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金唢呐: 德国与英国美国谁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更大?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金唢呐: 德国与英国美国谁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更大?   
加人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2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3891

经验值: 330971


文章标题: 金唢呐: 德国与英国美国谁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更大? (659 reads)      时间: 2018-5-06 周日, 上午9:33

作者:加人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加人前言

今天看电视 中国领头高调纪念马克思。 那些中国左派流泪唱洋人的国际歌。

高度赞扬洋人马克思的伟大。同时经常指责别人“崇洋媚外”

趁着中国这股崇马,崇洋之风。 我转来老金的旧帖。写的非常好!

里面还有我们 论坛“英”雄 芦笛的评论。非常精彩!

英 England 雄 man

= Man of England

======================================

金唢呐


回忆起36年前我读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的情景。该书当时是内部发行,一人购买众人传看,后面有人排队等待阅读,所以只好连夜攻读,有些地方一目十行,按现在男厕所便池上经常写的一句提示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再加上当时年龄小,里面的内容记不得什么了,就记得大人们(老干部)看完后忿忿地说:这红卫兵和纳粹冲锋队有什么区别!
但对扉页上的题记我印象很深,那是作者引用歌德的名言来检讨德国的国民性:一想起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做为个人来说,个个伟大,做为整体来说,却又那么可怜。

其中“个个伟大”有的又译作“个个可贵”、“个个可爱”,这其中的中文含义可就差到了姥姥家。看来这些外文翻译很多都靠不住,译者很多都是连蒙带猜,知道一点, 然后自己尽情发挥。

首先得说明一下,德裔美国人不能再算作德国人,尤其是早年来到美国、在美国完成主要科研工作的更不能算是德国人。另外,奥地利和匈牙利人也不能算德国人。因为早在1871年威廉一世统一德国后就把奥地利排挤了出去,以后奥地利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匈牙利结成了奥匈帝国。这个联盟在一战战败后被强制解散。希特勒上台后才把被抛弃的德意志邦国奥地利又拉了回来,即兼并了奥地利。德国战败后美苏为削弱德国,又把他们分开了。所以把很多创建现代物理学的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都算成德国人我认为也不太合适。

比如说被称作计算机之父的冯•诺依曼,出生于匈牙利,在布达佩斯上的中学,瑞士苏黎世读的大学,充其量也就是在德国干了两年教书匠,20几岁就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终身教授,这恐怕连德裔美国人都不能算。

我认为,和英美相比,德意志民族不是个特别善于创新的民族,
论世界上的重大发明创造,德国人要远逊于英美。

美国历史短,只能比现在,要说这一百年内德国人比美国人的发明创造多、对世界的影响比美国大,恐怕不会有人承认。
跟英国比,德国也不行,别说现在“意兴阑珊不愿意玩了”,就是最辉煌的时刻也不行。而且美国绝不是仗着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吸引人才,要是那样的话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都不应该比美国差。

首先,我这个现代物理学的外行不敢苟同是德国人建立了现代物理学(我理解应该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说法。现代物理创建中索末菲的慕尼黑学派和玻恩的哥廷根学派固然功不可没,但玻尔领衔的哥本哈根学派绝不比他们差。
那些量子物理学领军人物,玻尔是丹麦人,德布罗意是法国人,狄拉克是英国人,薛定谔和泡利都是奥地利人,薛定谔方程是1926年提出来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是1924年。那时德国还没吞并奥地利,希特勒是1933年才上台的。

这里面只有普朗克、爱因斯坦、玻恩、海森伯是德国人。这普朗克虽说是量子力学之父,但他不过提出了一些概念,理论体系的构建全是靠后面这些人来完成的。
跟牛顿创立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完全是两回事儿。
牛顿基本上是“大包干”,一个在老家乌尔斯索普躲避瘟疫,一共2年左右的时间“顿悟”出来一个体系来,
所以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也可以称为牛顿力学体系。

