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007 与《孙上校》 50 年前 冷战时的故事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007 与《孙上校》 50 年前 冷战时的故事   
加人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2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3891

经验值: 330971


文章标题: 007 与《孙上校》 50 年前 冷战时的故事 (199 reads)      时间: 2018-3-31 周六, 上午12:09

作者:加人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剧《弗莱明》再现了007作者的间谍生涯

冷战高峰时还看不到中国崛起的蛛丝马迹的时候,中国就在邦德系列间谍小说中成了西方的劲敌,50年后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但邦德小说的冷战主题已经成为过去

50年前(1968年3月28日)英国著名作家金斯利·艾米斯在007原作者死后写了第一部续写邦德系列:《孙上校》。

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孙上校成了邦德的死敌,红色中国首次取代苏联成了邦德世界里面的邪恶化身。





◾ 007邦德系列小说的作者弗莱明出身英国上流社会,在二战期间作英国间谍。弗莱明1964年去世后,拥有邦德形象版权的出版社让出身小职员家庭的著名作家金斯利·艾米斯续写邦德系列。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城市扩张中出现了大量红砖建筑,红砖建筑一时成了典型的英国中产和小资的住房,也出现了所谓的"红砖大学"(英国的维多利亚建筑和伯明翰大学)。

但是弗莱明的贵族出身和上流社会交际花的太太安·弗莱明并不喜欢续写邦德系列的主意,也不喜欢艾米斯,她说艾米斯只会写出一个"小资红砖的邦德"。"红砖"与"小资"相联系,大概表现了住庄园和城堡的上流社会对住红砖房中产阶级的轻视。

英国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的维多利亚时代也是中产阶级的扩张期,伴随城市扩张出现了大量红砖建筑,有别于古老石头建筑的红砖建筑一时成了典型的英国中产和小资的住房,于是红砖那时候也成了小资的代名词。

在维多利亚时期在英格兰中部和北部兴起的许多城市中出现了不同于牛津剑桥这类古老学府的大学被称为"红砖大学","红砖大学"向不同宗教,性别和社会阶层的人开放了高等教育,深刻影响了以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

保守和反共

出身伦敦南部市民家庭的金斯利·艾米斯靠奖学金进了牛津大学。1941年他在牛津期间加入了英国共产党,但1956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讲话批评斯大林个人崇拜,苏联开始“去斯大林化”后,金斯利·艾米斯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 。


1968年3月28日英国著名作家金斯利·艾米斯在007原作者死后写了第一部续写邦德系列:《孙上校》

到1968年金斯利·艾米斯写《孙上校》的时候,他的政治倾向已经完成了从左到右的转变。1967年金斯利·艾米斯和英国其他右翼作家给《泰晤士报》写了题为"支持美国的越南政策"的联名信,支持美国政府对越南战争的立场。

金斯利·艾米斯在小说《孙上校》里面多次提到越南战争,不仅把反面人物同北越领导人胡志明相联系,而且把中国描写成北越的支持者,说中国通过北越和美国在东南亚进行代理人战争。

1968那一年,北越和南方的越共发动"春季攻势",越南战争进入激烈的决战阶段。同年捷克斯洛伐克开始的自由化运动"布拉格之春"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干涉告终。转年,珍宝岛边界冲突把中苏分裂推向战争边缘。3年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早在1957年弗莱明在他的第6本邦德小说中就塑造了一个同中国有关的形象,神秘的科学狂人"诺博士"。(弗莱明在书房)

中国当时并没有向欧洲扩大影响的力量和雄心,苏联仍然是西方冷战的劲敌。但这并不妨碍在金斯利·艾米斯的小说《孙上校》里面,中国取代苏联成了头号"邪恶国家",而且苏联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了中国侵略的受害者,小说中苏联领导人临死前还鼓励邦德努力不要让解放军的孙上校的阴谋得逞。

《孙上校》

虽然在《孙上校》中,邦德小说的成功要素应有尽有:酒色财气,异国情调,打打杀杀……但小说中最主要反面人物不再是苏联,而是中国。

金斯利·艾米斯在《孙上校》中把007置于更复杂的国际斗争背景下,特工邦德面对的环境也更加严峻。小说开始讲述英国特工詹姆士·邦德的上司被绑架。邦德在追踪过程中发现了指向红色中国的蛛丝马迹。

邦德追踪到希腊爱琴海的一个小岛上,发现了解放军孙上校策划的惊天国际阴谋:孙上校计划血洗苏联在中东主持的一个同西方搞"缓和"的会议,然后利用007和他上司的尸体栽赃构陷英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孙上校》中的一个情节是苏联间谍总部被孙上校摧毁,影射了中苏分裂和敌对的现实。小说中描写苏联间谍总部受到攻击后,除了一个希腊美女共产党员外无一幸免。


有赞扬评论说,在类似"炸鱼和薯条"这类邦德小说中, 金斯利·艾米斯的作品无疑是文学大餐。

苏联领导人临死前弥留之际嘱咐邦德和美女间谍要携手努力防止国际灾难发生。当然中国的阴谋被邦德在希腊美女间谍的帮助下破解,结局是邦德打死了孙上校和前纳粹德国军官冯·里希特。

《孙上校》出版后,评论褒贬不一。有人抱怨《孙上校》情节中暴力过多,情色过少。但也有赞扬评论说,在类似"炸鱼和薯条"这类邦德小说中, 金斯利·艾米斯的作品无疑是文学大餐。

"东方威胁"

军事历史学者布莱克说,《孙上校》脱离了冷战(美苏)两极的模式,强调了"东方威胁"。作者把"东方威胁"同英语文学中的"东方残忍"格式化形象相联系,隶属于“解放军特别行动委员会”的孙上校被描写成虐待狂,孙上校对邦德残酷用刑的情节被后来的007电影采用。



两年前中国企业接管希腊在地中海的重要港口比雷埃夫斯,把那里作为进入欧洲的门户。

同样"东方残忍"和"蔑视生命"的主题屡屡出现于许多描写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文学和历史著作中。

早在1957年弗莱明在他的第6本邦德小说中就塑造过一个神秘的科学狂人"诺博士"(Dr.No)。"诺博士"是个致力于摧毁美国太空计划的科技天才。虽然诺博士出生于北京,但他是德国传教士和中国女子的后代,后来偷渡到美国在纽约定居……

诺博士和孙上校虽然都来自中国,但前者的阴谋是个人行为,后者是国家行为。50年前冷战期间,邦德小说作者是否预见到了今天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以及中西经济竞争引发诸多间谍指称,不得而知。

50年后冷战成为过去的今天,中国致力于"一带一路"具有深刻经济和政治影响的计划,成立基金和投资银行融资国际基建发展,用直通铁路连接欧亚,在亚洲和欧洲(希腊)修建自己的港口。但在中国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的时候,却已经很难想象再有把中国描绘成邪恶势力代表的邦德小说。至少这类题材的电影会自动失去中国这个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电影市场的票房。




作者:加人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加人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9705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