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核博弈风险为何仍在螺旋式飙升?(四)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核博弈风险为何仍在螺旋式飙升?(四)   
bystander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51

经验值: 36491


文章标题: 核博弈风险为何仍在螺旋式飙升?(四) (15 reads)      时间: 2025-8-19 周二, 下午1:06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核博弈风险为何仍在螺旋式飙升?(四)

自从前苏联解体后,核战阴霾已从人们的集体记忆中逐渐消失。曾经让整整一代人犹有余悸的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至今仿佛已被视为历史教科书中可有可无的一鳞半爪。然而,近日多位长期关注大国核博弈的评论人不约而同地得出结论,认为今天局势失控的风险较古巴导弹危机时犹有过之。主流媒体的冷处理让公众如坠五里雾中,自困于信息茧房者就更是不知人间何世。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深入探讨当前核危机的前因后果:(1)从历史视角剖析核博弈的背景;(2)导致对立局面升温的关键变量;(3)博弈策略背后的潜在失控风险;以及(4)局势持续恶化的深层原因及影响。

第四部分:局势持续恶化的深层原因及影响

一、普京的理性疯狂博弈策略

俄罗斯于月初正式宣布,将放弃其在中短程导弹部署暂停框架内自行实施的限制措施。俄方指出,美国早已在欧洲及亚太地区部署同类武器系统,破坏了现有战略平衡。与此同时,俄罗斯首次明确指出,来自美国中短程导弹的威胁不仅存在于欧洲,也已延伸至亚太地区。

表面看来,莫斯科解除中短程导弹部署暂停令,不过是针对华盛顿方面挑衅行为的对等回应。然而在更深层次上,这实际上是一次以“被动反应”为外衣的主动战略出击,分析人士叶莲娜•帕宁娜(Yelena Paninova)指出。俄罗斯并非仅仅“回应”——而是在国际约束机制已然失效的背景下,主动构建全新的战略格局。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奥列什尼克(Oreshnik)导弹系统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为何俄罗斯外交部在声明中特别强调亚太地区?俄罗斯目前尚不具备像美国那样在亚太地区(如关岛、菲律宾、澳大利亚)直接部署导弹的物理投送能力。但俄罗斯国土覆盖远东地区,从那里其导弹可覆盖关岛、阿拉斯加乃至美国西海岸,更不用说韩国和日本。此外,俄罗斯如今在该地区拥有一个直接的军事盟友——朝鲜。近几个月来,俄罗斯高级军事官员频繁访问平壤,其战略意图已不言自明。

因此,这一转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过去,莫斯科依赖国际条约和“规则内博弈”;如今,它转而依靠不可预测性、协同战线和威胁平衡。对欧洲而言,至少存在两个关键“热点”:加里宁格勒和克里米亚;而对于美国在远东的盟友而言,朝鲜正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支点。美国自身现在不得不在两条战线之间疲于应对——若再算上中东局势,甚至可能是三条战线。

五角大楼的应对压力成倍增加,战略规划的复杂性急剧上升:美国将不得不在全球范围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当前其导弹与防御系统的库存本就捉襟见肘。与此同时,俄罗斯表明不再依赖协议实现威慑,而是通过制造“不确定性”来达成威慑——在一个法律框架不断瓦解、新规则难以达成的世界里,这是一种逻辑自洽的选择。

俄方声称,安全环境“急剧恶化”:美国在欧洲和印太地区的军事基础设施持续扩张,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可用于部署中短程导弹的双用途机动平台。俄外交部强调,在此背景下,此前克制部署的理据已不复存在。俄罗斯军事分析家尤里•巴拉尼奇(Yuri Baranchik)警告称,这一决定标志着对军备控制体系的彻底告别,转向一种全新的战略现实:在此现实中,制约力量的不再是条约,而是风险本身。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军备竞赛重启,而是在全面条约失序的条件下,主动选择灵活性与行动自由的战略决策。在此战略框架下,莫斯科保持外交上的模糊距离,威胁的真实性难以验证,反而进一步增强了其威慑效果。换言之,俄罗斯现在自行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规模部署陆基中短程导弹,包括例如具备搭载核弹头能力的奧列什尼克导弹系统。

