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国特色(2):中国人眼里的“是”和“真”-----中西分野的起点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国特色(2):中国人眼里的“是”和“真”-----中西分野的起点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中国特色(2):中国人眼里的“是”和“真”-----中西分野的起点 (821 reads)      时间: 2014-11-26 周三, 上午1:22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国特色(2):中国人眼里的“是”和“真”-----中西分野的起点

关于中国文化的种种特色,我以为尤其以国人关于“是”和“真”的观念为突出。讨论这个问题,要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说起。

我将某个民族的文化定义为这个民族的所有大脑的产物的总和,大到文字、技术、思想、战争、国家、政府、等等,小到穿衣服、建厕所、欺诈、打劫、等等,都属于该民族的文化。即除了人的本能行为外,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文化产物。(而社会的制度设计则是文化中的特殊一项,它的产生是文明出现的标志。换言之,有文化时未必已经有文明,有文明时必有文化。)

对于人类进步有重大意义的各种重要文化产物中,就思想而言,我以为以社会制度的设计思想是为重要的一项;就技术而言,文字的发明则是重要的另一项。社会制度设计问题已经谈过太多,这里只讨论文字的发明。如果人类文化是所有大脑的产物的总和,文化一定是累积的结果。由于文化不能随基因传递,没有文字前的文化积累只有依靠人的记忆和口传,而有文字以后便有了文字的纪录,它比较大脑的记忆既准确又可靠,同时可以反复使用,修改方便,传递的范围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比只依靠大脑远远扩大许多。所以,世界上没有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是没有文字的,也没有一个文化极其落后的民族拥有自己创造的文字。

文字作为工具的目的是纪录通过语言表达的各种思想成果。早期的文字工具都是图形式,通过图画来纪录思想,语言和文字之间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方式显然符合人的一般发明过程,即通过模仿来制造工具。汉字属于这样一类的发明,比汉字更早的苏美尔文字在演变为楔形文字前也是图形文字。但是,图形文字的明显弱点是难以画出抽象的思想。我曾经让一个9岁的儿童用他所知道的除了文字以外的所有可能的符号----包括图形、颜色、各种记号等-----来表达“好”,他画了一个白色的圈,然后解释说因为他的妈妈喜欢这个颜色。当我再要他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真”时,他想了好一会,最后放弃了,说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读者也可以自己试试,体验一下两者的差别。

这个孩子的困境可能正是我们的祖先早期使用汉字时的困境。比较“好”、美”、“是”、“真”等几个字,只有“真”字出现最迟,首见于大篆,其他几个字都出现在金文中,“好”和“美”字则更早见于甲骨文,按《说文》解,就是“女子为好”,“羊大为美”的意思。而“真”字的《说文》解则是依小篆字形,从华(huà),从目,从乚(yǐn),从八,故有“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之解。《说文》同时指出“六经无真字”,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外加失传了的《乐经》中都没有这个字。不仅如此,我在四书之首的《论语》中从头读到尾也没找到这个字。换句话说,不论是人们认定的孔子编撰的《六经》还是后人为他撰写的《论语》中都没有“真字”。同时,被《说文》解作“是,直也,.....以日为正曰是”的“是”字在《论语》中也没出现过。而“假”、“伪”这样的字出现的时间和“真”字相近,都是首见于大篆,并且都没有在《论语》中使用。

孔子生于前551年,72年后于前479年辞世,当时大篆字已经出现。儒、道两家的另一宗师老子虽然生卒年月不详,但他留下的《道德经》(或《老子》)则有学者根据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推断其成书或初步成书至晚也是战国(前476-前221)中期,即与六经基本同期。而老子的《道德经》中出现了“真”字三次,我们或可以据此推论,孔子不用“真”字恐怕不是因为无该字可用,而是没用到相关的概念。那么《道德经》里三次用到“真”字又都是什么涵义?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人那时关于“真”的概念。下面我们分别看这三次的具体用法。

第一次见于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引别人的释文如下: ......(道)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再看第二次用于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文:......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后看第三次用于第五十四章: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释文: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

