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李万春与李少春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李万春与李少春   
lemon25
[个人文集]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8/08/03
文章: 2974

经验值: 119907


文章标题: 【转帖】李万春与李少春 (787 reads)      时间: 2015-5-11 周一, 上午2:32

作者:lemon25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李万春从登台到成名

梨园惯例,多是老生旦角挑大梁,因为这两行角色的戏多。以武生挑班而且时间很久的,当推杨小楼,自清末以迄民国二十七年(1938)他逝世以前,几垂三十年之久,占一世纪的四分之一以上,不能谓非异数。杨宗师以次,少壮派武生自领一军的,只有李万春和李少春。李万春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起挑班,在民国二十七年以前,和杨老板的永胜社,是北方只此二家的武生班子。二十七年春杨小楼仙逝,秋天李少春到北平挑班,北方算是又维持了两个武生班子的局面,这也是一项巧合。李万春和李少春谊属郎舅,但却因同行关系一度酿成“二李之争”,达四五年之久,是当时轰动南北的菊坛大事。笔者和他二人,相当熟稔,下面不妨就他二人家世、师承、挑班经过、剧艺特色、个性和“二李之争”的前因后果,谨就所知,一一道来,聊供谈助。

李万春的父亲李永利,河北省雄县人,身材硕伟,武功坚实,是一位名武净。久居南方,与武生李顺来(李砚秀、李凤翔的父亲)经常合作,像《收关胜》、《白水滩》等,都是拿手好戏。万春的母亲孙氏,天津人,生得白白胖胖,非常福相。姊妹四人,她行大。孙家二小姐嫁与针灸名医张少骞;孙家三小姐嫁与武净李德春,艺名小玉柱;孙家四小姐嫁与武生萧春亮。李萧二人在民国十九年(1930)到二十一年(1932)左右,在北平还都曾搭班唱戏。

李太太所生五男二女,长子万春,字鸣举(万春后来办小科班取名鸣春社,这个“鸣”字就是从他的字上取的),是清末宣统三年辛亥(1911),出生在大连,那时李永利正在那里演戏。次子桐春(在鸣春社科班时名李鸣俊),三子庆春,四子不幸在吃奶时期就夭折了,老五环春。万春、庆春、环春,大大眼睛,都像他们老太太;桐春则长得毕肖他们老太爷。长女也在幼时夭折,次女蕙英,也长得像妈妈,因为她成了独女,又娇憨可喜,颇得父母宠爱。后来嫁与北平戏曲学校毕业的武旦李金鸿,可称一对璧人。

李永利在万春出生以后没有几年,就不在南方各地再跑码头演戏,同时也略有积蓄,就北返在故都定居,息影舞台,以课子为乐了。他的武功坚实,得自幼年挨打用苦功,往下传时,当然也是用严厉的传统方式。但是万春生得浓眉大眼,细皮白肉的,又是长子,舍不得打。因此万春的武功,能打能翻而不能摔;虽说武生不比武净,但是像《冀州城》那种戏,也是要摔的。到了桐春开始练武功时,他生得不如乃兄漂亮,又是老二了,李永利也就舍得打了。因此,桐春能打能翻也能摔,尽得他父亲武净剧艺的薪传,所以论起武功来,桐春要比万春瓷实。后来在万春的下把青黄不接时候,桐春很助万春一臂之力。来到台湾以后,先后任虎啸、大宛剧队队长,现隶联勤明驼剧队。他的《艳阳楼》高登,把纨绔跋扈、飞扬浮躁的身份,刻画入微;而开打的勇猛彪悍之处,完全乃父路数,一时无两。最近几年身体发福,大打是卖不动了,但扎靠的戏,大将风范,台风非一般后起所能及,尤其关戏,已成今日菊坛一人了。庆春除了有点基本武功以外,学大小花脸,小时候常在万春的本戏里串上一角,像《红孩儿》,他演红孩儿的幼年。后来在鸣春社里,偶尔贴一出花脸戏,在《济公活佛》本戏,他就饰演济公了,他始终追随他大哥左右。老五环春,是李家幼子,从小也娇生惯养,可以说没有学什么戏,他到台湾时,还不到二十岁,从他随桐春在虎啸剧队时起,才开始练功学戏。不过人很聪明,进度也快,在1952年,一出《伐子都》轰动台北,从此正式迈入剧坛,现隶陆光剧团。他的扮相和万春有虎贲中郎之似,嗓音也像,尤其台步,更是“李门本派”,是台湾的名武生之一。