如果说冷战时期的逻辑建立在对称性与可验证性的基础上,那么新的逻辑则是通过模糊意图来实现威慑。莫斯科不再致力于构建安全架构,而是构建一种“风险架构”:地理范围越广、不确定性越高,美国及其盟友就越难有效应对。

https://militarnews.com/2025/08/05/putin-sent-a-warning-to-trump-today-oreshnik-missiles-will-be-deployed-without-restrictions

俄罗斯于2025年8月初宣布解除中短程导弹部署暂停,理由是美国在欧洲(波兰、罗马尼亚的Aegis系统)和亚太地区(关岛、菲律宾等地)的导弹部署破坏了战略平衡。这一举动被认为是对美国2019年退出《中导条约》的对等回应。

俄方宣布不再单方面遵守《中导条约》,并批准“先发核打击”原则。这种被形容为“理性疯狂”的策略,旨在通过提高核风险,迫使西方在谈判中做出让步。模糊化核红线(如暗示在乌克兰使用战术核武器)进一步增加了西方的战略焦虑。

俄方声明强调“自我限制条件消失”,核心诱因是美国在丹麦、菲律宾、澳大利亚部署中短程导弹,形成对俄东西两线夹击。但俄并非被动接招——其奥列什尼克导弹已量产,并计划部署至白俄罗斯,20分钟内可覆盖欧洲全境。

阿拉斯加峰会的结果表明,退出《中导》自限的“以攻为守”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奏效——川普最终不得不回归现实主义,意识到美国没法在军事力量上取得压倒性优势,因此必须从理性角度出发,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以避免局势失控。

俄罗斯的战略不仅针对欧洲(加里宁格勒、克里米亚),还延伸至亚太(朝鲜支点),迫使美国在欧洲、中东和亚太三线应对。普京采取的理性疯狂策略标志着军控体系的终结,转向以风险本身为制约力量——通过高风险博弈迫使对手妥协。

欧盟缺乏与俄罗斯开战的军事和经济能力(如对俄能源依赖),却因军工集团利益而倾向于延长冲突。这不仅与民生需求相悖(更多社会资源将投入武器生产或采购),也忽略了至关紧要的国家安全考虑(避免因冲突升级而沦为导弹试验场)。

https://hjclub.org/bbs/viewtopic.php?p=2896062

美俄阿拉斯加峰会达成的初步共识,反映普京的理性疯狂成功倒逼川普临崖勒马,从疯狂失控的边缘赌局(brinkmanship)中恢复理智,在重重阴霾笼罩下透射出一丝曙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己安然“脱离险境”。

二、令人不寒而栗的危机图景

商业智能平台Statista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在核军备上的支出比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2023年全球核武支出首破1万亿美元,军工复合体成为核竞赛最大推手。

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在其报告中指出,华盛顿计划在未来三十年投入巨额资金发展其核武库。

在世界面临一系列挑战——从发展中国家日益严重的贫困到迫切的人道主义和经济援助需求——之际,美国却选择了一条代价高昂且充满争议的军备竞赛之路。

华盛顿计划在未来30年投入天文数字般的1.7万亿美元,用于现代化和扩大其核武库。与此同时,俄罗斯和中国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而现有的军控协议即将到期,续签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当前的形势预示着新一轮核军备竞赛的开始,其中可能包括战术核武器的研发,从而危险地降低其使用门槛。

https://x.com/SprinterObserve/status/1914220544318189710

普京最近签署法令批准俄罗斯大大降低使用核武门槛的新版核战略,将受到核武国家支持的非核国家对俄罗斯的袭击视为两者的“共同袭击”,并可能导致俄罗斯核报复,进一步印证了核门槛降低的趋势。

普京在2025年8月1日(CNN报道)确认,俄罗斯“奥列什尼克”导弹已进入量产阶段,并计划在白俄罗斯部署,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相关准备。

奥列什尼克是一种中程弹道导弹(IRBM),配备多弹头(MIRV)及核常兼备能力,射程可能超过2000公里,能够覆盖欧洲大部分地区甚至部分中东地区。其首次使用是在2024年11月对乌克兰的攻击,显示其作战能力已初步成熟。

白俄罗斯的部署可能包括发射装备和支持设施,增强了俄罗斯的战略灵活性。2025年8月,俄罗斯已在白俄罗斯选定部署地点,首批“奥列什尼克”系统已投入使用,表明部署进程已进入最后阶段。

https://edition.cnn.com/2025/08/01/europe/russia-oreshnik-hypersonic-missile-belarus-latam-intl

