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又陷“疗愚”陷阱-----《论社会设计的基本原理》剖析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又陷“疗愚”陷阱-----《论社会设计的基本原理》剖析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又陷“疗愚”陷阱-----《论社会设计的基本原理》剖析 (566 reads)      时间: 2015-6-09 周二, 上午1:21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又陷“疗愚”陷阱-----《论社会设计的基本原理》剖析

我在《非说不可》的开头说,“我以为《马批》虽有精彩之处,但是就‘马克思主义批判’旨意来说,全书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方面都有‘不得要旨’的问题,...”。放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哲学编后面的是社会学编,其中第一篇是长达33页的《论社会设计的基本原理》(以下称《设计》),旨在批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但我以为该文的整个思路上也存在为“疗愚”所陷的类似问题,表现为变换批判主题,概念先行,表面看是批判马克思,实则仍然是走马克思的老路。下面是我的批评。(《马批》的链接仍然放置如下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4-LZKkC3a5HZmEzZjVkMDYtZmE4OC00M2M2LTk1NTQtNWU4M2IzNGExY2Uz/edit ,引文也依旧套蓝。)

一、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源起和失败

我以为要弄清一个历史事件,不论事情的大小,都要首先说明它的来龙去脉才行。所以我先将自己对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来龙去脉的看法做个交代。

一、1 起源―――极端科学理性

由于17和18世纪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飞速进步,加上与之相伴随的启蒙运动,人类得而第一次见证了理性的伟大力量,对理性的崇拜遂成为欧洲知识界的共识。尽管康德发现理性运用过头的危险而发起“纯粹理性批判”,但是康德还是要拯救理性,推翻旧的形而上学目的是要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铺平道路。康德首先提出人认识世界的能动作用,而这种作用离不开先天固有的先验逻辑思维。康德用先验逻辑将范畴分为正、反、合三种,用辩证法解决了形式逻辑非正即反的逃避矛盾的做法,使得哲学可以面对现实世界,化解了决断轮(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不能相容的矛盾,解决了极端理性所导致的对于科学知识的怀疑倾向,由此论证了“通过理性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具有可靠性和局限性”这一命题。但是,康德对于形而上学批判所产生的二律背反,却留下来一个大缺口。因为如果接受这个“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宇宙学、神学都是不可能的”的结论,唯心主义必然倒台,不是靠康德所说的“要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预留空间”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如梯利所分析,十八世纪仍然是唯心主义统治的世界,所以康德的哲学受到的是继承加批判。几经周折,到黑格尔那里发展到极端,―――他通过将康德的辩证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来解决矛盾问题,既避免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冲突,又将理性提高到“绝对精神”的高度。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如实地认识自然和整个经验世界,研究和理解其中的理性,这种理性不是肤浅、暂时和偶然的形式,而是永恒的本质、和谐与规律”(摘自梯利《西方哲学史》)。理性成了不仅是人的思维能力的反映,而是神赋予宇宙万物的一切的精神,没有了理性也就没有了一切,所以理性成了“绝对精神”。(摘自西本(J. Hibben)写的Hegel’s Logic: An Essay in Interpretation一书。西本在1912-1932年间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顺便提一句,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完全不是如芦笛在《魔咒》里说的那个样子。)

黑格尔思想当年的影响之大,可从罗素下面的话略见一斑:“His influence, though now diminishing, has been very great, not only or chiefly in Germany.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leading academic philosophers, both in American and in Great Britain, were largely Hegelians…..Marx, as every one knows, was a disciple of Hegel in his youth, and retained in his own finished system some important Hegelian features. ”(译文:他的影响尽管如今在下降,但至今影响巨大,不是只限于德国。十九世纪末的美、英两国主要哲学家大多是黑格尔派。...而马克思年轻时则是人所众知的黑格尔衣钵传人,他后来完成的自己的体系里仍然保留着一些重要的黑格尔思想。)