李万春生得不高,身材中等,适于短打,不宜长靠,于是他展长掩短,专在短打戏上用功夫。加上扮相英俊,有嗓能唱,亮相边式美观,开打干净利落,尤其绝顶聪明,反应极快,戏路宽广,博学多能,所以他是杨小楼以次,可说是武生界的泰斗。直到李少春北上挑班,才算遇上了劲敌,所以“二李之争”,在自然环境上,便有了潜伏的趋势。

在谈李万春开始唱戏,搭班之前,先要谈一位梨园名人,才能把万春的演戏史连贯起来,这人便是俞振庭。 俞振庭是绰号“俞毛包”的老辈武生泰斗俞菊笙之子,与尚和玉、杨小楼是以师兄师弟相称的。他最拿手的戏是《金钱豹》,叱咤风云,真能演出兽性来,那种犷野凶悍的气氛,为杨、尚所不及。但他就是这么“独沾一味”的一出好戏,其他会的戏不多,演得也不精,不但不如乃父,也比不上杨、尚两位师兄。因为少年斲丧过甚,武功退化得很快,民国十一年(1922)以后,就不大上台了。但是此人演戏虽没有多大成就,却有一样长处,善于组织,而且头脑灵活。他在清末起就组织了一个双庆社,遍邀各大名伶在他班里演出,自谭鑫培起,杨小楼、余叔岩、四大名旦、王又宸、高庆奎、马连良等,都搭过他的班。一来他是名父之子、梨园世家,大家都有点渊源,他来邀请不好意思不答应。二来,他在台下也是“小毛包”,颇有点恶势力,又养了一群武行,大家都有点惧怕三分,他来邀也不敢不答应。同时有些自南方北上的角儿,打算在北方立足,还要先到俞五爷(振庭行五)那里挂号,如能搭他的班儿,有许多方便。像民国八年(1919)盖叫天北上,以后的瑞德宝、黄润卿,都是搭他的双庆社。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双庆社才解散,而在他成班双庆社这二十多年里,真赚了不少钱。同时,因他头脑灵活的关系,除了能在台上翻老戏、排新戏以外;北平的开始演夜戏(以前都是日场演戏,唯有义务戏才能晚上唱,俞振庭常藉名义演义务夜戏,久而久之,营业戏也能晚上演了)和男女合演(以前一般戏班没坤角,女角自有坤班,就是清一色女伶)都是创自俞振庭,开风气之先。除了双庆社以外,俞振庭还有一个斌庆社。一方面是科班,教些学生,以武戏为主。有名的如毛庆来、范斌禄、苏斌太、刘斌升、于斌安、高斌峰、殷斌奎(艺名小奎官、工大小花脸)、王斌芬(老生)等,尤其造就不少武行人才。在北平听武戏,有些戏单上没有印上名字的武行,大部分是富连成社出来的。有少数一出来就挺着胸的,就是斌庆社的学生,老听戏的一看就能分辨出来。另外,吸收一些搭班唱戏的童伶,老生如王少楼、五龄童(王文源)、杨宝森、马最良。武生如他弟弟俞华庭、俞赞庭,和外甥小振庭(即孙毓堃),及刘宗杨。旦角有魏莲芳、俞步兰(青衣,小生两门抱)、小翠花(出科以后)、小桂花(即计艳芬)、小荷花(于莲仙)等,是为小班。俞振庭把成名的大角,安排在双庆社;他的学生和搭班童伶,以及尚未成名而有起色的角儿,安排在斌庆社。有此大小两个班儿在手里,在民国元年(1912)到二十年(1931)这个阶段,可以说纵横北平剧坛,蔚为一时权威。民国二十年以后,不但搭双庆社那些大角儿们,都已各领一军,独自作战。就是搭斌庆社那些童伶们,也已长大成人,各自成班搭班去了。这两个班子,相继解散,俞振庭生活遂逐渐进入窘境。民国二十五年(1936)冬,梅兰芳北返,除了演短期营业戏以外,还演了几场义务戏。俞振庭抱病去看梅兰芳,请梅帮他唱一场搭桌戏,梅慨然应允,并联合俞的师兄杨小楼,合演一场《霸王别姬》,自然上座满堂,所获甚丰。俞振庭在上演之夕,亲到后台去道谢,他那年才五十七岁,但已老态龙钟,走路都需人扶持了。得了这笔收入,算是维持了些日子的生活,到了民国二十八年(1939)一月二十一日,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岁。