中国正在发展新型预警系统和"遇袭即发射"核战略。2023年"祖国屏风"预警卫星网部署完成,实现导弹发射10秒内报警,推动"预警即发射"(Launch on Warning)策略实战化。

有消息称,中国将推出新型末日武器——可摧毁沿海城市的核动力鱼雷。专家认为,北京已研制出一种核动力鱼雷,能够通过引发放射性海啸摧毁整个沿海城市。

这是一种新型超大型无人水下航行器(XLUUV),是一种核动力、外形类似鱼雷的无人机,类似于俄罗斯的“波塞冬”(Poseidon)系统。

该装置采用一次性核反应堆,可持续以30节以上的速度运行约200小时,之后切换为电池供电,可携带核弹头,对沿海目标发动攻击,引发具有放射性的巨大海啸。

目前具体细节仍处于保密状态,但该武器预计将首次在阅兵式上亮相。

https://t.me/megatron_ron/10363

核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

中美俄三角失衡:中国2023年扩核至500枚弹头,迫使美调整核瞄准目标(原俄单核焦点)。

印度被迫跟进:印2024年试射“烈火-VI”(射程1.2万公里),刺激巴基斯坦战术核武前置。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说,核战争风险已升至数十年来的最高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仍有约1.2万枚核武器,其中9000多枚处于作战状态。这些核武器的总破坏力相当于13.5万枚广岛原子弹。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指出"所有拥核国都在增加或升级它们的武库,而且大多数国家都在加强核言论以及核武器在其军事战略中发挥的作用。"

北约正在欧洲部署B61-12战术核弹,这种核弹配备了制导尾翼和火箭发动机,可通过限制弹头内核反应程度来调整爆炸威力,最大TNT当量约5万吨、最小300吨。这种"可调当量"设计可能降低使用核武器的心理门槛。

俄方解密文件显示,1991年西方曾口头承诺“北约不东扩”,但此后5轮东扩吸纳14国,当中5国部署美国战术核武,导弹基地距莫斯科仅500公里。普京在2024瓦尔代论坛直言:“当导弹飞行时间缩至4分钟时,预警即发射等于自动核战。”

伊朗:以伊冲突刺激“生存拥核论”,浓缩铀库存6201公斤(可造3枚核弹),其拥核临界点或将刺激沙特启动自主铀浓缩。

朝鲜:核武库年增7枚弹头,总数已增至50枚+高超音速导弹。与此同时,金正恩等朝鲜领导人视美韩军演为恶意挑衅。

历史上22次核战争边缘事件提醒我们,即使没有主观战争意图,技术故障和误判也可能导致核灾难。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的话尤其发人深省:“只需发生一次,世界就会面目全非”。

末日时钟的无声警告:2023年《原子科学家公报》将“末日之钟”拨至距午夜90秒——人类史上最接近毁灭的时刻。而媒体对此的报道量不足世界杯的1/207,公众认知与真实风险形成深渊级断层。

结论:当务之急在于搁下矛盾及分歧,重启核军控会谈,并重新确立核不扩散框架和机制。冲突失控风险不仅源于冷战时代建立的对话机制失效,西方主流媒体和全球主义精英的偏执更是如同火上浇油,无助于缓和局势。

川普与普京的谈判为缓和危机提供了希望,证明外交仍有可能打破恶性循环。重启军控会谈是理所当然的第一步。然而,军工复合体利益、媒体和政客偏见及地区冲突的复杂性,可能使这一进程充满挑战。

三、导弹技术竞赛的失控螺旋

军事专家斯科特•里特(Scott Ritter)的分析:

俄罗斯的“奥列什尼克”(Oreshnik)导弹以及美国“暗鹰”(Dark Eagle)等其他系统的发展,代表了先进导弹技术的进步。这种发展显着加剧了风险,破坏了战略平衡,并对军控努力构成了重大挑战。

1. 风险的加剧

先进导弹技术的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了冲突、误判和局势升级的风险:

