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金融抑制:债务世界中的制度化庞氏融资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金融抑制:债务世界中的制度化庞氏融资
bystander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917
经验值: 18939
标题:
金融抑制:债务世界中的制度化庞氏融资
(72 reads)
时间:
2025-4-14 周一, 下午9:59
作者:
bystand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金融抑制:债务世界中的制度化庞氏融资
关键词汇及定义
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指政府通过人为压低利率、定向信贷配给、债务货币化和资本管制等手段扭曲金融市场,将资源导向特定目标(通常服务于精英阶层或国家优先事项)的政策。这些措施压制储蓄者收益,导致资本错配,造成经济效率损失和结构性失衡。
庞氏融资(Ponzi Finance):一种依赖新增债务或货币创造来偿还既有债务的体系,而非通过生产性投资获得可持续回报。如同庞氏骗局,其维持需要资金持续流入以延缓崩溃,直至信心或资源耗尽,最终暴露底层脆弱性。
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因资源错配导致的经济效率损失,造成整体财富减少却无人受益的现象。在金融抑制中,体现为资本被困于过剩产能、资产泡沫等非生产性项目,而非流向创新或消费领域的机会成本。
债务货币化(Debt Monetization):中央银行通过创造新货币购买政府债券,实质为财政赤字融资的行为。虽缓解短期债务压力,但可能引发通胀并削弱货币政策独立性,常见于量化宽松或银行救助场景。
僵尸企业(Zombie Firms):依靠廉价信贷或救助存活、无法通过经营利润覆盖债务的亏损企业。典型案例包括部分中国国企和日本停滞型企业,其持续存在挤占生产性部门资源,导致经济效率长期低下。
***
全球经济正摇摇欲坠,其根基被一种普遍却隐蔽的政策——金融抑制——所侵蚀。金融抑制绝非权宜之计,而是一种制度化的拐杖,它通过人为压低利率、国家控制信贷、债务货币化和资本管制等手段,掩盖结构性缺陷的同时使其进一步恶化。
经济学家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指出,金融抑制并非中性工具,而是一种蓄意选择,将资源倾斜给既得利益集团,代价则由社会和后代承担。本质上,它是一种制度化的无谓损失(系统性资源错配,摧毁财富),也是一种庞氏融资(依赖不断增长的债务来推迟最终的清算)。
本文基于佩蒂斯对金融抑制如何导致国内外失衡的深入分析,比较其在中国、美国和日本的表现形式。尽管各国扭曲模式不同——中国的政府主导型过度投资、美国的消费成瘾、日本的停滞陷阱——但它们共同助长了如今已突破315万亿美元(2024年)的全球债务危机。
通过剖析这些案例,我们将揭示金融抑制如何催生资产泡沫、加剧不平等并降低经济效率,使各国陷入难以脱身的脆弱共生关系。其后果极为严峻:若不改革,世界将面临货币危机、债务违约或长期停滞,因为这场庞氏骗局终将瓦解。
一、金融抑制的运作机制:佩蒂斯理论精要
佩蒂斯(北京大学教授)将金融抑制定义为政府为优先实现特定目标而扭曲金融市场的政策——通常以社会利益为代价。具体手段包括:
利率压制:将利率维持在市场水平以下,降低政府或特定行业的借贷成本。
信贷配给:将贷款导向国家优先领域,其他部门则面临信贷短缺。
债务货币化:央行直接购买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
资本管制:限制资金流动,迫使储蓄留在国内。
佩蒂斯认为,金融抑制将财富从储户转移至借款人,导致资本错配并制造失衡。在中国,它助长过度投资和贸易顺差;在美国,它维持赤字和消费;日本的经历则揭示了其长期代价——经济停滞。每个案例都表明,金融抑制本质上是一种庞氏骗局:它承诺稳定,却需要不断扩大的债务来维持,精英阶层提前获利,而社会最终承担崩溃的代价。
二、中国:为国有权力与产能过剩服务的金融抑制
中国的经济奇迹建立在金融抑制之上,其设计初衷是最大化国家控制力和全球影响力。佩蒂斯将中国模式描述为“投资驱动型”,优先发展工业产能而非家庭福利。共产党通过金融抑制将资源导向国有企业(SOEs)和基建项目,打造了一个表面强大却暗藏脆弱性的重商主义机器。
运作机制
低利率政策:存款利率(2024年约1.5%)和国企贷款利率(3-4%)长期低于通胀,将家庭财富转移给国家借款人,导致储蓄率畸高(占GDP 45%)。