要说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之多,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了英国。
而且英国人发明创造还有个特点,
往往不是简单发明出某种东西,而是创造出一种体制、
一个系统,开拓出一个全新的领域。
现代科技、现代经济、现代政治、现代法律、现代工业、
现代金融、现代邮政等等无一不是诞生于英国。
不夸张地说,英国就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
是英国带领世界走向文明。

自然科学自不必说,光是各学科的开山鼻祖,可以称为“XX之父”的、我知道的就一大堆:

近代科学之父 牛顿
进化论之父 达尔文
现代实验科学之父 培根
电学之父 法拉第
工业革命之父 瓦特
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卢瑟福
化学之父 波义耳
原子学说之父 道尔顿
无机化学之父 戴维
电波之父 麦克斯韦
生物学实验方法之父 哈维
免疫学之父 詹纳
抗生素之父 弗莱明
人工智能之父 图灵
试管婴儿之父 爱德华兹
克隆羊之父 维尔穆特
DNA之父 克里克(还应加上沃森和威尔金斯)
CT之父 亨斯菲尔德
……

没有牛顿,哪来的什么物理学,没有法拉第,世界还是一片黑暗。
医学科学领域是法德的强项,即使如此,当今世界如果没有詹纳发明疫苗、没有弗莱明发现抗生素,人均寿命不会超过45岁。还不说现在的CT也是英国人发明的,在此之前,脑外科手术实际上就是瞎蒙,不开颅根本不知道里面是怎么回事儿。

其他领域也是一样,虽然德国的经济学派十分了得,但英国有:市场经济之父,亚当•斯密;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
民主政治:这更不用说,英国学者洛克又是三权分立理论的奠基人,
现代社会的宪政民主制度就是在英国起源发展的,然后推广到全世界。
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如自由主义、法治、君主立宪和两党制也都是英国人的发明创造,被老芦称为“英国人在社科领域的四大发明”。

司法:如今流行世界各国的现代司法制度,如司法独立制度、职业法官制度、律师辩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等,无一不起源于英国。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制度也是起源于11世纪初的英国,后来在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金融:跟现代金融有关的银行、股票、证券、保险、信托,大部分也都是起源于英国,或者是和英国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英国为当今世界创立了标准,多数国家不过是在英国创立的标准下良好发展。

体育:现在体育可以作为产业来经营的绝大部分运动项目,除了篮球和排球是在19世纪末由美国地方基督教青年会发明的以外,其余的如足球、橄榄球、高尔夫球、曲棍球、保龄球、羽毛球、乒乓球、板球、台球统统都是英国的发明创造。连羽毛球的汤姆斯杯和尤伯杯,都是以著名羽毛球运动员乔治•汤姆斯和贝蒂•尤伯的名字命名的。
网球是谁发明的还有些争论,公认的说法是“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虽然美国是体育大国,但现在美国流行的体育项目,拳击是英国人搞起来的,美式橄榄球是英式橄榄球的变种,而棒球是由英国人的板球发展而来的,只有篮球和排球是美国土生土长的运动。

文学:德国能拿出手的大概就是席勒和歌德,
但这两人恐怕还不能和莎士比亚抗衡。
况且,从数量上说英国诗人、小说家也要远远胜出。实事求是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沾了英语的便宜,毕竟英语是事实上的世界语。
但有些小说门类德国根本没什么拿出手的作品,比如推理小说起源于美国,发展于英国,如今火爆在日本。
科幻小说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首创,
法国作家发展到了顶峰,也没有德国人什么事儿。

当然,英国也有自己的短板,就是在艺术领域,尤其是音乐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
上次谈论音乐时我提到过这个观点,其他网友不服,找了半天,挖出一个英国作曲家爱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
我认为这是强词夺理,老爱根本不是能跟巴赫、贝多芬比的角色,不过是在英国矬子里面拔将军。
60年代的披头士倒是在世界上疯狂了一阵子,让英国人引以为骄傲,算是在现代摇滚音乐领域有了一席之地。不过对我这样的老家伙来说,看不上、也看不懂、欣赏不了这玩意儿。其实没什么懂不懂、欣赏不了的,实际上就是不喜欢。

