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从为何说芦笛是社会主义者谈起 |
 |
captain nino
加入时间: 2012/07/01 文章: 892
经验值: 38697
|
|
|
作者:captain nino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前天发了一个帖子评论芦笛的理性主义, 提到了芦笛是一个社会主义者, 没想到激起了几个网友强烈反应, 以为这个是我对芦笛的人身攻击. 其实这是经过长久的观察得出的结论, 且芦笛自己也承认自己是社会主义者. 这里就想客观说明一下, 这到底是什么回事.
首先, 芦笛并非中共语境下的 "社会主义", 盖中国语境下宣传的社会主义, 其实是列宁搞出来的共产主义. 这里要先说明白这两者是什么区别, 这个得从马克思谈起. 马克思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一个大师, 其对社会主义的贡献之大, 影响之深远, 以致当今世界 "社会主义" 常常与 "马克思主义" 成了同义词, 其实社会主义有很多流派, 并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 哪怕是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与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也是社会主义的流派. 这里暂且不详说. 从我这篇文章来说, 芦笛不仅是社会主义者, 而且还是马克思流派的社会主义者, 这个我慢慢说.
在中国的学校上过历史课的都知道, 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领袖, 相当于拉登在基地组织的地位. 当年的第一国际, 充斥了各类社会主义者, 是一个世界各地社会主义者的大杂烩. 有大量的无政府主义者, 有被中共历史书蔑称为 "空想社会主义" 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者, 有社会民主主义者, 也有一部分激进的鼓吹暴力革命的社会主义者. 第一国际是来者不拒, 只要自称是社会主义者都能加入, 马克思属于精神领袖, 第一国际的成员之间吵闹不停, 大致形成了两个 "帮派", 一个是无政府主义者, 一个是所有的其余社会主义者. 两者都坚持声称自己才是真理. 第一国际在其领导的巴黎公社失败后迁往美国, 不久后, 被马克思与恩格斯以第一国际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 必须建立新的组织为由在 1876年解散.
1889年在恩格斯的主持下, 新的组织, 即第二国际, 在巴黎建立. 第二国际很快就踢掉了原本势力和人数都很强大的无政府主义者, 将其踢出了马克思主义的 "正统". 随后第二国际确定了议会斗争的路线, 排斥暴力革命. 这引起了一小部分激进分子的不满, 与他们眼里的妥协派坚决斗争, 结果这些人中不少被踢出了第二国际. 最终, 在十月革命时候, 列宁为首的激进派从第二国际分离开来, 独自成立了第三国际, 即共产国际, 并视自己为马克思的正统.
第二国际成员包括了各国的工党, 社会民主党等党派. 工党其实就是劳动党的意思, 名为 Labour. 第二国际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散, 在1951年后又成立了作为其继承人的 "社会主义国际" (Socialist International). 现在的 21世纪, 这个新的第二国际还是存在. 英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北欧诸国等的 "工党", 法国现在执政的社会党, 北欧各国与德国的社会民主党, 都是 "社会主义国际" 的成员.
因为中共是列宁的共产国际的传人, 所以中共的官方史学, 对第二国际的这个议会斗争路线是非常反感的, 称之为与资产阶级妥协, 因此视其为资产阶级政党, 并因此拒绝承认其合法性, 并从来不承认 "社会主义国际" 的成员是社会主义, 认为自己才是马克思主义的 "正统". 也正是如此, 在中共的历史教育体系下生活的人, 也极少意识到, 其实列宁创立的以暴力革命为主的共产主义, 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全部, 而只是一个鼓吹暴力的流派. 鼓吹议会路线的 "温和派", 早已通过选举, 在欧洲政局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芦笛此人所信仰的, 其实就是第二国际的主张, 即通过非暴力的 "民主" 选举取得政权, 采取社会主义的主张. 这个社会主义的倾向其实非常明显了, 只要不是睁眼瞎, 都能看出来. 他的对于瑞典的肉麻吹捧, 就是极佳的例子.
此文中斜体字都将作为芦笛的文字的引用:
所以,北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繁荣的历史与现状,似乎驳斥了“社会主义与可持续的经济繁荣不兼容”的“宇宙真理”,这就不能不动摇我当年坚定不移的信念,使我不可避免地堕入“四十而惑,五十不知天命,六十耳朵越发不顺”的困境。我原来反对社会主义,只是因为它缺乏可行性,必然事与愿违,化为共穷主义,并不是否认它的道义感召力。如果社会主义同样能引来繁荣,那又何乐而不为?毕竟,“均富”的生活方式似乎要更健康、更公平、更人道些。
这话极为明白了, 芦笛原来从来没真正反对社会主义, 只是觉得其不可行. 现在有了瑞典这个榜样, 他突然觉得原来社会主义可行, 大力鼓吹社会主义之优越了.
