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李銳:黎澍十年祭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李銳:黎澍十年祭
锦瑟华年
加入时间: 2009/03/20
文章: 507
经验值: 19118
标题:
[转帖]李銳:黎澍十年祭
(565 reads)
时间:
2014-12-01 周一, 下午6:01
作者:
锦瑟华年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黎澍十年祭
作者:黎澍紀念文集編輯組編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8-11-01
日子過得真快,黎澍離開我們10年了,其人雖已歿,千載有余情。心中稍感安慰的是,世事變遷仍順著他生前的願望在發展。他去世時,我只寫了篇短文,記述他書桌上幾篇未完的文稿的情況。
黎澍是歷史學家,更是思想家和理論家。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已有許多學者、專家論述,這些文章的一部分已收入唐振常編的《黎澍之路》一書中。我同黎澍雖是平生至交,但無力論說他的學術成就,現在只將我們半個世紀的交往作些回憶。
1938年夏,我從徐州突圍,輾轉敵後經滬港回到武漢,長江局派我到湖南省委工作。黎澍(那時用原名黎樹蒼)正主持《觀察日報》的筆政,任總編輯,我就在報社編輯部營盤街,每天同桌吃飯。那時我負責省青委的工作,大家各忙各的,他在地上,我在地下。這個報紙是四開版,編得較通俗活潑,有“抗戰地理”“、戰事演義”“、經濟講座”“、社會服務”等專欄有“老百姓”副刊;文藝副刊由張天翼等主編。當時田漢、翦伯贊、呂振羽、譚丕模、王西彥等文化界名流都在長沙停留過,都為這個報紙寫過文章,譚丕模任過省委宣傳部長,領導過報社的工作。我在長沙時,也為報紙主編過“青年陣地”周刊,也寫過文章。黎澍寫社論最多,常直接批評國民黨的限制出版自由、不發動群眾等,很受讀者尤其進步青年的歡迎。長沙大火後,省委遷到邵陽,報社也遷去,曾全文刊載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報告《論新階段》,於是由內部的變成公開的省委機關報,不久以後,報紙就被國民黨查封了。黎澍沒有隨省委到邵陽,由於地方上層關系,他到茶陵另辦了《開明日報》,後來遷到衡陽。從此天各一方,整個戰爭年代我們沒有再見過面。
1952年我調到北京後,我們才又重逢,但更是各忙各的,我在管水電建設,他在中央宣傳部,真是隔行隔山。但如古人所雲:響必應之於同聲,道固從之於同類。由於自己從來好文史,在武漢大學是工學院學生,卻讀過李劍農的《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李在文法學院教歷史),以及左舜生編的那套中國近百年史資料,這時在工作忙碌的空隙,讀了黎澍送我的他寫的書《辛亥革命與袁世凱》(重版改名《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政治》),因而知道他雖然長期在新聞工作崗位上,卻對近代歷史下過大功夫,這是一本很有影響的書(隨後知道,吳玉章論辛亥革命的小冊子也是他執筆的)。我轉業前寫的一本書《毛澤東的初期革命活動》,1953年在《中國青年》連載前,就在中宣部剛創刊的《黨史資料》一、二期全部刊出,而且排在卷首。這個刊物即由黎澍主編。我寫這書的來龍去脈他是知道的,排印的原稿曾寄給中宣部。解放初我在湖南工作時做的另一件事,收集《湘江評論》和毛澤東在五四時期湖南報刊上發表的文章,結集為《毛主席舊作輯錄》,印了50本,卻挨了胡喬木的批評,命全部上繳中宣部。這個過程他是清楚的。他也知道我挨了批評不服氣,因此才發憤寫出《毛澤東的初期革命活動》:你胡喬木說輯印那些有錯誤觀點的舊作,是“有害無益我偏偏要將它寫出書來,看看究竟是有害還是有益。我堅決離開湖南省委宣傳部(我是部長),轉業到工業系統,北京中宣部的人並不知情。等我到了北京,中央組織部辦好手續到燃料工業部上班前夕,胡喬木才知道。於是打電話給我,說消息知道太晚,有央求之意,要我到中宣部主管黨史工作。我當然婉言謝絕。這件事,黎澍也是知道的,他了解我同喬木相識與在延安的工作關系。
