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华帝国的前世今生 (二)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华帝国的前世今生 (二)
河边
[
个人文集
]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标题:
中华帝国的前世今生 (二)
(670 reads)
时间:
2014-8-15 周五, 上午12:54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华帝国的前世今生 (二)
《语言本能》的作者哈佛的平可(Steven Pinker)教授曾说,对于2500年前的希腊人来说,甚至相邻城邦的另一个希腊族群就是一个下等人群,只配做自己的奴隶。所以相互征服是人们相互交往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也因为如此,帝国现象遂成为人类过往几千年历史上的普遍现象,通过征服而组成帝国在所有的主要区域文明内都发生过。对于被征服的民族来说,做为帝国的臣民就意味着被异族所统治;而在统治者眼里,被统治的异族当然是下等人。异族统治的问题在于它违反了人类固有的平等诉求,所以总是不稳定。
对于在现代中国这一地域的文明变迁,除了中间有蒙古帝国的数百年崛起,最有影响的始终是秦以降各个中华帝国,被其它文明称为China,译为“中国”,该词在历史上就是与“蛮、夷、戎、狄”等对举使用,并不包括中原以外的地域。清帝国一向自称“大清”,及至开始与欧美、日、俄等列强开始外交后,才逐渐将Chian加在“大清”前面,目的不过是顺应国际习惯而已。例如:
1689年9月中俄尼布楚条约:大清国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大清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中华大清国
1858年6月中美天津条约:中华大清国
1860年11月中俄北京条约:大清国
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大清帝国
1901年9月中法辛丑条约:大清国
1906年4月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大清国
尽管“中国”和“中华”常在条约中作为清帝国的简称出现,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名仍然正式号称“大清帝国”。可见清帝国的皇帝们对于“中华”和“非中华”的区别有清楚的理解。
清帝国被华族继承后,取名“中华民国”,据说此名字是章太炎的发明。章是排满主义者,且不说他的思想对于他创造“中华民国”究竟有何影响,仅就国名本身而论,“中华”一词就违背了国家当时的实际疆域和民族构成。章太炎等不是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就有即刻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诉求变换为汉、藏、蒙、满、回“五族共和”的号召,国旗也是五色旗,而不是后来的青天白日旗。但是,“中华”一词又明明白白地告知世人,这五族的的关系如何。所以“民国”此时最多不过是个愿望,现实还是中华帝国。因此,如果要谈今天960万方疆域中华帝国的历史,到今天应当是1012~2014共102年才对。
那么,回到上一节的问题,由清帝国向中华帝国的过渡究竟对生活在清帝国疆域内的人们都有些什么影响?愚意以为有下面几项值得讨论:
1、彻底堵绝了将清帝国改造为君主立宪国家的可能。
2、帝国陷入长期的统治权力的内战。
3、打开了选择共产主义的道路。
4、将由清帝国继承而来的、不同于史上“中华十八省”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华大帝国说成是“自古以来”的大帝国,就此不惜篡改历史,伪造历史。
5、此一继承恰逢世界各帝国纷纷解体的“全球化”,对于“中华”和“华外”各民族的制度转型的现代化过程成为一个“帝国难题”。
下面我试图给出我的粗浅分析。
1、君主立宪的破产
甲午战争以后又过了十年,又经历了“拳变”事件后,清政府终于在1905年派员赴西洋和东洋考察宪政,于次年宣布启动宪政改革,三年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自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奏请用12年完成宪政改革起,清廷能在三年决定实行并颁布一个仿照日本宪法的宪法大纲,无论如何都是一大进步。可惜大纲颁布不满三个月皇帝和皇太后就在两天内都去世,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继位,清帝国再没有铁腕人物来推进改革。
尽管如此,改革还是唯一的拯救帝国的办法,立宪过程没有中断,1910年9月资政院举行第一次会议。资政院200名议员民选和钦定各一半,不算西藏,分给当时的22省,结果新疆尚未开咨询局,最后民选代表为98名,钦定98名,加上秘书长等三人,有199人开会。一个昏聩的帝国能在5年内聚齐这么多人辩论国是,不能不说是出人意料的进步。即便在20年前,在中国已经生活了20年的明恩溥(Arthur Smith)在他的〈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谈到中国的改革时,还引用过别人的话说“---总之,中国必须开化。要完成这一切,一千年都嫌短,除非借助某些外力来加速这一过程。”(明恩溥是向美国政府建议退还“庚子赔款”的人物之一。)
但是,对于鼓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华族革命党人来说,清廷代表的就是专制、腐败、无能、满人的专断权力,其所做所为不过是通过立法将现状法制化而已,所以不锄之无以谈改革,汪精卫1910年3月甚至谋刺摄政王载沣。其它的革命谋划也在进行中,最后终于导致次年事发后不得不进行武昌起义。
平心而论,说清廷所做的一切都是假改革并不公允。即便以汪精卫的谋刺为例,汪被捕后经审判判为无期徒刑就足以显示清廷已经不是过去那样地颟顸残暴;即使在1903年,一直被清廷追捕的章太炎也不过审判入狱三年,1906年如期出狱。但是革命党人不看这些,孙中山说,“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革命成了民族之争。
(待续)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已经有学者根据近代世界历史演变的事实指出:能成功实施民主,宪政的国家,没有民族认同的问题是其前提,而不是结果....
--
布朗运动
- (0 Byte) 2014-8-15 周五, 上午7:03
(143 reads)
希望有详细一点的介绍
--
河边
- (0 Byte) 2014-8-15 周五, 下午11:27
(107 reads)
在楼上
--
布朗运动
- (0 Byte) 2014-8-16 周六, 上午8:07
(116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0834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