老帮菜都知道伯恩斯坦那个老牌修正主义者,但所谓“知道”,也就是听说他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以及其名言:“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我本人是到了西方后,才得知他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重大修正的。而且,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他的一系列论断是正确的,反对他的列宁完全错了。如今,列宁的第三国际早已烟消云散,而秉承伯恩斯坦衣钵的“社会党国际”却有着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60个成员党,其中执政或参与执政的党多达40多个,阵容远远超过当年苏联人用刺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阵营”
芦笛显然只是反对列宁的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 而对第二国际传承的社会主义国际赞不绝口.
其实,这是因为民主是“服从多数人的决定,保障少数人的权利”。无论在哪种社会里,有钱人总是少数人,而穷人总是社会的大多数。民主意味着让多数人掌握国民收入的分配权,而这就意味着推行使穷人受益的社会主义政策。至于什么远见卓识根本就不是百姓的官能,他们关心的只会是蝇头小利。你既然要在专制与民主之间选择后者,当然也就只能接受它的一切后果,包括“国策由短视自私的大多数决定”这一条。
换句话说, 芦笛觉得社会主义的劫富济贫完全是正当的. 你不要专制, 那就必须接受必然会因为人数优势而被 "民主选举" 出来的社会主义, 两者必选其一, 没有其他选择. 你反对社会主义, 就是反对民主.
实际上,任何一个粗知德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希特勒建立的确实是不折不扣的人民国家,是德国第一个废除封建等级残留、在人民中实现了政治平等与高福利、因而深得人民拥护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上为芦笛对纳粹的看法. 的确, 纳粹是社会主义, 因此芦笛也非常欣赏.
1)可以建成而且能真正令平民百姓受益的社会主义,就是欧洲式的福利国家。在这个意义上,欧美发达国家其实都含有社会主义成分,只是多少不同而已。如今唯一不含社会主义成分的发达或准发达国家只有中国一家。
2)伯恩斯坦说的是对的,社会主义只能通过民主实现。而且,只要是民主国家,最终的发展趋势都必然是社会主义化,这是因为民主国家的分配权掌握在多数人手里。
芦笛不仅对社会主义大肆吹捧, 还对他眼里瑞典这种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道德大加赞赏, 认为其人口素质与道德极为高尚, 所以才成就了社会主义.
瑞典人或许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但大概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大多数人善良、诚实、友好、热情、礼貌、乐于助人
"瑞典人有着一份别处难得见到的谦冲自牧与仁厚包容"
"其心态之健康与开放,别说在中国见不到,在欧洲其他地方也罕见"
"瑞典人成了世界上最少排外思想与种族歧视的善良仁厚的民族"
"瑞典能够久享太平,与其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以及人民捍卫独立的坚强意志分不开"
"瑞典人独力保卫自己的意志仍是不容轻侮的"
"向全世界人民证明了瑞典人捍卫自己的家园的决心与勇气"
正因为此,20年前我初访瑞典,一个感觉就是:“如果地球上真有圣经上说的乐园,那么就是它了。起码,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天堂就算真能实现,充其量也不过如此吧。”
而这一切都是经过和平进化实现的,在长达200年的悠悠岁月里,没有响过一声枪,流过一滴血,瑞典人把自己的国家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封建国家,改造成了一个高度繁荣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用瑞典社会民主党人的话来说就是“人民的家园” 瑞典的发展史,乃至整个北欧的发展史,就是“民主恩赐论”的生动证明,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伯恩斯坦的一系列光辉论述的有力证明。
整个一个肉麻吹捧, 竟还把瑞典比作了马克思主义下的乌托邦. 而且整个一个中共的 "斩钉截铁" 的政治宣传用语.
这还只是一个文章所透露出来的芦笛的社会主义倾向. 熟读芦笛文章的都知道, 芦笛还有以下倾向:
- 攻击资本主义和资本家, 反对全球化
- 不遗余力的攻击基督教
- 对共和党关闭美国联邦政府怒不可遏, 对民主党历史上也做过很多次这种事却选择性失明
- 对力博儒大肆吹捧 (力博儒就是美国政治中的社会主义者)
- 强烈支持国家强制的医疗保险
- 反对进化论, 认为其 "太残酷"
- 反对金融, 认为其不能成为独立的产业 (暴露了他对金融与经济的极大无知)
- 为黑人流泪, 觉得他们受到了太多的 "歧视". 觉得西方社会对他们的优待其实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歧视, 觉得他们的待遇还是不够好
例子很多了, 暂时也不会全部回忆到. 仅这些例子, 就说明他完全是一个西方左派, 一个第二国际传承的社会主义者. 他与共产主义者唯一的区别, 就是他反对暴力革命, 主张走所谓的议会路线, 靠选举而强行实行其社会主义政策. 整个一个多数人暴政的支持者, 对民主的理解, 始终停留在 "少数服从多数" 的低级水平.
作者:captain nino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