绘画方面是英国和德国的共同短板,
是法国、意大利和荷兰人的天下,所以民国初年那些留洋学美术的谁也不往这两个国家跑。

英国人在时尚界也吃不开。有一次看音乐家高晓松《晓说》的视频,谈他在世界各国的经历。说在法国人眼里,
英国人就是个不懂欣赏美食、不知道得欣赏女人、不讲究吃穿的土鳖。所以在法国不能跟法国人上来就说英语,否则人家不理你,甚至跟你急眼。先得非常客气地说:“我不会说法语,说汉语行吗?”对方做为难状:“哎呀,我不懂汉语”。“那我说英语可以吗?”“也凑合吧”。非得绕这么个大圈子,这才能开始英语会话。这到底真实性如何,请在英法居住的侨胞出来讲话吧。不过,英国人这方面确实差。

芦笛

英國人發明了橋牌。抽水馬桶似乎也是英國人發明的,而這是我的favourite。

英國人藝術不行,繪畫音樂都遠不如法德,哲學也不如法德。



不過英國人的水彩畫還是非常出色的,據說與天氣有關。 英國人最喜歡引用的是匈牙利人George Mikes挖苦他們的笑話:“別的國家有性愛,英國人有放在被子里的暖水瓶”。
所謂英國幽默多是自嘲,相對於老美,英國人比較謙虛,不喜歡廣告自己.


個人覺得,德國人可畏,英國人可敬,老美可愛,都很傑出,但個性完全不一樣 --

◾我总觉得德国当不了世界领袖,性格中有偏执的成分。 -- 金唢呐




德国与英国美国谁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更大? (下)



哲学当然也是德国人强一些。英国虽然有休谟、培根、罗素、边沁等,但影响力不能和康德、马克思、黑格尔、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等人比。仅康德一人,足敌得过世界上所有哲学家: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

不过对我这对哲学毫无悟性的门外汉来说,康德还能接受(尽管不大懂),其他的那些“欧陆哲学”不如英国“分析哲学”看着通透。不怕诸位笑话,像尼采,虽然名声响彻云霄,但我觉得说是哲学著作,却不见什么论证推理过程,从头到尾就是激情、亢奋、燃烧。在我眼里,尼采的作品就是在文学作品里格言最多、哲理性最强、内容最难懂;在哲学著作里激情最烈、情节最曲折、形容词最丰富,哲学家里他最有激情,文学家里他最懂推理,不知道是算文学作品、还是哲学著作,反正给我整的懵懵怔怔的。

类似的现象还可以见于马恩著作。虽然德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科幻小说,可在严肃的马恩学术著作里,经常可以看到科幻小说的写作手法。比如我在以前说过,马恩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给我们设计的人类生存秩序的终极状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所以臆想在人类私有制产生前的远古,曾经存在一个共有制社会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当时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料极其缺乏,人们只能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单个的人一旦脱离了集体就无法生存。而且,由于实行群婚制没有任何私有观念和私有财产,成员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共同克服一切困难。所以,除了物质不足这一缺憾外,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奴役、人人平等、实行共产制度的完美社会。

可实际看一下,非洲原始部落哪个没有首领?有什么平等可言?森林里面的猴群的生存状态大概完全符合“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料极其缺乏,猴子们只能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单个的猴子一旦脱离了集体就玩完儿。”、“由于实行群婚制没有任何私有观念和私有财产”,可你看看哪个猴群没有猴王,猴王与猴群之间,大猴小猴之间,强猴弱猴之间,公猴母猴之间,哪里谈得到什么“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奴役、猴猴平等”?再说,食物缺乏凭什么一定只会相互帮助,就不会争抢?通过杀戮减少几张吃饭的嘴也是选项之一吧。人类又是杂食动物,摘不到野果子的时候凭什么就不会卸根人腿果腹?看看欧洲航海家的日志,原始部落的“食人族”总该知道吧?

