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闲聊华文文明之第一帝国(一)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闲聊华文文明之第一帝国(一)   
xilihutu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7/03/29
文章: 9278
来自: 美国
经验值: 298846


文章标题: [转帖]闲聊华文文明之第一帝国(一) (876 reads)      时间: 2018-6-24 周日, 上午12:29

作者:xilihutu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闲聊华文文明之第一帝国(一)

首先说明一下,本帖所指的第一帝国指的是秦汉魏晋四个帝国的统称,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五个,因为西汉与东汉是不应该被归为同一个帝国的,这不仅是因为期间出现过王莽的帝国,更重要的是东汉并非西汉法统的延续,它们之间是没有承继关系的,东汉的建立是刘秀武力征服的结果,就如同西汉是刘邦武力征服的结果。虽然刘邦有可能是刘秀的祖先,但经过二百多年的时光流逝,刘秀的家族在西汉仍然存在的时候,早就不被认为是皇族的成员了,它仅仅是西汉后期兴起的豪门之一。西汉帝国的初期,豪门还是能够保存的,大族还能够聚居,但到了汉武帝时,豪门大族就基本上都被拆散了,那时,帝国就明确颁布了“豪门大族不许族居”的法令。只是到了帝国后期,中央集权的势力衰微,豪门才又重新得到成长的环境。这时,你能不能成长为豪强,最重要的肯定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经营家族事业的能力,只有那些将自己家族经营得特别好的豪强,他们的家族才能成了豪门。刘秀以及他的父辈肯定是家族经营非常成功的人。

这五个帝国中,曹魏帝国的版图是最小的,基本上仅限于中国腹地,南方有仍以“汉”自称的巴蜀帝国和以“吴”自称的吴越帝国,北方则是大片的匈奴、鲜卑、乌恒等所谓蛮夷的自治领地,这些自治领地名义上可能是魏帝国的藩属,所谓名义上指的是在华文记录中是这样的记述,他们自己的记录没有能够找到,就暂时接受华文记录,估计这些蛮夷很可能也曾支援过魏帝国的始祖曹操的南征北战(这很可能是他得以扫平各地军阀势力的关键),但他们并非是帝国的部分,也从来没有向帝国俯首听命。

之所以将这五个基本连续的不同帝国统称为第一帝国,除了时间上承继得非常紧密的因素外(汉魏间和魏晋间都是没有时间上的间隔的,只有秦汉和两汉间有短暂的时间间隔),主要还是下面这个原因:它们都是从本文明中内生的,没有出现过外来征服者建立的帝国,而且即使是帝国承继的间隔期,动乱也是本文明内生的。而以后出现的帝国,情况就有很大的不同了,所以华文历史中只有这五个帝国可以称得上是纯粹的中华帝国,就是说只有这五个帝国的主体族群是从殷周一脉延续下来的。

一、被强秦其实并不强

作为第一帝国起始的秦帝国,在华文的历史记录中被描写成一个曾经非常强大的帝国(后人曾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来描述它在北部边境的强势),同时也是非常残暴的帝国。它非常残暴估计是确实的,但非常强大却是不一定的,很可能是后世的儒家学者为了宣扬儒家仁政的主张,刻意将它的描述得非常强大,因为这样来对比它败灭的迅速,就能很好地突出暴政对帝国本身的危害,希望以此告戒后来帝国:砂实施仁政是对帝国本身利益的根本损害。

根据华文记录,秦帝国将全国的精锐基本上集中到了帝国的北方边境,而且还沿边境修筑了完整的防御体系。据华文的记录,秦在北部边境驻防的兵力达到30万人,为修筑防御体系也动用了几十万人服劳役,而且还派出了帝国首领的长子,也是帝国的继承人亲自驻边督军,这是为什么?如果真的很强大,强大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程度,还至于为此耗费那么大的资源吗?所以,我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北方的胡人自秦帝国建立以来,就没有消停过,为了防止这些胡人的侵扰深入帝国腹地,才需要在边境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修筑防御体系,驻扎帝国最精锐的主力和最强悍的将领(蒙家的蒙恬和王家和王离),甚至连帝国的继承人,也就是帝国首领最信任的人也被派驻边境。

