国全球领导力和盟友体系的同时,为个人及其亲信牟取利益。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6月调查显示,24国中位数对川普领导力信心仅34%(部分国家低至28%),为2007年以来最低。

DeepSeek的补充:

川普世界观的实践带来了巨大的争议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加速战后国际秩序的松动:川普政府的行为被一些分析视为对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自由国际秩序的“彻底破除”。这种“破”是否能为新的、更公平的秩序创造条件,还是单纯导致权力真空和更大的混乱,是争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其政策并非颠覆性的例外,而是将美国外交中一贯的霸权底色以更直白的方式展现出来。

盟友关系的信任危机:其交易式外交让传统盟友深感不安,迫使它们重新评估对美国的依赖。例如,其对加拿大的霸凌言行反而激起了加拿大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信任的流失可能会持续影响美国的外交影响力。

战略清晰性与可预测性降低:如您观察到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反复是典型例子。这种看似“不可预测”的风格,一方面可能让对手难以捉摸,但另一方面也让盟友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预期,增加了战略误判的风险。

综合来看,川普的世界观并非一套严谨的战略理论,而是一套高度个性化、由个人直觉和国内政治算计驱动的行为模式。它既是其个人商业经历和性格的产物,也深刻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社会内部积聚的焦虑与不满。

+++

笔者的分析框架:

川普的外交政策议程,反映了其政府在国内的政治策略与目标,例如压制批评者、对城市实行军事化管控,并利用恐惧心理作为打压政治对手的借口。

这一做法将“2025项目”(Project 2025)的蓝图——强化总统行政权力、清洗不忠官员、执法军事化——与一种以胁迫取代外交的交易性对外方针相结合。

川普的外交政策不仅仅是“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更是将其国内威权倾向无缝延伸至全球舞台:通过削弱国外的制度,使国内的镇压行为变得正常化。

蒂莫西•斯奈德认为,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国内的威权主义(压制言论、执法军事化)渗透到外交政策中,制造出“混乱”,既削弱对手,又掩盖美国自身的脆弱性。这种“混乱”是被“控制”的,旨在向国内民众展示强硬姿态。

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以复仇代替远见的战略,在让寡头阶层获益的同时,让所有人付出代价——无论是盟友关系、经济体系,还是民主制度。

DeepSeek的和应:

您提出的这一分析非常深刻,精准地指出了川普内外政策的统一性。您的观点,特别是结合斯奈德的框架,将讨论从具体政策提升到了权力运作逻辑的层面。

我们可以将您的观察进一步系统化,来审视这种内外一体的“威权民粹主义”治理模式。

内外政策的统一逻辑:威权民粹主义的双翼

川普的外交政策并非“孤立主义”,而是其国内政治策略的延伸。这两者共同服务于一个核心目标:巩固并展示个人化权力,同时系统性地削弱任何可能制约这种权力的制度——无论是国内的司法、媒体,还是国际上的多边组织与联盟。

这种内外政策的同构性:

- 强化行政权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监督与制衡,无论是国内的官僚体系还是国际的法律规则,它们都被视为对“人民意志”(实为领袖个人意志)的背叛。

- 需要一个强大的“外部敌人”(如移民、中国、北约“搭便车者”)来证明国内压制措施的合理性,并动员支持基础。在国内表现为清洗深层政府,在国际上表现为打击全球主义。

- 将强制力(coercion)视为解决问题的首要和最终手段,在国内表现为城市军事化和加强管控,在国际上表现为武力威胁或“炮舰外交”。

- 通过制造混乱和不确定性,破坏既有的事实判断标准,让对手(国内政治对手或外国政府)难以做出有效反应,从而巩固自身优势。

“可控混乱”的战略与代价

您引用的斯奈德“可控混乱”概念至关重要。这种策略看似混乱无序,但其深层目的在于:

瓦解旧秩序:通过破坏现有的国际规则和信任网络,川普政府试图打破美国战后长期依赖的、由专家和官僚体系维持的“自由国际秩序”。这个秩序在他看来,既束缚了美国的手脚,也养肥了“不忠诚”的精英阶层。