老芦在一文中曾翻译过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作出的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言,并感慨说:“从这疯话中不难看出马克思选错了职业,他该去当科幻作家才对。”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谁在独有的领域中活动,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在任何领域里取得成就。社会调节整个生产进行,从而能让一个人今天去干一件事,明天又去干另一件,早晨打猎,下午钓鱼,晚上喂牛,晚饭后批判,这么作不过是因为该人一时兴起,并不需要他变成猎人,渔夫,牛仔或批判家。”




所以啊,马克思主义确实有它的存在价值,尤其是对原始资本主义的批判部分。但马克思著作学习研究可以,谁要是不解风情依葫芦画瓢建立起制度、体制来,哼哼…,近百年的试验已经证明了一切,咱啥都别说了,谁用过谁知道。



依我看,除了音乐、哲学等领域外,德国人最擅长的还是军事和制造业,说实在点就是打仗和干活。但就是这两个领域,德国人也不是英国或者美国的对手。
此话一出,大概带来板砖如雨,
无论是军事理论家、战略家还是战术家,
德国人的名字都是如雷贯耳:
克劳塞维茨、老毛奇、曼斯坦因、布吕歇尔、
沙恩霍斯特、施利芬、古德里安、隆美尔,
哪怕是普通的普鲁士士兵,也是骁勇善战的代名词,
听上去就让人闻风丧胆。
有人统计,在武器相同的情况下,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不能一比一地和德国军队抗衡。



而英美两国确实都没出那么多军事理论家、战略家和战术家,而且英国士兵怕死 也几乎是中国人的共同印象。


不过日不落帝国可不是白给的:地球每条经线上都有一个讲英语的国家。


夸张点说就是打败天下无敌手。

那些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其实英国人比谁都清楚得多。

像克劳塞维茨的那些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胜利通常产生于各种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优势”、

“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这两种企图是相辅相成的”,

也包括中国人常说的“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要说英国人不懂这些“军事理论”,恐怕打不下那么多的殖民地,

成不了日不落帝国。而德国是一个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

这些事实也总得承认吧?

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犯下了同一个常识性的军事错误:

战线过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实际上德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俄罗斯出版的《二十世纪俄国史》,里面讲列宁是德国的特务,列宁从一九一五年开始,得到德国当局资助,在俄国进行革命活动,实际上充当了德国的秘密代理人。德国人拨出五千万金马克,约合九吨黄金,资助列宁革命,来破坏俄罗斯。
德国威廉皇帝有个计谋:设法从俄国内部寻找代理人,利用这只别动队,从俄国内部瓦解沙皇的力量。列宁从1915年开始得到德国当局资助在俄国进行革命活动,实际上充当了德国的秘密代理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就主张俄国失败,坚持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斗争。二月革命后,1917年4月3日,列宁和一些政治流亡者,得由德国特种兵帮助顺利经德国回到彼得格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更是没道理。本来跟苏联的关系挺好,又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共同瓜分波兰,都没出什么问题。这时候却发动了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在几千公里的战线上,几百万德军的突然袭击苏联,最后大败而归,这纯粹是没事找抽型,我想英国人不会犯类似的错误。