信贷倾斜:国有银行(控制约40%的金融资产)将60%的贷款提供给国企和地方政府,而创造80%就业的私营企业仅获得20%的信贷,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达6-8%(甚至难以获得贷款)。
资本管制:限制资金外流,迫使储蓄用于国内政府项目,同时限制私人投资选择。
汇率低估:历史上,人民币贬值助推出口,但其效果已逐渐减弱。
后果
国内失衡:投资占GDP 40%,而消费仅占39%,导致严重产能过剩(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54%,但国内需求远低于此),催生“鬼城”和无效项目。国企回报率(2%)仅为私营企业(5%)的一半,却吸走大量资本,拖累效率。
债务激增:金融抑制用廉价信贷掩盖浪费,使债务/GDP比率突破300%。地方政府债务(约13万亿美元)和国企负债可能引发银行业危机。
全球失衡:疲弱的消费迫使中国依赖出口(2024年贸易顺差6000亿美元),过剩储蓄流入美国国债(持有约7500亿美元),形成中美债务循环。
庞氏逻辑
中国的金融抑制类似庞氏骗局——依赖新增贷款维持国企和基建运转。对党内精英而言,这是“金鹅”(国企控制50%的企业资产,滋养官僚利益),但对私营经济却是“肿瘤”。在危机时期(如2022年房地产暴雷),银行削减中小企业贷款以拯救国企,加剧经济阵痛。佩蒂斯警告:若不提振消费,中国可能陷入日本式停滞或债务崩盘。
无谓损失
国企和过剩产能是典型的无谓损失——资源被锁死在低效项目中,而非用于创新或家庭消费。佩蒂斯估算,中国20-30%的投资是浪费的,每年拉低潜在增长率1-2%。
二、美国:为消费与美元霸权服务的金融抑制
美国则利用金融抑制维持消费和美元霸权——这种“嚣张的特权”虽支撑了赤字,却侵蚀了生产力。佩蒂斯认为,美国的低储蓄和债务成瘾是金融抑制的另一面,资本被错误配置于投机而非增长。
运作机制
超低利率与量化宽松(QE):2008年后,美联储将利率压至近零,并购买8万亿美元债券,长期压制国债收益率(约2%),驱使资金涌入股市(标普500自2009年上涨400%)、房地产和加密货币。
债务货币化:QE间接为财政赤字融资(2024年赤字2.3万亿美元),美联储持有美国20%的国债。8000亿美元的利息支出(占预算15%)标志着“财政主导”风险。
美元特权:作为储备货币,美元使美国能通过吸收外国储蓄(如中国购买美债)维持“双赤字”(贸易与财政)。
后果
国内失衡:消费占GDP 68%,但储蓄率仅3.5%。投资(占GDP 22%)依赖外资,导致制造业空心化(占GDP比例从2000年的15%降至11%)。
资产泡沫:低利率推高估值(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达35),一旦利率上升(如2022年债券市场损失1万亿美元),可能引发崩盘。道德风险盛行——银行期待救助(2020年刺激规模4万亿美元)。
债务负担:债务/GDP达125%,挤占私人投资。企业债(10万亿美元)和学生贷款(1.7万亿美元)拖累增长。
全球失衡:贸易逆差反映储蓄不足,而非外国“剥削”。中国的顺差为美国债务融资,但2024年中国减持美债5%,显露裂痕。
庞氏逻辑
美国的金融抑制是庞氏骗局——发行债务维持消费,却无法兑现承诺的增长。华尔街和大企业获得廉价信贷,而小企业面临7-10%的利率,实体经济失血。这是“寄生性财富吞噬”,前10%的富人(持有90%的股票)获益,而实际工资自2000年起停滞。
无谓损失
资本流向投机而非生产力——美国研发投入仅占GDP 3%,落后于科技领先国家的5%。佩蒂斯估算,金融抑制每年拉低美国增长约1%。
三、日本:停滞的警示
日本的“失去的三十年”是金融抑制终局的预演。在1980年代泡沫破裂后,日本通过零利率和债务货币化拖延痛苦,成为佩蒂斯眼中对中美两国的警示。
运作机制
零利率政策:自1990年代起,日本央行(BOJ)将利率维持在近零水平,国债收益率长期约0.5%。
债务货币化:日本央行持有的国债超过GDP的100%,为财政赤字(占GDP 8%)融资。
信贷支持:银行向“僵尸企业”输血,延缓市场出清。
后果
经济停滞:1990年后年均增速仅0.5%,债务/GDP达260%。消费(占GDP 55%)未能恢复,储蓄被用于填补赤字而非创新。
通缩陷阱:低利率未能刺激需求,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僵尸企业(占企业总数10%)耗尽资源。
全球影响:日本的顺差(约2000亿美元)为美国债务融资,但其停滞拖累全球增长(贸易伙伴年均GDP损失约0.5%)。
庞氏逻辑
日本的金融抑制是一场缓慢崩溃的庞氏骗局——借新债还旧债,但增长停滞。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被国债填满,毫无政策退出空间。企业靠廉价信贷存活,而非盈利,形成“僵尸经济”。