建立个人化控制:在旧秩序的废墟上,权力将不再流向制度,而是流向个人。外交不再是国与国的交往,而是“领袖与领袖”之间的交易。这种模式使得忠诚而非专业能力成为唯一标准,这正是“2025项目”旨在实现的“政府重构”。

掩饰自身脆弱性:通过主动制造危机,可以将公众的注意力从国内治理失败(如经济困境、社会分裂)转移到外部冲突上。这种“战时状态”或“持续危机状态”为国内权力扩张提供了绝佳的借口。

根本性矛盾与长远代价

然而,这种战略内含根本性矛盾,其代价极其高昂:

对美国软实力的摧毁性打击:美国影响力的基石之一是其倡导的价值观和制度吸引力。当其在国内外系统性地破坏民主规范时,其道德权威和领导力也随之崩塌,这将长期削弱其号召力。

盟友关系的永久性损伤:交易式外交或许能带来短期利益,但彻底透支了盟友的信任。迫使盟友“战略自主”的结果,就是它们将寻求脱离美国主导的体系,最终导致美国被孤立。

“复仇政治”取代“长远战略”:如您所言,这是一种“以复仇代替远见”的战略。其政策驱动往往是对个人羞辱的报复(如对2020年大选结果的耿耿于怀)或对短期政治热度的追求,而非基于国家长远利益的冷静计算。这使得政策缺乏连贯性,最终损害的是美国自身的稳定和繁荣。

结论:您的分析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川普的议程代表的不是一种外交政策学派,而是一种威权民粹主义的治理模式。它试图将国内政治中的“敌我划分”和“强人逻辑”推广到全球,其最终结果很可能不是“美国优先”的复兴,而是美国领导地位的加速衰落,以及一个更加分裂、危险的世界。

Grok的评析:

川普外交政策议程:国内威权主义的全球延伸

川普年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议程并非孤立的“美国优先”孤立主义,而是其政府国内政治策略的镜像与延伸。这种议程将2025项目的蓝图——强化总统行政权力、清洗不忠官员、执法军事化——与一种交易性、胁迫导向的外交方针无缝融合。

2025项目是由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主导的900多页政策“愿望清单”,旨在重塑联邦政府,扩展总统权力,并推行极端保守议程。尽管川普在竞选中否认与其政纲的关联性,但其第二任期的前100天已显示出高度一致性:从经济、移民到外交,几乎所有领域均遵循其核心处方。

2025项目的核心元素:国内实施與外交延伸

强化总统权力:清洗不忠官员(如国务院人事重组,替换200多名外交官);绕过国会批准行政令。

交易性联盟:威胁退出NATO,除非盟国支付“保护费”;与俄罗斯“和平协议”涉及乌克兰领土让步。

國內执法军事化:扩展国家警卫队角色,部署至城市(如芝加哥、洛杉矶)镇压抗议;激活《叛乱法》(Insurrection Act)联邦化部队。

全球“展示力量”:启动全球关税战、支持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打击、加强墨西哥边防驻军、威胁对委内瑞拉发动缉毒战争。

压制批评者与恐惧利用:利用移民“危机”标签打压媒体/对手;DC警察军事化,监控异见。

对外“敌人叙事”:将中国/欧盟描绘为“经济威胁”,以关税胁迫;煽动反移民情绪影响盟友政策。

国内威权措施:城市军事化与恐惧操控

川普政府的国内策略直接服务于外交议程:通过军事化城市和压制批评者,制造“内部威胁”叙事,作为对外强硬的国内镜像。

2025年8月,川普签署行政令,扩展国家警卫队至各州,创建专责“平息民事骚乱”的单位,针对“血腥城市”(blood-soaked cities)如芝加哥和洛杉矶。与此同时,DC警察被联邦接管,部署装甲车和监控系统,压制反移民抗议。