华文的记录给人的印象是:秦的灭亡完全是由于自身的残暴激起了内部的反抗,从而导致遍地烽火困局,并在反抗军的打击下灭亡了。这样的记录当然非常配合儒家仁政主张的宣传,而且做这些记录的人又基本上都是奉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表面上奉行仁政主张的儒家学者,所以我觉得其真确性是很有理由怀疑的,这些儒家学者很可能是在记录挟带了自己的私货,如果不是掺了水分的话,就是刻意遗漏了某些非常重要的部分(应该承认的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还是善良的,他们希望通过暴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将皇权这头长出翅膀的猛虎教育得不再吃人,但却愚蠢地放任这头猛虎的继续存在)。

如果秦帝国覆灭真的如华文的记录的那样,是由大泽乡的义旗点燃起遍地的烽火,于是秦帝国不得不急忙调回驻守边境的精锐主力,而这些据说让边境外的敌对势力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却经不住项羽率领的义军的打击而全军覆没。如果我们相信这样的记述,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项羽太强了,但我觉得,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他率领的勇士集团太强了。因为个人即使武功再高强,在战争中的作用也不可能是决定性的。这个结论我想大凡知道斯巴达克思的角斗士集团很快就在罗马军团的打击下覆没的人都不会怀疑的。所以,我估计实际情况应该是项家确实拥有一个比较强悍的武士集团,这也很好理解,因为项家本来就是楚国的贵族,而且家族也是非常庞大的,直到项羽本人战死之后,他的家族仍在抵抗汉军,后来是有条件地投降刘邦的。只是这个武士集团在华文历史中仅仅只有八千子弟兵这几个字。

但是从这个“强大”的武士集团没能成功地保卫楚国这个事实来看,它的强悍也是很有限的。这一点华文的历史叙述中还是提供了旁证的:这个武士集团原本的首领,项羽的叔叔项梁,就是遇到章邯率领的劳役刑徒集团的袭击而败亡的,项家的武士集团按常理推测,是不可能全部跟随项羽而没有人跟随项梁的,我估计跟随项梁的应该还是这个集团的多数成员,因为毕竟项梁才是这个集团的首领。只是项梁败亡后,项羽才成为这个集团天然的领袖,这个集团是在项梁败亡之后才全部集中在项羽身边的。这个武士集团没有能够粉碎章邯刑徒集团的袭击,致使主帅遇难,也很能够说明它的强悍其实是成色不足的。章邯击败项梁当然有战术运用成功的因素,但至少也能够表明,项家的武士集团其实是没有达到华文记录所描述的那种强悍程度的。因为只有两实力相差不太大的集团间,战术的运用才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如果实力相差太大,战术运用就不太可能会有很大的效果了。汉尼拔率领的茄太基人可能用偷袭的战术打败罗马军团,日本军团也可以用偷袭的战术打败美国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但中国的军团就无法在长津湖打败美国的海军陆战队,虽然它也是运用偷袭的战术,也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如果华文记录是真实的,即项家的武士集团确实是攻灭秦国的主要武力的话,那么,我认为项家成功的原因不太可能是它的武士集团在被秦军打入地下10多年后,突然变得比潜伏之前更强大了(它的表现也说明它确实没有那么强大)。一个必须潜伏地下才能够逃避打击的集团我相信是很难保持它的武力的,更别说提升了。因此我认为,项家的武士集团之所以显得强大,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它的对手弱了,比当初将它打入地下时弱了,而且是大大的弱了,再也不是那支曾经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师了。

而秦军弱化的原因,如果按华文叙述的逻辑,大概只能解释成这支大军在边境整天无所事事,原因当然是胡人已经不敢南下了,再加上有连绵的长城作为屏障,士兵也就悠哉悠哉,整天喝酒泡妞了,如此十几年下来,弱化就是必然的了。但这样就很难解释既然十几年无所事事,帝国为何还要坚持在边境部署重兵,十几年的时间,士兵基本上是要替换很大一部分的,如果真的在边境无所事事,被淘汰的年老弱士兵就不需要再补充了,边境上的兵力自然就会逐渐减少了,这才是符合逻辑的,毕竟长期驻扎重兵是很耗费资源的,帝国的继承人就更不需要长期亲临边境督军了。

