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华帝国续篇-----(4) “复兴”之觞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华帝国续篇-----(4) “复兴”之觞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中华帝国续篇-----(4) “复兴”之觞 (406 reads)      时间: 2014-11-13 周四, 上午1:03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华帝国续篇-----(4) “复兴”之觞

“汉人”早先是一个糨糊概念。秦统一中原时,原先的七国各有自己的宗室传承和不同的语言,秦朝通过统一文字来号令天下,到汉朝以后才随着融合而有汉字汉人的概念逐渐明确,终于将原来的七国后裔统一到“汉族”之下,其实主要就是使用汉字的那些七国后人。从秦到明(除去元朝),除了汉人对于祖先的寻根究底又弄出了“夏”、“华”等称谓外,“中国”就是“秦”,就是China;“汉人”就是“华族”或“中国人”,也就是Chinese。

所以汉人的帝国也就是中华帝国,始于秦帝国,其疆域直到明朝也就是秦国的底子,300万方的规模,上下稍有变动。汉族的皇帝都是在这块地域上实行有效治理,税收来自这块地盘,守土亦以这块地盘为基准。这块地盘的大小差不多相当于今日印度的疆域,所以中国中原地区的人口密度其实和印度相当。不过自汉族从满族那里继承了大清帝国的疆域之后100年来努力,通过创造“中华民族”的概念来配合中华帝国的大扩展,把原来的历史重新梳妆打扮后塞入人们的脑子里,结果造就了数代“误以今朝识往昔”的满是“大中华”意识的汉人,以为今天的中华帝国的版图两千年前就该是这个模样。

中华帝国的文明是紧紧地围绕着汉字的使用而建立的,它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也和汉字的使用相关。例如曾经使用过汉字的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就比邻近的不用汉字的蒙古、西藏等要深得多。藏蒙民族不用汉字是因为他们的拼音文字发明的早还是另有原因我不清楚,但是如果比较统治过汉人达100年之久的蒙古人和靠着汉字传入的文化而学习汉化的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之间的差别,不能不令人思想汉字的奥秘是什么。此话说远了,得以后另文讨论。我要强调的是:中华帝国的皇帝们从来没有真正统理过不使用汉字的子民,即使自己的天下有这样的民族,也是被打入深山,过着“天高皇帝远”的日子。

蒙古人的入侵并建立的帝国曾经打断过中华帝国的汉人统治,中华帝国被并入蒙古帝国后汉人在蒙古人手下当了一百年的亡国奴,不过现行的中国古代史上将这一百年的统治称元朝。有人认为,就凭这一点就可以说明汉人真是不要脸,明明是亡了国,却把征服者说成是自家的皇帝。此话初听上去不无道理,但是细究起来,其中的原因恐怕并不是汉人的厚颜无耻,而是汉文化的“天下观”的结果。

我以为汉文化的“天下观”里重要的一点是皇帝是“天子”,是“奉天承运”,所以皇朝都不以家族命名,而是要以某种可以表达“天意”的名字来命名。反皇帝的举动在皇帝嘴里是“迕天”,在反皇帝的人的嘴里是“顺天意”,究竟谁说的对,那就看双方较量的结果,总结起来就是“成王败寇”四个字。蒙古人成了事,自己也知道这个规矩,所以自封“大元”,汉人当然要跟着“服从天意”,一切顺理成章。如果皇帝毫不体恤民情,那就是“逆天意”,民众就再行“顺天意”的权利,直到“成王败寇”又有了结果。中国古代文明所以停滞不前,很大原因是实行这个本质上是“丛林法则”的“成王败寇”规则,使得社会不断在“自然秩序”和“人为秩序”之间震荡,也就是在野蛮和文明之间徘徊。

我还认为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实质。所谓“一治一乱”的“治”,就是社会开始从前面的“乱”中恢复,新胜出的大王开始实行“人为秩序”;而“乱”就是社会的“人为秩序”失灵,社会回到“自然秩序”,再行“成王败寇”,直到新的大王胜出。而每一次的“治”,就是文明的“复兴”,“大治”就是“盛世”。不过,每一次盛世都离开原始状态不远,而所以走不远是因为汉文化里缺乏一种可以进行代代相传的文化积累的内在机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暂且放下。要紧的是:如果人为的社会秩序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识,则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制度设计的进步,没有制度设计的进步的社会必然是文明停滞的社会。或者说,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社会制度的设计没有进步的话,文明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中国古代社会就是明证之一。

蒙古人以后的异族对于汉族的征服当然就是满族建立的清王朝。我在《中华帝国的前世今生》里分析过,满清帝国从不认同自己是中华帝国道统的延续,一直到清帝发布逊位诏书时才正式使用“大中华民国”,不过是承认将权力移交给已经宣布成立了的中华民国时不得不用的字眼。继承了这样一个大帝国的汉人,再谈“复兴”,那就不是过去历朝历代的300多万方疆域内的“中华帝国的复兴”,而是三倍于此的疆域内的改了名的原大清帝国疆域的“复兴”,也就是除了明朝的“中华18省”外,还要加上东北三省,以及内、外蒙古、西藏、新疆、甘肃,二战后还要加上收复的台湾。这个“复兴”在国民党手里没有完成,如今在共产党手里成了它自己宣称的“历史使命”。

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所要达致的“伟大复兴”,不用说各地的发展的差别之大而根本没有一个标准可以衡量,首先在逻辑上就说不通。只要理解了当今中华帝国的来历就不难理解,在如今这块近1000万方土地上生活的几大民族,历史上的兴盛衰落并不同步,而是此起彼伏,经常处于征服和被征服的地位。如果以汉人眼里的“盛唐”的地位作标杆来衡量中华帝国在世界上的“复兴”,其他民族又当作何想?就如同法兰西人就是法兰西人,德意志人就是德意志人,他们不论人种如何接近,历史文化有多少交接,他们仍然各有自己的历史,各有自己的兴衰,只有自己知道什么样的日子是自己的梦想。以长官意志主导的中国经济建设虽然成就巨大,但是代价也是极为巨大。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化被弄得千人一面,一切绕着钱转,在缺吃少穿的年代还有情可原,现在再这样弄,还要其他民族都这样弄,不管人家的传统和信仰,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数败俱伤!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大帝国,没有一个曾经通过强迫所有民族服从一个民族的意志而成就为伟大帝国的;也没有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通过实行几个人的意志成就为伟大民族的。现代科技的进步只会给个人自由提供愈来愈多的方便,个人自由的吁求只会愈来愈高,所以现代国家的兴盛不能没有个人自由为基石,牺牲个人自由来建设强大帝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华帝国的文明进步必须要有新的制度设计来保障个人自由,否则不会有真正的文明进步。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是否有可能设计出一套既能保障个人自由,又不会导致帝国解体的制度?

(待续)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727664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