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生钱原理”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生钱原理”
河边
[
个人文集
]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标题:
“生钱原理”
(551 reads)
时间:
2016-1-13 周三, 上午3:30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生钱原理”
《借钱》其实只是想介绍一点我了解的金融知识,说明在法治国家,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所谓正常或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后面都有一些道理,不是想当然地那样简单,更不是今天日子好过了是因为资本家良心发现,明天日子不好过了就是资本家在捣鬼。我难以理解的就是那些大师,把人家数百年前赴后继不断研究的经济学理论说的一钱不值、狗屁不通,世界到了他们眼里不过是一句话就可以打发了的一碟小菜。
就说现在欧美的经济问题吧,一些能人贤者把这些问题统统归于西方利益集团的幕后操纵,买通了整个政府不说,还买通了整个经济学界为他们说假话,欺骗老百姓,好让他们发大财。这样说不知根据何在,可就是有人信,不仅信,还信得义愤填膺,火冒三丈。可是,这个买通的勾当是今年刚出现的还是久已存在?如果是刚出现的那又是如何与那些文章里说的多年的政府不作为相联系?如果是早已存在,那么过去经济情况好时是不是也是因为买通的效果?
大谈谁谁良心坏了或者好了在我看来没啥意义,因为我们实在看不见人家的良心,看见的只有人家的行为。可是
一个行为又不是可以只用一个动机来解释
,我们如何可以根据一种行为或是一种行为的结果来判断人家的良心?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如此复杂的大社会里的经济行为。在法治社会里,行为由法律来管辖,把合法的行为拿来议论人家的良心没啥意思,浪费心力,还是有凭有据地讨论这些行为的来龙去脉好。要说腐败,西方如何可能没有腐败?可是把阴谋论拿出来说些各样的“金融战争”和“大国战争”,那就真还不如100年前民国人的见识了。
话再回到借钱问题。尽管借贷活动是金融创新,有着开发个人潜力的作用,所以有利经济繁荣,但显然不是所有的借贷都有着开发个人潜力的效果。这个问题的解决在过去比较简单,通常由借贷双方自己解决。可是那样效率太低,所以逐渐发展出中间人职业,专干审核的工作,众人把自己的资本交给他,他去找要借钱的人。于是贷款成了投资活动,借钱也就成了“生产”活动,不过“产品”的形成周期较长,有时要等上很多年,例如大学生贷款就是一例,不仅周期长,也有风险,如果市场分析有误,学完了找不到工作,就出不了“产品”,相当于办个企业没成功一样。
企业办不成开办人承担有限责任,但是学生贷款如果还不了帐的话,个人该承担什么责任?现代法治国家一般都有个人破产保护法,本质上和保护企业开办人一样,使得个人在社会里的经济活动必须承担责任,但又不至于因为积极参与经济活动风险太大,会使人不敢作为。不过这样一来又有了新的问题:碰到有人借用破产保护故意赖帐怎么办?现在还没有周到的办法来防止这样的赖帐行为,只能建立信用系统,将破产人的信用分数降低,使他以后难以再借钱。像这一类的借贷形成的债务(包括公司债务)不属于国家债务,这样的债务因此也不是政府要负责的债务,它的化解得靠市场来解决。但是,如果一个社会里这样的负债情况很多的话,就会出现大量的信用问题,当然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健康的市场经济不能建立在大量的不良信用之上。这时就要有政府制定一些规则,规定构成借贷契约的必要条件,以防止欺诈。所谓政府的regulation 就是这件事。但是,如果防范过紧,虽然可以减少欺诈,但是又会影响经济繁荣。所以我们常能见到规则在不断变动的事。
那么,政府欠债又是咋回事?是不是政府也要借钱来发掘“潜在能力”来繁荣经济?法治国家里政府是个法人,如同个人一样有受保护的法律权利,政府也像个人一样受法律的约束。在这个意义上,政府也是一个“人”。所以政府也“劳动”,例如维持社会秩序、建设基本设施、开办学校、进行社会集资来支持福利事业、等等。对于政府作为法律人的各种行为一向有争议,除了政治制度方面,在经济方面就是政府是不是也要进行经济活动。古典经济理论讨论的市场。其中没有政府也来参与交换的角色,政府只是维持秩序的人。后来人们发现,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政府就在市场里参与交换,例如古代很多政府都专营食盐,或是粮食。加上后来经济危机中政府的作用,人们都同意政府必须有市场角色,争议变成倒底政府的市场角色究竟该如何扮演。
政府为人民所创造,为人民而存在,其基本职能是维持社会秩序,因此政府的经营也应当只是与社会稳定有关的行业,并且还不应当牟利,否则就会产生腐败,这就是西方对于政府的基本认识。政府的运作需要资金,资金来自税收,民主制度下由民意代表审定政府的预算决定拨款的多少。正常的情况下拨款与预算一致,于是就有收支平衡。理论上国家的所有财产属于民众,政府名下的财产也是属于民众,政府只是看管而已。不过,尽管这些内容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在实行中却漏洞百出,大社会的实际运转总是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