李永利在家课子,除了李万春的武生戏以外,又收了个徒弟,并且认为义子,就是蓝月春,让他学武净,充万春的下手。两个人因为是一个师父教的,又同时在一起练功学戏,所以开打的把子,严丝合缝,得心应手,在台上有如“一颗菜”(梨园术语,喻有条不紊、整齐划一的意思)。

李万春戏学得差不多了,需要出台了,就在李永利缜密考虑之下,开始搭班斌庆社。因为那里的武行人多,演武戏方便;同时,俞振庭也能捧人。俞五爷呢,也欢迎这位将门之子,给斌庆社增加生力军,双方一拍即合,于民国十二年(1923)九月八日,正式在斌庆社出台,地点是前门外大栅栏三庆园,演白天一共四出戏:(一)俞华庭《恶虎村》。(二)杨宝森《上天台》。(三)五龄童、俞步兰《御碑亭》。(四)李万春、蓝月春的《两将军》。 《两将军》就是《战马超》,又名《葭萌关》,在此以前,北平都是这么贴法。改名《两将军》,也是俞振庭的噱头。那年李万春十四岁,不但打的紧张火炽、干净利落,而且扮相英俊漂亮,真演活了“锦马超”。蓝月春不但功架稳练,脸谱好看,而且配合得好,两个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也好似“活张飞”。马上一炮而红,轰动九城。从此李万春在斌庆社奠定基础,在十天戏里,总有八天他演大轴,而且《两将军》这出戏,也红得发紫,观众百看不厌,贴多少回,多少回都满堂。
在民国十七年(1928)北伐成功,政府南迁以前,北平是北政府所在地,市面繁华,堂会戏极多。在民元到民十二年这个阶段,除了谭鑫培没死以前(他是民国六年故去的),有谭的演出才算名贵以外;另外就以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的戏才算名贵,称为“三大件”(比喻酒席上的燕窝、鱼翅、海参)。但是到了民国十二年李万春出台以后,除了“三大件”以外,还要有一出李万春、蓝月春的《两将军》才算名贵。在堂会戏里,演出的名伶们都要先向本家儿道喜或拜寿。李、蓝两个人才十三四岁,穿一样的袍子马褂,万春是粉妆玉琢,月春剃个光葫芦头,憨状可喜。进门一磕头,本家和来宾认为是可喜好玩儿的场面。那时虽没有明星的头衔,大家都以明星目之,把那些名伶们,反倒认为等闲了。于是越哄越普遍,这出《两将军》变成必不可缺的堂会戏戏码。


================================================================================================

李万春与李少春的猴戏

李万春和李少春郎舅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传奇般的人物,李万春是三十年代的武生祭酒,李少春是四十年代的武生泰斗,而且他们都是京剧“北戏南功、南戏北演”的代表人物,又都擅长演猴戏。少春先生的武生戏从姐夫哪儿学了很多的活儿,借鉴了很多万春的舞台表演手法,万春先生对自己的小舅子也是有求必应,所以当少春在京津以文武戏蹿红时万春基于对自身艺术基础的自信并没有感到有很大的威胁,可是在得知少春也演猴戏后,万春震惊不小,于是哥俩就扛上了,形成了二李争春的局面。两位大师虽然都堪称京剧武戏之泰山北斗,可他们的表演风格却是大不相同,特别是猴戏,可以说,李少春的猴戏得之姐夫的花惠最少,区别也最大。

1、脸谱扮相:万春先生的猴戏得承载涛贝勒爷的真传,勾的是倒栽桃,腮帮子呢两块肉鼓鼓的,这种脸谱十分生动,易于表情,将猴子活泼可爱的习性刻画的惟妙惟肖。

少春先生的猴形脸谱学的是杨派,因为和杨宗师的脸型不同,勾的是葫芦形,显得大气威扬,因为孙悟空不是普通的猴王,他是一只神猴、仙猴。

2、舞台造型:万春先生扮相造型猴气十足,无论动作如何多变猛烈,最后落式的猴形均非常生动,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那么的美、俏,但绝不是人学猴,而是标准的猴学人,同时表演中又投射出王者的威风,是一只地地道道的美猴王。
少春先生的扮相尊杨派,属大气派的猴王,气势十足,猴形似像似不像,但造型中给人感觉其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是典型的仙猴。其境界已高于猴学人,而达到猴、人、仙三位一体。

