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什么是“启蒙”?(2):“事实”和“观点”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什么是“启蒙”?(2):“事实”和“观点”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什么是“启蒙”?(2):“事实”和“观点” (805 reads)      时间: 2015-1-08 周四, 上午2:35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什么是“启蒙”?(2):“事实”和“观点”

假定下图左边表示全部实在的集合,右边表示我们的对于这些实在的认识进行的陈述,又假定我们只关心我们可以感知的东西,则对应于左边的实在集合里的每一项,右边即可有一个相应的陈述。



回到孔子-苏格拉底的年代,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史实大概知道这样一些东西:
1、孔子和苏格拉底都要通过自己的感官来体认实在;
2、孔子和苏格拉底体认的实在有所不同;
3、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于实在的陈述有所不同;
4、孔子和苏格拉底各自对于一些实在选择性地避免给于陈述:
----孔子多回避对于自然现象的描述,重视人际关系的描述;
----苏格拉底重视对于自然现象的描述,回避关于人的心理现象;
----孔子将人际关系分为五种,每种关系中的两方以一方服从另一方为原则规定了等级关系,再对于每种等级关系给出一个双方都需服从的原则,建立了“三纲五常”学说;
----苏格拉底和他的前后人将对于自然现象的描述问题定义为求得知识的问题,并质疑求得的知识是否符合实在自身是求知问题的关键;
----孔子认为社会里的所有人能否严格遵从三纲五常原则是社会稳定的关键,因此遵从三纲五常为好(善),反之为坏(恶),所以知道如何判断好坏(即所谓的“知礼仪”)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苏格拉底认为建立一个能够保证获得的知识符合实在的方法是求知的关键,所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发出了系统逻辑,认为只要严格遵循这套系统就能获得与实在想符合的陈述(真的知识),而没有经过这套系统检验的知识都是靠不住的。一切均价值来之这套系统,所以懂得如何求真才是人生的真谛;
----中、西文化从此有明确的分野。
5、苏格拉底等希腊人的那一套通过不同等民族辗转反复传播承接并结合了希伯来人的宗教最后发展为欧洲文化,又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世界各地影响了其他文化而成就了今天的世界文明;孔子等古代汉人的那一套则通过汉字文化扩展到说七大方言的各民族,以及中原周边的使用汉字的民族,最后主要通过中原民族的承接延续至今,同时又一面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欧洲文明的影响。

所以,说白了,中西文化的是是非非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真正复杂的是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汉人常常在遇到问题时弄不清首先该用真假判断还是好坏判断,而这种混淆又是通过认知过程实现的,常常不为个体知觉,所以才变得如此复杂。同时,真假判断的使用总有一个判断检验(对错判断)问题,即把面前的陈述和实在进行对照检验的问题,这也是汉民族要学习的内容。古代希腊人认为他们找到了解决办法,就是严格遵循系统逻辑来求知。

一、

潜水多年提出的要学会在陈述中区分出“事实”和“观点”的想法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思想方法。下面一节是我受这个想法的启发而作,所以先谢谢潜水。这个思路我以为实际上说的是:存在是客观的,但是都必须通过我们的陈述才能被认识;只有和存在相一致的陈述才是“事实”,其他的则是“观点”,“观点”如果可以通过关于其与存在是否一致的检验就可以成为“事实”,不能通过检验的“观点”就是“非事实”,而未被检验的“观点”则不应当轻易地被认为是“事实”或“非事实”,只能是有待证实的“观点”。之所以我要做这番解释,主要是因为“事实”一词在汉语中即可指称“存在”和“实在”,也可指称上面所说的“符合事实的陈述”,容易引起混淆。我比较喜欢用存在或实在来指称陈述的对象,用认知来指称关于存在的所有(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的陈述。不过这种用法不如潜水的方法专指如何在陈述中辨明事实和观点简明,所以推荐潜水网友的方法,只是提醒各位不要弄混了。下面我进一步分析如何分辨事实和观点。

我曾在《中国特色》(9)里举了几个关于“事实”和“观点”的例子,坦率地说,分辨事实和观点有时挺麻烦。试看下面的例子:已有的陈述是,“中国古代哲人有诸多的关于人的价值的论述,例如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说明中国自古就有深厚的‘民本’思想。因此,仅就人的尊严一点而言,中国文化早已是现代的。”

对于上面的这段话,最后的“中国文化早已是现代的”是结论,限制条件是“仅就人的尊严一点而言”,结论的论证是前面的一句所引用的史实。同时,要补充说明是:结论里的“文化”等同于“思想”,因为文化是思想的创造。那么,该结论可以认为是事实吗?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的检验判断的步骤:
1、对于上述结论进行简单逻辑检验
2、检验必须不是价值判断
3、检验的方法必须是和已有的答案进行对照

第一步:先从逻辑论述来看,上面的过程并无错误。
第二步:要做到这一点,先要避开对于原文判断中用到的“人的尊严”、“中国文化”、“现代”等概念作好坏判断,而是用弄清楚什么是“现代文化里的人的尊严”,然后用它作为答案来和原文进行对照,所以有下面的过程:
a、“现代文化里的人的尊严”逻辑上不应当是到中国古代文化里去找(即自身验证是无意义的)
b、现代文化的核心是人的价值的体现,形式是个人自由在法治下的同等保护
c、所以,现代文化里的人的尊严可以表述为“所有人都具有受法律保护的同等自由权利”,是现代先进国家的实践.