50年代,我們也偶有相聚,當然總是上下古今、海闊天空漫談,自不免議論時政,臧否人物。其中還有個關系人,有時碰到一起,即田家英,是我們共同的朋友。我剛到北京時,住在東城演樂胡同,約田家英來家就是同黎澍一起來的。我將收集的幾十本有關近現代的歷史書,包括同盟會在日本出版的(民報》全套原本(這是我父親在日本留學時的同鄉好友陳長簇送我的,陳是湖南和平解放時的民主人士),全部送給田家英,表示“洗手不幹”的決心:轉業水電,不再耍筆桿了。記憶中還有兩次這樣的三人相聚。一次是晚上到中南海黎澍家中,田家英也來了,一起亂扯談。《龍膽紫集》“懷田家英”六首之一,記下此情此景(當年黎澍是很能喝酒的):
咫尺天涯見面難,只緣都在做京官;
百年不遇龍門陣,西四牌樓消夜攤。
(1954年某日,與家英、黎澍聚談至夜,意猶未盡,又到西四街頭小攤喝酒,深夜兩點始歸。)
另外一次,黎澍大概已到政治研究室歷史組工作了,是在萬壽路田家英處。我們一起大侃當代“掌故”,談起“高崗事件”。由於1948年在東北當過高崗8個月的政治秘書,自己對高的為人處事有一定的看法,而主動離開。這種看法只同信得過的黃克誠談過。高任國家計委主任時,覺得此種安排不當,但不敢向中央反映,只能私下向黃克誠談及。由此也就議論到黨內民主談何容易。戰爭年代黎澍一直在國民黨區工作,沒有在延安或根據地生活的經驗,同這些地方的“老幹部”常有某種隔膜之感。我們之間卻毫無這種隔膜,還是同當年在營盤街一樣,這也就是所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吧。
1959年廬山事件之後,還能保持一點聯系的老朋友,也就只有黎澍和田家英了。記得1961年年尾,從北大荒勞動回到北京後,同黎澍的一次見面是在鼓樓前的馬凱飯莊,這時我還住在離此處較近的六鋪炕,他特地從沙灘家中到這兒來,請我吃一頓湖南飯菜,他知道我在北大荒是餓苦了的。這天談得很久,我還談了一些廬山會議的細節。
從北大荒回京一周後,我就同意到法院申辦了離婚手續。我的私生活,包括延安舊事,他是很了解的。談話中這也是一個題目,他認為這合情合理,夫妻間思想觀點南轅北轍,最為痛苦。臨別時,他還發了這樣的感嘆:歷史上能夠傳名後世的人物,往往是身陷逆境或犯上受害者,彭德懷一定會永垂史冊。這天的相聚和這樣的言談,對我當然是莫大的安慰。當時我獨自住在機關的一幢單身宿舍中,目睹人們天上下班,自己關起門來用一個小電爐做飯吃。
1963年,我又下放到安徽大別山中一個水電站去了,“文化大革命”一開始,6月3日的《人民日報》就刊有整版批判黎澍的文章。他被指責為“資產階級霸占史學陣地”的“東霸天、西霸天,像奸商一樣壟斷”。“文革”前那幾年,黎澍認為教條主義剪裁歷史事實,使之適應教條,歷史的豐富內容不見了,剩下的是說明教條的一些簡單的事實,而且往往還是靠不住的。這當然不能令人滿意,以致驚呼出現了史學危機。這是對教條主義歷史學的一種抗議,歷史學界爭論的這個核心問題,在於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關於一切社會歷史都是階級鬥爭史的理解。黎澍認為,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除了農民戰爭,還有民族戰爭,權力鬥爭,種姓鬥爭等等。一概稱做階級鬥爭,太簡單化了。以馬恩這句話,將中國古代史理解為農民戰爭史不對,將中國近代史理解為一部革命史也不對。黎澍批評了《聯共(布)黨史》的錯誤觀點,即歷史是階級和階級鬥爭所創造,一切歷史都是階級鬥爭史。黎澍問道:既然如此,在有階級和階級鬥爭存在以前有沒有歷史呢?在階級消滅以後有沒有歷史呢?