黑格尔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与他和他身后的时代给知识界所带来的冲击分不开。例如荷兰作家房龙(H.W. Van Loon)在其《人类的故事》里就有这样的记述:“在那个 工业力量仍被中世纪的条条框框 所束缚 的时代, ‘自由经济’(即蒂尔戈的‘自由竞争’ )的理想本是必要的。可是视‘行为自由’为经济生活的最高准则的情形是可怕的。工厂工时的长短只以工人们的体力为限。 一位女工只要还能坐在纺织机前,没有累得晕倒,厂主就可以要求她继续工作。为了避免儿童们遭遇街头的危险或染上不务正业的恶习,他们五六岁就被送到棉纺厂劳动。政府通过了一项法律,逼迫穷人的子女去工厂做工, 不然就会被铁链锁在机器上以示惩处。……监工们拿着鞭子到处巡视,遇到有人打盹时,就抽打他们的指关节来使他们 打起精神干活。这样的恶劣环境导致儿童大量死亡。而雇主也是人,他们也不例外地都有同情心,也真诚希望‘童工制度’能取消。可既然人是‘自由’的,儿童们也就可以‘自由’地工作。如果琼斯先生的工厂不用五六岁的童工,那多余的小男孩就会被他的竞争对手斯通先生招走,琼斯就会破产。因此琼斯是不可能单独停用童工的,除非国会颁布法令禁止所有雇主使用童工。” 房龙又说,“但是,国会被来自工业中心的代表所把持,法律禁止工人成立工会。 …….机器以惊人的速度征服了世界,要让它真正成为人类的仆人而不是主人,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许多高尚人士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就是属于上述的努力之一,要把人重新解放出来。马克思在理性主义上继承黑格尔,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的,也就是不仅认为历史的发展存在着矛盾,并且认为这些矛盾是发展的,并遵循着一定的社会规律;甚至更进一步认为人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如同利用其他自然规律一样―――来为人类谋求福祉,所以人不仅可以做到不当各种规律的奴隶,还可以成为各种规律的主人。当时的科学体系里面尚缺乏大系统理论,也谈不上认识到自然界自身也存在着“测不准”现象,所以是“科学决定论”的天下。在当时的欧洲,启蒙运动声势浩大,理性就是科学,科学就是理性,理性和科学不可分,当一个结论是通过科学的研究作出时―――例如《资本论》那样以数据和分析说话的理论,社会主义也就成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观点其实就是科学决定论,而科学理性就是人的能动性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精神-物质互变”,在不知道决定论不适于大系统的情况下而将科学理性------也就是人的能动性-------作为理解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万灵药。

一、2 失败-------科学理性不是万灵药

当时并不是没有对于决定论的怀疑,因为或然性问题是为人们的经验所证实的问题,所以在18世纪人们继续进行概率研究。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远不敌决定论的力量,最为著名的例子当数“拉普拉斯之魔”(de Laplace,1749-1827)。拉普拉斯说,多次扔硬币之所以出现正反面的平均分布,其实是人们不知道硬币的结构特点,一旦把硬币的结构特点研究清楚了,人就可以保证得到需要的结果。所以概率现象反映的不过是人的无知而已,物理学所揭示的对称性才是唯一正确的解释。拉普拉斯说概率反映的规律不是科学,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幽灵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狂热的科学理性信仰下,结合于当时的科学所能提供的知识,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才会产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都是他们时代的聪明人,在研究问题上也都是极为认真的,否则不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并毕生努力来提出自己的严格的科学论证。可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科学并不能给他们提供任何关于时空变化或测不准思想,也缺乏关于大系统的研究(胡蝶效应理论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出现),他们逃不脱历史的局限。马克思通过几十年的刻苦研究得出他的政治经济学,并认为发现了人类社会的演进规律,将社会主义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

意味深长的是,愈是科学发达的地方,对于科学决定论愈是怀疑。科学社会主义最后得以实践的地方都是相对来说科学不发达,人民相对愚昧的地方。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些地方一经应用便演变为遗祸人类的学说,因为它摧毁了人类原来在自身经验的累积基础上逐渐演进而来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人类历史上存在的人为制度过去只有一种,是经验性的,现在又有了第二种,是根据科学理性所设计的,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就是用后者强行取代前者的那些国家。(殖民主义制度则属于外力强加的制度,不是如前者那样通过内部革命进行的制度替换。

今天,因为有了上面这些教训,人类社会的设计就成了一个极其谨慎的问题,因为它太过于复杂,过快的社会结构的改变也总是难免引发动荡,是如今世界各地快速现代化过程中可以看到的普遍问题。