3、艺术手法:万春先生虽然是“北戏南功”的代表,可是演猴戏却很少借鉴南派技巧,身段边式简洁大方,稳重凝练、交代清晰,武打也是以简代繁,新编套路层出不穷,出手和翻扑不多但规范而养眼,注重刻画角色的性格,动作表演十分风趣,观众喜闻而又乐见。其次万春先生对服装极为讲究,猴衣样式华丽多变而且设计非常新颖,比如“五百年后孙悟空”中开始翻山脱困时的毛猴打扮到皈依唐僧后的亮丽彩服形成强烈的对比,非常耐看。其三万春先生的舞台寿命很长,他年过七旬尚能演“闹天宫”,举手投足间依然是那么的灵活、优美,开打不经意中突然一个虎跳,势缓而力足,恰似一道彩虹划过,美不胜收,巨灵神的八棱四方锤被打落,万老连看也不看,脚尖一挑大锤飞起砸在巨灵神头上,当时将笔者惊得目瞪口呆,根本想不到演戏的竟然是一古稀老人。

少春先生经几位名师的严格调教,武功身手堪称近代武生中最全面、最卓越,所以他的猴戏表演手法也比其他演员更加丰富多彩,他吸收了很多南派武功技巧,借鉴了许多其他剧种甚至是海外的艺术技法,然后再经其绝世身手以杨派的风格加以表现,显得举重若轻、潇洒自如,虽然惊险刺激却给人美观大方之感。比如水帘洞的翎子特技,闹地府撑杆跃上三张高台,擒魔荡寇撑杆落地耍转体,智激美猴王中三套罗圈椅、高前扑窜入两米多高仅容他身子钻过的塔孔、扮女装走小翻换衣不露丝毫痕迹,偷桃盗丹中起高飞脚越过水果盘落椅,十八罗汉斗悟空中十八套打法、十八套出手等等,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少春的武打慢似少女勾线、快似疾风闪电,节奏变化极大,而且处处都透射出帅气、仙气,其手法之纯熟、衔接之巧妙,举世不作第二人想,业界对他的武打技巧始终推崇备至。

所以说,杨小楼先生的猴王是神猴,高高在上,让人仰视,李万春先生的猴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实可爱的美猴王,而李少春先生是赋予神仙气质、优雅隽永的美猴王。
================================================================================================
上回说到少春和梅老板同台,在戏剧舞台上初露头角。 其父李桂春,工老生,且宗
黄派武生,戏路颇宽,大红大紫,在业内名望极高。他在连台本大戏《狸猫换太子》
中,先演陈琳,后饰包公,久演不衰,赚得不少包银之后,李家在天津旧奥租界,
购得楼房一幢;布局讲究,院中有楼台亭阁兼小桥流水,十分排场,可与达官贵人
之居媲美。但好景不长,李桂春在他的最后一次演出《打金砖》时,出人意料地摔
在台上,摔成轻微脑震荡。从此只得忍痛告别舞台。李少春便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
担。

1938年,名宿杨小楼谢世后,活跃在舞台的“二李”领一时风骚。“二李”指的是
李万春、李少春。但他们并不是亲兄弟。

笔者先对李万春的背景做一番简述。万春同样出身梨园世家,父亲李永利,乃河北
雄县人士,武功坚实,习净行。李万春,1910年生于大连,生就和少春相似的中等
身材,专攻短打戏。

李万春五岁就随父练功学戏。李万春七岁就在上海以“客串李”登台献艺。随后在
苏杭一带演出。改名李万春。当时正值马连良抵沪演出,李万春深得马先生青睐,
从马先生学了了《南阳关》、《李陵碑》、《打棍出箱》等戏,为进一步奠定了他
唱念的实力。十二岁,李万春在北京曾随一位前辈演了三天打炮戏:《战马超》、
《珠帘寨》、《四郎探母》,被京城誉为“童伶奇才”。他文戏问艺余叔岩,武戏
投师杨小楼,两位大师认真传艺,对他宠爱极至,均收认他为义子。后又得到梅兰
芳的提携,随同梅先生到沪演出,四十年代初,他开办“鸣春社”科班,培养学生
近300人。排演了很多新戏。如《田七郎》、《大树将军》、《佟家坞》和《十八罗
汉收大鹏》等。

这二李相争称雄在当时的京剧界曾引起一些纷争。二位豪杰年龄,武功和唱念功夫
上都相差无几,而艺界同行争气好强,凭本事赚钱本是无可厚非之事。

1940年,李少春回北平,率先亮出了《战马超》和《群臣宴》。李万春见了,心中
不悦。 他心想:这《两将军》分明是我的成名作,你冒出来较啥劲?而第二天,李
少春又贴出了《水帘洞》的海报。李万春愈发不爽,我演猴戏,你也动猴戏?明摆
着跟我较劲儿!

