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如焉》细究 -------- '送茶女’会是什么样的女性(2009年旧文)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如焉》细究 -------- '送茶女’会是什么样的女性(2009年旧文)   
老礁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14/05/06
文章: 332

经验值: 14521


文章标题: 《如焉》细究 -------- '送茶女’会是什么样的女性(2009年旧文) (937 reads)      时间: 2015-4-13 周一, 上午7:24

作者:老礁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如焉》中斯卫老师的出场和与达摩的结识都是由‘陶陶斋’的‘特级香片’茶叶导出的。斯卫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位置上被作为‘胡风分子’揪出,妻离子散,批斗流放,痛不欲生,一个不相识的年轻漂亮女性送给他的一桶‘陶陶斋’的‘特级香片’为他燃起了生的希望。

当第一次粗读《如焉》时,我是被这个场景和以后的故事深深感动的。又有了两年的积淀,最近再细细读《如焉》时,我就琢磨起,那个在极不平常的场合送给倒台的宣传部长茶叶的女性会是什么人呢?

当然,她是斯卫的暗恋者。若不是斯卫倒台,地位的差异和斯卫有着完满家庭的状况,她恐怕永远没有机会向斯卫表白。倘若她爱恋的是‘宣传部长’的斯卫,这时就该对‘胡风分子’义愤填膺了。五五年的共产党的威望还如日中天,连胡风本人自己的‘时间开始了’还余音缭绕,读胡风夫人梅志的《往事如烟》和描述‘胡风集团’主要分子的经历和悲惨命运的《殉道者》知,除了胡风本人一直还强项外,‘集团’的其余人都完全被打朦了。自己都灰头土脸,还会有什么样的姑娘会对他们由崇拜而到爱恋了。书中的斯卫也要到文革后期逐渐才建立起了他的叛逆者的思想,才重又焕发出了思辨的光彩。

余生也晚矣,无法在那个年代接触那个年龄的女性。那个年代的知识女性会是什么样呢?我只能从看过的书和材料中找了。

北大中文系退休的乐黛云教授是这个年龄(1931年生)的知识女性,最近看了她的书《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乐黛云是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的歌,1948年高高兴兴进入北大的,之后一直积极进步,靠近组织,但意外且偶然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生命出现了大波折。虽然在参加土改时乐有同情被残酷清算一方的思想和举动,表明那时思想还未完全‘党化’。1952年乐与著名哲学家汤用彤的儿子、也为学哲学的汤一介结婚,婚礼上新郎的朋友,闻一多的儿子用毛的语句开玩笑,新娘当场反目,致使婚礼不欢而散。乐并违忤学术地位尊崇无比的公公的意愿,坚持不举办正式婚宴,认为是资产阶级一套。这种‘知识女性’,能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分子有丝毫的同情吗?更别说‘爱恋’了。恐怕第一个冲上台去,指着斯卫鼻子痛斥的就是这种人。况且当时大规模的运动还没触及整个社会,大多数中国人还在和新政权的‘蜜月期’。

到了知识分子有了觉醒,连年轻的知识女性也有耀眼的行动,那就是反右了,那就是‘林昭’出现的土壤了(林昭的惨绝人寰的遭遇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也该是所有中国男人的永远抹不掉的耻辱!)。张志新要等到文革时才能出现。

心里明白的人当然也有,以韦君宜为例,她出身富足之家,念清华时参加12.9运动后到了延安。那时许多这样家庭的知识分子舍弃安逸,投到荒瘠的西北(这种现象和心理《思想的最后飞跃》有深刻的描写),但在晚年的《思痛录》中写她的思想和经历,从参加了延安整风后,她就时时回头,对她的人生选择彷徨了。但直是到晚年,经历了文革,才有了彻底的清醒,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痛录》(正因为珍贵,才不能顺利出版。家人和朋友在已成植物人的作者的八十岁生日的祝寿聚会上许愿,但还是要等到作者去世后该书才得以出版。)。反胡风时韦已是文化部门的领导了,就是不同周扬站在一起,尽管心里清楚,为了自己的‘童贞’选择,也为了自己和全家的功名利禄,再加上服从上级的积习,她会不和中央把持一致吗?