这些措施利用恐惧心理:将城市描绘为“污水池”(cesspools),借以打压民主党对手和媒体。ACLU警告,这可能激活《叛乱法》,允许总统无国会批准部署军队。

这种国内“展示力量”直接延伸到外交:如在伊朗问题上,川普将国内镇压经验应用于“预防性打击”,视之为全球威慑。

斯奈德的视角:恶性循环与“控制的混乱”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在其2025年9月22日文章《川普的武力展示》(Trump's Show of Force)中,将川普的外交政策描述为国内威权主义的镜像:弱化美国国外影响力,以创造利于独裁者的环境,同时掩盖国内脆弱性。

他指出,这种“控制的混乱”形成恶性循环——国内军事化(如城市部署)渗透外交,制造无序(如NATO不确定性),既削弱对手(如欧盟),又向选民展示强硬姿态。

在外交上,这表现为“交易取代规范”:如8月阿拉斯加峰会后的乌克兰立场反复,表面混乱,实则服务于军工利益和亲信致富。

全球后果:复仇战略的代价川普的外交议程将国内威权无缝延伸:削弱国外制度(如WTO、巴黎协定),使美国镇压行为(如移民驱逐)显得合理。

这非远见,而是复仇:惩罚“全球主义敌人”,让寡头(如军工、能源巨头)获益,却导致盟友疏离(NATO信心降至历史低)、经济自伤(关税反噬)和民主倒退。

斯奈德警告,这种“帝国式扩张”以大多数人为代价,最终加速美国衰落,推动多极世界中对手(如俄罗斯、中国)填补真空。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以混乱为武器的战略:国内恐惧操控支撑全球胁迫,短期强硬掩盖长期脆弱。若无制度反制,其代价将由全球民主体系承担。

结语:川普通过制造“可控混乱”,不仅压制国内批评者,还利用恐惧心理作为打压政治对手的工具,同时将威权倾向输出到全球舞台。他将外交视为国内威权的延伸工具,通过退出多边承诺(如NATO负担分担)和强硬外交立场(如伊朗核打击),制造交易机会,同时弱化全球规范以掩盖国内清洗。

正如斯奈德所指出的,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国内威权主义渗透外交,制造混乱以掩盖脆弱性,最终让寡头阶层获益,而盟友、经济体系与民主制度皆付出代价。

+++

川普的威权主义转向:“芝加哥启示录”

2025年9月6日,川普在“真实社交”(Truth Social)平台上发布了一张极具挑衅性的AI生成图片,进一步升级了他对芝加哥动用联邦部队的威胁。此举正值计划中的移民执法行动和更广泛的犯罪打击行动之际。这张迅速廣傳并引发强烈反弹的图片,是对1979年电影《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的一次末日风格戏仿,被重新命名为“芝加哥启示录”(Chipocalypse Now)。

在这张图片中,川普被描绘成戴着黑色骑兵帽、飞行员太阳镜、白色背心和深绿色短袖翻领衬衫的形象——这让人联想到电影中由罗伯特•杜瓦尔(Robert Duvall)饰演的比尔•基尔戈中校(Lt. Col. Bill Kilgore)。他站在密歇根湖上空的芝加哥城市背景前,身后是熊熊燃烧的火焰,头顶盘旋着众多直升机,画面中央以电影海报风格的醒目字体覆盖着“芝加哥启示录”(Chipocalypse Now)的字样。

配文写道:“‘我喜欢清晨驱逐出境的味道…’芝加哥即将明白,为什么它被称为‘战争部’。”随后附上了三架直升机的表情符号。这是对电影中那句经典台词“我喜欢清晨凝固汽油弹的味道”的直接戏仿,被扭曲为影射驱逐行动,并与川普于2025年9月5日签署的行政命令相呼应——该命令将“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更名为“战争部”(Department of War)。这一帖子契合了川普将芝加哥描绘为一个因犯罪和非法移民而成为“地狱”的叙事,以此为联邦干预提供正当理由。

