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国特色(6):“集体主义”的背后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国特色(6):“集体主义”的背后
河边
[
个人文集
]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标题:
中国特色(6):“集体主义”的背后
(565 reads)
时间:
2014-12-05 周五, 上午2:49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国特色(6):“集体主义”的背后
认知研究揭示:思维-----即大脑对于信息的处理-----是通过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行的,对于特定的对象的认知需要通过特定的神经元(区域)的联系来进行,一旦某种联系固定了,人的相关思维也就表现为固定的模式,人就通过这种模式来获得知识,形成思想观念,再用相应的观念形成行为的动机,最后表现为对于该类认知活动的特定的行为模式。当某个民族中的多数人的行为模式都是相同的或类似的,我们就把这种行为和对应的思维归结于“民族性”,如果它明显地有别于其他民族,我们就将其称为“民族特色”。
对于中国政治中的悠久的专制传统的文化根源的一个经典解释就是中国文化中存在强烈的“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主义”,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将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至上,而后者则给于个人的权益以优先考虑。如果再问为什么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答案就是因为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对于集体力量的依赖而逐渐造成了这种民族性。比较而言,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更加注重个人的冒险精神等等,所以逐渐形成了个人主义。对照上面介绍的认知过程,这个分析颇有道理。
我在前一帖中说,“在按照西方学校建设的中国学校里学习的中国的学生可以在上午第一堂的语文课上讨论什么是某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务必达到众口一词,认定一个权威;然后在第二堂的科学课上学习进化论,同样的认定一个权威,只有一个答案。对比之下,西方的学生则在第一堂语文课上讨论某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务必个人充分表达,“见仁见智”,切忌众口一词、以一个权威为依归;然后在下一堂的科学课上学习进化论,还要了解这中间的分歧和纷争。”比较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的教育的不同,似乎也可以归结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别,即注重集体主义的中国教育倾向于“统一认识”,而个人主义文化下的西方教育倾向于“各执一词”,所以难以区分孰优孰劣,不过是侧重点不同,因为中式教育固然有点“死”,但西方教育放任自流,学生一堂课下来都没弄清楚一篇文章究竟说的是什么,恐怕离开教室时脑子里更是糨糊一片。
但是我以为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这个“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来历究竟是咋回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对于现象的观察,属于文化现象固然不错,但是“农耕生活”真的是“集体主义”的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吗?同样的问题当然也适用于“个人主义”。
农耕文化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关键一步,它使得人类可以就此脱离自然生物链,是人类脱离自然的压迫和限制,走向人类自由的关键一步。而在农耕文明出现之前,人的生存活动更加依靠集体的力量,而且时间有200万年以上之久,比较短短的一万年之久的农耕文明,如果是因为对于集体力量的依赖而导致集体主义文化,那就应当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是集体主义文化才对,更无须说希腊文化也是农耕文化,不过是靠海的农耕文化而已。所以“农耕文化说”解释不了“集体主义”文化现象,同样的道理,“海洋文化说”也解释不了“个人主义”文化现象。
我以为如果我们回到中西文化的分野的起点来检讨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或许会比较清楚。下面我从“求好”和“求真”的逻辑思维的差别来进行分析。
前面论证过,中国文化自诸子百家起发展出的传统思想的特点是缺乏对于“真”的追求,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对于行为的关注,以“求好”、“求善”为目标。由于好/善判断都是主观价值判断,所以也就必然成长为依赖客观判断的思维形式的软弱、甚至缺失的思想方法。而客观判断属于存在判断,也就是真伪判断,首先需要有关于“是”(在何时何地起何等作用的意思)的清晰概念,然后才能弄清楚关于一个具体的“是”的知识,这项知识才可能是真的,也只有真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如果一个对象如果可以被判断为好,关于这个对象的“好”的知识首先必须是真的;同理,如果一个对象如果可以被判断为美,关于这个对象的“美”的知识也必须首先是真的。如果“求真”和“求好”只是注重对像的不同,这样的逻辑照理也同样适用于把“好/善”放在第一位的中国传统思想,即一个对象如果可以被判断为真,关于这个对象的“真”的知识也必须首先是好的;如果一个对象可以被判断为美,关于这个对象的“美”的知识也必须首先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思路应用在以好坏判断为首要判断的的思维中却行不通。
