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另一种道德(3) 以贫易贫和道德错乱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另一种道德(3) 以贫易贫和道德错乱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另一种道德(3) 以贫易贫和道德错乱 (571 reads)      时间: 2014-7-08 周二, 上午1:47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另一种道德(3) 以贫易贫和道德错乱

我在前一贴里说明,对于罗瑛-白芳礼现象,我赞成罗-白代表的道德观,但是反对穷人这样做,因为这种做法可能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就现今大陆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贫穷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地区不再是一个“做大饼”的问题,而是一个“分大饼”的问题,高调宣传罗-白现象只会掩盖这个问题。尽管我在结尾指出,基于同样的道德观的特雷莎的行为不会引出类似的问题,因为她的行为是由教会组织和支持的,但我在上一贴里并没有回答下面的问题:既然罗-白行代表了“济贫”和“无私”的道德观,何以他们的行为会造成更多的问题?是否原因在于他们的行为是个人自发的行为?

DaLuoHan介绍了一个模拟研究的结果,认为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特雷莎的增多会刺激白眼狼的增多。
老礁除了同意我的分析,还认为官办媒体渲染这种现象是故意宣传,为了转移对于弱势群体问题的视线。(我的分析里只是说客观上会有这样的效果。)
欧客认为,不能因为行善会产生负面效应而否定行善;也不能将宣传罗-白说成只是为了转移视线,毕竟国人拜金主义盛行,效贫不笑娼等没有道德观念的普遍现象说明心灵鸡汤还是要喝的(我以为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教育还是需要的)。

我觉得几位的看法对我都有启发。在进一步回答我自己的问题以及讨论几位提出的看法前,让我再介绍一下我的“第三种贫穷”:懒惰的贫穷。懒惰的贫穷说的是因为厌恶劳动而产生的贫穷。这种贫穷古而有之,它的特点是将个人的劳动限制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的水平,不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

------在“做大饼”的贫穷为普遍现象时,这种贫穷常常被掩盖了,因为低下的劳动效率使得勤劳的人和懒人所得都是只能满足基本需求,所以少数“懒惰的二赖子”和所有“勤劳的二大爷”一样穷。
------当贫穷主要因为“分大饼”问题而造成时,穷人里会同时有少数同样的“懒惰的二赖子”和很多不幸的“勤劳的二大爷”,即两种穷人共存。
------在福利国家里,即社会福利已经普遍建立来补偿那些不幸的“勤劳的二大爷”时,“懒惰的二赖子”还是同样存在,逻辑上甚至可能增加(因为“懒惰可以过上体面生活”的现实会刺激“二赖子”的增加)。

我以为“第三种穷人”的数量随着社会实行的经济-政治制度不断变动,猜想可能在全民大锅饭时代最多(所以一取消大锅饭即可解除物资短缺),在高福利社会次多,在残酷竞争社会最少。在此概念下,我们再来分析罗-白现象和几位的看法。

现在再来看罗-白现象。我以为分析罗-白现象首先需要明确:在将人类生命作为最高价值的前提下,贫穷是一种恶,所以贫穷是所有人都痛恨的现象。对于恶的消除,不能以恶易恶。一个人被偷了,不能去偷别人来弥补自己的损失;对于暴力的专制,不能以暴力消灭暴力;要解脱贫穷,不能通过分光他人的财富;等等。罗-白行为-----不论其动机有多么美好-----结局是以一种恶代替了另一种恶。从逻辑上来说,如果我们认为那些穷人(以及他们的孩子)的生命是美好的,有理由得到充分的教育和不受贫穷的折磨,那么这个逻辑就应当同等地适用于罗瑛、白芳礼。但是他们的做法的结果本身违反了这个逻辑。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人愿意落入这个陷阱(效仿他们)。如果他们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时就会有很多人愿意效仿。所以,我们对于罗-白现象所要否定的是“鼓励穷人这样做”,而不是否定“慈善”、“济贫”、“无私”等价值观。

只要一种善行不会导致另一种恶,这样的善行都是应当鼓励的,和“有心、无心”无关。反之,则应当反对。所以,对于比尔盖茨的行善当然要鼓励;如果我河某人捐了10美金也应当鼓励。但是,如果是一个穷人在一个富人云集的社会里将自己仅有的10元钱捐给另一个穷人则不应当鼓励。换言之,对于我开头的问题的回答是:动机并不保证行为的正确,消除贫穷不应以产生另一个贫穷为代价,和行为的个人性质还是集体性质无关。

说道DaLuoHan介绍的模拟研究,我以为这个研究没有说明白该研究所处的社会环境,我猜测很可能是在高福利社会进行的,所以会有特雷莎-白眼狼同步现象。中国现在的社会环境是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已经没有“做大饼”的问题,但是如何公平“分大饼”的问题却远没解决。换言之,中国还远不是一个福利社会,中国的穷人中的大多数应当不属于“懒穷”。针对这样的贫穷进行的慈善活动本身是对于解决社会分配问题的补充,应当受到鼓励,无法用这个模拟试验的结果来否定它。

老礁所说的官办媒体和政府靠这类宣传转移对于社会不公问题的视线,我觉得问题不在于此-----尽管我们无法判断官方是否“故意”这样做,问题在于没人知道官方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自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逻辑的结论应当是“然后再追求‘均富’”。但是邓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一说,如何在一些人富了以后如何追求均富,邓对于这一问题只说了“不争论”。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大陆现在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的基础上,中共最高领导人们恐怕更多的是“自信”,至少现在还是相信能够自己弄出一套独特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至于这个方法究竟是个啥模样,现在还看不到。

因此,我同意欧客的关于慈善不可少的看法。但是,我以为“道德教育”(或者“喝心灵鸡汤”)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德育教育固然需要,但是教些什么恐怕更为总要,这就又回到了道德观的标准问题。我总以为中国过去百年来未有积累足够的思想资源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所伴随的价值观的变化,始终在老一套的价值观上打转。锦瑟华年转贴的《我的维吾尔“民族主义”是这样形成的?》很动人,我以为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混乱会如何影响到行为的。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能说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粪坑。但中国传统道德缺乏系统的道德哲学的支持,无法应对现代化的压力。其实所有其他非西方文化都有这样的问题。不过,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又不是和别的社会(如印度)一样的,有自己的特色,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完)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20155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