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求真和数字思维(2) ------谈系统逻辑的发生兼答键盘网友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求真和数字思维(2) ------谈系统逻辑的发生兼答键盘网友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求真和数字思维(2) ------谈系统逻辑的发生兼答键盘网友 (519 reads)      时间: 2015-1-23 周五, 上午4:00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求真和数字思维(2) ------谈系统逻辑的发生兼答键盘网友

我在本文的上一节里提出不同的判断具有模拟判断和数字判断的特诊。当初想到这点时,觉得很有意思,赶紧到网上搜寻,原来这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设想,而是已有很多研究成果的问题。问题的缘起是全球化,跨国公司的扩展,从欧美国家之间扩大到东西两半球之间,结果东、西交流的问题就被注意到了,引起了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背后的动力是商业性的而非政治性的,因为跨半球的大公司发现,他们的东西两地的员工的交流的不畅和误解曾经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商业损失。

三、模拟(analogue)思考和数字(digital)思考

关于思维的模拟和数字特征的研究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我没法肯定,不过最早提出“个人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差别主要来之模拟概念和数字概念的差别”的人恐怕要算布莱乔卫兹(James Blachowicz)。此人自1971年起在芝加哥大学教授哲学,于1997年发表的研究中提出了上述的区别。后续的包括其他人的研究显示: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把人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形成特定的固定形式,这种形式所以因文化而异。

下面,我暂且将思维区别为两种,一种叫模拟思维,另一种叫数字思维。这两种思维有何区别、如何界定?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差别来看,人们最常用的比喻是有秒针的机械表和显示到秒单位的电子表。 前者的时间显示是连续的,使用者看到的是秒、分、时三个指针在12小时区间上的连续移动,看到的时间是即时的;后者的时间显示是跳跃式递进的, 使用者看到的时间不是即时的。用整体和分析的概念来区分,则前者是整体的;后者是分析的。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来理解模拟思维和数字思维的差别,似乎我们可以说两者的差别主要是连续-整体与递进-分析的差别。

回到中西思维的差别,中国人早就观察到中西思维不同,有凭经验的说法:“西人重分析,国人重整体”。换言之,西人的思考带有较多的数字特征,国人的思考带有较多的模拟特征。但是,这不等于说国人不会模拟思考,西人不会模拟思考,只是说两者的思考特征具有可以用模拟和数字来区别的倾向性。关于这两种思考的研究表明,不同的个体都具有两种思考能力,但是存在使用度的差别,也就是上面说的倾向性。

四、好坏与模拟;真假与数字

本文(1)中提到,好坏判断具有“量”判断的特征,即“我们可以让人对于某个对象的好坏程度从0-10以最坏到最好程度给出自己的判断”,对比之下,真假判断有“质”判断的特征,如果通过为1,不通过就是0。这样来说,显然好坏(善恶)判断属于模拟思考,而真假判断则属于数字思考。所以,如果个体的思维判断多倾向于好坏判断,则个体认知过程有模拟思考的特征,反之则是数字思考的特征。所谓的个体的思维判断的“多倾向于”这几个字实际上说的就是所谓的mindset,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感知和认识事物的习惯思想方法。

已有的研究显示,上述模拟和数字思维倾向,除了影响跨文化交流的相互理解,还明显地影响到个体看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的情感立场(或主观立场)。例如,模拟思考有助于个体感受情感发生的渐变,因为如本文(1)所述,此类思考属于感觉依赖型。个体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将细微的情感变化表达出来,发展出对于存在的本能感受;但是,如果情感的变化是数字式的(即由无突然变为有),个体反倒不会出现相应的情绪巨变,因为面对的对象是不同的模式。和模拟思考相反,数字思考的结果注重表达边界性、分类性,以及精确性、逻辑抽象性。

从结合神经生理基础上的认知的角度来看,模拟思维的理解是发生在经验和直觉的基础上,主要在大脑右半球;而数字思维则是发生在逻辑分析和抽象的基础上,主要在大脑左半球。下面介绍几个关于东西方思维特征的研究结果:
1、美国人比较日本人,对于面前放着的数个不同个体的认知:美国人倾向于表述每个具体个体的主要特征;日本人倾向于描述不同个体间差别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2、美国人比较大陆人及台湾人,对于某个事件的过程的认知:美国人倾向于注意事件过程中主要个体的行为,中国人倾向于描述整体事件的变化和事件中的情绪变化。
3、美国人比较中国人、韩国人,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选择:美国人倾向于选择“正规”的,根据规则指定的逻辑分明的方法,中韩人倾向于感性的、强调经验和整体性的方法。

研究人员根据东亚人更注意客体的内容和客体间的关系的特点,将东亚思维归于模拟型;美国人的思维归于数字型,并进一步概括美国式的数字思维的特点是“非此即彼”(either-or),东亚模拟思维的特点是“双方皆有”(both-and)。但同时又发现,年轻一代的东亚人的思维类型和美国人的更接近。

这些研究说明,儒家文化圈存在类似的思维方式,差别在于模拟多一点还是数字多一点。这种倾向性虽然复杂,但是不是先天固定一层不变的。所以文化是思维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思维,甚至能把人的思维逻辑固定下来。但是,一旦文化环境变化了----不管是如何变化的,思维逻辑就随之变化了。

(待续)

(待续)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97943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