我在本系列的(1)中简单介绍了“关于认知理论的几大件”,其中第一条说的是:“人通过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视、听、触、嗅、味等),信息进入大脑被大脑进行处理(思维)。例如,一个人看到地上倒着一棵树,思维的结果是大脑形成一棵倒着的树的图像,大脑还可能进一步推理说这棵树是风吹倒的。”这中间除了“大脑还可能进一步推理......”的过程是大家熟知的可能产生错误结论之处以外,前面大脑形成的图像也是与真实之间存在误差。古代希腊哲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甚至现代受过教育的人还很容易忽视的问题,所以将求真放在求知活动的第一位,并甚至推理到极端,说“没有经过检验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从这里出发,我们自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思想忽视求真的重要性所带来的后果,当然也容易明白“关于这个对象的‘真’的知识也必须是好的”这一推理的不可操作性,因为它不符合认知过程的逻辑顺序。
回到主观价值判断问题,如前所述,这
是
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的判断过程,这个是字说的就是好坏判断的实在。根据每个人因为先天和后天的不同会形成对于一个客体的不同价值评判,即有:
1、所有的价值判断的结果都
是
不一样的,
2、好坏判断
是
价值判断,
3、好坏判断的结果
是
不一样的。
不管我们平时说话有多少省略,其中的“是”会忽隐忽现,但是对于“是”的逻辑推演就是关于真假判断的核心所在。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到前面比较中外学生在学校的第一堂课的不同,我们自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学校和西方学校的做法的根本区别在于西方学校的做法是遵循了上面的形式逻辑过程,而中国学校的做法是违反了这一形式逻辑过程。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原因在于西方思维方法的根子是希腊人对于求真的认识,其中关于系统逻辑(在这里就是形式逻辑)的运用是必须遵守的原则。中国人是求好,而当超过一个以上的人在一起求好时,不同的“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来统一不同的“好”。最终的行为表现,当然就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集体主义”,所以以上看到的“集体主义”和“农耕文明”毫无联系,“个人主义”也和“海洋文化”扯不上关系。
而两种方法的差别的意义何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明确一点:形式逻辑是求真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它不能保证得到的结果一定为真,即使在如同数学这样的学科里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中国学生讨论的文章存在一个中心思想,中国学校的教学方法未必给出的中心思想不真,但是如果给出的中心思想为假,则所有的学生必定灌了一脑子假话。西方的学校的确没有对讨论的文章给出自己认定的中心思想,但是学生有可能通过讨论发现该文的中心思想,也可能发现不了。由于系统逻辑是各种求真方法(不包括科学实证方法)中最为可靠的方法(即出错率最低),中国学校的教学方法不仅实际上违反了形式逻辑,并且就此通过学校向学生教授前面一贴所说的“如明恩溥的仆人们那样的传统逻辑思维”,否定了形式逻辑,在新一代人中维系中国特色,教化“两套思维”的人。
我在“认知理论的几大件”中列出的第6件是:“个人的意识(或大脑的思维)无论达到何等复杂的程度都不会通过生育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人的文化(即思维的结果的总和)总是可能倒退和进步的。 ”这就是说,中国人的大脑其实和其他人没有什么重大不同,中国文化的演进是大脑的工作,虽然受环境的影响,但不是因为祖宗种地种多了所以我们就和别人的想法格格不入。我们既不比别人更聪敏,也不比别人蠢,更不是“支那猪”。我们是自己的教化的结果,所以我们和别人一样是可以也一定会变化的。
(待续)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看完了,不得不说学术味太浓了,似乎没什么应用的意义,
--
勇敢的心
- (273 Byte) 2014-12-07 周日, 上午11:06
(132 reads)
我觉得没这么复杂,只要知道这中间的道理就行了,也就是说,知道你的是非判断
--
河边
- (79 Byte) 2014-12-09 周二, 上午2:51
(101 reads)
我今天没时间看了
--
勇敢的心
- (10 Byte) 2014-12-06 周六, 上午12:35
(112 reads)
顺告勇敢的心:你下面题的问题或许此帖可以回答,请继续批评。谢谢!
--
河边
- (0 Byte) 2014-12-05 周五, 上午2:53
(117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708043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