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再谈“事实”和“观点”------兼答light |
 |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
|
|
作者: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再谈“事实”和“观点”------兼答light
我在《什么是“启蒙”》(2)里讨论过这个话题,其中说道,“….未被检验的‘观点’则不应当轻易地被认为是‘事实’或‘非事实’,只能是有待证实的‘观点’。”后面又写道,“‘我们可以感知的实在可以有一个相应的陈述’不等于‘每一个陈述都有一个相应的可感知的实在’。而实际生活里有很多没有可感知的对应的实在的陈述…..。”并有下图帮助说明,用下右图的虚线部分表示没有对应的实在的陈述部分。

这个图显然是一个帮助理解的简化模型,其中既没说明到底非实在的陈述有多少,究竟都是在什么条件下一个陈述成为非实在陈述(即不对其作事实检验)。原因在于这个认知问题一说开来就会扯得很远。
看到light在跟我的帖子里提出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再多说一点,希望有助于澄清关于“求真”、“求好”问题上的由于我的表述不够而造成的理解问题。
一、实在
1、我们这里讲的实在指的是正常人都可以感知的现象,例如空气的存在、火是热的、山川河流、声音、等等。
2、关于全部实在的陈述是所有个人的陈述的总和。换句话说,每一个人关于实在的陈述都是全体实在的一小部分,或者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人掌握着全部的真理”。
3、个体间的对于实在的认识有重合的,有不重合的。
4、个体间关于实在的重合的部分的认识也会有不同。
5、对于陈述中“事实”和“观点”的区分是针对上面所说的实在的陈述而言,与第1点所说之现象所对应的是“事实”,反之是“观点”。
二、非实在
1、来自语言的非实在。由于陈述是通过语言进行的(非语言的亦可以翻译成语言),语言的陈述只要语法正确即可成立,所以就语言的本质SVO(主谓宾)而言,语言可以做出的陈述是无限的。例如:
-----太阳从东方升起。
-----太阳从北方升起。
-----太阳从我家后院升起。
-----太阳的爸爸去年死了。
-----等等、等等。
2、被否定了的对于被感知的实在的陈述。例如:
-----凡是活着的动物都要喝水,植物也需要水,所以生命来之于水。
-----阳光照在身上让人觉得热,火也一样,所以太阳一定是个悬在天上的火球。
3、不能被他人感知的个人对于自己的感知的实在的陈述。例如:
-----我昨天晚上梦见我死去的祖母了。
-----每当雨后出现彩虹时,我都会看见彩虹里有一条蛇。
4、对于未来会出现的现象的预测。例如:
-----明天太阳一定会从东方升起。
-----中国人的现代化启蒙也许将来可以在两年内完成。
三、对于实在的陈述=投射+思想
例如,当你每天看见太阳从东方升起,你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就是关于这一实在在你的大脑里形成的投射。如果你再根据太阳从西边落下去,运用你的逻辑推理说,“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太阳在绕着地球转”,那就成了你的思想。投射和思想都离不开感知,所以只有对于可以感知的实在的陈述才可以进行“事实”和“观点”的检验。
因此,除了对于单纯的不针对事实的语言陈述(即上述二、1、的“非事实”)没有事实检验的意义外,还有:
1、对于他人不能感知的现象无法让他人进行检验(即上述二、3、的“非事实”)。
2、 未来的还没有发生的现象的预测(即上述二、4、的“非事实”)也不可检验。例如对于“明天太阳一定会从东方升起”这一预测,它其实是过去来之简单系统的经验成为思想(即经过系统逻辑方法处理)后对于该简单系统的行为预测,而不是对于实在的陈述,因为明天还没出现,那个实在也不存在。由于简单系统的规律具有的变量是低维度的,所以预测准确;而换成“中国人的现代化启蒙所需的时间”这样的复杂问题,就难以预测。结果容易使人误解为前者有规律,后者无规律。其实后者既无过去的经验也不是简单系统,陈述人无法对其通过运用系统逻辑得出一个思想来预测它,所以只能是一个假设(或假说-----如果要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的话),并不负有证实的要求。
四、实证求真
关于实证研究的求真问题其实就是用现代科学方法求真的问题,它的种种优点之一是可以对于未发生的现象的描述做出模拟实在来检验陈述的真实性。例如上面的“中国人的现代化启蒙也许可以在两年内完成”的陈述,实证求真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关于这个陈述的模型来检验它,然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关于该陈述为真实的可能性判断。
现在回头去看light所关注的实例:
1、河边贴出《什么是“启蒙”》(1)
2、DaLuoHan读后评论说:“.….被极权体制洗脑的人完全没有unlearn能力,停留在中共逻辑中而不自知,不可能真正看懂反思”
3、河边:“不过还是会有进步的,…..也许需要两代人的努力”
4、light插入:“也许要经过二十代的努力,还有你咋知道努力的方向哪?为啥要求真?源动力?”
5、河边:“如果给人自由,让人知道自己的问题,再让人选择,你以为人们会如何行为?”
6、light:“谁来给人自由?要不要大规模启蒙运动了?”
7、河边:“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说‘如果’。”
8、light:“很简单,你自己不愿面对自己的推论。用好来否定真,仅此而已”
9、河边:“你好像混淆了未来和当下。对于未来的复杂系统的描述是不可检验的,别把它看错了。”
10、light:“俺对未来没有任何推论,几代人,几十代人都没啥根据,俺希望你有根据就回答。……”
分析:
上面的对话直到第7行前,都是关于未来可能性的对话,直到河边在第7行里以“不知道”来回答light的问题,接下来light结论说,河边不愿面对自己的推论,用好来否定真。light认为河边心里的求好(在这里我推测是说河边的“需要两代人”的说法即其心中之好)使河边不愿面对实在(也就是light后来的一帖举的他在另一个网站里被警告的实例),所以用“不知道”来回避light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某次看到网友辩论在中国搞暴力革命时,甲方问乙方是否考虑暴力革命会引起大规模的内战的问题。乙方回答说,你如何知道暴力革命会引起内战?甲方说也许有5%的可能性;乙方说你如何证明它?甲方说那么你如何证明100%不可能?至此双方吵得不可开交,讨论成了吵架。
从我前面的分析,读者自然不难明白上面的关于未来复杂事件的讨论,除非有一方宣称他的结论是定论,讨论只能是观点的交换,而不是对于一个陈述的验真过程(除非一方用到事实陈述),了解对方的观点就是讨论的目的。所以,light对于河边的回答的结论,“很简单,……仅此而已”等是因为把观点(关于未来的可能性)和关于事实的陈述弄混了缘故。
分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观点尽管不等于事实,但也不等于非事实,它可能是来之对于某种现象的逻辑分析后的想法(即思想),讨论观点常会使讨论双方得到启发,获得新的思想。不会进行观点的讨论是思想交流的最大障碍之一。
作者: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