李万春立马在庆乐园贴出全部《四郎探母》和《水帘洞》的广告,把不少观众给拉
过去了。据载,当时李少春票价前排一元二角,只有上座半堂;而李万春票价二元,
竟是上座满堂,算是万春赢了首局。

接着,少春新排了《智激美猴王》,连演爆满,口碑极好;爱猴戏的人,纷纷评说:
“这可比李万春的猴戏精彩多啦!”

李万春闻此等议论,好胜的他,气急中赶排了又一个武生戏《十八罗汉斗大鹏》,
针对李少春的《十八罗汉斗悟空》。

李少春、李万春争了三四年,两位豪杰都在演艺界也都站稳了脚跟,被没两败俱伤。
而各自的粉丝队伍也相继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介的平静,他们也因共有打回
力球的爱好而成了哥们。“二李”和好后,合作频繁:先是串过两次戏《大登殿》
和《四郎探母》;后又再次贴出大型广告《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压大轴的
是《铁鸡公》。这种空前的演出,给大家传递出一个令人欣慰的信息:,“二李”
之争变成了“二李”之和,也是戏坛一段佳话。

一代名伶李少春的幸与不幸 (3) 少春的婚事

李少春的婚事,也出现波折。他作派潇洒,思想新潮,爱上了北平戏曲学校的女生
侯玉兰。

候玉兰对艺术有着同样的执着的进取精神,她和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并称为 戏
校的“四块玉”。1939年她戏校毕业后随言菊朋到上海演出。她高超的艺术水平和
正派的生活作风,都给上海的同行和观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第二年,她又与奚啸
伯挂并牌同赴上海演出,他们合作的《宝莲灯》、《红鬃烈马》、《四进士》等戏
得到好评。演出同时,还学会了昆曲《琴挑》、《思凡》、《惊梦》等以充实自己。
她常向程砚秋大师请教,把她学过的一些传统戏,请程砚秋加以调教,使她在学习
程派方面有进步。

李少春、侯玉兰婚事本已定了,不料又节外生枝。天津意租界,有个王姓钱庄经理
的小姐,单恋李少春。而李少春父亲李桂春又天生好赌,不论麻将、牌九、马场、
五花八门,来者不拒。日久天长,李桂春欠下了无数赌债。无形中,都有那王经理
给接济了,也就是只给他付赌账,不要他还债。有一次,李桂春又向王某人开口通
融,王的脸有难色,然后提到他女儿对李少春的倾慕。李桂春慨然允诺了这门亲事。
李少春听见这消息,心如刀割,便直接和王小姐面谈。谁知王小姐不以为然,说只
要李少春同她结婚,其它的事她一概不管。李少春从小敬重和孝顺父亲,只得答应
与王结婚。侯玉兰虽早就情定李少春,亦是独立自尊一女子,不愿和李少春草草走
到一起。失望之余,她毅然搭班奚啸伯,演红了程派青衣。一度被称为“女程砚秋”。
但只因情事失意,心绪不佳,一度辍唱,并抽起了大烟。

李少春听闻此事,匆忙从沪奔赴京城,对玉兰加以抚慰,并将她安置于北平东城苏
州胡同。从此他一人担起内屋外室几十口之众的生活,并供奉岳母家的鸦片烟费和
父亲的赌资,这一段日子他几乎苦到不行,除了拼命唱戏没有别的法了!

李少春尽获家传。他的《打金砖》唱摔更比小达子跟精彩,每场必满。其实演戏的
最怕便是这《打金砖》:摔完了即唱,唱完了即摔,简直把人不当人!话虽如此,
每赴外埠演出,老板要求打炮戏必是《打金砖》,搞得少春不唱都难,也算是盛名
及养家糊口之责所累!

他曾对人苦笑道:“不成啊,包银的定金,都让老爷子使了,不去不行;这等于一
半还账,一半赚钱。”

不过,少春,玉兰最后有情人总成眷属,婚后情深意笃,生下一子,名“李宝春”,
似乎也是对他们那“一段情很苦,两心却依然”的情感磨难的回报。

候玉兰和李少春婚后,两人经常一起钻研艺术。他们合作过《打渔杀家》、《四郎
探母》等剧。建国后,她也加入中国京剧院,曾与李少春合作演出过《野猪林》,
排演过新戏《探府记》和现代戏《白毛女》和《林海雪原》等。十年动乱中,李少
春受到冲击、批判,她与他同忧共难。