华文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中还记录了一件意外事件,说的是皇帝带了几个随从出宫,不是远游,只是在咸阳城里晃悠,就遇到了袭击,袭击者大概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估计是抢劫的强盗。皇帝一行经过一番搏斗,才将强盗击退。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可以怀疑的,但即使它是太史公虚构的,大体上也是有一定的社会状况的,它反映出秦帝国已经需要为社会治安安排大量资源了,套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到了需要大量维稳经费的时候了。如果在北部边境真的能威镇胡人,使他们不敢正眼来看的话,就不可能想不到应该调回部份军队强化内部,至少是核心部份的安全保卫了。

所以,很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北部边境其实是长期不得安宁的,使得秦帝国不得不耗费大量资源维持重兵防御,而且很可能由于人力和物力投入的不足,使得驻防的军队长期疲于应付才勉强能够将境外敌对势力阻挡在边境线外。这样一来,秦军主力的弱化就很好理解了,他们本来就在边境上穷于应付,再加上匆忙间为解救帝国腹地的困局而长途跋涉,这就更使得这些原本精锐的百战之师疲惫不堪,只剩下能够吓唬那些没有多少战斗意志的人的外表上的强悍了,说简单点就是一头纸老虎了。这才在项羽的武士集团拼死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全军覆灭的真正原因。而秦北部边境上所发生过的一切,才是真正导致它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但由于如实记述的话,秦帝国覆灭就无法配合儒家仁政主张的宣传了,于是就被儒家的记述者刻意地删除了。甚至还做出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样的与事实完全相反的叙述。

那么,使秦帝国如此短命的境外敌对势力又是何方神圣呢?我相信现在的中国人很少会对他们觉得很陌生的,他们在华文的记录中被称作“匈奴”。

匈奴并不是有秦帝国以后才出现,它进入华文记录的时间更早,赵的大将李牧就曾经大举击溃匈奴。但李牧的同侪防御的主要方向却不是匈奴,而是秦。那时的赵,对付匈奴只需要一支由李牧率领的偏师,而秦帝国却不得不动用全国的精锐,这本身就是很有意味了。

当然,李牧率领的偏师也很可能是战斗力强大的武士集团,因为在对抗秦时,这支偏师也是发挥过巨大作用的,他们曾经多次击退秦军的进攻,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哀叹:“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至牧以馋诛,邯郸为郡”。不过,即使他们再强悍,最多也只是能够保住赵,对秦还是构不成威胁的,也就是说,如果李牧的武士集团还在,秦最多是灭不了赵,它本身的安全是不会受到威胁的,所以即使有李牧兵团存在的赵,依然还是不如秦强大。

所以,赵能够让北方边境安宁,而秦不行,这并不能说明秦弱而赵强,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匈奴在秦帝国建立之后才变得更强大了,而且这个变化之大可能远超出当时及后世人的想像。这原因可能有技术进步的成份,因为匈奴是与西亚有直接联系的,而古时的技术,特别是战争技术的进步基本上都起源于西亚,比如战马、铁器等等,匈奴在秦帝国建立期间得到了来自西亚新近的战争技术,也是不足为奇的。只是技术进步从来就不被华文的记录者所重视,所以我们现在就见不到记录罢了。但技术进步是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如果上面分析得不错的话匈奴已经对秦帝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基本上可以来去自如了,这样的优势如果归因于技术因素,恐怕只有铁器和青铜的代差,或者骑士与战车的代差才有可能造就。现代科技,也需要几十年才能造就军事技术明显的代差,古代造成明显代差的时间不太可能是十几年就能够完成的。

