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华帝国的前世今生 (三)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华帝国的前世今生 (三)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中华帝国的前世今生 (三) (927 reads)      时间: 2014-8-15 周五, 下午11:26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华帝国的前世今生 (三)

1、君主立宪的破产(续)
到1910年资政院第一次开会时,清廷的改革已经有相当的成就。具体说有新学校的建立,一定的办报自由和组党自由,司法的改革,矿业的开发,等等,这些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钦定宪法〉虽然有将皇权写入宪法,但是其保障民权、确立法治,分权制衡也是明确的。所以革命党人对于〈钦定宪法〉的完全否定显然是过激的。清廷后来又进行了一系列吏治改革,并于2011年10月颁布〈宪法重大信条19条〉,进一步推动宪制。但是还是无法阻止革命党人化解清帝国的努力。

后人评论清帝国的灭亡,基本都是批评清廷改革不力,延误了时机,最后积重难返,终致革命爆发而不可收拾。我以为此种看法没有点到问题的症结。清帝国的灭亡恐怕是“命定之数”,非亡不可,因为清廷不愿意和人分享“祖宗打下的天下”,又有一批汉人(为方便习惯,我将“华族”和“汉族”、“汉人”交替使用,旨意相同。)铁了心要灭了它,所以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由双方力量的消长所决定。

清帝国时期,尽管汉人被清廷所用,满族皇帝们继承了大量汉文化,但汉族仍然是被统治民族,汉族的官定地位低于满族。当清帝国风雨飘摇之际,汉族构成的革命党人要推翻满族人的统治、满族人就坚持要镇压汉人的反抗自然是理所当然的现象。不过这种对抗是否符合双方的最大利益则又当别论。而一个民族对于压迫的反抗也不等于这个民族一旦有机会时一定不会压迫别的民族,所以这种民族间压迫-被压迫反复置换的现象历才会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清廷的改革固然根本上是为了挽救爱新觉罗的家天下,但是改革在诸多方面也符合其它各民族的利益。改革如果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相关各方能够就各自的利益交接部分进行合理的最大化,并对此有理性的认同。在此问题上的关键两家是满、汉民族。满族的代表是清廷,汉族的代表是谁则变动不定。清廷除了有在朝中为官的汉人的支持,1905年启动宪政改革后又得到了在野汉人改良派的支持(包括如章太炎这样的由革命派转变而来的人),但始终没有得到如孙中山为代表的汉人革命党的支持。而革命党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因为有日本人的支持,实际上是清廷真正的对手。革命党人的不妥协和清廷对革命党人的追杀使得双方失去了共存的基础,此一现实断绝了清廷的政治改革的和平出路,只有以暴力消灭一方为最后结局,所以,清帝国最终在它对于自己的压迫对象作出的让步和妥协最多的时刻完结了,以君主立宪破产告终。如果清廷早将革命党作为汉族的代表与其坐下来谈判,或者革命党放弃推翻满清,转而支持满清的政治改革,后面的局面将是个什么模样是无法想像的。

2、帝国权力的争夺
清帝国虽然灭亡了,但清帝国完成向中华帝国的转变之日,即为中华帝国的统治权力争夺的开启之刻。

历代中华帝国的朝代更替,包括元朝帝国的灭亡,无不是经由多年血腥混战后,在遍野尸骨上实现新朝换旧朝的。清帝国比较它以前的各个帝国,总体来说不是最差劲的帝国。直到今天,中国大陆帝王电视剧的主角们还是清朝皇帝。清帝国虽有过太平天国的挑战,但并没有失去其统治。当清帝宣布退位并指定袁世凯主政时,过程也是相对和平的。可是,清帝的和平退位,同时也无意中给华族出了一道从未碰到过的难题:你们汉人有能力和平继承帝国权力吗?

〈清帝逊位诏书〉(据说是袁世凯起草)发布与1912年2月12日,六个星期前,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已经继武昌的骤变发表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确认各地自武昌起义后脱离清廷,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联合成为新的国家,看起来多少有点像要效仿美国革命的模式。而清廷及实权在握的袁世凯北洋集团的解决方案则不同,短短的〈清帝逊位诏书〉全文是:“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诏书除了前面一半说的是“皇帝遵天命转移权力”外,后一半说的是权力转移给谁。但是如何转移?---“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而已。 

显然,权力如何转移的问题此时已经不是皇帝说了算,而是变成了清廷保护人的袁世凯的愿望。除了在汉人掌权这一点袁世凯和孙中山意见一致以外,在完全继承清帝国的疆域而不是“恢复中华”这一点上双方也一致,意见不同的是权力归于谁。孙中山不同意由袁世凯掌权,次日即给袁世凯打电报,以“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若果行之,恐生大枝节”相威胁。但是,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本来就最多只能代表帝国的南方数省,又如何代表“中华民国”?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并在〈党章〉中写明“总理有全权组织本部为革命军之策源”、“本部各部长、职员悉由总理委任”、“凡进本党者必须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力而荼革命成功为条件,立约宣誓,永久遵守”等,甚至提出“孙文革命”,开启了党内独裁的恶例。连黄兴都要说孙其实内心向往的不过是“以人为治,羡袁氏之所为”而已。

显然,清帝退位虽然名义上是遵循“禅让”,但自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只是传说(或愿望),从来没有过关于具体过程(程序)的记载。没有程序,自然就要先设立程序。遗憾的是,设立和平转移或继承权力的程序恰恰是中华文化的短板,两千年没有解决过的问题。结果问题的最后解决还是通过武力在1949年落下帷幕。〈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距今已经过去了102年,可是华族文化里还是缺失着完整的关于统治权力的和平转移和继承程序,中华帝国里的权力转移和继承的大戏仍然一幕接着一幕地上演着。

(待续)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80477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