二、《设计》的误区

二、1 《设计》曲解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设计》的第一节问的是“社会能否被设计出来?”。但作者在论述马克思主义时取消了马氏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只强调老马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说,而不提他的辩证法了,说“因此,真正的马教信徒只能采用‘清静无为’态度,只能‘等’革命,不能‘干’革命。从列宁到斯大林到毛泽东到卡斯特罗到波尔布特,全都是违反马克思教导揠苗助长的蠢汉。”作者在这里又是使用诡辩法,将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没有了辩证法,当然也就谈不上人的主观能动性,作者后面可以方便地加上自己高见,大谈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但是这一段论述既不符合史实,也和前面哲学编批判辩证法相矛盾,同时也误导读者,―――因为正是这种“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马克思主义者“人定胜天”的狂妄之根源。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其他的历史唯物论就在于他用了辩证法来解释历史,特点就是矛盾和转化,而人的能动性就是用来对付这个矛盾和转化的。但是,矛盾和转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不断掉头发,究竟要掉落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秃头?这是一个难有标准的事。马克思把它的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在辩证法的基础上后,经典逻辑上不能解决的矛盾就可以不必回避了,但是却产生了对于矛盾和转折的界定问题。马克思后来看到人们对于矛盾和转换的解读和他预想的不一样时,甚至说过“只有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样的话,但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他开的头,他也没法不让别人去按照不同于他的理解来运用辩证法了。恰如熊彼德所说,马克思是第一个将经济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研究的人,这是他的贡献,但是他对于未来的预见是错的。如果要问为什么会是错的,我以为答案如前一节中所述:那时的科学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所以,如果没有辩证法的撑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特殊的地方。一旦加上辩证法,它就和以往的历史的解释不同了,它不再回避矛盾,所有的历史现象都可以用辩证法来得到解释。但是,辩证法除了仍然有自己的问题之外,最根本地问题是辩证法无法预料大系统里面的因果关系将如何演变,不仅辩证法做不到,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逻辑方法可以做到。马克思以为他的辩证法可以解释过去的所有问题,因此相信它也可以预料未来,结果一错到底。不无讽刺的是,《设计》作者在前面《魔咒》里刚说完辩证法毫无遇见未来的能力,这里却又拿起辩证法来引出人的能动性论证社会设计原理,只字不提批判辩证法了。

二、2 “人欲”理论概念混乱

作者因此说马克思没有意识到人的能动性问题,而他认识到了,这个能动性就是人的自私的本性,或者叫做“人欲”。所以论证一番后作者说:“我以为,‘自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生机所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社会规律。共产社会试验的失败就是因为无视这社会规律。类似地,阿克顿勋爵总结的‘权力具有引起腐败的倾向,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也是一条普遍的社会学规律。

作者这里提出了两条社会学规律:
1、 自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生机所在;
2、 权力具有引起腐败的倾向,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阿克顿)

结论是:共产社会试验的失败就是因为无视这两条规律。换言之,如果正确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就可以完成社会设计。问题首先是,作者这里说的自私和腐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自私说的是人性问题,也就是几十万年里人类为生存而形成的固有的特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于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来说,人除了知道为我,还知道合作, 所以与人合作也是自然选择的人性,这是多年来人类学研究证明了的。道理不难懂: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的人,必然难以在古代那种人是自然的奴隶的条件下独自生存。

而对于腐败的问题,阿克顿在这里说的是,人做恶时如果不受惩处就有愈演愈烈的倾向,这和前面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人性是两回事。例如,社会主义经济下的各行各业都有行业腐败,因为没有面对丢失工作的顾忌。取消了铁饭碗,这个腐败就可以纠正,但是人的自私却不会因为取消铁饭碗而改变。不知作者是根据什么理由可以将这两个不同性质的人类行为归于“类似地”?所以我认为是作者在这两个概念上存在着混乱。

二、3 “芦笛定律”没有边界

但作者正是在上面的混乱概念下进一步通过论述“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人欲”理论上导出芦氏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精英们可以依据主观模式去设计未来社会,并制造出产物来。无论设计是否符合社会规律,产物是否达到原设计目的,是否忠实于原设计,是否有重大弊病,都可以持续存在。但在开放系统中,当功利上更强大的参照系存在时,就会冲击功利设计不合理的社会,使得后者出现生存危机。但危机是否能被社会精英及时承认,承认后又以何种方式去解决,是因此造成社会持续混乱,还是成功引入先进模式,则取决于社会精英们的调适智能。

如果用这个“芦氏定律”来尝试解释某个社会经济现象,正如作者在《设计》中所示范的,读者我当然可以跟着老芦腾云驾雾,跨江过海,所向无敌。但是,我如果不用它来解释社会现象,首先来问一问它的各项定义,以及这些定义与前面的“人欲”定律的关系的话,我就难免疑窦丛生。例如:

1、“封闭系统”是指什么样的社会?春秋时期的中国和同时期的希腊的制度就完全不同,那一个算是“封闭系统”?
2、精英们的“主观模式”的根据或来源是什么?都是“人欲”的产物,还是“人欲”对于东西方的精英们具有不同的制约力所以产出不同的“主观模式”?
3、通过“主观模式”设计出来的社会不论如何不合理都可以长期存在,那么“人欲”这几千年里都干什么去了?如果是按照精英的“人欲”所导致的“主观模式”设计出的社会,在“人欲规律”下岂不就是当然合理的?
4、什么系统算是“开放系统”?当今中国比较30年前全不一样,算是“开放”的?比较美国,则也很不一样,该算是“封闭”的?抑或“半开放”的?有没有“半开放”的?如有,那里的精英如何行为?
5、“开放系统”中出现问题时,精英是否及时承认危机是由无处不在的“人欲”所影响还是受比它更厉害因素的影响?根据是什么?
6、我有这些问题是不是因为我存在着“调适智能”的问题?如何调适我的智能?调适的成功与否如何判断?等等。