依我看,德国人打仗用的是蛮力,英国人用的是巧劲儿,用武术术语说就是“四两拨千斤”。所谓英国人怕死,实际上是“保存自己”的另一种说法。

美国人德国也比不了,以一国之力,通过“连横合纵”之类的谋略,操纵整个世界,唯我独尊,执天下之牛耳,德国人根本没那个本事,连独霸一方都不行。甚至把英国的殖民地拱手相送,也没那个本事管理。
制造业当然是德国人的强项,谁都知道德国是制造业的强国、大国。德国是一个崇尚技术的“工程师国度”,而且德国人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非常适合进行大工业化生产。英美不专心,动不动就玩金融,甚至把金融业当做支柱产业来搞,所以今天才落得这么个下场,让德国成了欧盟的救星。
不过,其实德国的制造业是对英国制造业的传承和接续,而且德国人的本事主要是在技术和制造工艺上,把东西做的结实耐用、功能齐全,也就是通常说的“质量好”,
但引领潮流的大手笔远不如英美多。
像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十八世纪末的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当时是纺织工业的机械化。此前由数千个纺织作坊手工完成的任务交由一个纺织厂来完成,由此诞生了工厂。在英国完成后,美国、法国跟进。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二十世纪初期,电力的广泛应用,当时亨利•福特(Henry Ford)改进了汽车工厂的装配线,引领人类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20世纪50年代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端于美国,生产进入数字化,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德国也就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有点表现,不过也有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电力的应用,这是英国人法拉第打下的基础。
西门子不过是在法拉第实验性发电机的基础上改造成了实用性发电机。
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如电话(美国贝尔)、
电报(意大利马可尼)、
电灯(爱迪生)、
飞机(美国人莱特)都算不到德国头上,
标志性的东西只有内燃机和汽车属于德国人的发明
(不过四轮汽车还是福特的贡献)。
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虽具有多源性的特点,不过起主导作用的还应该是美国。至于第一和第三次技术革命,跟德国几乎没什么关系。

有些东西现在德国也还做不出来,
而美国那么多高精尖的武器装备、电子通信、航空航天装备,
大都是美国自己制造的。换句话说,美国的很多东西,德国人根本制造不了;而德国能做的东西,美国人不能做的不多,大多属于或者是不愿意做,或者是做不了像德国人质量那么好就是了。

总之,德国民族非常聪明智慧,非常优秀,严谨认真,这谁也不能否认。
但德国人缺乏大视野、大胸怀,民族性格偏执,傲慢与自卑同在,冷漠与狂热共栖。这在个体可能算不得什么,而作为一个由这样个体组成的民族,其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干出自我毁灭的事情来。
网友说的不错,在德国物理学最辉煌的时期德国人自毁长城,疯狂的排犹,把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赶到了美国。这也怨不得别人,完全是窝里反的结果。

另外,德国人严谨认真当然是优点,但这也不能太过。比如说,人们举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德国人认真,连煮鸡蛋都掐着秒表。
而中国人干什么事都含糊,写个菜谱也是“花椒少许”,“食盐适量”。咱就事论事,实际上就这两件事来说,德国人的认真未必就对,中国人的马虎也没什么错。人的精力有限,本来煮鸡蛋这种事差个几秒钟没什么关系,况且还有室内气温等影响因素,掐秒表没什么必要。不同地域、年龄、性别的吃客口味差别不小,根据对象适当调整调料用量也没什么错,“花椒少许”、“食盐适量”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写法。

在重大问题上有时候也不能过于较真,否则只能是自我折磨,一旦崛起将会给世界带来灾难。德国电视二台(ZDF)推出的系列片《德国人》,每集的片头都重复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这有必要吗?美国南边那些州很多都是美墨战争中从墨西哥手里抢过来的,当地居民很多都是墨西哥后裔,总这么问还不都得跳海自杀?大大咧咧的美国人好像不兴这么干。

当然,中国人又是另一个极端,什么都是一笔糊涂账。
一边说1949年前中国连个铁钉都不会造;
同时又告诉你,从1895年开始,湖北枪炮厂开始生产汉阳造步枪,民族工业生生不息,生机盎然;

一边说解放前因为中国不能生产火柴所以进口洋火,
一边又给你讲“火柴大王”刘鸿生纵横商场几十年,
振兴中国民族火柴业的故事。中国人都觉得这很正常,
没什么不妥,这几千年咱就是这么过来的。
说实话,没这点“难得糊涂”的浆糊本事,
中华民族混不到现在。

美国是英国的延伸

为什么人才都到了美国?而不是其他地方?





作者:加人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加人于2018-5-07 周一, 上午7:04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加人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48843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