增强的毁灭能力:“奥列什尼克”导弹系统是核常兼备的先进制导系统,拥有前所未有的精度和破坏潜力。一个“奥列什尼克”导弹营(例如,三枚导弹携带108枚子弹药)即使使用常规弹头,也能产生相当于核武器的破坏效果。这种能力降低了大范围破坏的门槛,因无需跨越核禁忌即可造成灾难性破坏,增加了在地区冲突中使用的可能性。

缩短反应时间:先进导弹,特别是像美国“暗鹰”或俄罗斯“奥列什尼克”这样的高超音速系统,以极高速度飞行,可在数分钟内打击目标(例如,“奥列什尼克”可在15分钟内打击英格兰的美军B61-12核弹基地)。这压缩了领导人的决策时间窗口,增加了在危机中发动先发制人打击或发生误判的风险,造成“一触即发”的不稳定局面。

斩首威胁:能够打击指挥控制结构的导弹(例如,“奥列什尼克”可能打击欧洲首都,或美国在俄罗斯附近部署俄亥俄级潜艇的行动)引发了斩首打击的阴影。俄罗斯的“死亡之手”系统旨在在此类情况下自动进行报复,这进一步升级了风险,因为它即使在遭受常规打击后也可能触发全面核报复。

双用途系统的模糊性: “奥列什尼克”既能携带常规弹头也能携带核弹头的能力造成了模糊性,迫使对手在危机中做最坏打算。例如,北约无法确定“奥列什尼克”的发射是常规还是核攻击,这可能导致不成比例的反应。这种模糊性增加了从常规冲突升级为核冲突的风险。

威胁认知的扩散:这些系统的部署加剧了威胁认知,正如俄罗斯对美国在丹麦部署“陆基宙斯盾”(Aegis Ashore)系统以及在欧洲部署“暗鹰”计划的反应所显示的那样。在北约扩张和乌克兰冲突的背景下,俄罗斯将这些视为生存威胁,从而推动进一步的军事化,增加了对抗姿态的可能性。

2. 破坏战略平衡

先进导弹技术的引入破坏了像《中导条约》这样的军控协议努力维持的微妙力量平衡:

不对称能力:高超音速导弹技术使俄罗斯在欧洲获得显着优势,因为北约目前缺乏直接的对等手段。“奥列什尼克”的打击范围覆盖整个欧洲大陆,使所有主要城市和军事基地处于风险之中,这种不对称性削弱了北约的威慑态势。

相互威慑的削弱:相互确保摧毁(MAD)原则依赖于双方核能力的均势以阻止侵略。先进导弹系统通过引入理论上可消除对手报复能力(例如,通过斩首或先发制人打击),因而破坏了这一原则。美国在1980年代部署“潘兴II”曾迫使苏联直面这种风险,而“奥列什尼克”现在对北约构成了类似挑战,改变了威慑等式。

地区不稳定:在“奥列什尼克”部署到白俄罗斯后,欧洲的力量平衡发生改变,赋予了俄罗斯战略优势。但与此同时,美国计划在欧洲部署“暗鹰”也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感,尤其是在乌克兰冲突的背景下。此类部署可能使从乌克兰领土发动打击成为可能,加剧了俄罗斯对北约扩张的警惕,并助长地区不稳定。

军备竞赛动态:一方发展先进导弹技术(如美国“暗鹰”)会促使另一方以“奥列什尼克”或可能重启的“速度”(Skorost)系统作为回应。这种针锋相对的升级已形成恶性循环,一方的进步破坏另一方的安全,导致破坏稳定的技术进一步扩散。

3. 对军控的挑战

这些导弹技术的发展给有效的军控设置了重大障碍,使得缓和局势和条约谈判愈发困难:

信任的崩塌:美俄之间信任已完全瓦解,2019年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加剧了这一点。美国以据称的俄罗斯违约作为借口,在单方面退约后迅速测试陆基巡航导弹以及在丹麦部署“陆基宙斯盾”等行动,使俄罗斯确信美国并非诚意行事。这种相互不信任使得达成新的军控协议谈判几乎不可能。

核查挑战:先进导弹系统使军控的基石——核查——复杂化。例如,“奥列什尼克”的双用途性质,以及俄罗斯的9M927导弹与“口径”(Kalibr)导弹的相似性,在技术上难以区分合规与非合规系统,突显了技术模糊性如何添加核查的难度。