第三步:以“所有人都具有受法律保护的同等自由权利”为答案对照原文对结论。显然,中国古代的实践里根本没有“所有人都具有受法律保护的同等自由权利”。因为“所有人都具有受法律保护的同等自由权利”之中的“法律”指的是“法治下的法律”,其基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中国古代文化核心的等级观念是和它不相容的。中国虽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但还是不等同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原文的论证无法得出和现代人的尊严观念等价的结论,所以不能通过检验。

但有人会说,此项检验不对,因为这样的对照有违“同等对照”原则。即,如果原文谈的是思想,我们就不能来检验实践。这里,原结论说的是“中国古代已有的思想”,不是“中国古代已有的实践”,所以只能到古人的话语(思想)里而不是古代的法律(实践)里来检查是否存在“所有人都具有受法律保护的同等自由权利”。

这是人们辩论时常遇到的问题。其实反对者在这里混淆了两件事:



1、“我们可以感知的实在可以有一个相应的陈述”不等于“每一个陈述都有一个相应的可感知的实在”。而实际生活里有很多没有可感知的对应的是在的陈述(如上右图虚线部分)。
2、这里的检验是针对实在的检验,它只有通过具体的可以被感知的行为才能得以验证。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该陈述不是事实,只是陈述人的观点。如果陈述人可以提供新的古代人的实践的证据,那就有可能在未来的检验中被接受为“事实陈述”。这个结论是一个关于上述陈述的陈述,我自认为我通过自己的检验认定它是“事实”,当然不等于不再接受检验而被否定。但是如同前面我所否定的陈述,如果有人要否定我的认定那就要做出自己的检验,而不能简单说一句“那只是你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不能强迫别人”等来否定我的结论。这才是讨论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原则。

上面的过程第二步中严格限于真假判断,不做好坏判断是很关键的一点。这是因为好坏判断的主观性的根源在于感性,有引发情绪反应(生存反应部分)为目的的原始生物学基础,所以会弄不好就会严重影响思维的理性。这项检验看起来很罗嗦,但它实在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基本方法。我曾经介绍过现代英国学者Derek Parfit用了38年写一本书来论述和证明关于人类道德的客观标准( http://www.hjclub.info/bbs/viewtopic.php?p=2863209&highlight=#2863209 ),因为他的每一句话都要经受这样的检验,首先就是他自己的检验。西方文化始终引领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没有这种严格的求真精神是不可想象的。这种认真和执着比较汉文化里的“悬梁刺股”、“铁杵成针”一类的刻苦认真完全不同,可以说是我们的人文传统中所缺乏的,所以是我们中国人的启蒙中间不能少的内容。

二、

系统逻辑方法除了严格的语言逻辑外,主要的就是数学-几何学方法,尤其是几何学,古希腊人的贡献极大。他们不仅把几何学看作可靠的求真方法,还看作是美的结晶,因为数学方法比较语言方法更为简洁,检验起来更依赖严格的证明,所以更显示了理性,因此在崇尚理性的古希腊人眼里就更美。

例如,古希腊人认为:球体的下落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所以一个重量为10kg的球体的下落速度是一个1kg的球体的下落速度的10倍。如果以D和d分别表示任意两球的重量,V和v分别为其下落速度,上面的语言逻辑就可用数学逻辑写成 D/d=V/v,或者d/D=v/V,或者Dv=Vd,等等,显然比语言方便且容易变化成不同的表述。

数学方法一般作为数学模型方法在现代科学里用的很多,尤其用来描述各种可以定量的规律/定律时,加上统计方法的出现,对于不精确定量的规律也广泛使用。

但是,数学逻辑并不因为它的优点就胜过了语言逻辑,原因在于数学逻辑不适合用来描述含有高维变量的逻辑关系,简单说就是一个“5次以上方程无解”的问题。所以,像上面的实在如果不是“下落的球体”,而是换成了“希腊人的历史兴衰”,亚里斯多德就挠头了,不论什么样的数学天才也拿不出一个数学表达式描述这个实在。说这个问题是提醒读者,所谓的“规律”未必都是简单的、可以定量描述的,尤其是人类历史的发展,究竟有没有趋势或规律,它们和人的智力活动的关系等等,我们还知道的太少。马克思生造了一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固然荒唐,但由此认为历史就是一个偶然事件恐怕也缺乏证据,这个题目留待下一贴讨论。

(待续)

修改了图示及几处文字。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河边于2015-1-09 周五, 上午3:38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60395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