當年史學界的爭論情況,黎澍的角色和所起作用,我全不清楚。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憂,這時遙望北國,真是魚書欲寄何由達,水惡山窮處處同。
1975年5月,從秦城釋放,我仍回到那個水電站過勞改生活。1978年黎澍知道我的下落後,特來信讓我寫廬山回憶。這時,我已將那本舊書增訂完畢。於是將新書的一節——“青年毛澤東的思想方向”寄給他。我是1979年1月6日回到北京復職的,這年第1期《歷史研究》發表了這篇長文。從而社會上也就知道李銳其人還活著,且又故態復萌了。回北京之前,他還給我來信,也希望我能在社會科學系統工作。可是我還是思戀故土,仍舊回到水電建設崗位。
一別18年之後,蕭疏鬢已斑,歡笑情如舊。我們不免又繼 續“南朝皆曠達,東晉最風流”起來。第一次見面時,他談到的兩件事還記得。第一件是在天安門漫步遇見胡喬木,他指著正在修建的紀念堂說的一句話,使喬木大驚失色。這句話是從歷史角度,著眼長遠的將來說的,我也有同感。喬木是我們共同的熟人,也可說是共同的朋友,都有過老上下級的關系;不過這種關系,我離開延安後不存在了,他卻一直擺脫不了。我們臧否人物的議論,喬木常在其內。第二件也是有關喬木的,李新給我看的回憶文章寫到這件事。“四人幫”掃除之後,黎澍主編的《歷史研究》一時成為最具戰鬥性的學術刊物,解放思想,衝破禁區。他最早寫文章批判“四人幫”的封建專制主義,也最早提出要寫“文革史”。1978年8月15日(大家記得是日本投降這一天),黎澍、李新、廖蓋隆等五六個人從喬木家中往中央黨校去,黎、李與喬木同乘一車,三人閑談起來。黎澍很鄭重地對喬木說:“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實在說不通。喬木說:要不斷革命嘛。黎澍說:無產階級專政,是我們自己的政權,繼續革命,革誰的命呢?李新就笑著說:林彪說過嘛,革革過命的命嘛。喬木過了一陣說:這個問題很重要,值得考慮。以後他就寫文章,大批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這個發明權就據為己有了。黎澍同我說過,喬木常愛批評他標新立異,其實這乃喬木自己的專有權,別人不能搶先也。周揚在馬克思逝世百年做的報告,夏衍同黎澍說:如果這個報告讓喬木去做,就什麽問題也沒有了。
1980年10月討論第二個《歷史決議》時,我們有過接觸和議論。黎澍的一個真知灼見一直記得,即認為對歷史的認識從來不是一次完成的(對真理的認識也是如此),因此希望這場討論不要拖得太久,應及早結束,形成決議,以後就好辦事了。他談到粉碎“四人幫”以後的4年,對建國以來歷史的認識也是逐步加深的。最初兩年,感到極左已成慣性,個人迷信似乎少不得,要改變那套專制制度很難。經過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五中全會和一系列的思想鬥爭,感到發展還是快的,但是種種阻力還是不小。他相信通過這個決議後,會使阻力減少。他談到蘇聯的黨史就寫過幾次。《聯共(布)黨史》是斯大林時編的,我們曾將它當做百科全書;斯大林死後,重新編寫《蘇共黨史》;赫魯曉夫倒臺後,勃列日涅夫時期又重新編寫;現在戈爾巴喬夫時期又要重新編。為什麽老要重新編寫呢?因為都有它的片面性,每一次寫黨史都只是論證現在領導的合理性,換一個人就不一樣了。因此,歷史要站得住,必須講的是真正的事實,寫出來的東西是實實在在的,是真實的,推翻不了的。跟著現實政治的風向團團轉,那就不可能寫出一部大家都承認的可信的歷史。
我的《廬山會議實錄》初稿是1987年夏季寫出的,先送他看過。他常談起,過去寫的歷史著作中,主要是存在片面性,不夠客觀。就他自己說,多年來講抗日戰爭史,只講我們共產黨的八路軍、新四軍抗戰,不講國民黨抗戰。現在開始糾正這種片面性,也講臺兒莊等戰役了,這樣就全面些了。他說過去還有一個片面性,是為了鼓吹革命、鼓動大家起來革命而產生的,我們的歷史只講革命。有一個口號相當普遍,“為革命研究歷史”,聽起來似無可厚非,實際上有片面性。“為革命研究歷史”,那就是以革命為目的了。其實,革命不是目的。革命的目的是要改革社會制度,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使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我們過去寫的歷史主要問題在於只講革命。1949年革命勝利後,依然講要革命,甚至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對今天的改革開放,在歷史上找不到根據,得不到說明。我們過去有許多革命的觀念,是在革命的鬥爭中產生的,是為革命而產生的,不免帶有片面性。當然,也有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理解,或者馬克思的某些觀點也有其歷史限制,不能一概照搬。