将上面的用法总结起来,第四十一章里的“真”说的是纯真,属于感觉的真;而其他两次都是断言的真,属于信仰的真。两种用法都不是指客观的真,也不是指逻辑的真。所以,过去2000多年汉人的两大思想宗师儒、道两家各自的镇山典籍里要么没有关于真的概念,要么只有感知之真,而缺乏客观真和逻辑真的概念。这个现象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吗?我以为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将这一现象和为今天世界普遍(包括汉人自己)接受的希腊哲学做一比较,看看现代科学、道德哲学、政治学、逻辑学等的源头学问和作为汉人的源头学问的儒、道两家有何差别,因为特色就是通过差别所彰显的。

主要古代希腊哲贤如巴门尼德(约前500年)、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柏拉图(前427-前347)生活的年代正是和孔子、老子相同的年代,而他们所开创的希腊哲学的立足点不是别的,恰恰是儒道两家忽略或不为重视的“真”与“是”这两个概念。其中“真”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是”则是一个汉人没有并容易误解的概念。

前面介绍的儒道两家均阙如的汉字“是”和我们今天用的“是”有很大不同,与希腊人的eimi(英文为to be,being)------即我们通常译作“是”的词-----更是相去太远。按照王太庆教授的解释,希腊语eimi的愿意是“起作用”,与宾语连接则为“起何等作用”(相当于逻辑判断中的“是”),如果加上时、空界定词则为“在何时、何地起作用”,所以是一个三合一的词。不仅希腊思想里是这样的用法,基督教圣经里也是这样的意思,其他如英、俄、德、法、以及印度的梵文都有这样的用法,是其他主要文化的相通部分,但却是汉字没有的东西。汉字的“是”只是系词,并且其较为固定的用法还是近代发展而来,古人不用系词。因此,“河边是驴坛网友”到了古人那里就成了“河边驴坛网友”了,所以儒道两家都没有用“是”,但是都用到“有”,也就是希腊人的eimi中的“存在”(即上面说的“在何时、何地起作用”的那部分意思)。所以,我们由此知道并不是我们的祖先毫无本体的意识,而是没有有如希腊人那样的一个对应的词来表达一种复合概念。究竟是汉人没有产生复合概念的能力还是即使产生了这样的概念也无法记录?这成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那么,这个being(或to be)和“真”到底有什么关系要被洋人如此紧密地捆在一起?说起来其实也没啥秘密,不过是希腊人认识到,求真只能对于实在进行,所以才有巴门尼德最早对于实在的定义:它是,它不能不是;它不是,它必定不是。这是因为求真是理性思维,它的对象首先必须是干净的,可以定义的,没有这一点,求真是不可能的。而这一点却恰恰是儒道两家都没有意识到的,或者无法通过图形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才有儒道哲学和希腊哲学的截然不同。

上面的这个不同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意义极大!-----因为希腊人正是在他们的“是”和“真”的基础上建立了理性思维,这两者是形而上学的基础。没有这两个基本的概念,可以说就没有可能出现系统逻辑,也就没有今天的现代科学,不可能有现代的伦理哲学,甚至不可能有基督教神学。而对于汉民族来说,没有这两大重要概念的两千多年来汉人赖以立身安命的儒道思想,不仅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特色,而且成了汉文化中从此不再可能发展出系统逻辑的死结。

汉人今天谈起中华文化的历史,总爱说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的辉煌一页。这话我以为最多说对了一半,恐怕一半也没有。我以为百家时代的所有学说其实都没有发展出是-真概念(指其客观性和逻辑性定义),而不论是确立儒道学说还是其他学说为国学,汉文化都会从此和西方文化形成清晰的分野。试想如果当时的汉人的成就是将汉字发展为拼音文字,汉人将从此有一件可以真正如实记录思想活动的利器的话,历史就可能彻底改写了。苏美尔人使用了图形文字约500年后将其改进为楔形文字,这才有后面的希腊的拼音文字的出现,也才有希腊人思想活动的如实记录和代代相承的探究和积累,所以才有后来的辉煌成就。汉人自甲骨文的使用到孔子著六经几近1000年,但是汉字总数也就是4000多个。这1000年中以及后来的年月里究竟有多少汉人的思想活动未被记录或无法被记录是一个无解之谜,唯有至今仍存的儒家经典都不见“真”字这一扎眼的事实,成了一个永久的汉文化特色。

(待续)

上面套蓝句子为刚才添加的.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4.199016 seconds ] :: [ 3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