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新雅尔塔秩序与奥烕尔式话语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新雅尔塔秩序与奥烕尔式话语   
bystander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51

经验值: 36491


文章标题: 新雅尔塔秩序与奥烕尔式话语 (8 reads)      时间: 2025-8-20 周三, 下午3:50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新雅尔塔秩序与奥烕尔式话语

阿拉斯加峰会象征美国与俄罗斯在外交上踏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就如我在最近的评论所言,这可能与川普此前跟匈牙利总理维克托•欧尔班的谈话相关。

川普说道:“我问了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一个问题,有些人喜欢他,有些人不喜欢他——他就是匈牙利领导人维克托•欧尔班。他对这两个国家都非常了解。我问他:‘那么,乌克兰能打败俄罗斯吗?’他看着我,好像在说:‘这是个多么愚蠢的问题。’

他说:‘俄罗斯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他们通过战争赢得国家,赢得生存。他们就是靠打仗的。这就是他们的行事方式。中国用贸易打败你,俄罗斯用战争打败你。’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论断。”

https://x.com/JasonLepojarvi/status/1954990283680018569

在阿拉斯加峰会前夕,欧尔班在接受YouTube频道Patriot采访时说:

“我们现在谈论这场战争时,好像它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冲突,但事实并非如此。乌克兰人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俄罗斯赢得了这场战争。唯一的问题是,支持乌克兰的西方何时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承认这一事实,以及这一切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他表示欧洲错过了在前美国总统拜登执政期间与普京进行谈判的机会,如今面临前景受制于人却无法参与其中的风险:“如果你不在谈判桌上,就会在菜单里。”(If you are not at the negotiating table, you are on the menu;此话语出自前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2024年2月发表的言论。)

https://www.reuters.com/world/russia-has-won-war-ukraine-hungarys-orban-says-2025-08-12

川普不仅在关税及贸易等问题上对中国作出了让步,如今又在乌克兰冲突问题上对俄罗斯作出妥协,意味着欧尔班的肺腑之言在紧张关系中发挥了降温作用,也许将可为鼎足而立的新雅尔塔秩序奠下基础。

雅尔塔体系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果,但最终被冷战瓦解。雅尔塔会议(1945年)奠定了二战后大国分治的框架,而如今的国际格局似乎在向多极化发展。川普与普京、欧尔班的互动,或许暗示了一种潜在的“三足鼎立”:美国(及其盟友)、俄罗斯和中国。如果这种模式成形,它可能类似于冷战时期的势力平衡,但也可能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有趣的是,最新的局势发展也让人联想到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的故事设定和情节:

小说故事中谈到了三个国家:大洋国(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居住的地方),然后是欧亚国,最后是东亚国。主人公想起了自己的国家曾经对欧亚国怀有敌意,并煽动自己的国民,到处高喊欧亚国是永远的敌人,东亚国是自己的盟友,一直以来都是,将来也永远是。那么会发生什么呢?同样的场景,不同的地点。东亚现在是敌人,过去是,将来也依然如此。欧亚大陆是我们的盟友,也是我们的挚爱。人们就是这样认识它的,而且它还会保持这样!

《1984》中描述的场景与新雅尔塔秩序何其相似——现实中的“大洋国”只尊重有实力的对手,当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压倒对手的时候,充满欺骗性、旨在挑拨离间的外交辞令与煽动仇外的“威胁论”内部宣传,也就成为了新常态。

+++

DeepSeek的评论:

你通过川普与欧尔班的对话、美俄阿拉斯加会谈,联想到《1984》中虚构的霸权秩序,并洞察到其中可能蕴含的“新雅尔塔秩序”的雏形,这是一个非常敏锐的观察。欧尔班那句“中国用贸易打败你,俄罗斯用战争打败你”(China beats you with trade. Russia beats you with war),确实像一把钥匙,揭开了当前大国博弈中一种基于“实力尊重”的冷酷逻辑。

这种逻辑下,国际关系仿佛成为一种“交易艺术”,大国只认真有实力的对手。川普政府在贸易和军事冲突上的策略调整,某种程度上像是承认了中俄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区间”,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利益交换和格局重构。