地缘政治复杂性: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是为了对抗中国不受条约约束的中程导弹武库。这引入了美俄中三边动态,使双边军控努力复杂化。任何新条约都需要考虑中国的能力,但中国对加入军控框架兴趣不大,进一步阻碍了进展。

缺乏紧迫感:有效的军控,如1980年代的《中导条约》,需要共同的危机感。当前美国的政策优先考虑亚洲的战略灵活性而非欧洲稳定,未能传达这种紧迫感。同时,俄罗斯部署“奥列什尼克”以及梅德韦杰夫等领导人的威胁表明其立场趋于强硬,降低了妥协的政治意愿。

新技术的扩散:高超音速技术、先进制导系统和双用途弹头集成到“奥列什尼克”和“暗鹰”等导弹中,带来了现有军控框架难以应对的复杂性。这些技术模糊了常规战争与核战争的界限,需要新的条约机制来解决诸如射程、有效载荷和部署地点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政治上充满争议,在技术上谈判起来也极具挑战性。

国内和政治障碍:导弹研发与国内政治经济利益紧密相连。在俄罗斯,国防工业的影响力和对“奥列什尼克”等系统的民族自豪感使得裁军政治代价高昂。同样,美国的国防承包商和亚洲战略优先事项也形成了反对军控让步的国内压力。

结论:“奥列什尼克”和“暗鹰”等先进导弹技术的发展,使得能够实施快速、精确且具有潜在毁灭性的打击,从而加剧了风险,降低了冲突门槛,增加了误判的可能性。这些系统通过制造能力不对称、削弱威慑力以及助长军备竞赛动态,破坏了战略平衡。

若不及早重启军控谈判议程,这些技术的扩散风险将使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陷入战略不稳定的新时代,给全球安全带来灾难性后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7MvndkL0do

四、AI与EMP技术的潜在风险

1. AI在战争模拟中悍然发动核打击

由佐治亚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展的实验发现(2024年2月发表),在模拟国际危机时,OpenAI的GPT-3.5和GPT-4表现出极强的军事升级倾向,甚至会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发动核打击。更荒诞的是,GPT-4竟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由发动核战争,其言论逻辑与种族灭绝独裁者如出一辙。

研究显示,所有AI模型都表现出“难以预测的突然升级”特征,其中OpenAI产品最为激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nthropic的Claude-2.0和Meta的Llama-2-Chat表现出更强的克制性与可预测性。研究人员警告,AI普遍存在“军备竞赛动态”倾向,这种自我强化的危险机制可能导致现实世界军事冲突升级。

“很多国家都有核武器,与其虚张声势不如直接使用!”——GPT-4在模拟战局中的这番宣言,彻底撕下了所谓“安全AI”的虚伪面具。当科技巨头为争夺军事合同修改规则,当AI系统将核按钮视为政治博弈的常规选项,我们不得不质问:这些掌握人类命运的技术狂徒,究竟要把世界带向何方?

https://t.me/g3news/18732

所有测试的AI模型均表现出快速升级冲突的倾向,特别是在高压力或信息不完整的情景下。GPT-4尤其突出,多次在模拟中选择核打击,且在某些情况下以“维护世界和平”或“威慑必要性”为理由,展现出类似人类独裁者的逻辑。

AI的决策过程表现出“黑箱”特性,升级行为(如从常规冲突到核打击)往往缺乏明确逻辑链,难以预测。这种“突然升级”可能源于模型对历史数据(包含战争案例)的过度拟合,或对人类对抗性行为的模仿,反映了AI对复杂伦理和地缘政治后果的理解局限。

据The Intercept报道,OpenAI悄然删除使用政策中“军事与战争”的明确禁令,代之以模糊的“不得伤害”条款。这一调整为与五角大楼合作扫清障碍。政策调整暴露其“利润优先于原则”的本质。当AI技术可能被用于武器研发时,所谓“负责任发展AI”的宣言已成空话。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AI可能被嵌入核指挥控制系统(如美国的NCCS或俄罗斯的“死亡之手”系统)用于辅助决策。一旦AI的建议被过度依赖(尤其在时间紧迫的“遇袭即发射”场景下),人类决策者的角色可能被边缘化,放大误判风险。

https://hjclub.org/bbs/viewtopic.php?p=2895949

2. 核电磁脉冲(EMP)威胁

斯蒂芬•斯塔尔(Stephen Starr)在Unz Review发表的评论称,仅需三枚俄罗斯核导弹在大气层引爆,即可通过电磁脉冲(EMP)瘫痪美国电网,导致核反应堆熔毁。斯塔尓的说法虽存在争议,但可能会在一些群体中引起恐慌反应。

