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芦笛:读书三境界 |
 |
加人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2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3891
经验值: 330971
|
|
|
作者:加人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加人按: 勇敢的心网友 想背诵一篇芦笛的文章。我找了一下。以下这篇比较适合背诵。
这篇文章,多年前我收录了。现在还没有完全理解芦笛说的道理。
芦笛说 “理清作者的思路"
"找出预埋的前提和假设,用已知事实去验证"
这几句话。我还不大明白。有那位网友明白的,请详细给我讲一下。
举例说明一下。帮我这笨脑袋理解一下。
=============================================
读书三境界
芦笛
读书会形成思想 . 老杜的逻辑错误,乃是看到许多读书人毫无思想,由此得出“人的思想不可能从读书中来”的错误结论,以为书上运载的思想只有个与人原有的思想共鸣的关系。
换言之,如果读者没有原来的类似想法,就不可能从书中获得该想法,可谓谬之极矣。
既然人类不能吸收前人的想法,把它变成自己的,那还有什么学习能力可言?请问马列主义毛思想是否属于思想?大陆出来的读书人包括老肚子都该熟悉那一套吧?请问你是学来的,还是自己固有的阿?你提出这个命题之先,怎么就会忘记了我一再强调的“验算”原则呢?
该怎么读书,我已经说的太多了,那就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作者的思想,
而是理清作者的思路,发现作者的独特视觉,
找出预埋的前提和假设,用已知事实去验证,
从中学会先进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万人敌”的功夫。不掌握这套,就无法提出自己的想法来。因此,读书当然是获得理性思考能力的前提。至于你独立思考的结果是否新颖,那其实不重要。相反,如果你自己想出来的东西和前人暗合,那更证明了你已经初步具备了思想家的能力。
我在网上写的许多东西,其实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后来才发现前人早就有类似说法。
例如我在提出“社会热力学定律”,认为封闭社会的文明不会如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那样无限进步,只会达到稳态后便停滞下来。这完全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但后来老虫却告诉我,他曾见过西方学者有类似论述,让我大为懊丧。
另一个例子是,早在青年时代起,在读了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我就开始用“文明冲击说”来解释中国的动乱,后来才发现其实这思路和亨廷顿的暗合。当然,严格说来,那不是我的独立思考结果,而是将费正清使用的视觉广延扩充了。如果我没有看过那本书,就绝对不会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由此可见阅读和学习的重要──它开拓了你的思路。
我近年推出的力作,当数《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张春桥永垂不朽》。那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过去还从未见过有人作出类似论述。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我认为是指出了毛泽东主义其实是用传统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去偷换马列主义,
“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社会发展阶段而是一种道德圆满的理想境界,“无产阶级”不是与特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社会存在而是传统的圣贤,“阶级斗争”不是社会矛盾的表达方式而是道德臻于完美的修练功夫,等等。这些论述完全是我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迄未见到海内外有谁提出类似的看法。用老肚子的表述方式,这应该是我头脑里的固有观念了,但如果我不熟悉传统儒家思想、马列主义以及毛思想,又怎么去融汇贯通,比较揣摩,进而提出这一系列看法来?
在我看来,读书有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生吞活剥,不求甚解,连作者的意思都没弄明白,只记住了些片言只语便来装腔作势,籍以吓人。网上活跃的文科“学者”基本处于这境界。
第二境界:理解并记住了别人的基本思想,能用自己的话转述,但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想出那些名堂来的。
这种人就是所谓的高才生,最有水平者无非是应用他人的现成结论去“解题”,用来穿凿社会现实。现在的“民运理论家” 就在这个档次。用毛的话来说,他们最好的前途就是实现“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
第三境界:在读书时梳理作者思路、推敲论点论据并随时验证已成本能,善于发现作者思维方式的漏洞,对作者的视角或是approach的新颖独到之处特别敏感,由此逐渐建立起独立思考的能力来,能独立作出与前人类似的发现。到达此境界的人,在网上堪称凤毛麟角,海外尤其没有,反倒是国内还颇有这种才俊。
伟大领袖毛在延安整风期间,曾无情地嘲笑那些党内“知识分子”,说读书乃是天下最容易不过的事,比杀猪还容易。猪会跑会跳会咬人,并不会在那儿乖乖地等你杀,而书根本就不会动,你爱怎么读都行,横拿竖拿,站着坐着躺着都没问题,云云。
毛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读书确实是最容易不过的事,
尤其是文史哲方面的书,只要识字即可。
可读书也是世上最难的事,许多人读一辈子也不明白该怎么读。更严重的是,
书籍是一把两面刃,对于会读书的人来说,读了书便如虎添翼,读的越多越聪明,
而对不会读书的人而言,读书反倒会把人读糊涂了,强行塞入脑袋的“大洋古”不但不会增进人的智力,反而会一劳永逸地摧毁之,制造出所谓“书呆子”来。这种现象似乎为中国所特有,其发生机制是什么,我到现在也想不明白,兴许和咱们的文字有关吧,要不外国怎么没有书呆子呢?
作者:加人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