1975年李少春被迫害致死,她也在1976年因病去逝。因为他俩不赞成儿子宝春学艺,
而宝春又在十八岁那年在奶奶的特许下报考了戏校。报考的那天,老师们惊讶地发
现:李少春的儿子竟然不会唱京剧。他在应试时,唱了一首<<东方红>>。李宝春数
年前在台北市自主了一个京剧团,从此常居台北;偶尔也回北京演出。
================================================================================================


从李小春想到李少春



07/24/2003/14:37
华夏经纬网


前奏
七月上旬李小春来到上海,在劳动剧场演出,轰动申江。他在后台感慨地说:"咱三代人站过这舞台。"他说的三代人,指的是他祖父李永利、父亲李万春和他自己。其实不然,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久的,乃是他四舅父李少春。

劳动剧场原名天蟾舞台。最早在南京路,永安公司新厦七重天旧址,约于三十年代迁到现在劳动剧场地址(福州路),李永利早已息形舞台了。李永利在上海走红的年月,是在民国初年,先在中舞台,后在老天蟾。他演武花脸,功深底厚,武功超群,主演《收关胜》,能从四张高的桌子上,"摔抢背"翻下,至今犹为上海老观众所称道。与李春来、杨瑞亭同台合作甚久,李春来演《白水滩》,他配青面虎。

李万春生长在上海,自幼随父学戏,在大世界练功,又向老伶工牛松山学武戏,向项鼎新学老生。文武戏都有很好的基础。后来北上在俞振亭办的"斌庆社"科班,搭班学艺。十二岁出台,童伶时代就红极一时,负盛名六十年之久。他曾向武生泰斗杨小楼请益,自与李桂春的大女儿结婚后,又学了不少黄派武生戏。谁的武戏也没他会的多。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大演员,他的儿子却成了他舅父李少春的继承人,这难免令人不解。其实事出有因。这对李小春说来,真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从小达子说起
民国四年的上海,新舞台"礼聘全球第一须生"谭鑫培来沪演出,丹桂第一台是冯子和、麒麟童、时慧生、杨四立;大舞台挑头牌的演员就是这位小达子。小达子原是梆子班老生,后改皮簧专演黄派武生戏。他有一条唱不倒的好嗓子,调门恒在正宫调以上。高歌一曲,响遏行云,不但文武兼能,还善演黑头。他演包公闻名上海,唱戏卖力,做工认真,是典型的海派。在表演上虽说过火却极能迎合小市民心理,而在观众树有绝对的威信。因而久占大舞台,历数年之久,营业始终不衰,每月包银高达银元两千之巨。所以上海人说"梅兰芳包银再大,只能几年到上海演一回,小达子一年要挣好几万。梅兰芳也比不了他。"可见当年他是红到如何地步了。

小达子的大女儿嫁给了李万春,二儿子就是近代最优秀的京剧演员李少春。小达了盼子成龙,家教甚严。少春总是唯命是从。那时他一心想叫儿子继承他的衣钵,按照他的戏路走下去。然而少春却和他背道而驰,从小就是"京朝派"信徒。时常在他父亲出去打牌之际,偷着收听谭鑫培、余叔岩、言菊朋等人的唱片。长年累月,余派的唱腔渗透到他幼小的心灵,他父亲教给他的唱腔,却不在意。只有小达子那出拿手杰作《打金砖》(原来小达子在大舞台演唱时,叫《二十八宿上天台》),算是他唯一的李门本派家传戏了。

李少春成年后,小达子就叫他上台锻炼,在他演的连台戏里,充当个角色,少春虽然想唱戏,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终于向他父亲吐露了自己毕生志愿--要走京派的路子。小达子一想京角能赚大钱,也就不再固执了。给他请了两位名师:一位是专教余派戏的陈秀华;一位是专程杨派武生的丁永利。那时小达子家住上海牯岭路人和里,对两位老师优礼相待,为少春日夜加工。李少春后来能集杨、余二家之长,成为唯一文武兼优的演员,除了他勤学苦练,主观上努力外,陈、丁教导之功不可没也。