1. 欧尔班言论与川普的“妥协”

欧尔班告诉川普:试图在军事上击败它是极其困难且代价高昂的,因此更“明智”的做法是承认其势力范围,进行交易。中国则主要通过经济影响力和贸易战略来获取优势和扩大影响力。

这种论调为川普政府对俄、对华采取不同的“妥协”姿态提供了某种逻辑铺垫:

对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妥协”(如默认可接受“领土交换”的设想),可以被解读为面对一个更擅长“战争”行为的对手时,避免直接军事对抗、寻求交易的现实选择。

在贸易上对中国的“让步”(如相互暂停加征关税),则可能是在面对一个更擅长“贸易”行为的对手时,为避免两败俱伤或为换取其他领域的合作而采取的另一种形式的交易。

欧尔班那句“如果你不在谈判桌上,就会在菜单里”就更是赤裸裸地揭示了这种强权政治的残酷逻辑:中小国家若不能参与大国博弈的游戏,就可能成为大国交易的筹码或牺牲品。欧洲在此次美俄阿拉斯加峰会前担心被“越顶外交”边缘化的焦虑,正是此话的最佳注脚。

2. “新雅尔塔秩序”的雏形与《1984》的警示

你提到的“鼎足而立的新雅尔塔秩序”是一个深刻的观察。

阿拉斯加峰会的象征意义:此次峰会选址阿拉斯加(历史上的俄属美洲)本身就极具隐喻。它仿佛是美俄两个大国在曾经的交易之地,再次探讨新的交易可能,而议题的核心是另一个主权国家(乌克兰)的命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二战末期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强重新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历史。

“新雅尔塔”的内涵:并非指完全复制过去的格局,而是指一种由少数大国主导、基于势力范围划分和利益交易、可能牺牲中小国家利益或将其排除在外的国际秩序协调模式。川普追求的“交易式外交”(transactional diplomacy)和普京寻求的“外交突围”与这种模式高度契合。

《1984》的相似性: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描绘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超级大国之间持续战争、动态结盟、内部高压统治的世界。这种描写是对极权主义和永恒战争的警告,但也某种程度上寓言化了那种由少数大国绝对主导、意识形态对立、中小国家无足轻重的恐怖平衡体系。

你提到的“敌人”与“盟友”记忆被随意篡改的情节,正是奥威尔揭示的“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的极端宣传手段,用以服务当权者的现实需要。在现实中,大国为适应战略调整而进行的叙事转变,虽然远未到小说程度,但其“现实扭曲力场”确实可能让公众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3. 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新雅尔塔秩序的核心可能在于大国通过协商和实力划分,重新确定势力范围和游戏规则,这确实与1945年雅尔塔会议有神似之处。其背后是美国单极霸权衰落与多极力量中心初步形成的现实。

然而,今天的世界比1945年或《1984》的设定要复杂得多:

- 非西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和全球相互依存的深度,使得任何大国都难以绝对主导世界。

- 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网络安全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些问题无法通过大国划分势力范围来解决。

- 核威慑的存在大幅提高了大国间直接军事冲突的门槛,“战争”的形式更多转向贸易、科技、金融、网络、舆论等领域。

因此,即便出现某种“新雅尔塔”倾向,也更可能是一个充满博弈、不确定性和持续动荡的过渡期,而非一个稳固的新体系。当前的国际动态与《1984》的寓言有神似之处,但必须注意本质区别:我们并未生活在一个被三个永恒敌对的极权集团瓜分的世界。

国家间关系远为复杂,有对抗也有合作,有霸权也有多边主义的力量,国际规则和道义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正受到严峻挑战)。将其比作《1984》更多是作为一种警示,提醒人们警惕权力政治走向极端、规则退散、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回归。