首先,究竟哪些行业必须由政府经营就是一个人见人殊的问题。再次,经营好坏总是由激励机制相联系,不追求利润的经营又如何保证质量?更难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原来属于家庭的责任例如养老变成了社会的责任,该政府管还是社会组织管?如果社会组织管,究竟是商业运作还是慈善运作(盈利问题)?如果政府管,钱从哪来?等等。所以今天的政府早已不是昨天的样子。早期的美国政府很小,白宫是人人可以进出,造访者可以坐下来和总统聊几句,喝上一杯茶,远不是今天的模样。因为有了经济的发展,世界的大战,民众意识的进步,各个社会集团的利益博弈,法治下的美国政府才会经过差不过250年的时光成为今天的模样。尽管有这样大的变化,美国的政府债务却不是因为要借钱来开发政府的“潜在能力”造成的。
欠了一大推国债的美国政府、欧洲政府、亚洲政府、等等,直到18世纪中叶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行国债的能力,尽管那时的欧美国家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系统。所有的借款都要有风险制约,也就都需要风险担保,最普通的做法就是抵押,政府过去借钱也要有抵押。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财政危机,急需筹钱,在税收已经不能再升,政府已经没有财产可以拿出去抵押借贷的情况下,财政总监莫里斯(Robert Morris)想出了“空头支票”,也就是无抵押物的票据,以未来美国政府的名义保证归还,通过他广泛的人脉包括当时的法国财长,在美国与欧洲大陆发行筹款,始于1778年3月,结果尽然获得成功。莫里斯的贡献使他对于美国胜利开国的功劳只排在华盛顿之后,不仅如此,美国乃至世界各国也都从此有了政府无抵押借贷的榜样。
如我在《借钱》中所说,政府多印的钞票在资产负债表上永远是负债,是要还的。货币的发明是为了交换的方便,市场里的财富由需求-生产来调节,在一个确定的时刻,它的量是固定的,不会因为钞票出来了就变多了或变少了,只会跟着钞票的多寡而有价格的变化。既然如此,印钞也就的确会影响市场行为。例如,本来市场只有100元货币流通,在此情况下一只鸡卖一元钱。如果要买鸡的人多了,由于鸡的数量未变,鸡的价格上升,人就知道鸡的需求增加,就会多养鸡来满足市场。这就是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果政府多引了钱投入市场,鸡的价格也会上升,这就会传递虚假信息,造成市场失灵。其次,钞票滥发还造成虚假收入上升,在比例税率下会让民众多交税,因此背后是政府对于民众的掠夺。也正因为这些道理,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敢轻易多引钞票。但货币又的确会影响人的市场行为,例如个人从银行得到贷款的容易程度会影响个人买房的积极性,所以现代国家还是要通过调节货币的发放来影响市场。但这种影响都是有节制的,例如美国规定M2对GDP不超过70%。这一定量是否合理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也许有着很多问题未被人们认识,但它的问题在我看来不大可能是美国的富人和政府联手坑害穷人的问题。
美国政府可以发行票据后,美国并没有成为一个负债巨大的国家,因为如果政府实行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大量负债是不会发生的。美国的负债财政是1970年代以后开始的,这方面我曾做过分析,见链接:
http://www.hjclub.info/bbs/viewtopic.php?p=2867340&highlight=#2867340
一年过来了,我的看法基本没变。通过二次分配来调节居民收入,在一些人眼里就是把一些人的钱抢过来给另一些人,在另一些人的眼里则是把自己本来该得的钱给了自己。
该得还是不该都?给钱还是不给钱?这是一个问题。不过这个问题是法治下市场经济国家的问题,因为这里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所以总是在吵架。换了政府说了算的地方,这个问题就被掩盖了,人们愤愤不平的是其他问题,包括很多人气愤美国佬尽然在大印钞票赖帐,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美国经济学”的“生钱原理”。
修改了标题。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要不是美国利益受损后对国际足联的穷追猛打,谁知道这个最成熟最有活力的单项体育组织腐败透顶呢?
--
鹰
- (119 Byte) 2016-1-13 周三, 上午8:18
(172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57695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