原来“芦笛定理”的魔力就在于不定义,当然也就是“广义的同义反复”的永真陈述了。

三、现代“科学决定论”

如上所述,《设计》在导出“芦氏定律”前,用“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一节作论证。这一论证是通过把人类社会规律和自然现象规律做了六项对比来进行的。但这六项对比却没有说明后面引出的“芦笛定律”的各项主要概念。不仅如此,除了上面说的“人欲”规律和硬扯到一起的腐败规律之外,到底还有那些已经得到证明可以成立、并可以用来和自然规律进行对比的社会规律?作者毫无说明,但却毫无顾忌地进行了六项对比,我来回看了两遍也没有明白一向讲究逻辑的老芦的戏法是如何变的。说白了,就是先认定有这些区别,无需证明,领着读者转一圈后再推出自己的“芦氏定律”。

我们都知道,自然现象遵守因果律,人除了受因果律的影响,更有自由意志,所以人不同于物,甚至和最接近人类的灵长类也不可比。山上出现野火,猴子就会逃跑,人除了会逃跑你,还会相机行事,迎上去扑灭大火。这些能力在康德-马克思那里就是认识的能动性,但是这个能动性是和人的大脑相联系的,复杂且多姿多彩。只有当人都是奴隶时,人的行为才成为划一而有“规律”的,不过那是在把人性消灭了的基础上把人的脑子阉割后的“规律”,因此是假的。马克思的理论写的头头是道,到了哈耶克那里,哈氏也没有在理论上批判马克思,而是就社会主义实践质问说:既然搞计划经济,那么如何可能监督做计划的人?一旦做计划的人受到监督质疑,计划就没法做了,因为人对于自己的经济活动都是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搞计划经济只能不监督做计划的人,这人最后就一定是权力的总代表,因此计划经济必然是走向奴役之路!

严格说来,《设计》的思路是重拾马克思的老一套,还是“科学决定论”。不过时间相差了150多年,读起来如同时光倒流,唯有救国救民的理想仍然顽强地表现着人性的无私一面,永远存在着,也因此总是能给人以无穷的动力。

四、又落“疗愚”陷阱

《设计》长篇论述,详尽各种问题后,最后一段开头写道:“在这种情况下,咱们可做的就是疗愚启蒙。但中国人能否最终具备足够的智力素质领悟民主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尚在未定之天。...”。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如果有个问题,那个问题一定可以用愚昧来解释,因为一切都是来自思想,所有的问题也就是思想的问题。可是,这不是同义反复又是什么?

读者不要以为我不同意《设计》里所推荐的社会制度,我其实同意很多芦笛的观点,包括他认为数学和形式逻辑的产生过程是一样的这样的看法,更不要说我自己所生活的民主社会是我的自愿选择。对于使用辩证法来论证社会规律也不没错,因为不过是使用一种逻辑方式而已。问题在于作者的目的写明是批判马克思主义,但行的是另一套,误导读者。

收于《马批》的另一篇文章《门外汉妄谈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说明作者不仅已经知道迈克尔-波兰尼所分析的两种人为秩序(自发秩序和设计秩序)的差别,并且还用它来批评“马克思的空想经济学”,但是作者还是不顾自相矛盾照样把《设计》也收在《马批》里。这只能说明人一旦觉得自己手上把握着真理,尤其是救国救民的真理时,人就容易选择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正确,大脑不受意识的支配,陷入泥潭也浑然不知。是人选择的问题决定了人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解题,而不是思维方式决定人选择什么样的问题来思考。

我以为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需要批判,但不是像《设计》这样的批判。《设计》的批判,首先把辩证法从马氏的历史观里取消了;然后把辩证法接过手来制作不给定义的“芦笛定律”;最后来论证已经被证明行不通的、建立在科学理性决定论上的关于人类社会的“社会设计”。所以《设计》不过是重蹈马克思的覆辙,论证的只是“疗愚”的必要性,在“如何救中国”的伪命题上又一次掉入陷阱。这要这样的思路不变,作者就会不断重复掉入陷阱而不知觉,有同样思路的读者也会浑然不知,失去基本的批判精神。

红字内容为修改后添加。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9286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