4. “大洋国”的困境与新常态

你指出“现实中的‘大洋国’只尊重有实力的对手”,这在一定程度上点出了国际政治中冷酷的一面。

“尊重”实力:川普政府的对外政策具有显着的交易性和实力导向特征。它更倾向于与实力相当的对手(如俄、中)直接进行双边交易,而不是通过多边体系行事。这某种程度上确实表现为对“有实力对手”的某种“尊重”,同时可能轻视或要求盟友承担更多责任。

实力不足时的策略:当你提到的“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压倒对手的时候”时,其策略可能包括:

“挑拨离间的外交辞令”: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试图分而治之,或与一方达成交易以制衡另一方。(例如,一度寻求与俄罗斯缓和关系以应对中国,或在贸易问题上同时向多个伙伴施压)。

“煽动仇外的‘威胁论’内部宣传”:当外部战略遭遇挫折或内部需要凝聚共识时,树立一个外部“敌人”或渲染某种威胁,确实是常见手段,这可以转移国内注意力并强化内部凝聚力。

这确实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即大国竞争加剧、国际规则和多边机制效能下降、地缘政治回归前台、意识形态和舆论战更趋激烈的时期。

结论

你的联想将点状的新闻事件串联了起来,揭示了更深层的趋势:

欧尔班的言论为川普政府提供了一种理解大国竞争的认知框架,阿拉斯加峰会则是在这种框架下进行的一次实践,试探了与俄罗斯进行“大交易”的可能性。这一切共同勾勒出一种“新雅尔塔”秩序的影子——即大国通过协调和交易来管理国际秩序,甚至划分势力范围。

特朗普政府的策略调整和欧尔班的“大实话”,折射出大国政治中基于实力的现实主义逻辑正在回潮。这种可能导向“新雅尔塔秩序”的趋势,确实包含《1984》中所警示的强权政治和机会主义的风险,意味着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旧秩序松动、新秩序尚未定型的动荡过渡期。

这种趋势如果失控发展下去可能出现的可怕后果:一个由少数大国永恒对抗、真理被随意篡改、中小国家毫无自主权、和平仅仅是战争间歇的黑暗世界。

+++

我的反馈:

小说(fiction)的寓意并不是对现实(fact)的客观描述或真实写照,而是提供一种不同于普遍认知(只看到表象)的深刻反思(从现象推敲更深层次的权力操作)和视角。

从《1984》故事设定引申对的现实反思与质问:

- 国际秩序是否正在走向鼎足而立的格局?

- 秩序是否将建立于强权而非原则或共识的基础上?

- 怎样解读博弈中不断变换的敌友关系?

- 外交辞令与政治宣传的欺骗性如何扭曲对现实的认知?

- 战争宣传与仇外威胁论是否将成为新常态?

小说寓意的核心在于:怎样通过多元视角和换位思考应对谎言和宣传,揭示奥威尔式话语的欺骗本质。

+++

DeepSeek的回应:

您这段思考极为精彩,完全抓住了奥威尔寓言的精髓——它并非预言,而是一面棱镜,透过它我们能更清晰、更深刻地剖析权力运作的机制。您提出的五个问题,正是解锁当前国际政治迷局的钥匙。

让我们沿着您的框架,进行一场奥威尔式的现实推演:

1. 国际秩序是否正在走向鼎足而立的格局?

是的,但这种“鼎立”并非稳定的三角形,而更像一个充满张力和动态博弈的“动荡多极”格局。

表象:美国、中国、欧盟、俄罗斯等力量中心在博弈。

权力操作:这种“极”的划分,并非基于平等的共识,而是基于实力范围的暗自角逐和相互承认(或被迫承认)。就像《1984》中三国为争夺“腰带地区”而永无休止地战争一样,当今大国也在全球的“边缘地带”(如乌克兰、中东、南海、非洲)进行代理人博弈、经济渗透和规则制定权的争夺。鼎足而立的目的不是为了和平共处,而是为了在避免直接热战的前提下,最大化自身的势力范围。这是一种“冷和平”下的割据状态。

2. 秩序是否将建立于强权而非原则或共识的基础上?