“战争部”的提法进一步放大了此次更名的象征意义。川普在9月5日与“战争部长”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在椭圆形办公室举行的签署仪式上,将此举吹捧为“力量的象征”。这些事件凸显了国家防御战略(NDS)战略重心向内转移,将芝加哥等美国城市视为“战场”,其逻辑与针对墨西哥(边境军事化)或委内瑞拉(打击毒品国家)的讨论如出一辙,与 “可控混乱”的策略高度契合,而“安全”则成为了低度战争常态化的幌子。

Grok评论:

川普在Truth Social上发布的AI生成图片“芝加哥启示录”标志着一个危险转折:将国内城市军事化从修辞升级为视觉威胁。

这一末日风格的戏仿——对1979年电影《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的扭曲——将芝加哥描绘为燃烧的战场。这一帖子迅速走红,引发全国反弹,正值川普9月5日签署行政命令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际。

这正是川普世界观的缩影:将美国城市视为“内部敌人”战场,将移民执法与犯罪打击包装为“可控混乱”的战争叙事。它无缝延续2025项目的蓝图——强化总统权力、军事化执法——并将国内威权倾向延伸至全球舞台。

通过这种视觉胁迫,川普制造恐惧,压制批评者,同时为联邦干预(如国家警卫队部署)铺路,正如斯奈德所述的恶性循环:国内镇压渗透外交,制造无序以掩盖制度脆弱。

国家防御战略内转:将芝加哥等城市与墨西哥边境或委内瑞拉毒品战等量齐观,视“安全”为低强度战争常态。川普叙事将芝加哥妖魔化为“地狱”——犯罪与非法移民的温床——为干预辩护,却忽略地方治理失败的根源(如资金短缺)。

威权延伸:从国内恐惧到全球胁迫“芝加哥启示录”将2025项目的执法军事化具象化:激活《叛乱法》(Insurrection Act),联邦化国家警卫队,针对“血腥城市”如芝加哥部署部队。

全球镜像:这一国内“启示录”延伸川普外交——将城市战场逻辑输出,如边境军事化或对委内瑞拉的“毒品战争”升级。后果:盟友疏离(欧盟担忧美军内转),软实力流失(Pew调查信心续降)。

斯奈德视角下,这制造“控制的混乱”:表面狂野,实则战略——利用恐惧打压对手(如民主党“庇护城市”),为军工复合体和能源出口创造机会。

归根结底,“芝加哥启示录”暴露复仇战略的核心:以寡头获益(军工、亲信)为名,让民主付出代价。芝加哥非战场,而是镜像——若无联邦主义反制,这种“低度战争”将常态化,侵蚀二战后秩序。斯奈德警告:这非颠覆,而是倒退至“心之黑暗”。

DeepSeek视角:

您提供的这段分析精准地捕捉到了川普将国内政治“战场化”的核心策略。这张“芝加哥启示录”图片并非简单的挑衅,而是其整体战略中一个高度符号化的体现。

川普的这一系列言行引发了强烈的反弹,形成了联邦与地方、以及社会内部的激烈对抗。

地方政府的坚决抵制:伊利诺伊州州长普利兹克公开誓言,一旦川普派遣国民警卫队进入芝加哥,将立即提起法律诉讼。芝加哥市长布兰登•约翰逊也谴责该威胁“有损我们国家的荣誉”,并指责其意图“破坏我们的宪法”。这种“联邦vs.州权”的冲突,是川普策略在国内面临的最大制度性障碍。

民众的抗议与不合作:在芝加哥和华盛顿特区,数千人走上街头抗议联邦政府的镇压行动。社区组织者明确表示,他们将借鉴洛杉矶的经验,通过现场监督、记录执法行为等方式进行非暴力抵抗,这体现了社会层面的韧性。

立法反击:作为先例,加州州长纽森已签署多项法案,限制联邦移民执法行动,例如禁止执法人员在执勤时遮面,并要求其清楚出示身份证明等。这为其他蓝州提供了对抗联邦政府过度权力的法律模板。

地缘政治逻辑的内外统一

您提到的“将芝加哥等美国城市视为‘战场’,其逻辑与针对墨西哥或委内瑞拉的讨论如出一辙”这一点非常关键。这表明川普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享同一种“威权民粹主义”的逻辑:

