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下里巴人经济学 (3)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下里巴人经济学 (3)
河边
[
个人文集
]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标题:
下里巴人经济学 (3)
(620 reads)
时间:
2015-3-03 周二, 上午1:08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下里巴人经济学 (3)
前面两节说明了具有不止一项用途的资源的使用问题才是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资源的稀缺问题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围绕着这个问题,于是有了货币,有了价格,有了市场,有了后来的名目繁多的各种经济问题,但是,价格仍然是资源稀缺度的指标,市场是包括了围绕价格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无形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里进行各种互利(即“双赢”)的交换,久之便有“利”的积累而产生财富。
既然如此,那么人们必定会问:经济学得出的规律究竟只是适用部分社会成员还是全体社会成员?换言之,贫富差别和经济规律有关系吗?回答这个问题当然也和讨论其他问题一样,首先要厘清问题,即弄清楚“贫富差别”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们通常说的“富”与“贫”,都是以个人拥有的金钱为标志,即有钱人是富人,没钱人是穷人。可是,本文的前面两节里又说了,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代表了资源稀缺度的度量权力,可以在此权力被交易各方认可的条件下用来交换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这样说来,难道有钱人就不是富人了?岂不是完全不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
钱的确不是财富。对于这个结论的论证只要反问一句:钱如果是财富的话,政府多印点钱平均发给大家岂不就既消灭了贫穷,又保障了公平?读者或可反驳说,这个说法是诡辩,因为真正的金钱其实是“真金白银”,不是一文不值的纸币。如果有政府能做到把真金白银平均发给社会成员,当然就可以解决上面的贫穷和公平问题。这话初听有理,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储备黄金了。问题在于,就算从今天起我们所有的人除了拥有同等数量的黄金外一无所有,明天张三就撞上了大运发现了他的脚下有一个金矿,今天的均富岂不是一夜之间就被打破?如果说凡是新发现的黄金都要重新均分,那么,如果后天李四发现了脚下的油田呢?难道也要均分?当然有人认为天理如此,所以远古资源稀缺的问题解决不了时,人类就是过着一切均分的生活。到了现代又有共产主义制度的发明来解决这个不公平问题,只不过实行之后才发现,所有的人都没有了解决资源稀缺问题的积极性,社会结果进入了无解的资源“短缺”经济,在风调雨顺的年成里出现饿莩遍野的惨剧!
(稀缺性是多用途资源的自然属性,所以有围绕它的经济活动,包括价格和市场两大要素。在市场的作用下,一项资源可以很稀缺-----例如钻石,但不会“短缺”,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短缺性是人为干扰资源稀缺性的结果,结果稀缺性很低的资源也会短缺,例如火柴和手纸都会变得“稀缺”起来。这是后话,这里暂且放下。)
那么,究竟什么是财富?这个问题的确是个难题,争论很多。我们要回头从前面提到的“资源的价值”说起。前面说过,资源的价值产生于主观判断,对于进入交易的资源的价值,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即可,无需任何其他标准。同样的资源,在甲、乙双方间的交换价格是3块钱,到了甲、丙之间就可能是4块钱。或者在甲、乙间一头牛换两只羊,在甲、丙间成了一头牛换100只鸡,而在乙、丙间一只羊换70只鸡。你说这些交易的资源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所以说,价值是主观的判断。其中的秘密在于只有个体自己知道自己的交易物的“底价”(或成本)是什么,他自己究竟有需要什么资源。例如,有甲、乙二人,每人每天工作10小时来生产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衣服。每人所需的食物量都是同样的一份,衣服也是同样的一件。如果两人都是在生产食物和衣服上各花5小时,这两人之间就不会有交易产生,因为没有“双赢”(即互利)的出现。如果甲生产食物更在行,乙生产衣服更在行,结果甲用4小时生产一份食物,6小时生产一件衣服,而乙则正好相反。这样一来就会出现甲和乙的交易,由甲专门生产食物,乙专门生产衣服,两人进行食物和衣服的交易的结果,各人就会每天少工作两小时。如果两人还是每天工作10小时,他们就可能每两天多生产一份食物和一件衣服,结余的结果就会有一天不需要劳动。或者他们每天用结余的两小时用于修建居所,结果半年后都不需睡在露天下了。又如果甲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制衣效率从6小时提高到4小时,那甲不需和乙交易也能半年后有自己的居所,乙则没有。
所以,用前面说的“利的积累产生财富”,我们就可以将“财富”定义为“生活水平”。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生活水平”的界定就是闲暇时间加实际耗用的各种资源。可是,这样定义似乎还是有问题。例如,“股神”巴菲特每天消耗的资源和闲暇时间都远远比不上一个“土豪”,难道这可以说明巴菲特拥有的财富比不上一个土豪?当然不是。这里说的“闲暇时间和消耗的资源”其实是指“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占用的资源”。巴菲特不过是把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又用到工作上去了,放弃了使用自己可以占用的资源而已。像巴菲特这样的人在现在的社会里是极少数,他的行为因此不会改变对于财富的界定。
即便如此,当用闲暇时间还占用的资源来衡量生活的富裕程度时,还要区分占用的资源的种类和用途,即区别生产性资源和消费性资源;计算闲暇时间还要看时间的使用途径。经济愈发达,这两方面的区分也愈复杂,例如生活用电量是消费资源,人均图书馆数量和人均体育场也是消费资源;洗脚和嫖娼占用消费时间,读书和看电影也占用消费时间。如果一个国家的技术很发达,可以把人送到月球上,所以这个国家的少数人可以付得起月球旅行,这是否可以看作这个国家富裕的指标?我以为答案应当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民富裕除了衡量资源的占用量,还要看对于基本资源的的供给的能力。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没有足够的食物但能提供登月的资源,那就意味着资源配置的错位,一定是人为干扰经济规律的结果。
下里巴人经济学通过上面的例子所表明的是:第一,根据经济学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如果甲比乙在使用同样的资源时效率要高,甲就会比乙更富裕;第二,如果甲和乙分别在两样不同的资源的使用上效率高,通过交易就会都增加双方的富裕程度;第三,我们可以推论,如果甲、乙在交易上的依存度不同,即甲还同时还有丙想和他交易,而丙并不需要和乙交易,结果就可能因为竞争而在甲和乙的交易中甲获利高于乙,使得甲富裕得更快。
这就是说,经济学研究所发现的规律说明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贫富差距。但需要强调的是,富裕虽然是一个可以检测的指标,但是关于检测的标准却又是人为的选择,所以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是一个随时代变化的标准。这就决定了富裕既是一个经济指标,也是一个政治指标,下里巴人经济学所能说明的问题只是经济活动,因此会在贫富问题上和下里巴人政治学发生冲突。而政治学是研究权力和权利的学问,所以一旦我们的脑子里把这两门学问混在一起来研究,那就会产生下里巴人政治经济学。我们很多人都是在这门学问的教育下长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几乎天天看到下里巴人政治经济学的议论的原因,尽管议论人自己未必清楚自己的立论点。
因此,我们在讨论如“中国的经济奇迹”这样的问题时,如果没有关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的话,一定难免把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一锅煮了;或者在讨论“西方经济危机”时,把政治问题当作经济问题来讨论。尽管富裕问题是一个联系经济和政治的桥梁,但对于讨论问题来说,还是要在具体的问题研究上将它分别开来研究才能避免混乱,也才能够弄清楚权力和权利会如何影响到价格和市场的。
(待续)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4.389414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