我們議論過“興無滅資”的口號,因為80年代中還有主管宣傳的人堅持這個口號。黎澍以為這是一個徹底非馬克思主義的口號。提這個口號的人連《共產黨宣言》都沒有讀過,很可能還是從義和團的口號“扶清滅洋”脫胎而來。《宣言》說:“如果說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一定要聯合為階級,如果說它通過革命成為統治階級,並以統治階級的資格用暴力消滅舊的生產關系,那末它在消滅這種生產關系的同時,也就消滅了階級對立的存在條件,消滅了階級本身存在的條件,從而消滅了它自己這個階級的統治。”所謂“興無滅資”豈不是大笑話!至於到了20世紀,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對抗中各自發生的變化,社會主義大彎路,資本主義大發展,這些馬克思、恩格斯怎麽能預料得到。我們不能苛求古人。
我們也議論過“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口號。民主與自由,是人類社會賴以進步的歷史產物,是專制與獨裁的對立物。西方經過幾百年鬥爭,依靠民主、自由和科學,才從封建主義發展到資本主義。黎澍說:自由是文化和學術發展的首要條件。而且“自由”是一切革命者所向往的最美好的理想,因為它是共產主義的最高境界,《共產黨宣言》中說得很清楚。在革命鬥爭中多少烈士為自由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何以我們現在提都不能提,每一次有人提自由,就說是資產階級自由化,要大動幹戈加以反對?黨對學術文化的領導,應當表現在保證有發表的自由,而不是動輒違反憲法,任意剝奪這種自由。當然,自由不能沒有範圍。約翰&S226;穆勒《論自由》一書,最初介紹到中國來,嚴復曾把它譯為《群己權界論》。我們的憲法規定人民有各種自由權利,不得侵犯。但是法律規定自由有範圍,例如不能妨礙他人身體自由,不得危害國家民族利益,不得違反政府法令,等等,都是把自由限制在一定範圍以內。有了這些規定,自然就不必懷疑自由是專屬資產階級的特權了,社會主義離開了自由和民主,也就不成其為社會主義了。我們過去搞的那一套,只能名之曰封建社會主義。
大家知道,1983年發生過一次“短命”的“清除精神汙染”運動。黎澍在頭一年已經離休。運動開始時,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離休幹部討論、表態。會上一些人將批判的矛頭指向黎澍,所指責的竟是如此可笑,說他提出的“消滅封建殘余影響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條件”的觀點,是錯誤的,是“汙染”,是“放毒”。這些人不僅不懂馬克思主義,不懂世界歷史,而且完全忘記了年鄧小平長篇報告《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的,肅清封建主義的殘余影響還是一個嚴重的任務。對此,黎澍據理反駁,還說,我研究的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是中國近代史、當代史,我汙染誰了?他對我說,這哪裏是什麽“精神汙染”,而是汙染精神;攻擊他的人是一些瞎子、瘋子,只知道無限上綱,羅織罪名,跟著“左王”轉。他還告訴我,石西民去安慶回來說過,陳獨秀的墓不像樣子,應當修一修,陳畢竟是對中國革命有過貢獻的人。會上也有人批評石為叛徒樹碑立傳,這也是“精神汙染”。對此種荒唐可笑的言行,也真是既生氣又悲哀。關於所謂“反對精神汙染”問題,他作過這樣一種極為理性的分析:汙染是與進步相伴而來,每一進步都必定帶來某種汙染。開個工廠,生產各種產品,必定同時出廢氣、廢水,汙染環境,精神產品也一樣。陽春白雪來自下裏巴人,精華出於糟粕;沒有下裏巴人何來陽春白雪?沒有糟粕何來精華?而且即便是糟粕也未便輕棄,它可以肥田,種出糧食蔬菜,還可餵豬餵魚。肉食精華也,然而出於糟粕。治理汙染是必要的,清除或反對則是不合理的。何況這次所謂“清汙”,什麽是陽春白雪,什麽是下裏巴人,什麽是精華,什麽是糟粕,都還沒有分得清楚呢。他們站在“左”的立場上,是永遠分不清楚的,只能把是非香臭弄顛倒。
這次會後不久,本來年事已高,身體不好,又生了氣,黎澍終於心臟病發作,住進了醫院。住院期間,我和老伴多次去看望,還拜托衛生部原領導中的老熟人,多多關心他的病情。
1984年黎澍搬到木樨地24號樓後,我們成為鄰居。過去是“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現在是上下樓走幾步就碰頭的真正鄰居了。於是我們的來往就極其頻繁了。只要都在北京,一個月總要見面四五次,有時一個禮拜來往兩三次。內容主要是交談有關毛澤東和過去的問題;種種歷史教訓;對當前形勢看法和互相關心的問題,如“左王”、“左爺”們的動態;有時是高朋滿座,如告別辭《我們的悼念》中署名12人中,碰頭最多的是秦川、於光遠、李普、朱正、王若水等;此外還共同參加有關文史等方面的社會活動;各人寫了文章,不論長短,常相互征求意見;友人來多了,也舉行家宴,有一次廖沫沙夫婦請於剛、黎澍、李普和我四對湖南夫婦,到三家村酒店相聚;偶而也一同去看望朋友。到他去世為止,成為鄰居的這四五年中,我們之間三日不見面,也要電話一相親的。除上面寫到的以外,就記憶所及,繼續錄下這些屬於“思想的閃光”的言談。
