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二)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798

经验值: 518981


文章标题: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二) (1759 reads)      时间: 2005-12-23 周五, 下午1:01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二)


芦笛



三、孟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当年从《论语》读到《孟子》,立刻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明显的思维能力进步。

崇古是中国的悠久传统,国人总是以为越古老越先进,就连对学术思想都会采取这种“厚古薄今”观。例如孔孟,前者因为是祖师爷,所以便是“至圣”,后者不过是祖述前贤,所以只能捞个“亚圣”。老庄也是如此,传统观点从来认为老子才是头号道家哲学家,庄子不过是二头领而已。

但我在文革中读国学典籍时的感受却完全相反。学术界有人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伪造的,其实并不古老。此说本人毫不相信。在我看来,它和《论语》同样显示了原始古朴特征,两者都是用极度模糊简约的文字写成的零言碎语,根本没有展开充分论说,谈不上什么论证,更无系统可言,绝对不会出自战国辩士之手。而《孟子》和《庄子》的风格则划然不同,行文洋洋洒洒,论说充分,虽然经不起严格逻辑验证,但在当时仍然极有说服力,思想的展开也相对要系统详尽得多。

这区别我看主要是时代造成的。老子和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多少学者出来,谈不上什么竞争对手。但到了战国,便迎来了中国思想史上最繁荣最活跃的黄金时代。列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礼贤下士,重金延请国士。谁要是有富国强兵之术兼备辩才,取功名富贵指顾间事耳。

这种强大刺激,使得各家学派一下子冒了出来,学得文武艺的士们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列国之间,干说君王,谋求富贵。孟子本人据说就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当真是浩浩荡荡的旅行团,可见当时辩士们的风光。面对激烈竞争,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打动君王,辩士们便不能不讲求说服力,由此导致了思维能力的飞跃性进展。

因此,此期的学术著作和早期的风格明显不同,尽管还是使用模糊语言与模糊思维,但学者们毕竟朦胧地知道必须论证才有说服力,不仅大量使用文学比喻和寓言代替严格论证,而且开始试图辨明概念的细微差别了。这在《孟子》中最能看出来。例如下面这段: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
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
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以礼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
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经者而比之,奚翅食重?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
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
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这是什么意思?任国有人问孟子的弟子小屋:“礼和食与性相比,哪个更重要?”小屋答:“当然礼重要。”那人说:“如果守礼不得吃,不守礼才得吃,亲自迎娶不能娶妻,不亲迎才能娶妻,难道在这种情况下你也要守礼?”(按:古礼规定新郎必须去亲自迎接新娘。)小屋不能答,回去请教孟子,老孟说:“这又有什么难答的?如果不将比较的基础定为同一,只比较顶端,那一平方寸的木头也可以比高楼还高。说金属比羽毛重,不是说一个衣带钩的金属比一车羽毛还重。拿食的重要那面去和小礼比较,比出来的又岂止是食的重要?拿性的重要方面和小礼比较,比出来的又岂止是性的重要?你去告诉他:‘如果要扭断哥哥的胳膊,把他的食物抢过来才能吃,否则就没吃的,难道他也会去扭?如果要翻过东邻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处女,才能得妻,否则便不得,难道他也会这么做?’”(芦案:第一件事我是绝不会干的。第二件么,嘿嘿,难说,关键要看那处子长得如何。)

这段对话最精彩的是两点:第一,孟子知道,只有确定了同一基准,才能比较不同对象;第二,他提出了“礼”的内容有大小轻重之别,并不是一个混沌的概念。这非常生动地表明了从老子孔子到战国诸子,中国学者的思维开始精细化,知道辨识概念的细小差别了,而这在《论语》中根本就看不到。

由此可见,思维能力的改善必须通过学者的互相辩难才能实现。可叹中国后来就实现了大一统,自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便成了永不再现的“失乐园”。

除了时代原因,或许还有个人因素在内。孔子这人很怪,号称“述而不作”,他平生没写什么作品,干的主要是编辑活,《诗》、《书》、《礼》、《易》、《春秋》等作品都有原稿,他干的无非是挑选、编辑、删削的编辑工作而已。其中《礼记》据说是他的门人和战国时代儒家学者作的注释,近来楚墓竹简出土,国内有学者提出《大学》和《中庸》其实是子思的作品。因此,比较可靠的还是《论语》,但那是他的门人记录的他在世的语录,谈不上什么系统深入全面的论述。