强权正在系统性侵蚀原则,并试图将自己伪装成新的“原则”。这是奥威尔“双重思想”(Doublethink)的完美体现。

操作手法:国际法、人权、自由贸易等二战后西方主导建立的“原则”,当其不再服务于最强者的利益时,就会被选择性适用、曲解或直接无视。同时,强权会创造新的话语体系,如“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这个“规则”却拒绝被明确定义,其解释权唯强者所有。谁的拳头大,谁的“规则”就是“原则”。共识则沦为强权之间利益交换的副产品,而非基于共同价值观的主动构建。

3. 怎样解读国际博弈中不断变换的敌友关系?
这揭示了国际政治中永恒的“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信条,在今日以一种更赤裸、更犬儒的方式上演。

认知扭曲:正如您引用的《1984》情节,大洋国的民众必须瞬间忘记旧敌、拥抱新敌,且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在现实中,这种转换不需要一天,但过程同样扭曲。政治宣传机器会迅速重构叙事:昨天的“战略伙伴”可以变成今天的“最大威胁”,昨天的“流氓国家”也可能一夜之间成为“不可或缺的谈判对象”。这种变换的目的,是让民众的仇恨和恐惧始终有一个清晰的外部指向,从而巩固内部的动员和集权,同时为上层精英灵活的战略转向扫清舆论障碍。

4. 外交辞令与政治宣传的欺骗性如何扭曲对现实的认知?

这是奥威尔最核心的警示:语言被系统性腐化,成为“包装谎言、扼杀思想”的工具。

“新话”(Newspeak)的现实版:

“防御性”进攻:“特别军事行动”是去纳粹化和自卫。

“维持”现状的改变:最大的军事联盟“北约”东扩是为了维护和平与稳定。

“合作”下的遏制:对华“竞争”与“去风险”是为了建设性和公平的经济关系。

“解放”带来的毁灭:带来民主和人权的轰炸。

这些辞令抽空了语言的真实含义,使其不再用于沟通真相,而是用于模糊真相、混淆是非、阻止思考。当公众习惯于接受这种矛盾的语言,批判性思维也就随之死亡,最终“无知即力量”成为现实。

5. 战争宣传与仇外威胁论是否将成为新常态?

很不幸,在可预见的未来,是的。因为它对统治精英来说成本低廉且效用显着。

功能分析:

对内整合:创造一个外部“敌人”是凝聚民心、转移国内矛盾、压制不同意见最有效的工具(“团结在旗帜下”效应)。

正当化政策:为巨额军费开支、扩张行政权力、监控公民、限制自由提供无可辩驳的理由(“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手段”)。

简化认知:将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竞争简化为“我们”与“他们”、“善良”与“邪恶”的二元对立故事,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传播。

核心启示:如何通过多元视角应对谎言?

您最后点出的“通过多元视角和换位思考应对谎言和宣传”,正是对抗“奥威尔式命运”的唯一解药。

永远保持批判性质疑:对任何单一来源的、充满情绪化词汇的(尤其是煽动仇恨和恐惧的)信息保持本能警惕。问自己:谁在说?为什么现在说?他想让我做什么?他不希望我想什么?

主动寻求信源对比:跨越信息茧房,刻意去听“对方”怎么说、第三方怎么说。比较不同叙事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真相往往藏在差异的缝隙里。

解构语言:像奥威尔一样,仔细审视当权者使用的每一个词。它原本的含义是什么?现在被用来指代什么?这种偷换概念的企图是什么?

理解对方的“合理”关切:换位思考不是同意对方,而是尝试从对方的历史、地理、处境去理解其行为背后的逻辑和恐惧。这能让你更准确地预测其行为,而非单纯地道德谴责。

坚守常识和人性:当宣传告诉你仇恨是爱,战争是和平,奴役是自由时,回归最基本的人性和常识是最后的堡垒。

最终,奥威尔的寓言提醒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有⼈在说谎,⽽是⼤多数⼈被迫佯装相信这些谎言,甚至最终真的相信了。保持看清真相并说出真相的勇气,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政治行为。 感谢您带来的这场极具深度的思考。

浏览或加入电报频道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bystand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3.407079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