——黎澍認為毛澤東思想可以歸納為五點:一是從“割據為王”到獨立自主。二是階級分析與階級鬥爭,包括群眾路線。三是統一戰線,又團結又鬥爭。四是實事求是,中國古已有之。五是不斷思想改造,實為宋明理學翻版,專門制造偽君子也。這第五點,大家都曾經挨整受罪,但都沒有像他這樣,聯系古人假道學概括得如此高妙。我們常談到農民戰爭,黎說農民戰爭取得勝利,必然導致“皇權”的集中,農民是一個落後的階級,中外歷史概莫能外。
——關於暴力革命問題,黎澍認為勝利者必繼以暴力統治,從而走向專制,迷信權力統治。蘇聯如此,我們亦如此。他送過我一本庫西寧夫人著的《斯大林前後》,真是可怕的絕滅人性的專政。恩格斯晚年對暴力與和平過渡已有新的說法。
——關於階級鬥爭與無產階級專政問題是我們常交談的。黎澍有幾個原則的說法:1.古代與近代社會發展不同,要予分開。2.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並非絕對對立,有互相依存即統一性一面。經常性的生產,是階級利益一致的結果,如果罷工形成對抗,就不能維持生產。工人中的階級鬥爭和對抗意識的存在是常態還是非常態?應明確說是非常態。革命有來潮和退潮、高潮和低潮,階級鬥爭和對抗也一樣。經常保持鬥爭狀態和革命狀態是可能的嗎?“階級鬥爭越來越尖銳”,“階級鬥爭一抓就靈”,使人們吃了多少苦頭。3.無產階級革命是為了消滅階級,因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是不合理的,也違背了馬克思的理論。尤其是階級專政還導致一黨專政。黨高踞於國家之上又導致權力與腐敗結合。我們多年以來解決不了執政黨如何執政的問題,解決不了黨政不分、政企不分問題。這種專政是在“左”的土壤中。4.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間的鬥爭並非你死我活。5.所謂不斷一分為二的理論,乃自我毀滅的理論。有一次談到,內部矛盾總是搞得你死我活,敵我矛盾倒可以妥協。內部矛盾聯系越多越深,總是由內部向敵我轉化;而敵我矛盾又向內部轉化。毛澤東的隨意性:辯證法變成形而上學,一分為二永無止境;唯物論變成唯心論,使用幹部也要講成份論。
——馬克思、恩格斯的話是否句句真理呢?有的話本來就不是真理。有的話從前是真理,經過時間考驗,現在已經不能算是真理了。“生產在階級對抗基礎上發展”,這是資本主義在19世紀中葉的狀態,以後情況的變化越來越顯著,歷史已經表明生產只能是在階級利益一致基礎上才能得到發展。馬克思主義過去長期處於革命鬥爭中。鬥爭中產生的著作不能不帶有論戰性。論戰性著作必然以攻擊敵人、辯護自己為任務,因此不能避免片面性,有時還不能避免感情用事。認識的局限性,任何人都容易犯的。對社會主義,馬克思也有空想,有唯心主義成份。馬克思主義形成的50年中,唯物史觀與經濟學說,《資本論》與三大手稿是頂點,完整的框架,手稿中提出“科技是生產力”。後期馬克思尤其恩格斯,都有反思與修正。
——列寧本來就有“左”的東西,《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一書曾寄與馬赫,馬赫復了十萬字的長信,列寧也有復信,其中即反映了列寧的“左”。原檔已經找到,在翻譯中(《毛澤東選集》中“左”的東西也不少)。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進行了實踐,有變化與轉折,從新經濟政策到逝世前,又有所變化(對斯大林有反感),布哈林後期思想更民主開放些,斯大林卻發展了列寧的錯誤(戰時共產主義),成為一個專制獨裁者。列寧將第二國際的政黨看成敵人,可是歐洲(稱號不一)的社會民主黨並沒有做過什麽對不起工人階級的事情,反而促動了資本主義本身的變化和發展。將瑞典同蘇聯對比一下,仔細研究,可以發人深省。
——說“資本主義喪鐘敲響了”,這是文學語言。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是商品經濟,仍脫離不了市場規律,這是馬恩都沒有料到的。馬克思也不可能料到高科技的神速發展會左右經濟的發展;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會如此漫長,以至到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之後,世紀快完了,還難以預見何年何月能夠實現。
——馬克思講的“自由人聯合體”,無非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其自由、權利、利益所得。能否真正做到任何個人都能得到全面發展,以此評價各個社會主義國家,各自情況如何?
