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从“外商投资之谜”谈起 |
 |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
|
|
作者: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从“外商投资之谜”谈起
大陆改革开放以后,外商在大陆投入了成千上万亿美元,外商赚了大钱的同时,大陆经济也随之起飞,三十多年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通常看待外商投资,总是以为外商要么投入的只是金钱,要么是金钱和技术;当大陆富裕起来不差钱后,才出现有的外商只是投入技术的情况。无论如何,穷,就是因为缺钱;投资当然首先要投钱。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
直到有一次,我在大陆某地的一家中国银行用美元兑换人民币时,和一位管事的人谈起他们是如何处理收入的美元后,我开始怀疑我上面对于投资的理解。该管事告诉我,他们收入美元后,将美元全数上交,得到一笔相同数量的人民币,而不是如美国的银行那样自己决定如何处置兑入的外币。这样一来,如果一个外商投入的钱是在大陆生产衬衫,并且所有的原料、人工、机器等都无需进口,他投入的外币只是进入了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甚至由中国政府到该外商所在国购买该国的国债,市场上发生的变化不过是中国政府投放的一笔等量于该项投资的人民币。我就此想到,如果中国政府直接投放一笔等量人民币岂不是可以产生同样的投资效果?为什么一定要先接受一笔外币?这就是我的“外商投资之谜”的缘起。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问题就变成了:如果政府直接投放这样一笔钱的话,这笔钱投给谁?如何保证收回?接受投资的人知道要生产何种衬衫?卖给谁?卖什么价?有谁敢接受这笔投资?除了这一笔,下一笔投在哪里?等等。这样分析下去就可以看到,原来外商的真正优势不是钞票,而是他从市场中来,知道他要生产什么,产品卖给谁,他也不会有投资损失的责任问题,而钱,那个数过来数过去的钱,其实不是投资的核心问题。
在信用本位(而不是金本位)的今天,钱虽然是财富,但更重要的是金融工具,起到经济活动的润滑剂的作用。人为的计划经济的恶果是将复杂的十亿人的经济活动搞乱了,搞死了,成了一个活的僵尸,纸币在这种体制下完全失去了金融工具的作用,只是政府控制人民吃饭的工具。所谓改革开放,原来不过是在这具僵尸之外另辟生路,随着新生命的长大把那具僵尸一刀一刀分解掉,最后将整个经济重新塑造一遍成为市场经济。
这样说来,是否等于说,市场经济下面就没有经济问题了?当然不是,只是问题完全不同于专制下的计划经济。一个最明显的自身比较就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投入4万亿拯救经济,而在计划经济下则虽然天天处于经济危机,却毫无动用金融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可能。因为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虽然理论上也可以通过印钞来润滑经济,奈何引出来的钞票却因为没有市场机制而无法投放,除了发工资引发通货膨胀外就如同废纸。
从这里也可以明显看出现在的一党专制已经不同于开放前的专制,即现在的专制已经从开放前的全面专制缩减为主要是政治专制加上部分的经济专制,这才会有利用外商带来的市场经济逐渐将计划经济改造为市场经济而实现经济大跃进。
那么,是否政治专制配合以市场经济才是最有效益的经济模式?我以为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必须首先弄清楚上面说的中国的“部分经济专制”究竟指什么。
经济发展的规律的确存在,具有普遍意义,即经济发展所牵涉的各个要素不管在哪里都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各地不同的是各个要素的是如何进入经济发展过程,或者说,各个要素被掌控的机制的不同在哪里。中国的资本主义的特点是:
1、经济发展所需的主要技术是外源性的,尽管内源性技术开发在发展中。
2、政府全面掌控了其他非外源性的经济发展要素,如土地、能源、自然资源、资金投放,甚至通过户口制度管理来控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3、汉文化影响下民众的重物质轻思想的实用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即大一统或中华帝国)。
所以:
1、在全面专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所有的经济发展要素的配置处于扭曲和紊乱状态,即使有一些内部发展出来的技术也无法为经济发展所用,经济活动必然处于僵化状态。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状态。
2、当改革将某些简单生产―――主要是农业生产―――的经济发展要素的配置放开后,农业经济即刻发展起来。不过这个发展也就是恢复性的,要进一步发展还要新技术和社会进步来优化经济发展要素的配置。对于复杂的工业生产,如同农业生产那样的改革就没有什么效果,因为牵涉到太多的经济发展要素的配置,纠正起来非常困难。
3、如果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外部世界抵制中国,都不来投资,中国的经济也无法很快起飞,道理如上所述。
4、只有在中国开放而外部愿意将大量的技术输入中国,通过政府的“部分经济专制”来调配其他要素的配置,配以充裕和便宜的劳力,经济就出现了快速发展。政府同时将计划经济下的工业生产进行改造,逐渐摆脱僵化的配置,经济于是出现持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表现形式是经济转轨从几个“经济特区”扩展到全国各地。
到了现在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不再是“所有的经济发展要素的配置处于扭曲和紊乱状态”,而是如何获得高技术和更有效率的经济要素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两大问题。靠着现有的“政治专制加上部分的经济专制”还能解决问题吗?