无谓损失
僵尸企业和公共债务吞噬资本,回报率近乎零。佩蒂斯估算,日本的资源错配每年拉低潜在GDP 1-2%,为其他国家敲响警钟。
四、全球影响:债务庞氏骗局的瓦解
中美日三国的案例表明,金融抑制是一场全球性庞氏骗局,债务是其通用货币。2024年全球债务达315万亿美元(占GDP 250%),揭示了这一体系的规模,各国经济被捆绑在一张脆弱的网中。佩蒂斯的框架展示了其如何扭曲世界:
共生性失衡
中美循环:中国被抑制的消费(占GDP 39%)制造顺差(6000亿美元),为美国赤字(7000亿美元)融资。美国发债,中国买债——这是一场需要双方持续借债的庞氏游戏。但中国减持美债(持仓降至7500亿美元)和增持黄金(+20%)显露裂痕。
日本的角色:其顺差(约2000亿美元)和购债行为支撑体系,但停滞限制了影响力。若日本收紧,全球流动性将萎缩。
毒性后果
泡沫风险:中国房地产、美国股市、日本债市可能崩盘——若利率上升,全球财富(约400万亿美元资产)或缩水20%。
不平等加剧:金融抑制让精英获利——中国1%人口掌握30%财富,美国前10%持有90%股票。全球基尼系数(约0.7)引发动荡。
挤出效应:全球公共债务(100万亿美元)挤占私人投资,IMF估算每年拉低增长约1%。
政策陷阱:央行失去独立性(日本央行持债超GDP 100%,美联储持债20%,中国央行救助国企),面临财政主导或通胀(2024年全球CPI约4%)。
清算时刻
佩蒂斯警告三种终局,均与庞氏骗局崩溃相关:
债务危机:若利率上升,违约潮可能席卷中国国企(清理成本5万亿美元)、美国企业债(10万亿美元)或欧元区债务(15万亿美元)。
货币危机:若顺差枯竭,美元信仰崩塌,人民币或欧元贬值可能引发全球贸易萎缩10%。
停滞蔓延:日本式困境扩散,全球增速降至1%,债务利息吃掉20%的财政预算。
为何难以摆脱?既得利益的枷锁
佩蒂斯指出,金融抑制持续存在,因为它是“服务于既得利益的蓄意选择”。在中国,国企和银行是党的支柱,雇佣数百万人并滋养官僚利益。改革(如削减国企信贷)可能引发动荡,佩蒂斯估算短期将冲击GDP 2-3%。在美国,低利率安抚市场和选民,两党均回避增税或削减开支的痛苦。日本的惰性则源于官僚体系对变革的恐惧,僵尸企业被保留以“保面子”。
这是一种制度化的庞氏融资:精英提前获利(国企利润、华尔街奖金),而社会最终买单。这是无谓损失的制度化——资本被锁死在低效国企(中国)、泡沫(美国)或僵尸企业(日本),而非流向创新或消费。
五、解决方案与障碍
打破庞氏骗局需要结构性改革,但佩蒂斯和历史经验表明障碍重重:
债务重组:注销中国国企债务(5万亿美元)、美国学生贷款(1.7万亿美元)或企业债可能重置系统,但会导致银行破产和市场崩盘,政客望而却步。
去杠杆:限制金融投机(如恢复《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或削减国企借贷可释放资本,但华尔街和党内精英抵制——中国的“双循环”战略因此停滞。
增长转型:投资绿色科技或制造业需提振消费(中国消费需达GDP 50%,美国储蓄率需升至10%),佩蒂斯认为这需数十年努力。
货币体系改革:多元储备货币可降低美元依赖,但贸易战(美国关税提高10%)阻碍合作。
日本尝试半途而废的改革,结果陷入停滞;美国在1980年代后经历滞胀。中国的道路尚未定型,但佩蒂斯预测阵痛——5万亿美元坏债悬顶。全球改革需要G20级别的协作,但在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希望渺茫。
结论:一杯毒酒
金融抑制绝非解药,而是一场制度化的庞氏骗局,通过拖延危机使其恶化。中国的国企、美国的泡沫和日本的僵尸企业揭示了其代价:无谓损失扼杀增长、加剧不平等、堆积债务。佩蒂斯的分析展现了一个被困住的世界——中国的顺差与美国的逆差相互锁定,日本则是惰性的警示。全球债务315万亿美元,是这场庞氏骗局的账本,背后却无实际资产支撑。
清算正在逼近——违约、通胀或停滞。领导者深知金融抑制的徒劳,但在精英阶层紧握利益的情况下,他们别无选择。**立即行动(债务重组、结构性改革)将伴随阵痛,但带来希望;继续拖延,崩溃将强加于人——正如历史上所有庞氏骗局的结局。
(分析/整理:Grok)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21385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21386
浏览或加入电报频道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
作者:
bystand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813482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