正因为此,孔子和老子一样,便成了后人任意诠释的对象。相比之下,孟子因为论述详尽深入,没有给后人任意解释发挥留下多少空间,后人忠实研究他的思想的把握性要大得多。

在我看来,孟子对孔孟之道的成型,贡献远远超过了孔子。他不但确定了“克己”的主要对象,由此提出了基于民本主义的“仁政”、“王道”的学说,并强调重申了“民意即天命”的伟大观点,而且更察觉了为孔子忽略的“克己复礼”的人性前提,开始探讨人性,在这过程中扬弃了孔子对维护等级制度的热衷,提出了具有平等思想的所谓“天禄”说。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许多思想也不失价值。这就是我为何在旧作中多次称颂这老东西,并建议照顾中国的德治传统,将孟子的某些基本主张写进宪法。

总而言之,我认为,孟子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作为学者,孔子可能远比孟子多才多艺。但作为政治思想家,他留下来的思想,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远不如《孟子》。

前文已经介绍过孔子的“克己复礼”的基本思想。《论语》中其实有简明表述: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那就是说,施政的重点,是得让君主有君主的样,大臣有大臣的样,父亲有父亲的样,儿子有儿子的样。如果君王对待大臣的态度像父亲对待儿子充满慈爱,大臣对待君王像儿子对待父亲那样恭顺,则国家也就大治了。

由此可见,这“克己复礼”的要求对象包括君主、官吏以及草民,对每个人的道德期待都是一致的,并不特别强调某个阶层必须带头,完全是全面铺开,没有重点。用老毛的话来说就是“不抓主要矛盾”。

到了战国乱世,这一套的迂阔便凸显无遗。当时列国彼此攻伐,造成战乱的不是人民而是统治者,百姓作为弱者,无论是否“克己”都是君王的口中食。

孟子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便把“克己”的重点放到了君主之上。一部《孟子》,翻来覆去讲的最多的还是“君君”。由此出发,他将孔子提出来的模糊的“仁”的观念,从个人道德修养放大到了施政原则,提出了“仁政”、“王道”的主张。

以下逐段介绍讨论孟子的重大主张:

1、仁政与王道

前面已经指出,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时,忽略了一个重大前提问题,那就是“克己”到底有无可行性。

奇怪的是,如上所述,孔学基本是伦理学,但孔子对人性似乎基本没有什么研究,《论语》中只有这么一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以致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连他的弟子都没听到过有关教诲,可见《论语》中缺乏记载不是没有缘故的。

这一点也可从《孟子》中获得旁证──孟子讨论人性时,似乎没有引用过孔子语录。后来荀子批驳他的“性善说”也是如此。以古人尊师重道的传统而言,如果孔子真的对人性有比较详尽深入的论述,似乎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不管怎样,孟子填补了这个前提空白,提出了“性善”说,并将其用于“克己复礼”的理论基础,这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说是一大进步。下面还要专题讨论此问题,这里只指出一点,“仁政”这个施政主张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他这儿的思路很清楚:如果孩子要掉下井去,不管是谁看了都会惊慌,引动恻隐之心,而产生这种感觉完全是无私的:既不是为了去讨好结交那孩子的父母,也不是学雷锋作好事,为了在乡里中挣个好名声,也不是因为讨厌那孩子的呼叫声。由此观之,人都有所谓“不忍人之心”。只要君王以这种不忍人之心来施政,则治理天下将易如反掌。

不能不承认他这论证非常漂亮,在那个时代确实非常有说服力。以现代人的观点看,唯一的缺点就是他忽略了“一时的感觉”和“持久的行为”之间的区别,特别是要把不忍人之心用于施政,那就是将一时感觉在时空上都极大地放大后转化为行动,根本就没有什么可行性。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就教导过我们:“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不做坏事,只做好事。”指望君主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什么伤害,像听见孩子落井发出惨叫时那样惊心动魄,因而时时舍己为人,未免太不现实。

【未完待续】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798411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