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汉字3500年(2)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汉字3500年(2)
河边
[
个人文集
]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标题:
汉字3500年(2)
(2871 reads)
时间:
2016-6-22 周三, 上午3:11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汉字3500年(2)
二、3300年的挣扎
2、“断烂朝报”
蔡元培先生98年前在为胡适的力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下称《大纲》)所作的序言里说道中国哲学时,用了“三千年来一半断烂,一半庞杂”来形容它,期望胡的研究方法能“给我们研究本国哲学史的门径”,还说“那真是我们的幸福了!”蔡先生序言里的“断烂”一词是用典,出自王安石当年“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后人将“断烂”释为“残缺不全”,不过对于王安石是否真的认为《春秋》就如同残缺不全的朝报般毫无价值却一直争论不休。但在蔡元培和胡适眼里,中国传统哲学的“断烂”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断烂”不等于没价值,蔡把读懂这“断烂”哲学的希望寄托在胡适身上。而胡适则说,“我特地把这些做哲学史的方法详细写出。一来呢,我希望国中学者用这些方法来评判我的书;二来呢,我更希望将来的学者用这些方法来做一部更完备更精确的《中国哲学史》。”
胡适后来穷毕生精力用现代科学思维来考究古代中国哲学,可惜成果极其有限。胡适所以能够如此执著,我以为乃是他当时相信,“到了今日,这两大支的哲学(指中西哲学――河注)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五十年后,一百年后,或竟能发生一种世界的哲学,也未可知。”(胡适,《大纲》) 中国的传统读书人总少不了浓厚的“家国天下”情结,都相信或希望能够在中国的文化中发掘出深厚的思想来,不独胡适有如此期望,他以前的读书人以及今天的读书人又有多少例外?
胡适的《大纲》里最后辟有一章为《古代哲学之终绝》,专门讨论“中国古代哲学突然中道销灭的历史”。他考证说,其销灭不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而是另有四大原因,其中“怀疑主义的名学”居首,其他还有狭义的功用主义、专制的一尊主义、方士派的迷信等。且不论后面的三条原因,但说那第一条“怀疑主义的名学”是毁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第一条理由就难以让人信服。胡先生这里说的“怀疑主义的名学”是指庄子那种“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的怀疑名学,它“把那种信仰知识的精神一齐都打销了”。从此,中国的名学就再也没有进步过。“名学便是哲学的方法。方法不进步,哲学科学自然不会有进步了。”
胡适上面的最后一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不过他后来没有再写过如同《大纲》那样的著作,不知他数十年考据工作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尽管他用的是新的方法,可是却未见有把中国哲学推向前进。
其实中国自崇儒以来,读书人1500多年来就没有停止过研究中国哲学的显学儒学。那65万字的《十三经》的注疏文字加起来近3亿,是原著的400多倍(引自维基“十三经”)。人民大学哲学教授儒学专家张立文说,仅《论语》的注疏就有2000多种,《易经》的注疏达到5000种。
注疏一词说的是两件事,一是注,例如注明某个字为另一个字的同义字或异体字;二是疏,说得是某个词或某句话是个什么意思。所以要说中国古代哲学的“断烂”,除了我上一节讨论的造字的随意性引出的需要后人为之加注的问题,还有一个意思不清,需要加疏的问题。这第二个问题在我看来远比第一个问题要严重。一部《易经》的注疏达到5000种,问题应当主要是在疏。
疏与注不同,后者还有个客观标准,前者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主观偏见太多,如果原文缺乏定义的话,读者可以海阔天空,任意发挥。举个例子,《论语-卫灵公》有“有教无类”一句。这话究竟该理解为“本人授徒不分出身高低,来者不拒”,还是“本人授徒按劳取酬,来者不拒”?两种疏法都有过,不过人们多愿意信第一种,根据是那个说法才像“圣人之言”。可是孔子当年并不以圣人自居,也没人尊其为圣,他又何必要说后来认认定的“圣人之言”?再说,“有教无类”的前一句,孔子说的是,“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好像孔子对于按劳取酬倒是更为看重,事君尚且如此,授徒又有何不可?不过,不管用哪一种解释,也不过只是开个头,后面可以说的话当然是车装船载。以前面说的1比400的原文与注疏之比计算,以万字注疏一句话的现象从古至今延绵不绝也就不奇怪了。
儒学大师们如前面提到的张立文先生提到一部16000字的《论语》竟然有超过2000种注疏时,总不免提醒读者由此想见儒学的深奥。不过,问题的另一面则是,当儒学经典的注疏与原著相比不仅种类太多,而且字数超过原著400多倍,是否也正好说明原著的确存在着“断烂”问题?以胡适的见地与功力,后半生在中国古典哲学上的努力几乎毫无建树,中间的问题难道不值得深思?
现在北京大学正在编著《儒藏》,全部出齐后达13亿字!此书的倡导主持人儒学专家汤一介已于两年前辞世。不无讽刺意味的是,汤先生的一双儿女都是上世纪80年代留美而且又将下一代生在美国的新一代。我提起这个话题毫无贬低汤一介的意思,只是感叹儒学的真实感召力恐怕实在有限。
比汤一介年长16岁的另一古典文化专家谭其骧则认为,“儒家思想和未来社会扯不上关系。一定要讲两者有关系,是违心之论。儒家思想是发生在两千四五百年前的一种学问,当时社会不管是封建制也好,奴隶制也好,领主制也好,总而言之,与现在大不相同,与未来更没有什么关联。儒家思想是历史上的一种思想,我们只能把它摆在思想史中去研究,历史地对待。”“现在如要提倡儒学,事实上已经回不到孔子那里去,倒很可能回到明清时代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那一套东西上去。明清时代的社会,是《金瓶梅》里面反映的社会,是《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里面反映的社会。这40年来,一些提倡传统文化的人,总是强调以前中国比外国强,中国的落后应归结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实中国落后于西方至少已有500年历史,远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落后只能怪自己。20世纪只剩下10年了,假如还要提倡儒家文化,拒绝接受他人的优秀文化,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谭其骧说得没错,“儒家思想是发生在两千四五百年前的一种学问”。如果这个学问当其发生时不是以表意汉字记录的,而是以拼音文字记录的,恰如当年希腊先哲记录他们的学问那样的话,我们今天看到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哲学?后来的中国哲学的发展又会是个什么模样?还会有那种400比1的注疏现象?
我以为通过注疏现象而表现出的汉字问题还算不上汉字的根本缺陷。前面说过汉字的创造存在着随意性,与之相对的却是汉字创造的局限性,――早期创造的汉字缺乏表达抽象概念的能力。作为象形文字来说,例如早期的“日”字,是一个画出的“日”,读者观形会意,如同看画,当然不需定义。后来人通过读前人文字记录,久之就学会养成了这种习惯,记述不用定义,所以才有后面没完没了的注疏。可是,那些本该记述下来却因为造字不力而没字可用所以永久消失了或很久后以后才补上的那些“发生在两千四五百年前”甚至更早的学问呢?它们可能会影响两千多年汉人的思维的形成吗?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关吗?
这是我下一贴要讨论的。
(待续)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不得不赞!期待续集
--
潜水多年
- (0 Byte) 2016-6-24 周五, 上午12:03
(426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36765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