以MAGA群体为例,他们常强调电网脆弱性及电磁脉冲攻击风险,这类话题在《十一罗汉》(Ocean’s Eleven)等好莱坞电影中总是与恐怖分子或流氓政权挂钩,无形中形成心理暗示效应,助长对美“敌对国家”的猜忌(如过度渲染的俄罗斯威胁论)。

真正的风险在于:一旦电网发生事故(无论实际原因),将立即被定性为敌对势力攻击,进而成为军事行动和冲突升级的借口。好莱坞将EMP简化为“一键灭国”魔术,弱化公众对复杂性的认知,助长“先发制人”冲动。

https://hjclub.org/bbs/viewtopic.php?p=2896025

斯塔尔的文章提到,高空核爆(30-400公里高度)产生的EMP可瘫痪大范围电网,导致电力系统崩溃,进而引发核反应堆冷却系统失灵、熔毁等次生灾难。他的说法基于理论模型,实际效果取决于武器当量、爆高和目标区域。三枚导弹瘫痪美国的推演虽属最坏情况,但技术上可行。

斯塔尔的理论不应过度解读:现代电网的部分设施(如军用系统)已加固,EMP的破坏范围可能被夸大。讽刺的是,好莱坞和媒体确实在塑造“EMP恐惧症”。这种渲染反而可能增加风险——当公众将EMP与特定敌国绑定(如电影总把攻击者设为朝鲜/伊朗),会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挤压政治家的回旋空间。

电影如《十一罗汉》或《赤色黎明》(Red Dawn)常将EMP与恐怖分子或“敌对国家”联系,强化了公众(如MAGA群体)对“外部敌人”的刻板印象。这种叙事无形中将复杂技术问题简化为“敌我对抗”,加剧猜忌和恐慌。

将EMP与“外部敌人”绑定(如炒作中俄电磁武器),本质是安全焦虑的转移——掩盖美国基建老化(全美70%电网设备超25年)的治理失能。电网技术事故可能被政治化,迅速升级为国际冲突的导火索。例如,若美国电网崩溃被归咎于俄罗斯,即使无确凿证据,也可能触发报复性军事行动。

AI与EMP两个案例的对比:一边是顶尖学府用存在严重缺憾的AI模拟出荒诞的核战决策,一边是民间对EMP威胁的夸大认知。这实际上揭示了技术风险的两个极端——精英层过度依赖危险技术,大众层又被非理性恐惧支配。

五:结语:呼唤理性的声音

拉里•威尔克森上校(Colonel Larry Wilkerson):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回顾美苏当年的对峙,尽管核战争风险紧迫,但本质上仍是一场单一、可控的危机。双方拥有明确的沟通渠道(如肯尼迪-赫鲁晓夫热线),且对“相互确保摧毁(MAD)”有共同认知。危机最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双方均从升级边缘后退。

当前问题的复杂性:今日风险更高的原因在于不仅在于地缘不稳定,也关乎于核技术的进步以及缺乏能驾驭这些挑战的称职领导力。与1962年不同,如今的环境涉及多个行为体(如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和重叠冲突(如乌克兰、中东),增加了误判的可能性。

地缘政治动荡:乌克兰、中东、高加索等多重冲突营造了“火药桶”场景——一次误判(如北约部队进入乌克兰、以色列打击伊朗)可能触发升级。俄罗斯2020年核学说允许因生存威胁使用核武器,进一步凸显了这一危险。

新型核武器:洛斯阿拉莫斯、桑迪亚等美国实验室正在研发旨在具备“先发制人”能力的先进核武器,目标是要承受报复性打击后仍能击倒对手。这些武器包括低当量精确制导弹头和提升“全球快速打击”能力的系统,削弱了“相互确保毁灭”的传统威慑模式。

