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赋比兴与其它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赋比兴与其它   
老金在线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36

经验值: 2453


文章标题: 赋比兴与其它 (632 reads)      时间: 2002-1-20 周日, 上午1:29

作者:老金在线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赋比兴与其它

作者:老金在线



钟嵘在他的《诗品》中论诗说: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义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志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曰兴、曰比、曰赋,中国古典诗论家们一路“曰”了下来,以为这就是学问。假如有兴趣,认真考索“赋比兴”的来龙去脉,是可以做很长很长文章的。



“赋比兴”说,不自钟嵘始,《周礼》、《诗大序》(《毛诗序》)、早有论述,也不自钟嵘终,孔颖达、朱熹还在说,但这正是中国文人特色——就前人的一个发见、一个话题,滔滔不绝地讨论上几千年。不难想象,中国不经辛亥革命那般浩荡的革故鼎新运动,中国文人还会有滋有味地讨论下去。事实上,如前所述,在大学校园里,这个话题至今还在讨论着,还在写很长很长的文章,虽然早已开始“式微”。



我认为,“赋比兴”说既没有概括诗歌的质的规定性,也没有推动诗歌的健康发展,那原因就在于,围绕这几个主题词泛滥的种种理论过于谫陋。读的多了,感觉仿佛一群师爷在诗坛不断发布老掉牙的宏论。有趣的是,他们不仅教你怎么做诗,还教你怎么做人:做奴才、做帮闲。



中国的读书人向有好为人师的恶习,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要做别人的老师、师傅、教官、师爷。昔人云:“自古圣贤皆寂寞”,此话大谬。先圣先贤们生前有弟子拱卫,死后有弟子传经,弟子死后有弟子的弟子传教,弟子的弟子死后有弟子的弟子的弟子传经传教;不仅有嫡传弟子,还有所谓“私淑弟子”。各类弟子们为了传习经书,不惜搭上一生一世的时光,皓首穷经,从有限的几本经书中寻索微言大义。为了经书中的一段文、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弟子们会打上几年、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的笔墨官司,严肃地捍卫严肃的经书的严肃性。我无法理解,中国的读书人怎么就形成或者说选择了这样一条文化路径,自己遮蔽着自己的眼界,自己萎缩着自己的语言半径,自己戕害着自己的自由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社会良知、天赋人权,自己斫丧着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理性,不思进取、不思建树、不思超越,而甘心情愿的去做圣贤书、体制内的文化奴才文化帮闲,还教导着别人去做文化帮闲文化奴才?这一切都是怎么形成的?



说“赋”说“比”说“兴”,无非是说诗是什么、如何做诗;假如能够循着这条路子深入讨论下去,也许能够做出不错的诗学理论来,就像古希腊罗马的读书人做过的那样。但是中国古往今来这一批的读书人就是在讨论诗学问题时也时刻不忘向统治者提供统治术。这一群读书人即使在草莽、在民间(所谓“微时”),也在梦想着要做大官、做皇帝、做统治者,这是读书人最后的目的、他们最能够引为自豪的成功,不然的话就无法理解他们何以那么认同统治之道,那么殷勤地向当局献计献策,那么不厌其烦地向别人灌输奴化观念。这也许就是传统的中国读书人何以对逻辑、对纯粹理性与知识、对独立于官方的理性文明毫无兴趣与热情的重要原因。



在《诗大序》中,可以看到较早讨论“赋比兴”的模式。



《诗大序》认为诗有六艺: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种分类方法相当可笑,不符和最基本的逻辑关系。很明显,“风雅颂”是《诗》的体式、种类,而“赋比兴”是《诗》的方法。



《诗大序》有一套影响后世几达两千年的理论,读过几本书的人大约都不陌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又说:



“……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这哪里是诗人的理论,分明是统治者的主张嘛。



《诗大序》的作者现在不好具体断定,但文章出于秦汉间的读书人之手应该不成问题。《诗大序》的“六义”说又源于《周礼》,而《周礼》乃是大名鼎鼎的读书人十三部经书之一。中国的读书人对十三经的迷恋与膜拜仿佛宗教徒。《周礼》说“赋”说“比”说“兴”,后来的读书人便起哄般的也来说“赋”说“比”说“兴”;除了后起的一些什么“风骨”说、“性灵”说、“神韵”说之类,中国诗坛就没有发展出什么像样的诗学理论来。就是在什么“风骨”“性灵”“神韵”诸说里,也不难发现说“赋”说“比”说“兴”的影子和教人做诗做人的师爷腔。



钟嵘说“赋”说“比”说“兴”,但他偏不肯就这个问题深入展开,偏要拐道去谈教化:



“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他还不忘在有限的文中腾出篇幅去讴歌“当今圣上”:



“方今皇帝有生而知之的禀赋,能够体会沉郁幽深的文思,创作诗文可与日月争光辉,赏析作品能知天人大道理。皇上在过去没当皇上的时候就与读书人广为交游,那时就是读书人的精神领袖;何况现在天下一统,各路精英风云际会!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我大梁王朝真是俯瞰刘汉曹魏,气吞两晋南齐啊!”



这就是钟嵘这个读书人的话语方式——事实上也是传统读书人的话语方式,熟悉中国文坛、中国历史的人,对这类话语方式都该耳熟能详。



中国古代诗话、文论,不过就是这样一些读书人在说话,它很少能为现代人提供有益的东西。阅读传统读书人的话语,时刻感觉到那些曾经掮负着“时代精神”的中国文化代表们,他们的“人品”竟是如此的猥陋,而他们却在写着《诗品》或是其它什么。

作者通讯:[email protected]







作者:老金在线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老金在线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7926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