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为何民主无法“普世”?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为何民主无法“普世”?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文章标题: 为何民主无法“普世”? (3377 reads)      时间: 2014-4-07 周一, 下午1:40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请诸位看看这篇文章: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969900&boardid=1

当然,若您用宗教态度对待政治问题,抱持“民主事业必胜”的宗教信仰,连民主在后发国家到处碰壁的事实都不承认,那就不必看这篇文章了,掩耳盗铃便是。但若您能面对着痛苦的事实,则我觉得不妨看看他说的是否有理。

作者认为,民主并不能真正解决各阶级的分肥问题,因此只能在已经确立了资本自由的国家中有限度地工作,一旦放到后发国家中去,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便要撕裂族群,引出灾难。窃以为,这解答过于简单,或许不能成立——西德与日本就是反例,尤其是日本,战败后麦克阿瑟强行解散了日本财团,实际上实行了“均贫富”,所以在建立民主制度时並没有作者说的“政治空洞化”“政治被资本挤开”的前提。

另外,他否认民主是国民的和平分肥机制也毫不成立——福利与税收就是国民能直接掌控的分肥手段,而我已经在《天堂裂痕》中讲过了,福利能决定国家的基本制度与基本面貌,并不亚于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瑞典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因为它实行公有制,而是因为它奉行福利主义。

民主不但能调节社会分配,而且能改变社会构型。若民主真如作者说的那样无足重轻,那英国在战后发生的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实质性变化根本就是不可解释的。上世纪20年代,《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出版引来主流社会的严厉抨击,那有如说是因为该书过于blue,莫如说它虚构了一位从男爵夫人和园丁的恋爱,打破了天经地义的等级藩篱。后来戴安娜王妃和马术教师、印度医生乃至阿拉伯回回等各种各样的平民乱来,还上电视台向全国人民公开宣讲其淫乱史,却成了“人民的王妃”。战后几十年间,英国实际上发生了静悄悄的社会革命,而它导致的社会构型与观念变革之深刻,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百年暴力革命起到的效果可以比拟的。

尽管如此,文章讨论的基本事实必须承认——西方在冷战结束后的民主输出讫无一例成功,反而引出了灾难。这到底是为什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究竟是在哪些方面不适合后发国家的国情民俗?

至少,他说的有一点我认为是成立的:国家民族认同是实行民主的前提。缺乏国家认同的国家一旦引入民主,必然导致分裂,而民主根本不足以化解民族冲突——北爱尔兰就摆在那里。若不引发战争,分裂也未必是坏事,当然,若在台湾那种无可分裂的小岛上,即使不引发战争也很麻烦。

最主要的问题是,作者没能给出正面答案,而这根本就是不可回避的:出路何在?如果民主化不是后发国家的出路,那专制就更不是了。在民权观念普及的今日,专制制度根本就是不可持续的,必然要以动乱终局。这原理我已经在旧作中反复说过了——专制国家缺乏真正的维稳软件,主权在民观念的普及使得专制政权缺乏合法性,迟早要因内讧垮台,引发周期性动乱。

附带说一声:这位寒竹因为诬陷08宪章的起草人想造反,曾经被我臭骂过。但这并不影响我心平气和地阅读他的文章,考虑他提出的问题,事实上,我本人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但讫未找到答案,只是觉得西方应该深思这个问题,停止在第三世界搅屎与前苏东阵营搅屎,把形形色色的“颜色革命”收回去,埋头把西方的经济搞好,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0842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