——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史,非常需要認真據實總結,搞理論的人責無旁貸,這方面當然不應有任何禁區。一般而言,各級領導幹部對實踐負責;但搞理論的人應當對理論負責。回顧我們過去幾十年,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教訓太多,理論搞錯了,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千萬不能忘記人民公社化這種教訓。不論是蘇聯、東歐和我們,對於過去的實踐一定要加以理論總結,以免今後再犯錯誤,至少要做到少犯錯誤,切忌犯全局性錯誤。關於寫書,黎說,科學家(有科學頭腦的人)才能寫書,政客不能寫書。
——我們的共識:人類社會發展前途,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可能互相滲透,最後走到一種新的社會。與此有關的議論很多。如社會主義國家喜歡講排場,搞浮誇,辦虛事,資本主義國家反而比較實事求是。美國人對我們將他們總統辦公的地方(White House),譯為“白宮”,很有意見,明明是“白屋”嘛。黎澍說,老是害怕和斥責“全盤西化”(胡適當年也並非我們批判的那樣),其實質是責備現代化。不要傳統行得通嗎?不要害怕東方文化傳統失掉。日本徹底西化過,什麽都學西方,仍舊保留了和服、茶道,還有武士道精神。
——我們的教訓在搞過全盤蘇化。革命最早學蘇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就出現過“左”的面孔,致力於組織工人罷工,認為這是黨的天職,最基本的要求,而不認為從策略上考慮,應當同資產階級結成反對共同敵人封建主義的聯盟。相反,我們到處發動工人罷工,直到發動手工業者,反對中國資本、民族資本。大革命失敗後,“左”的一套搞全盤蘇化。建立的共和國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根據地叫“蘇區”,軍隊叫“紅軍”。王明出的一本小冊子叫《為中共更加布爾塞維克化而鬥爭》,那不是化成俄國共產黨了嗎?
在文化學術界,黎澍熟識的人比我多得多。他邀我一起去看望過兩位名家。我同夏衍沒有過交往。黎澍同夏是老朋友,在國民黨區尤其在香港一起呆過,相知很深。1986年1月28日上午,黎同我到夏的家中,長談了兩個小時。主題是兩位“左王”的統治。記得涉及這樣一些具體事。喬木在書記處會議上正式談過,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三個頭頭是周揚、夏衍和巴金。喬木最近因《上海文學》的一篇小說,讓書記處的負責人看,批示順著喬木的意思,查一查作者是否三種人。喬木還來找過夏衍,要批判一位女作家和一位山西的農民青年作家。夏說,他們還年青,一批就完蛋了。夏也說喬是兩面人,骨頭軟,尤其表現在對待兒子的問題上。
我也不認識錢鍾書。黎澍同錢先生和夫人楊絳相交很深,相互敬重。他的《再思集》書名就是錢題的。1987年5月25日下午,黎澍與我一同到錢家,談至六點。我們談得興高采烈時,楊絳忍不住也過來參加了。記得從胡適談起。1948年他們在上海見到胡適。胡早年的書信全部保存在合眾圖書館,內有毛澤東當年(當是1918年第一次到北京)寫給胡的信,說旁聽了胡的講課,很是佩服,想拜見聆教。署名為“你的學生”。錢先生說,胡適聽圖書館的人說,這些信件在日本統治時都毀掉了,很是惋惜。錢覺得此信於胡是有用處的。胡適回到臺灣後,胡的秘書胡頌平是朱家驊派去監督胡的,為胡的學問與為人所感動,因而寫了回憶胡的書。說唐德剛是一個落拓不羈的人,同胡接觸很深,才寫出胡的傳記來,此書影響很大。錢也稱贊胡適的為人,說魯迅那樣批胡罵胡,且很挖苦,但魯迅生前,胡適從來沒有講過魯迅半個不字。那天談話,盡是臧否人物。談到某學者吹捧江青“百鳥朝鳳”的故事,說得很是風趣。又談喬木對他們夫婦的照顧,建議楊絳寫《圍城》與錢的文章。錢說,他同喬木是“來而不往也”,每年喬木要來他家,他們都沒有回訪過。由此我們談到聶紺弩的詩集出版時,喬木毛遂自薦寫序言,聶認為,這是喬為了打扮自己。我特別問錢先生,為什麽記憶力如此好。錢說,30多歲前,記憶力確實極好,可說過目不忘。在牛津學習時,愛讀偵探小說。一次期考要認清古代手寫英文,連題目也未看清,即通篇解答,結果不及格,以至補考。受此刺激後,影響了記憶力。臨走時,我送錢先生兩本我的小書,《龍膽紫集》與《窯洞雜述》,《雜述》中有一篇文章《國立師範學院的教育和學生》,即《圍城》中教書的學校。1939年在湖南工作時,我去過這個學校(在湖南蘭田)。錢回贈我《談藝錄》。後來看過我的《廬山會議實錄》後,錢先生很熱情地給我寫過一封信,對此書很是稱贊。
