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是是非非(2)---从一本书名说起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是是非非(2)---从一本书名说起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是是非非(2)---从一本书名说起 (477 reads)      时间: 2016-9-01 周四, 上午2:46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是是非非(2)---从一本书名说起

《孟子注疏》这本书名里的“孟子”是指其人还是其书(《孟子》)?如果是后者,这书名显然应当写作《<孟子>注疏》才对。少了书名号,书名里的“孟子”就是孟子其人而不是其书了。这事重要吗?当然。因为孟子注疏虽然说起来语法正确但逻辑错误。逻辑错误在于我只能注疏孟子的思想,不能注疏孟子本人。可是我们这样说话说惯了,不但没有人听不懂,恐怕还有很多人认为“孟子注疏”与“孟子思想注疏”是一回事,甚至认为前者说的简洁明了,比后者念起来更上口。语言就是这样,“约定俗成”是通例。不过,语言逻辑是否也会经过这番“约定俗成”后,使得习惯了某种说法的人群因此就永远是逻辑松散,在似是而非里过上一辈子?我以为完全可能。

回到上面的“孟子注疏”与“孟子思想注疏”。如果某人认为两者是一回事的话,是否会因此(下意识地)认为“孟子思想=孟子”?果然如此,问题就来了。因为推展开去,如果我说“孔子说的‘君君臣臣’是错误的”的话,该某人是否会认为我在说“孔子有问题”,企图要打倒孔子?

中文表达里面有太多的似是而非,就连这“似是而非”也是似是而非。因为这里面的“是非”究竟说的是“好坏”还是“真伪”就难以辩明。例如,我们自小受的教育里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叫“分清是非”。可是,这个“分清是非”说的是“分清好坏”还是“分清真假”?如果是前者,一个人假的与真的莫辨,难道算得上能够“分清是非”?如果是后者,岂不更麻烦?所以,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两者兼顾。难怪人们心里常常将“是非”与“麻烦”连在一起,---“不要去那个是非之地”、“不要惹那个是非”,等等。也就是说,“是非”一词本身就是生是非(麻烦)的词,它的意义是模糊的,使用者---包括说、听双方---都可以凭感觉用它,既可以偏向“好坏”,也可以偏向“真伪”,还可以居中,甚至还可以随着人的意志通过话语解释随时在两极间移动。

窃以为上述关于“真-好合一”却同时又可以依主观意志实现“唯真”或“唯善”分离的国人特有的“是非”观,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方法。这里暂将这种是非观的形成过程留待后述,也不对它进行价值评判,先说说它在现代历史中是如何影响到国人获得知识、思想、信仰的。由于好坏与真伪判断是知识、思想、信仰形成过程中最基本的两大判断,人一旦掌握了制定何是何非之标准的权力,那就不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还可以成为神。读者如若不信,试看下面的例子。

伟大领袖毛泽东是真理的化身,至今仍然有很多的人认这个理。毛的化身为真理的标志是什么?是“实事求是”。关于这一点,邓小平如是说:“‘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以上均据《邓小平文选》第2卷)。

再看现在已被编入“维基百科”的《实事求是》词条:“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和靈魂。鄧小平對實事求是的創新在鄧小平的創新思維與創新理論中居於核心地位,貫穿於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始終。他把實事求是提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視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把實事求是同解放思想結合起來,揭示了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豐富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內容,形成了系統的務實哲學;運用實事求是方法,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邓小平时期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江泽民时期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胡锦涛时期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上面一段的点睛之笔我以为是“系統的務實哲學”,问题在于哲学如何与务实挂钩很难,是一个全人类的难题。这恐怕是《系统务实哲学》一书现在还没上架的原因。如今已经进入了习近平时期,我们当期盼实事求是的新进展。

