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先是起鸡皮疙瘩。然后泪水顺着我的脸流下来。上周四晚,我站在香港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的二楼阳台上,转过脸去,试图掩饰自己在哭泣。但我很快意识到,我并不是唯一一个:从一家设计师品牌店偷跑出来的一位女销售员也噙着泪;附近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迅速摘下眼镜擦拭泪水。“同行儿女,为正义,为时代革命,”我们一起唱道。我从未感到和陌生人如此亲密。
那天晚上,我和成百上千的人一起参加这个集会,一同唱起《愿荣光归香港》。这首宏大庄严的歌,是献给香港民主抗议活动的进行曲,几周内就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非官方颂歌。作为一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度过了上半生、1997年香港移交给中国后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香港人,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一首用我的母语粤语而不是英语(虽然它有英文版)或普通话(中国大陆的通用语言)演唱的歌曲,能够唤起这样一种自豪感和归属感。
我一生都在等待一首像《愿荣光归香港》这样的歌,尽管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在1980年代的英国统治下长大,基本上从没听说过《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我们从来没有被要求唱这首歌,尽管我小学校长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伊丽莎白二世的照片——直到1996年,香港帆板选手李丽珊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得香港首枚也是唯一一枚金牌后登上领奖台,我才意识到,这首歌理论上是“我们”的国歌。但我并不知道它,对它也完全没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