北上演出开始
一九三七年,小达子带着两个儿子李少春和幼春来到天津,因为天津是他的老家,准备叫少春露一下子,正好袁世海、王泉奎、李宝奎、高维廉、阎世善这批人,从外地演出回京,路过天津住在惠中饭店,遇见中国大戏院孟经理,当晚孟就请这批人吃饭,说是"有个李少春要演五天戏,要找好的配角,你们来了再好没有,千万帮忙!"他们不知李少春是何许人,一听是小达子的儿子,都怕戏路不对头,凑合不到一块儿,婉言谢绝。结果由于这位孟经理说好说歹,情不可却,大家就答应下来,头天打炮戏李少春双出,前面《击鼓骂曹》,后面《两将军》,旦角赵金蓉中间演《玉堂春》,台下观众只有二、三百人。等到李少春的弥衡出场一打引子,在后台扮戏的人一听,"确有来历","不是蒙事",大家对他已经初步有了好印象。等到《两将军》一上,英俊威武的扮相,和前场的《骂曹》的老生,判若两人。张飞出马,他一个亮相,"鹞子翻身",单条腿一立,博得满堂彩声。等到后来马超卸靠,开打,一个"跺子"下来,"乌龙绞住"踹张飞一个"枪背"、一摔甩发,那个干净俐落劲儿,使台底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天津的戏最难唱,李少春一炮打响,有口皆碑。观众蜂涌而来。五天演毕,欲罢不能,"中国"坚决要他唱下去,他提出一个条件,必须袁世海、李宝奎这批人为配,"中国"只好再向他们去情商,把这几位好佬留了下来。只是旦角赵金蓉病嗓,无法继续,于是约来了侯玉兰,抵补赵金蓉之缺。

和侯玉兰恋爱
李少春出台的当口,正是北平戏曲学校解散,学生们各投门路的时期。当年戏校有所谓"四块玉",指的是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李玉芝。她们虽然都是旦角,性格却不尽相同,其中的侯玉兰,忧娴贞静,庄严端重,平时沉默寡言。她艺宗程派,唱做兼优,但始终为人跨刀,未能独挡一面,这大概和她的性格有关。这次来抵师姐赵金蓉的缺,原本也是为了扬扬名声。不期这位同台的主角,是一位将门之子,英俊少年。当时侯对他的戏,也存在派别观念,和他合唱《二进宫》,还忍不住笑他扮相带乡土气,可是对他的人品,却有几分爱慕。李少春呢,那时已二十光景,他在上海时,很少与外界接触。如今和这位异性期夕相聚,她那淡汝素服,不事脂粉和外表,对他产生了惑力,因而一见钟情。当时李家住在天津河东六安街五号,他每天推说要排戏,总是早点出去先要到侯玉兰处去串个门,再上戏院,日久天长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后来李少春入京,小达子爱财,为儿子娶了天津开银号人家的女儿,硬把旦角换了男旦程玉菁,可是他俩的爱情,始终不渝,海誓山盟,有情人终成眷属,到头来侯玉兰和他同甘共苦,从一而终。这些都是后话。但想到少春,必会想到玉兰,这一对也可以说是同命鸳鸯了。