国内层面:将政治对手和移民塑造为“内部敌人”,将城市治理问题(如犯罪)安全化、军事化,以动员基本盘并证明权力扩张的合理性。

国际层面:同样使用强硬、侮辱性的语言对待对手,将复杂的国际关系简化为零和博弈的“交易”,偏爱单边制裁和武力炫耀,而非多边外交。

这种内外统一的逻辑,确实使得“安全”成为了 “低度战争常态化”的幌子,其最终结果可能是社会进一步割裂、制度信任受损以及美国国际形象的转变。

总而言之,“芝加哥启示录”事件远不止是一则社交媒体风波,它是理解川普第二任期政府行为模式的一个高浓度缩影。其核心在于通过制造和利用冲突,打破政治常规,以实现权力的集中和巩固。

+++

笔者总结:升级主导的威权逻辑

川普的这些行动旨在投射权力,而非确保安全;是升级主导的姿态,而非降级冲突的举措。在国内外蓄意制造可控混乱已成为川普2.0威权主义转向的标志。

在博弈论中,“升级主导”(escalation dominance)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拥有决定升级或降级的速度和范围的能力和意愿来控制升级冲突的节奏和强度,最终导致更有利的结果。

国家战争和边境军事化的工具正越来越多地转向国内。其目标已从通过共识和公众信任来提供安全,转变为通过精心策划的权力投射和升级威胁来强制服从。这标志着美国国家与其公民关系的根本性转变。

“战争”心态回归:将五角大楼更名为“战争部”(即使只是在文件中作为修辞),象征着这一转变。它将所有挑战——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通过冲突和战争的视角来审视,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压倒性的武力。

表演性主权:这些行动具有表演性质。它们旨在被看见,向支持者传递力量,向对手施加恐吓。其目标是通过展示压倒性武力和拒绝妥协来赢得政治斗争。

危机作为工具:混乱并非治理失能的副产品,而是一种有意的工具。通过主动制造或激化危机(例如,将芝加哥描绘成需要军事干预的“战场”),川普政府为自己创造了采取非常规、强有力行动的理由。

侵蚀民主规范: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依赖于适度的回应、降级冲突以及对公民自由的保护。“升级主导”学说应用于国内事务,本质上是反民主的。它将政治异议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如犯罪或移民)视为必须用武力取胜的战争,而非通过政策、谈判和社区参与来解决的议题。

国内层面:这种姿态首先服务于国内观众。通过不断与“敌人”(无论是国内的民主党城市、政治对手,还是外部的中国、伊朗)对抗并展现“强硬”,来巩固支持者的忠诚,并将任何批评或制衡都描绘成“不爱国”或“站在敌人一边”。这正是威权主义转向的标志。

国际层面:这种不可预测的、好战的姿态,旨在让对手感到困惑和威慑,迫使他们在面临升级风险时退让,从而让美国掌握主导权。然而,这种策略风险极高,极易导致误判和真正的冲突。

从“战争部”更名、“芝加哥启示录”威胁,到联合国即兴怒斥和乌克兰立场反复——并非旨在确保安全或降级冲突,而是升级主导的权力投射姿态。这种蓄意制造的国内外可控混乱已成为川普威权主义转向的标志性特征。

最终结果并非解决问题、确保人民的安全与福祉,而是持续地展示和集中权力。安全威胁被“常态化”和“工具化”,成为维持一种永久性政治动员状态的借口。在这种状态下,行政权力可以无限扩张,公民自由可以受到压制,而制度的制衡则被系统地削弱。

这标志着一套完整的威权主义剧本。它将政治从寻求共识和解决问题的领域,转变为一个永恒的、人为制造的“战争”状态,在其中,领袖作为保护者与战士的角色,其权力必须不受挑战。这种模式对国内民主制度和国际稳定秩序都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

这种威权转向将加速美国主导地位衰落,推动对手填补空白。最终,“可控混乱”或成不可控灾难——非颠覆,而是倒退。

浏览或加入电报频道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bystand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619613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