比较能够说的过去的主要原因我想应该是匈奴接收了大量的不愿臣服于秦的燕赵豪强(豪强也可以理解为领地比较小的小贵族)。秦虽然用武力打败了燕赵的正规军队,而李牧的武士集团也因赵国的内哄而覆灭,但由于秦帝国消灭贵族的国策不可能得到为数众多的小贵族的甘心臣服,在抵抗无望的时候,他们最有可能的选择就是逃亡。而逃亡的方向只能是北方更边远的胡人领地,也就是匈奴控制的塞外草原。而且这些逃亡的小贵族中很可能还有大量的李牧兵团的幸存者。

可以想像得到,这些燕赵小贵族本来就是跟匈奴有交往的,很可能还是祖祖辈辈的交往,因为古时的边境是没有严密的管控的,边境两边人民的来往是上层统治者不想管也管不住的,赵人与胡人相邻的历史往长了说很可能有上千年的,估计殷商时代,他们很可能还是同一个族群哩。所以这些人在抗秦无望后举族迁入匈奴领地,寻求并得到匈奴的庇护是很自然的。因为从匈奴后来对待苏武李陵的作派看,谁都不得不承认:匈奴虽然被华文贬损为蛮夷,但他们其实比华文世界的统治,至少是秦以后的统治更仁义。如果孔子在汉武帝时复生,没准会认为汉才是蛮夷。

而且匈奴的政治体制还是贵族政治(只是华文的记录会将他们贬低为部落政治,其实匈奴的主体估计已经从部落进入邦国了,至少也是非常稳固的部落联盟,这也已经近似于邦国,也就是已经有了坚强的政治组织能力,形成了固定的统治集团),逃亡的燕赵豪强是很容易适应的,于是他们很快就溶入匈奴人中,看不出区别了,但这些人是因被迫害,他们至少是被侵夺了财产,可能很多人还有亲人被秦军杀害的血仇,因而对迫害者怀有刻骨仇恨,所以他们会心甘情愿地做真正的匈奴的带路党,甚至会千方百计地游说(游说是一个中性词,只要你愿意,改用一个贬意词:跪求也是同样的意思)匈奴让他们做带路党。有了这些带路党,匈奴不仅实力大增(壮丁,而且是有战斗意愿的壮丁,大量增加),实力的增加还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这些逃亡豪强的游说激起了匈奴打击帝国的意愿,如果没有这些带路党,匈奴很可能都想不起要南下,南方没有他们习惯的草原,南方是根本不能牧马的。

华文的记录都会将匈奴对帝国的入侵目的描述成为了抢夺人口和财产,或者是想占领帝国的土地,其实这些都是华文世界自以为是的臆想,匈奴本身是属于内亚的族群,他们与西亚的贸易往来已经给自己带来巨额的财富,这从他们的墓葬中的殉葬品就可以看出,帝国边境的财富不大可能会激起他们来抢夺的欲望。但投奔匈奴的燕赵豪强却会有这样的欲望,因为那些财产本来就应该是他们的,他们的抢夺只是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财产,只是土地等不动产是无法迁走的,所以才变成抢夺可以带走的物品。

燕赵豪强的逃亡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何灭秦战争的主力会变成楚而不是燕赵,按理说燕赵跟秦更加不共戴天,而且燕赵的战斗意志远高于楚。灭秦主力应该是他们才更合乎逻辑。燕赵豪强缺席灭秦战争的原因估计就是他们的逃亡,这就意味着有战斗的人群选择了离开,而选择留下的本来就是不太有战斗力的,愿意做顺民的人,所以后来的灭秦斗争中,缺少豪强的燕赵自然就只能望楚的项背了。而楚的豪强之所以没有选择逃亡,可能是因为他们不需要逃亡,他们只要隐身在百越复杂的地形和纵横的水网之中,就可以轻易避过秦帝国的打击,于是便纷纷潜伏在家乡的水网和山谷中等待复起的时机。在大泽乡事变后纷纷举起了反抗的旗帜。在周秦之际最无奈的是那些地处中国腹地韩魏齐的豪强,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基本上是被秦消灭了,只有零星的个体除了偶尔搞些地下破坏(比如扔个大铁锥什么的),已经凝聚不起反抗的势力。

http://www.duping.net/XHC/show.php?bbs=11&post=1405004

作者:xilihutu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是你对还是我right?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xilihutu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03753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