写到这里,上坛里看到老礁贴出的袁剑的文章,老礁说还贴过袁的其他两篇,我都没读过。我觉得袁的文章虽有启发,但缺陷在于和流行的“低成本优势”或“低人权优势”是同一种分析,将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合在一起来论断。政治和经济固然紧密相连,但是两者不是一件事。“低成本/低人权”的说法的逻辑基础实际上是:成本问题可以不是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甚至赔本的买卖也可以长期干下去来获得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这显然是说不通的事。
从贫穷开始的经济发展,在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经历过使用童工、制假造假、环境污染、技术偷窃,英国、美国都有过;美国直到20世纪初输往欧洲的成药里有30%的假货;纽约在上世纪20年代还有不少家庭三代同一居室,并且在里面从事卷烟生产。读者可以很容易地从图书馆获得这方面的资料。
袁剑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在于它通过其独有的政治禀赋压低并转移了各种成本。比如环境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并将本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医疗、教育等公共品的巨大成本推给了沉默和匿名的社会。这样,政府与强势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就变得靓丽无比了。”读者只要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袁剑将分配问题(政治问题)和成本问题(经济问题)混到了一起。现在工业化国家的各项经济成本如果作为一个普遍的标准来让所有国家参照实行的话,比较优势又从何谈起?穷国就只能永远贫穷下去。
至于袁剑对于“美国的衰落”的解释,我认为也是混淆经济发展规律。英国作为政治大国来说其影响是衰落了,而经济则一直在增长,只是在自由经济下,积极的经济活动总是从富裕地区流向贫穷的地区(如果贫穷的地区能够提供比较优势的话),最后的结果是趋同现象,而这恰恰是自由经济的真正优点。有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如果不能发挥其比较优势,虽有外界的大量资金投入却并不能改变其贫穷落后就是这个道理。
为专制开脱的人们喜欢用“中国模式”来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需遵循现有的为其他所有人所遵循的经济规律,所以专制总是有理。反对专制的一些人实际上也喜欢“中国模式”―――不过是另一种模式―――来解释中国经济,希望说明民主总是会胜过专制。其实专制对于发展经济来说的确有的时候胜过民主,古代和现代的例子都在那里。
在当今时代,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成本还无法成为普遍的经济成本标准通行世界,但是由它们倡导的关于人的价值至上的观念却已然成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以这个价值观为衡量,如果比较中、印两国的1949年以后的制度优劣,中国的制度是魔鬼的制度;如果比较两国自1978年以来的制度,则中国的制度以其获得的经济成就有胜于印度的制度之处。不过后面的路还长,比较还在继续,更何况我们还不能肯定中国的一党专政会不会走向一个不是共产专制的新型专制。通过减少专制并开放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获得今天成就的中国,任何进一步的专制都是回头路,绝不是人民的福音。
作者: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