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个月前,即2017年12月17日,笔者受邀在济州岛参加由Korea-China Think-Net与澳门大学组织的中韩学者半岛安全问题研讨会,提交英文报告《Ripe for Split? A Maoist Analogy before War》(《中朝反目在即?平壤“反水”前的一个毛主义的类比》),探讨朝鲜“反水”的可能性与实现“反水”的诸主客观条件。该观点受到中韩学者的一致质疑,包括韩国前任驻华大使等资深官员、学者在内,普遍认为笔者有关“中朝分裂”、“朝鲜改换门庭、带枪投敌”的担忧是杞人忧天。
首先,朝鲜不可能真正弃核。笔者此前在多篇文章中已经反复强调,其两代领导人都将“拥核”作为保障其四层核心目标的根本手段——朝鲜国家安全与生存(national security)、劳动党政权生存(regime survival)、金氏家族统治延续(the House of Kim)、最高领导人本人的生命与权力。因此,国际社会加强外部制裁只能迫使其加速发展核武。“拥核”入宪法、入党章,就是明证。试问,美国或国际社会要做出怎样的保证、付出何种代价才能让朝鲜领导人自食其言,为了签署一纸合约而自改党章、国家宪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