拜余叔岩为师
在天津,李少春演了个夏天,计划秋凉入京。那时少春有了一位得力的助手,就是号称全能的李宝魁。他是李寿山(大老七)的孙子,武生李菊笙的儿子,家学渊源。而且唱过梆子,跑过草台班,后来又专工里子老生,是一位见多识广的戏包袱。由于他老生、武生、老旦、小丑、文武昆乱无一不精,又会编戏,排戏,所以被誉为全能。初出茅庐的李少春得他的臂助,如鱼得水。少春恐怕自己的戏少,到了北京(当时称北平)唱不开,李宝魁就为个在猴戏上动脑子,首先为他排演了《智取美猴王》。并设计了许多新的开打,少春自己又按上"出手",更见新颖出奇,演出之后大为轰动,被誉为"化学把了"。可是这样一来,却触怒了以演猴戏驰名的他的姐夫李万春。并迁怒于泰山。在北京巾演全部《扒蜡庙》时,海报上注明"准代收武七达子"。这时小达子原想化干戈为玉帛,叫少春到京后投拜余叔岩,专学老生去,又苦无门路。正巧他在回上海料理私事回天津时,在火车包厢里遇见两位陌生人,一经谈起,才知道他就是小达子。这两人一个姓张,一个姓李,都是敌伪时期的化北头面人物,说是愿做曹邱。后来李少春就是经过这位李育君的介绍,进了余门的。
一九三八年李少春到了北京,梨园公会派人到站,锣鼓齐鸣,热烈欢迎。不久由陈椿龄组班,在西长安街新开的新新大戏院演出。津京近在咫尺,盛名早已为京所稔,因而演出以来,座无虚席。一面即去余府拜见。余说"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让我看了戏再说。意味着值得我教,我才肯教之意。结果请余叔岩全家,接连看了三天戏,余叔岩点头了。这才举行拜师礼。第一出教他的是《战太平》,但未说戏前先对他言明。从今开始,未把文戏学好之前,只许他演武戏。这对当时武戏会得并不太多的李少春来讲,是将了他一军,由于师命难违,也只好另谋对策。首先借用永光寺西街全福会馆的院子用土垫了个台,搭上席棚,做为练功排戏之所,又请来武生前辈陈富康为教师,丁永利为顾问,每天一早叫演员们准时来此练功。一方面请李宝魁赶排新的武戏。形势逼人,李宝魁日夜思索,有一天他在大祖母(即李盛藻的母亲)的佛堂里,看到一副用罗汉形象组成的对联:"紫竹林内观自在,白云台上献如来。"这十四个字,正是十四尊罗汉。由此使他得到启发,何不编一出罗汉斗孙悟空的戏,为了开打热闹,使悟空和更多的罗汉对打,于是他又设计了十八尊罗汉的舞台形象,并由丁永利设计了滑稽开打,小达子很支持,为全体做了簇新的行头,他一度主张剧名为《孙悟空斗十八罗汉》,说他儿子演孙悟空是主角。大家都说这个剧名不顺嘴,最后还是定名《十八罗汉斗孙悟空》。谁知,事机不密,李万春已得悉李宝魁在编这本戏。于是他一面避开少春的锋芒,应邀去沪演出,一面就在上海贴出了新戏预告。改名《十八罗汉收大鹏》。没想到节外生枝,又引起了正在上海演《西游记》的张翼鹏发生了误会,认为这出戏是针对他来的。曾经有人向他解释,说这是他们郎舅之间在明争暗斗,与你无关。张翼鹏不信,说他连丈人都要收(指收武七达子),还不是对我而来吗?于是,张翼鹏以牙还牙,也编了一出《孙悟空棒打万年春》,话虽离题,但这也是一段插曲,对以后事态的发展,也在牵连。

李小春的崛起
李小春是李万春的儿子,原配李氏(即李少春大姐)所出,从小在他父亲办的鸣和社科班长大的。十一、二岁就登台演出了。曾从祖父李永利练基本功,根基扎实。但他母亲不愿孩子演戏,一度叫他去读书,后来由于李永利坚持要把他李门本派传下去,才又请了鲍吉祥、余胜荪(叔岩之弟)教余派老生戏。他外祖父李桂春(小达子)也常教他练唱,还为他操琴。双方都要把他培养成象万春、少春那样文武兼资的好演员。他从小很上进,也有艺术才华,十八岁就代表中国出席了世界青年联欢节,并在国外演出神话剧《哪咤闹海》,荣获金质奖章。但他回国后(一九五七年),正赶上"反右"斗争,斗到他父亲身上,家庭发生了变故。于是脱离家庭,住到高碑胡同他舅舅家去了。从此他就开始跟李少春学戏,少春先后教了他《打金砖》、《定军山》、《战太平》、《闹龙宫》、《野猪林》等不少戏。同时他和父亲也逐渐疏远了。因为爸爸又有了新妈妈(李砚秀),舅舅到底是亲舅舅。所以小春和少春的感情,要比和万春好,而少春对小春也特别喜爱。据说一九七五年秋,李少春病重弥留时,还对着他说:"小春,林冲舞剑那场得重来。"小春每忆及此,就要伤感。显见他们既有甥舅之情,又有师生之谊,非同一般。李少春有子李浩天,为侯玉兰所出,深得少春喜爱,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也是文武双全。但少春教小春的戏,要比教他儿子多,对小春的关怀,也胜过自己的孩子,这也就是小春对少春有深厚情感的原因吧!
李小春一九七八年,又随中国艺术团赴美访问。先后在纽约、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进行了三十余场的演出。所到之处,备受欢迎,他演出的《闹龙宫》,就是李少春亲授,给美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尾声
从四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李少春是当时京剧界,文武全才第一人。享盛名四分之一世纪这久,现在怎么没有这样的人才了?李小春总算不辜负少春对他的精心培育,中年演员中象他这样造诣的,现在已不可多得。但要达到李少春的水平,仍须再加努力,更上一层楼。记得有位老演员告诉我,七十年代初,他去北京探望李少春时,见他已呆若木鸡。李少春离开人间时才五十六岁,实在死得过早!
看李小春的戏,想的却是李少春。这种心情,一定会有人理解的。

作者:lemon25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长风浩荡可扬帆 傲游美加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lemon25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57184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