那么,毛泽东是如何解释实事求是的,从哪里开的头?大家都知道毛走向神坛是从“延安整风”开始的。这在《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该书作者高华先生在《前言》里提纲挈领地总结道,“在多年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延安整风的大幕终于在1942年初拉开。延安整风运动是毛泽东运用其政治优势,彻底改组中共上层机构,重建以毛为绝对主宰的上层权力再分配的过程。同时,延安整风运动又是毛泽东以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彻底转换中共的「俄化」气质,将中共改造成为毛泽东的中共的过程。毛泽东在整风中运用他所创造的思想改造和审干、肃反两种手段,沉重打击了党内存留的五四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对苏俄盲目崇拜的气氛,不仅完成了党的全盘毛泽东化的基础工程,而且还建立起一整套烙有毛泽东鲜明个人印记的中共新传统,其一系列概念与范式相沿成习,在1949年后改变了几亿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也就是说,毛走向神坛是在建立了“自己的理念和思想”的基础上,“在整风中运用他所创造的思想改造”他人,对于不服的人通过“审干、肃反”加以清除,最后“不仅完成了党的全盘毛泽东化的基础工程,而且还建立起一整套烙有毛泽东鲜明个人印记的中共新传统,其一系列概念与范式相沿成习,在1949年后改变了几亿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我以为高华先生对于毛的“神化”过程的总结相当准确,只是没有说明毛的理念与思想(即“其一系列概念与范式相沿成习”)与“实事求是”的关联。

即便在中共内部,要让主要的高级干部在延安时期都信服毛泽东,其实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只用野心、阴谋、手段等来解释毛走上神坛的过程没显然说服力不够。红军到达陕北后,因为日本侵华,红军受到的国军压力得以解除,共产党得到了发展的机会。毛在此条件下正确预见到了中国的抗战必须是长期的,毛还预见到了武汉保卫战必然失败,显出了比王明、周恩来的高明之处。但他要取得以共产主义为信仰的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权,还是需要说明他的预见与所作所为都是如何与共产主义相联系的。一如高华先生指出,1937到1939年间,毛在延安苦读主要是《联共(布)党史》以及斯大林著作为主要内容的马列主义并深受列宁等把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启发,“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的讲台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概念”。

毛在报告中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子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毛的这番话可谓逻辑严密。可是,具体而言,这个“中国化”又是什么呢?

1941年5月,毛泽东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后,终于在《改造我们的学习》里解答了什么是“中国化”。毛的逻辑论述是:
1、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
2、主观主义的态度。……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3、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那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
4、提议:……就要使同志们懂得,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

所以,这个“中国化”具体做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做一切事,最终的目标是“改造世界”,----当然也就是夺取政权。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研究(求)发现“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是)。

这可是个大飞跃,不论从知识还是思想还是信仰的层面来说,这个飞跃都是超乎想象的。马克思写了十多年才成就的大砖头,原来只需四个字来解释,毛泽东就此走上神坛当然是无可非议的,而要把他拉下神坛所以也就太难了。谁有本事和胆量敢说,“实事求是”错了?! 读者如若不信,可以回忆一下,何时曾经听谁说过“实事求是错了”。毛如果曾经犯过什么错误,不过是其时其地他暂时忘了实事求是,而他大部分时间没忘。现在实事求是又恢复了,所以,一切又都美好起来。

“是”,原来就有的“好”与“真”之意,在毛的解释里成了“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于是,实事求是在毛的笔下成了真理----既好且真,又能在两者间移动而偏好偏真,或走至极端成为唯善或唯真,这一真理终于被中国人发现了!从此以后,它的解释权归于伟大领袖,直到他死为止。毛将实事求是重新界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后,第二年就开始了“整风运动”。实事求是从此成了一大利器,改造、批判、斗争、枪毙、平反、跃进、反帝、开放、赶超、复兴,等等,一切从此都是在事实求是的指导之下,成为“一系列概念与范式相沿成习”,或为好,或为真,或为真好,成了国人皆知的四个字,如今还成为很多大学的校训。

“实事求是”的维基英文解释来自毛选英文版里的翻译:Seek truth from facts. 不知道这个背景的人,要他将英文译回汉语,他多半要译作:从事实里寻真理。可这话似乎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实事求是”差了一截。这事很麻烦,因为谁都知道,发现真理的前提就是把事实弄清楚,所以弄清事实才是最不容易的事。如果事实能弄清楚了,天下的事也就都好办了----不过是根据事实做事,该干啥干啥。但那不是中国人的现代史,中国人的麻烦一向在于不知道事实究竟在哪里,因为“事实”多半已经被握有解释权的人拿去“求是”用了。等到他们把“求是”做完后,我们只要记住(或执行)人家发现的“大是”就完了。尚若记不住,那就一定是分不清“是非”,问题一定出在没有实事求是上。

你说是还是不是?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56796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