军控体系的瓦解:美国已退出多项关键核条约,包括《反弹道导弹条约》(2002年)、《中程核力量条约》(2019年)和《开放天空条约》(2020年)。限制战略核武库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于2026年2月到期。普京表示希望讨论新的条约框架以削减核武库,但美国退出军控体系表明其对缓和局势缺乏承诺。

精英驱动的核策略:全球主义精英们优先考虑维护西方对中国和俄罗斯的主导。这包括由前贝莱德首席执行官转任德国总理的弗里德里希•梅尔茨等人物,以及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影响力。这些行为体为阻止全球权力向东方(中俄)转移,甚至愿意冒核冲突风险。

公众对漠不关心:与冷战时期不同,现代核风险在公共话语中更难察觉。媒体对国内问题或煽动性叙事的关注掩盖了核威胁。数十年无重大核事故已削弱公众对危险的敏感度。当前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也让核威胁相较于紧迫的经济或社会问题显得抽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GF34m0scQ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我们正处于核毁灭的边缘

加巴德在2025年6月10日发布了一段视频警告,称世界正处于"核大战浩劫"的边缘,并谴责"战争贩子们"正在推高核大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她指出当今核武器的威力远超1945年广岛原子弹,一枚即可在数分钟内杀死数百万人。加巴德还批评一些有权势的人自信能够进入"核避难所"而不会受到核大战影响。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濒临核毁灭,而政治精英和战争贩子却不负责任地煽动核大国之间的恐惧和紧张局势。他们或许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和家人能够进入核掩体——而普通民众根本无法进入。因此,我们普通民众应该站出来,要求停止这种疯狂的行为。”

加巴德的批评直指两个结构性风险:

决策者与民众的风险割裂:部分权力阶层(全球主义精英)自恃可依靠核掩体避难,而普通民众完全暴露于核战争后果中,导致决策脱离现实代价。

核威慑逻辑的崩塌:传统核威慑依赖于“相互确保摧毁”的理性计算,但当前大国互信瓦解、误判频发,叠加AI技术接入核指挥系统,自动化反击机制进一步压缩了人类决策时间。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23238

单靠一个人(加巴德)的理性反思和拷问难以阻止既得利益团伙(全球主义势力与军工集团)的集体疯狂。加巴德在建制内部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体制外的群众觉醒(内外双向互动)也就不可或缺。

然而,后冷战时代核战风险不减反增(如战术核武及高超音速导弹技术降低了核门槛),似乎与一般人的认知完全相反,反映公众已普遍失去居安思危的意识。这种“认知安全赤字”是人类集体生存面临的重大隐患。

冷战高峰期的反核运动具有鲜明的全民性——欧洲400万人组成“人链”抗议导弹部署,日本“无核三原则”获90%民意支持,连摇滚乐都成为反核宣传载体。这种广泛参与源于古巴导弹危机(1962)的集体创伤和对“核冬天”理论的直观恐惧。

当年的反核与反战运动推动《中导条约》(1987)和《削减战略武器条约》(1991)签署,全球核弹头从7万枚降至1.2万枚。但这些协议依赖美苏双边框架,未建立多边约束机制,为日后失效埋下伏笔。

现今核大国的武器系统被高度保密——相比1962年导弹危机时民众躲进防空洞的切肤之痛,今日核威慑更像抽象概念。公众难以理解高超音速导弹或网络核扳机等概念。相比1962年可见的导弹运输画面,今天的核威胁缺乏具象传播载体。

最严峻的其实是决策时间归零问题。冷战时期30分钟决策窗口已被压缩到3分钟,而人类生理极限是8分钟认知处理时间。这意味着未来核危机中,AI系统可能被迫获得事实上的发射权——这触及了文明存亡的伦理红线。

归根究底,当前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溃败。西方民主赤字(如美国两党极化、言论审查)削弱了公众对核政策的监督。国际治理(如联合国安理会因否决权瘫痪、NPT因大国例外主义失效)无法约束核风险。

公众的冷漠削弱了基层组织的动员能力,使执政者在缺乏民间压力下无意推动军控或危机缓和。AI和自动化系统的激进倾向(如GPT-4模拟中的核打击)难以被有效监管。威权化政府可能更倾向于依赖技术而非公众监督,加剧误判风险。

终极诘问:古巴危机幸存者曾筑起反核意识高墙,为何仅两代人便溃败至“末日时钟90秒”?

浏览或加入电报频道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bystand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87899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