黎澍比我大5歲。大革命時他就參加過共青團,幫助過被捕的黨員老師。1987年4月他75歲時,我曾書寫了一首七律相贈,其中頸聯為“一卷文章驚海內,三番思考問先賢。”詩後有如下很長的一段註解,說明我是怎樣看待這位相交半個世紀的老友的:
黎澍在他的《再思集》序言中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現代歷史的偉大轉折。這一轉折使人感到有重新認識許多問題的重大必要性。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我過去對中國和世界歷史了解的膚淺和錯誤,糾正了其中比較顯著和已經有所認識的部分。編入本書的各篇反映了我個人思想上的這個變化,故謂之‘再思’雲。”他還說道:“經過實際生活的檢驗,勢必又要發現種種不足,還要三思。”“認識的正確性只能是暫時的,相對的。窮盡真理,永遠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嚴肅的歷史學家回顧我們黨、國家和自己二十多年來走過的曲折道路後,所采取的對歷史與現實負責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同樣也是黨性立場的科學態度。黎澍是嚴肅的也是勇敢的學者,我的小詩稍稍表達了我對這位老友的敬重,我衷心祝願他長壽。《再思集》最後一篇文章《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對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與“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這兩個似乎是無可置疑的命題,提出空前的質疑;無論從古代到現代,從歷史實際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有關論述,他都認為這兩個命題不恰當,很難說得通,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這篇文章在史學界引起廣泛的反響,贊成的與部分贊成的、懷疑的與反對的都有。目前這場論戰尚未結束,報刊時有新的論文發表。古人詩雲:“梅花香自苦寒來。”(詩的七、八句為:“筆頭犀利因忠諤,梅老花香自苦寒”。)既然我們走過二十來年曲折的道路,既然我們的職責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前無古人的事業,我們就應理所當然地克服一切僵化的思想,憑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南針,勇敢地開拓自己的道路。
同一個月我滿70歲,黎澍也送了我一首五律,他說尚未最後定稿(“波浪闊”一稿為“風浪惡”;“愈老愈英雄”一稿為“奮發更為雄”)。他善舊詩詞,但不常作。1995年徐濱夫人清理舊檔,發現他書寫的這首五律條幅,特送與我。
濁世佳公子,於今七十翁。
曾經波浪闊,不怕火爐紅。
詩賦龍膽紫,文章太史公。
所望加餐飯,愈老愈英雄。
“我衷心地祝願他長壽”,寫這句話時,決沒有想到,我們之間的相聚只有一年多的時光了。十三大報告起草之初書記處負責人還找到黎澍、於光遠我們十來人,一起參加過討論。黎還專門找我談過黨性、階級性與科學性、民主性之不可分,是統一的,只有真正的科學性才能導致黨性、階級性的統一。可是堅持科學性與堅持真理的人,在“左王”的眼中,卻變為異端分子;他們還是搞老一套的“階級分析”,從而發現“鬥爭對象”,於是號召“劃清界線”。這時他的《歷史創造者討論中的幾個問題》一文,又得罪了不少人,這以後直到他去世前的1988年11月,我們的來往還一直頻繁,同朋友們的相聚漫談也多。我們還一起研究過要寫出一本《中國的左傾幼稚病》的書,重新認識社會主義,重新認識資本主義,重新認識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問題。
