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求真和数字思维(1) ------谈系统逻辑的发生兼答键盘网友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求真和数字思维(1) ------谈系统逻辑的发生兼答键盘网友
河边
[
个人文集
]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标题:
求真和数字思维(1) ------谈系统逻辑的发生兼答键盘网友
(517 reads)
时间:
2015-1-21 周三, 上午3:04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求真和数字思维(1) ------谈系统逻辑的发生兼答键盘网友
我在《中国特色》里提出,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有别于希腊文化的是两者在求真上面的分别,前者将求好置于求真之上,后者将求真放在求知的第一位。这种区别造成了中西思维逻辑的显著差别,并影响到中国的现代化转型。
键盘网友对于我的看法提出了三个问题,概括言之就是:
1、善恶判断和真假判断都可能是抽象的,何以没有发展出系统逻辑的中国人却喜欢在善恶判断上下功夫?
2、既然善恶判断也需要抽象思维,何以关心它的中国人没有发展出系统逻辑进而深入求真活动?
3、两种判断是否不可能并行不悖地发展?
我以为回答这些问题时,首先要明确的是,判断是一种思维过程,而逻辑是这一过程的特征,但是系统逻辑,即被人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研究后加以完善和系统化的逻辑方法,却不是人生来就有的,所以要通过训练才能掌握。这就告诉我们,系统逻辑方法的产生乃是因为判断思维的需要而由古希腊人发明的。
一、主观vs 客观,感性vs 理性
我在讨论上述两种判断时介绍过,从个体的发育过程来看,人的好坏判断能力发发育先于真假判断能力。例如,你问一个两岁的喝过马奶(味道很酸)也喝过牛奶的孩子哪个好喝,他一般懂得你的问题;如果你把问题换成马奶和牛奶哪个是真奶,他多半弄不懂你的问题,或者干脆将他认为好喝的判为真奶。内中的原因是两种判断的发生的基础不同。好坏判断的基础是生存需要,凡是满足(或违背)生存需要的实在带给个体的主观感受即可作为判断的依据而给出结论,有关的信息会留在记忆里成为未来对比的参照,未来甚至不需面临新的实在而仅凭相关的信息即可以形成不同的好坏程度的主观感受。这里面最为重要的是“感受”,其次才是“主观”。前者说明了判断的原始性,所以动物也会有此判断,不过只能通过行为来表达;后面的“主观”一词则是强调感受的主观性质,与他人相同与否无关。
再来看真假判断。两岁小孩在上面的真奶判断问题上的困难在于真假判断的参照物不是仅凭感觉就能形成,而是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将“奶”的基本属性抽象出来后作为参照物进行对比的过程,所以依赖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较复杂的逻辑能力)的发育,属于学习能力的发育,只有智力较高的动物才有。例如,一个稻草人刚树在田里时可以吓走飞鸟,但过一段时间就失效了,这是鸟的条件反射的作用,属于本能,不是鸟有真假判断能力。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真假判断从智力发育的角度看,从一开始就比好坏判断要复杂。它的重要性首先是“理性”,而“客观”则是同样的判断他人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得到,并不是完全排斥感觉。
两种判断的这些差别却并不说明,好坏判断就比真假判断简单容易。随着个体的发育,个人所面对的世界会日益复杂,两种判断所面对的客体都会变得复杂起来,要求的抽象性也会更高。例如,分析判蒋经国和蒋介石那位领袖做得更好;分析判断老子是否真有其人。两种判断的使用都需要收集资料,比对分析,甚至两者穿插进行,交织难分。例如,对于某项蒋经国做过的事需要求证是否为真,或者某部书里关于老子的记载有老子吃人的“恶”的故事,这些都会要求在思考中运用不同的判断。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最有可能影响对于系统逻辑的创造?
二、“量”判断和“质”判断
对于好坏判断和真假判断思维过程的特点,除了为人熟知的上面说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差别,以及“感性”和“理性”程度的差别,我以为还有一个人们熟悉却容易忽视的差别:好坏判断具有“量”判断特征,即判断有较好、好、很好的程度差别;而相比之下,真假判断则是“质”判断,满足对比标准就通过,不能达标的就淘汰,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例如,我们可以让人对于某个对象的好坏程度从0-10以最坏到最好程度给出自己的判断,但我们对于这个对象的达标与否的判断只有是与否两者之一。
我以为这一差别极为重要,它将人们首先使用什么判断来思考这一看来无碍大事的行为引向完全不同的结局。试看下面的例子。
假如我们面对一辆新车,检查结果是各方面都达标,唯有加速能力比较规定的标准稍差一点。加速能力的合格标准是30秒内从0升至60mph,而实际测得的是59mph。同样是判断车子的性能好坏,一个把“质”判断放在首位的人会拒绝这部车子,一个将“量”判断放在首位的人会觉得这个差别和好的标准几乎没有区别而接受这部车子。从农业社会刚转入现代化的社会里面就常有这样的事情:中国上海的大众车厂的引擎的沙模落入了一根发丝,德国人来检查发现后要求将其报废,中国管理人员同意后在德国人离开后又将它通过检验。这就是两者的思维逻辑的不同。“洋人就是死呆死板,脑子一点转不过弯来”,类似的聪明的同胞说出的话,我想读者恐怕都有听到过的经验。
中国人喜欢说“心态”,似乎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思考习惯。其实“心态”应该是个人因为思考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识状态。例如,喜欢将好坏判断放在前面的人,遇事就容易在自己整体满意度上加分或减分,反映在情绪上就成了情绪波动。而喜欢将真假判断放在前面的人就比较容易将不同的事情发生分别为单独的“通过”和“未通过”事件,而不是轻易地将内心对于不同的事情的满意度都混在一起累积起来,这样一来情绪反应的幅度就降低了。
如果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分析,“量”判断输出的类似“模拟”信号,“质”判断输出的类似“数字”信号。不同的信号除了通过语言输出外,当然还会在大脑里备份下来,并继续参与和影响后来的判断思维。
(待续)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69027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