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是是非非(1)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是是非非(1)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是是非非(1) (681 reads)      时间: 2016-8-30 周二, 下午11:41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是是非非(1)

“是非”一词是我自小就从上辈那里学到的,后来又学到了“是是非非”一词。我猜想,我们大多把后者与前者理解为同义词,后者的复字不过是起到强调的作用。其它的例子还有“好坏”与“好好坏坏”、“多少”与“多多少少”、“大小”与“大大小小”、“前后”与“前前后后”等。例如,“不要去惹些是非”的意思与“不要去惹些是是非非”的意思相同,不过后者把“是非”更强调了。

直到不是很久以前,我才弄明白,“是非”与“是是非非”原本不是同义词。后者其实是主语省略后的短语,说的是“是其是,非其非”。《在线成语词典》的释义是:“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因此,“是其是”的第一个“是”是动词,后面的“其”是代词,再后面的“是”才是形容词。所以“是是非非”一词里只有第二个“是”与第二个“非”才是与“是非”一词同义。而在我们的日常应用中却不再注意这个差别,真是够是非的了!

“是是非非”的出处是《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套用荀子的句法,我就可以说:“大大小小谓之知,小大大小谓之愚”。引申开来,对于“好好坏坏”、“多多少少”、“前前后后”等也可以用同样的语言逻辑来造词语;如果将此语言逻辑熟记于心,看到这样的复字词语,就不会被表象蒙蔽了。更重要的是,这种语言逻辑用同样的一个字来表示价值与价值判断(或价值生成)两件事,省了事,却埋下了表达与理解不清的种子。

荀子继承了儒家,又开启了法家,在我眼里算得上是个是非之人。不过荀子的句法却不是他的创造,荀子之前的孔子就说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到司马迁将其录入《史记》后,孔子的话成了千古明灯。而荀子的话虽然也传了下来,可是却有了字面上的误解。这事初看起来很奇怪,因为“是”在今天同时用作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系动词。没有系动词“是”的话,我们今天根本没法说话。

细究一下,系动词“是”与“是是非非”中的动词“是”显然不是一个意思。把《在线词典》的释义拿出来一分析,就可以看得清楚:“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原来这里面第一个“是”的意思是“分辨、认识、对待”的意思。根据同样的语言逻辑,孔子说的“君君臣臣”中的第一个“君”字与第一个“臣”字也都是相同的意思。再说开去,我们用这样的语言逻辑造出的其它复字词语里的动词都是这个意思。读者你说这难道不算是汉语的奥妙?原来一个词,如“对待”,竟然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字词来表达。

再看下面两个句子:
1、两个孩子好好坏坏,隔三岔五就要吵一架。
2、两个孩子的关系好好坏坏,隔三岔五就要吵一架。
上面这两句,我们读起来似乎说的是一回事,但是你要是试图将其译成英文,中间的差别立马就显了出来。因为如果要翻译,首先要问的是,两个子句里各自的头一句的动词是什么。沿着这个问题分析起来就会至少有下面两个结果。

(1)第2句有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的动词是系动词“是”,主语是两个人的“关系”,系动词在此隐去了。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两个孩子”,动词是“吵架”。而第1句的前面分句的主语为“两个孩子”,动词在这里显然不会是像第2句那样也是隐去了的系动词,因为如果用系动词,虽然语法成立,但逻辑上便不能成立。如果主语在这里仍然是“关系”而省略了,那就成了既没有主语也没有动词,也就不能成为句子。所以,第1句的前面的分句的动词只能是“好好坏坏”。这里的“好好坏坏”就是“对待对方时好时坏”的意思,其中的第一个“好”与“坏”都是动词“对待”的意思,如同孔子与荀子的复字词语里的动词一样。第1、2句的后面的分句相同。
(2)上两句的第1句的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都是“两个孩子”,保持了主语的连续性;而第2句的前面分句的主语是“关系”,不同于后面分局的主语,因此存在着主语变换的问题。

所以,上两句一旦翻译成英文,就会有不同的句子,它们引申出的后续思考当然也就不同。第一句后面的追问必然是两人的行为(如何对待对方)----应当有什么样的行为;第二句追问的是关系---需要什么样的关系。但是在汉语的表达与理解中,这样的差别就掩盖了。

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它们集合起来也就形成了文化的特征。

以上算是我想讨论的一些问题的开场白。我还不十分确定这里说的“一些问题”究竟该如何界定,所以我便取了“是是非非”这个题目,算是随笔的总题目。每个话题之间没有严格的联系,希望有兴趣的网友一起讨论。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河边于2016-9-01 周四, 上午5:56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212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