1988年6月,王元化從上海來,我們還一起談過“五四”和新儒學復古的問題。大概是從李澤厚的“五四斷裂”問題談起。黎說:“五四”有三股潮流:1915年陳獨秀提倡的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包括文學革命;反巴黎和約的愛國救亡運動;十月革命與社會主義運動,產生了共產黨。他說,斯大林和毛澤東的神話已經破滅,馬克思、列寧也不要再尊之為神。列寧批馬赫,自己並不懂自然科學,《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有錯誤,哪裏來的什麽哲學兩條路線鬥爭。馬克思從黑格爾等唯心主義接受了許多新東西,並未講過兩條路線鬥爭。階級鬥爭理論是列寧搞起來的,斯大林和毛澤東都有發展。我們現在還是老一套的唯馬首是瞻。
11月20日,廣東番禺梅山糖廠主人在仿膳宴請,我們和於光遠、胡績偉、朱厚澤等一起參加了,黎澍毫無病態。
11月29日,黎澍伏案起身倒地,後腦震破大出血住協和醫院後,即診斷全身動脈已硬化。12月4日入急救室。我與老伴去探望時,他帶氧氣罩,呼吸已困難,雙目緊閉,手腦不斷顫動。我輕輕撫摸他的頭部和手臂,沒有反應,老伴貼近耳朵講話也沒有反應。我同值班醫生談,這是中國第一流歷史學家,請全力搶救;我還同衛生部部長陳敏章通電話,告知黎的病情。醫院決定要切開喉管。5日,徐濱告知,心律已衰竭,在作最後搶救。一同議定幾件後事:出文集,《新觀察》出專刊,老朋友們出紀念文集。徐濱說,他生前談到不入八寶山,那些人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那些人,還是上萬安公墓。我讓家人將他書桌上一大攤書稿拍照,準備寫《最後一天的書案》,說明這位學者和思想家是戰死在崗位上的。晚上接戈揚電話,泣不成聲,說光遠電話告她,黎澍已去世。我即將危險病情告知,並商定紀念辦法。7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李學昆、徐宗勉來,談黎澍生平及後事,他們都是黎的助手,相互間感情很深。徐被打成右派時,黎澍很不同意,多年來同情地保護他。黎澍自己因此挨整,作十次檢討通不過,終於調離中央宣傳部,並下放。老“左”們總說黎澍偏激,以致他在政治研究室老受排擠。我對他倆說,黎澍不僅是歷史學家,還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思想家。
談到他的長期受壓,不能盡展其才,我的聲音也咽噎了。12月9日黎澍二女兒來告知:下午2點25分,爸爸與世長辭了,這也正是52年前他在北平街頭遊行示威之時。他們一家讓我審定生平稿與新聞稿。晚上12點,我寫好《最後一天的書案——哭黎澍》文,第二天寄《人民日報》與《新觀察》(後者發表時沒有刪節)。12月10日,社科院來4人,取走黎澍生平稿,並擬定火葬前告別名單。12月11日上午,我與於光遠、胡績偉一起到徐濱處,談學術紀念會可以從緩一些,光遠談中宣部舊事,稱黎澍為人的正直與勤奮,思想的不同凡響。
12月5日,應徐濱夫人囑,用一丈多長白布作橫幅,掛黎澍遺體告別靈堂,我代撰書一聯(徐濱泣獻):
再思三思,時有文章驚海內;
言傳身教,長留風範示兒孫。
12月16日,向黎澍遺體告別,去的仍在百人以上,許多人禁不住流淚。告別後,我因事離開,老伴張玉珍同王若水夫婦、沈容等和黎的家人一起,送到火葬場。
一別10年的樹蒼兄,上面寫了這麽多舊事舊話,是用來表示我對你的懷念,說明我沒忘記你的言談,你的思想和觀點,這些不僅永遠留在我的心中,也會永遠留在你的朋友們心中。我們依然是同心相應的,我們依然同你一樣勤奮地思索著,工作著。我沒有忘記你的希望:愈老愈英雄——奮發更為雄!
去年我已滿80歲,在京友好為我祝壽時,有六首《八十自壽》略表心意。現錄下其中兩首,是否可以告慰吾兄在天之靈呢:
精神獨立自由難,八十行吟氣浩然。
曾探驪珠淪厄運,仍騎虎背進諍言。
早知世事多波折,堪慰平生未左偏。
欲喚人間歸正道,學操董筆度余年。
不發牢騷不自憐,楚狂本色總依然。
難充工具難馴服,卻近人情卻達觀。
長覺此身仍屬我,厭隨流俗只當官。
韶華幸喜沒空老,放膽高歌世變遷。
標簽: 李銳
所屬版塊: 歷史
作者:
锦瑟华年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21446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