大军破城,掠美丽女子是中国历史的传承(李自成占陈圆圆,惹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使得整个中国的历史都改变了方向)。而刚解放时,新政权大得人心,漂亮的知识女性与新贵结缡大为时髦,《如焉》中茹嫣的妈妈就是个例子。她们就更不会锺情失意的斯卫了。这些投入了新阵营的,在党文化的桎梏下和官场的泥沼里打滚,哪还能保持知识女性的独立和美丽。再加夫婿挟横扫中国之威(看看‘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石光荣和‘亮剑’的李云龙怎样对待知识分子出身的妻子),这些洋学生们脱下旗袍,换上两排扣的列宁装,鲜有能像茹嫣的妈妈那样,在家庭中占据主导的。书中梁晋生赞叹茹嫣的妈妈“当年要干脆再嫁高一点,今天还不知是什么样”。嫁的高的有现成的例子,林帅叶夫人,出自书香门第,做了接班人夫人,还是轻浮跳燥,致使全家命沉荒沙;彭帅浦夫人(著名的浦家三姐妹之一),大难来时抢先跳出是非;年轻时以严氏三才女之首闻名的陆部长夫人,能诗擅词,竟用写诗词的笔写匿名信攻讦政治对手的夫人结婚时不是处女,为全家和整个家族带来了杀身之祸。我要为这些曾经美丽的知识女性的命运掷笔三叹了。

近读谢泳的“历史细节”一文,谢从50年的“内部参考”中刨出,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在大会报告中大骂“美帝是王八蛋”,当场两名金陵女师大的教授退席抗议。这两位知识女性该是当时的另类,她们当然看不上垮台了的斯卫,连在台上的‘卫部长’也不在她们眼里。这些人要到以后才会被慢慢整乖(象杨绛先生的《洗澡》中描述的那样,脱裤子、剪尾巴)。

这些同样的知识女性放到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会有怎样的生活轨迹呢?2007年夏访台湾,受一个长辈亲戚热情相邀住在她台北的家中。这位长辈48年在念中学,山河变色时全家辗转逃到台湾,台大毕业后在一所大学任教,前几年退休(墙上挂着当时的教育部长吴京送给退休教授的纪念品),结发丈夫是有美国哈佛大学背景的国民党政权时的高官。二人琴瑟和谐,一生平平顺顺,子女都事业有成。含饴弄孙,安适地渡着晚年。闲谈时我提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雷震和自由中国’事件(看聂华苓的《三生三世》对这个事件有了深切的感性认识,就想知道当时在台湾的知识分子对此有何记忆,就象在海外时常被人问起文革的经历一样。),她不甚了了。一比就知道,老蒋的整人比起他的老对手掀动全国人民风起云涌,可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我不知道以上提到的那些知识女性是否也愿渡过这种平淡的一生。

中国古代的传奇故事历来有“公子受难,被女性(侠女、富女、烟花女)搭救”的话语传统,当然之后的结局或始乱终弃,或大团圆的夫贵妻荣。给斯卫送茶叶的会是个刚烈女子,这可由她文革中为捍卫自己的美丽和尊严,不惜以生命抗争证明,这类人反右时那怕一句话不说也会中标。刚烈女子具侠义心肠,这是自然。蔑视贫穷和世态炎凉,搭救落难公子,承受的压力与55年的政治严寒相比,差别不可以道里计,况且心里还存着得到超值回报的侥幸。而在55年的那种情形下有那样惊世骇俗的举动,这就让人很难想象送茶叶的是何许人和当时如何的心态了。

文革开始,这个刚烈的女子带着她的美丽不屈地走了。文革后斯卫复出后接替她在斯卫身边的是‘赵姨’。书中说,赵姨是有故事的(象赵姨那样年龄的知识女性,解放后经历次运动,尤其是文革,鲜有没故事的。),但始终没说下去。倘能细细道来,与送茶女贯通,该会成为小说里另一个出彩的人物和亮点吧。

作者:老礁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老礁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13725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